南陽市農科院水稻新品種通過省審——「宛粳68D」 高產又好吃

2020-12-05 直播南陽

直播南陽訊(全媒體記者蘇翔) 5月12日,由南陽市農科院歷經14年努力成功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宛粳68D」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初審,並取得國家新品種權保護(公告號為CNA027219E

這是一種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

事實上,在水稻育種領域,「高產」與「好吃」幾乎是個悖論。如何選育出口感好、品質優、產量高的水稻品種?市農科院研究員、河南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南陽水稻綜合試驗站站長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十多年前就開始科研攻關之旅。

郭俊紅的科研創新團隊善破勇立、獨闢蹊徑,瞄準市場需求,制定了育種方向:既要優良品質又要樂觀產量;引進新的優質資源,實行優優配組以培育優質品種新策略和技術路線。用團隊的專業術語說,稻米品質與產量呈負相關,產量提高後,除稻米的加工品質可以同步提高外,外觀品質、營養品質及食味均下降;除單穴穗數外, 提高任何產量性狀的表現型值都會使堊白率、堊白度和直鏈澱粉增加;當產量進一步提高時,某些品質指標會明顯降低,這就要求在親本選配尤其是母本的選配中要特別重視品質性狀。

樹立了「稻滿倉、香滿院」的目標與承諾,就只有孜孜不倦奮力拼搏。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咬定育種目標不放鬆,利用水稻數量遺傳、質量遺傳基因信息,通過多種育種手段,有效解決了水稻高產不優質、優質不高產的難題,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宛粳68D」。

水稻育種苦不苦?苦!水稻的播種、育秧、移栽、田間觀測、配製雜交組合、收割等整個生育期都處在夏秋炎熱酷暑季節……面朝黃土背朝天,與陽光爭輝,汗水澆灌稻田,與風雨相伴,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水稻育種累不累?累!水田上來來往往,深一腳淺一腳的驚險動作,忍辱負重,潛心研究,用眼觀察著,用心描述著,用筆記載著。畢竟培育一個優良水稻品種至少需要10年時間甚至更長,成功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一,不少專家殫精竭慮,窮盡一生都沒有選育出品種。如何在選育新品種上有突破?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揭曉了答案:水深火熱迎難而上,田間研究埋頭實幹,育種事業持之以恆,甘坐冷板凳,與淡泊名利為伍,與平凡事業為伴。

郭俊紅把水稻育種工作美其名曰「精心為水稻點好鴛鴦譜」,做「選美」和「媒婆」的事。他風趣地介紹:「稻穗是『臉蛋』,莖稈是『身材』,米質是『心靈』,選育水稻品種要三者都好。」「選美」就是好中選好,把稻田裡產量高、顏值高和心靈美的水稻選出來;接著他還要做「媒婆」的事,把「俊男美女」——即父本材料和母本材料「撮合」在一起,繁殖出更好的後代,培育出滿意的水稻品種。

性格寫在臉上,人品映在眼中。水稻育種靠的是敏銳的眼光和一絲不苟的科研精神。閱「稻」無數讓郭俊紅練就了好眼力,一大片稻田裡他掃一眼就知道哪株水稻有「料」。同時,他還練就了一手「絕活」,咀嚼米粒就知道稻米的質量。

水稻人工授粉是培育良種的重要環節。水稻開花散粉僅有關鍵的3-5天時間,如果錯過了,幾年的辛苦便會前功盡棄。年復一年,郭俊紅及其團隊跟水稻較上了勁。有時候優優組合不一定得到想要的結果,為此只有千挑萬選,一棵棵選配、一穗穗雜交、一株株鑑定、一粒粒品嘗。有時候一個選育的品種抗性確定了,第二年又得重複種植以確定其是否品質優良口感好;優良品質和抗性都選育出來後,又面臨新的難關——產量問題……記不清經歷了多少失敗,記不清灑下了多少汗水,勝利女神終於向郭俊紅的團隊綻放出笑臉。一張出彩的答卷「宛粳68D」讓他的團隊倍感自豪。

