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有哪些高產、口感好的品種?除秈、粳稻外,秈粳雜交稻有優勢

2020-12-05 雲眾地農服

水稻品種分為秈稻和粳稻品種,秈稻品種中高產的品種多為雜交水稻,口感好的品種以常規秈稻居多,雜交水稻近兩年在口感上也取得很大的突破;粳稻品種多是常規稻,極少是雜交粳稻,在食味方面較秈稻好,所以既高產又口感好的品種也有不少;還有新一代水稻秈粳雜交稻,具有極強的超親優勢,選育的品種大多具有產量高,米質好。那麼,水稻有哪些既高產又口感好的品種?

1、秈稻品種

常規稻品種中首推黃華佔,雖然在口感上遜色於美香佔2號、玉針香、象牙香佔等優質香稻,但其產量高,很容易種出1200-1300斤/畝,在抗性上、適應性方面俱佳。

雜交水稻則比較看好又香優龍絲苗、野香優航1573、桃湘優莉晶等雜交香稻品種,在產量、口感、抗性等方面較均衡;在兩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金獎品種中,泰豐優208、兆優5455等品種的米飯鬆軟適中,雖無香味,但口感甚好,而且產量也高。說到高產不得不提超級稻,2019年評定了十大超級稻中的優質稻,包括隆兩優1377、晶兩優1212、Y兩優900等品種。

2、粳稻品種

南粳46、南粳9108等南粳系列品種在食味品質、產量表現均好,特別是南粳46,確實好吃,稱得上「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龍稻18、潤稻118等品種也是好吃、好種、高產的好品種。另外,滇禾優615、天隆優619等榮獲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金獎的雜交粳稻,具有產量好,食味口感好。

3、秈粳雜交稻

秈粳雜交稻品種首選嘉豐優2號,去年種了上千畝,畝產幹谷1500-1600斤,該品種在2018年榮獲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金獎、浙江省「十大好味稻」,另外,嘉禾優7245、甬優540、甬優7860、甬優17、華中優1號、嘉優中科13-1等品種都是既高產又口感好的品種。

相關焦點

  • 秈粳雜交稻嘉豐優2號,不僅高產、抗稻瘟病,而且米質優、食味佳
    從稻米市場看,優質是市場化的主流,高產是保障種植效益的關鍵。在應對市場變化,有經驗的種植戶認為「會種田的產量高,可能賺的少,不會虧,但產量低的都虧!種植水稻的關鍵還是靠產量!」也有很多農民說,明年不種水稻了,但是不種水稻種什麼呢?所以眼下最要緊的事情,是2020年這水稻要怎麼種?
  • 我國成功分離出控制秈粳稻雜種育性的廣親和基因
    新華社武漢8月14日電(記者 俞儉)如何克服秈稻和粳稻雜種育性下降、結實率很低問題,是水稻育種家們幾十年來苦苦求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領銜的研究團隊最近在這一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發現並成功分離克隆一個控制水稻秈粳雜種育性和廣親和性狀的主效基因,命名為S5。該研究成果在水稻品種改良中具有重大應用前景。
  • 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原標題:高產抗病雜交水稻找到基因「門牌號」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許天穎 陳潔)1月9日,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名單揭曉,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教授團隊研究項目「水稻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相關基因挖掘與新品種培育」,通過20年的系統研究,發掘出水稻廣親和、早熟和顯性矮稈基因,開發相應分子標記和育種技術,成功培育秈粳交高產水稻新品種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秘水稻自私基因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記者胡璐、董峻)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自私基因系統控制水稻雜種不育性狀,並影響稻種基因組的分化。這一研究成果有望解決秈粳亞種間雜交稻結實率低的難題。  自私基因是指雙親雜交後,父本或母本中能控制其自身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優先遺傳給後代的基因。
  • 超級稻全國種植30%以上 你吃過哪些品種?
    超級稻品種主要是指採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後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併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包括了超級常規稻和超級雜交稻,必須經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品種才能被冠名為「超級稻」。
  • 揭秘超級雜交水稻
    其中,先鋒品種兩優培九於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稻育種目標,累計推廣超過700萬公頃;第2期超級稻育種目標於2004年實現,其代表品種Y兩優1號自2010年以來成為我國年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累計推廣400萬公頃;2011年,Y兩優2號百畝連片均產13.9噸/公頃,實現了第3期超級稻育種目標;2014年,第4期超級稻代表品種Y兩優900創造百畝連片均產15.4 噸/公頃的高產新紀錄,兩倍於中國水稻大面積平均產量
  • 超級稻品種鑑評,10大優質秈型、10大優質粳型結果出爐,都有哪些?!
    目前全國可以冠名「超級稻」的水稻品種共有133 個。為促進超級稻品種品質改良提升,加快優質超級稻品種選育與示範推廣,近期全國農技中心開展了2020年超級稻品種品質鑑評活動。 本次參評要求品種理化品質達部頒優質稻三級及以上。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我國的水稻育種經歷了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和綠色超級稻培育3次飛躍,其間伴隨矮化育種(第一次綠色革命)、三系雜交稻培育、二系雜交稻培育、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理想株型育種和綠色超級稻培育等6個重要歷程。育種目標從唯產量是舉到高抗、優質和高產並重,育種理念從高產優質逐步提升為「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強優勢秈型雜交稻問世(新中國的「第一」)
    1974年,第一批可應用於大規模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南優2號」,被播撒到湖南和廣西兩地試驗田裡。同等條件下,一般每畝增產50至100公斤,比當地優良品種增產約20%。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後,我國水稻產量大幅提高。
  • 【科技日報】我成功克隆水稻多個功能基因
    我科學家成功的克隆了水稻多個產量、品質、抗逆和生長發育相關的功能基因,成果相繼發表在Nature等頂尖學術刊物上,基因申請了發明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些基因的克隆代表了該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論文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個基因已被用於培育多抗、優質、高產、營養高效的新型超級水稻品種。
  • 常規稻呈現種植回升趨勢,雜交稻種業面臨陣痛
    會議認為,雜交水稻種業進入結構轉型陣痛期。C兩優系列等近年推廣面積大但優質特點不突出的品種、Ⅱ優系列和岡優系列等推廣時間較長的普通品種制種面積大幅下降,野香優系列等優質稻品種、甬優系列等產量優勢品種制種面積穩中有升。由「量」向「質」轉變,引常規稻回歸變化還來自於水稻的種植與新品研發方面。
  • 中國雜交水稻有哪些成功經驗?
    中國三系法雜交水稻於1973年成功實現「三系」配套,是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經典方法。「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於1981年獲中國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至60年代中後期,育成了「藤坂5號」不育系等一批粳稻雄性不育系,其中「臺中65號」不育系找到少數同質恢復系配組,實現了雜交粳稻「三系」配套。但是,由於親緣關係太近而沒有雜種優勢,或者種子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沒有解決,國外粳型雜交水稻研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生產上無法利用,目前基本處於停滯階段。中國科學家於1961年開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 專注研究35年,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還是到...
    專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35年,從創建後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到推進超級稻產業化,程式華培育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年年稻花香裡,是這位年逾六旬依然奮鬥一線的農業科學家的堅守與追尋。  致力於南北水稻聯姻  冷而不硬、軟而不黏、有香味——這是程式華評價「好米」的標準,11個字凝結他多年的心血。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團隊選育的「華浙優261」香型優質雜交稻,是優質高產高效