編輯:馮長順

審核:周若愚

終審:柏伴雪

相關焦點

  • 水稻新品種田間「比美」「遼粳168」高產又好吃
    目前,我省水稻生產田陸續進入收穫關鍵期。不久前,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遼粳168現場觀摩評議及測產驗收會在東港市示範農場舉行。在經過機械實收、脫谷、去雜、測定含水量等一系列工作後,折算最終畝產722公斤!來自省內外的水稻專家一致認為,該品種米質優、稻瘟病抗性強、產量高、綜合性狀好,可作為綠色優質高效品種在我省及其他適宜稻區推廣種植。
  • 中科院選育出「高產又好吃」水稻新品種
    新華社合肥1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通過近5年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水稻高產與優質控制基因「組裝」,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科輻粳9號」。
  • 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目前我國水稻畝產為470公斤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到1.7倍。我國水稻品種培育已由以往單一的追求單產的提升向品質和營養的改良方向轉變,優質和高產並重是目前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中國的水稻和小麥是可以保證絕對安全。但從中長期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仍呈現剛性增長趨勢。
  • 水稻有哪些高產、口感好的品種?除秈、粳稻外,秈粳雜交稻有優勢
    水稻品種分為秈稻和粳稻品種,秈稻品種中高產的品種多為雜交水稻,口感好的品種以常規秈稻居多,雜交水稻近兩年在口感上也取得很大的突破;粳稻品種多是常規稻,極少是雜交粳稻,在食味方面較秈稻好,所以既高產又口感好的品種也有不少;還有新一代水稻秈粳雜交稻,具有極強的超親優勢,選育的品種大多具有產量高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水稻種業市值超過185億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共審定水稻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育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種。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咬住水稻雜交優勢利用難題由於氣候條件的差異,我國的水稻產區呈現「北粳南秈」的分布態勢,即北方稻區以種植粳米為主,南方稻區則多種植秈米。相比「粳粳交型」或「秈秈交型」亞種內雜交,水稻秈粳亞種間雜交具有強大的優勢,一畝地增產達15%—30%。但秈粳雜交存在育性差、結實率低、植株偏高、易倒伏等問題,嚴重限制了秈粳優勢的有效利用。
  • 黑龍江省級領軍人才梯隊--作物育種學(水稻育種)
    團隊中有農業部水稻專家組副組長1人、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崗位專家1人、綜合試驗站長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省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農業科研傑出人才1人,黑龍江省科技廳水稻育種、栽培首席專家等。目前,梯隊已成為省內本專業領域優勢團隊。厚積薄發,捷報頻傳,一流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全國累計推廣7000萬畝 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這個水稻好厲害
    圖片來源:新華社 米粒細長,光澤瑩亮,口感軟韌,咀嚼帶有清香……日前,來自浙江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以最高分獲秈米組金獎。「華浙優261」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團隊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歷時8年合作選育而成,不僅好吃,而且生育期早、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稻區試種效果很好,市場潛力大。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傅向東指出,團隊以水稻分櫱對氮素的響應為切入點,找到了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水稻生長發育的關鍵基因NGR5,並闡明了NGR5通過表觀遺傳調控水稻分櫱數等農藝性狀氮素響應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新品種審定結果
    會議審定通過了玉米、小麥、水稻、高粱、向日葵、油菜、大豆、甜菜、馬鈴薯等9種作物77個新品種,現予以公布。    請根據新品種的特性及適宜種植範圍,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增收增產增效作用。
  • 秈粳雜交稻嘉豐優2號,不僅高產、抗稻瘟病,而且米質優、食味佳
    從稻米市場看,優質是市場化的主流,高產是保障種植效益的關鍵。在應對市場變化,有經驗的種植戶認為「會種田的產量高,可能賺的少,不會虧,但產量低的都虧!種植水稻的關鍵還是靠產量!」也有很多農民說,明年不種水稻了,但是不種水稻種什麼呢?所以眼下最要緊的事情,是2020年這水稻要怎麼種?
  • 挖掘農科院寶藏美食
    吉林農業大學黑木耳、東北農業大學的哈爾濱大列巴、西南大學的魔芋絲……被美食博主們挖掘出的農科院寶藏美食可真不少。包裝勸退靠品質出圈最出圈的當屬世壯燕麥片。半透明包裝袋印刷的深藍色的產品名,包裝被網友吐槽猛一看以為是豬飼料……哪個廠家設計這麼不走心?原來是畫風淳樸的中國農業科學院。不過吐槽歸吐槽,麥片品質被眾多網友「蓋章」便宜又好吃。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育種工作者在隆平高科大圍山育種站選育水稻新品種。光明圖片【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一線講述】講述人: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 楊遠柱我們業內有個說法,「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安徽:超級抗倒伏水稻新品種皖稻153[圖]
    在水稻生產中,常常會出現倒伏現象。倒伏是水稻奪取高產的一大障礙,據測算,水稻倒伏後輕者減產一到二成,嚴重時減產一半以上。另外,倒伏的水稻收穫起來費時費工,米質也差。因此,研究和培育抗倒伏的水稻品種,是我國水稻育種工作的一個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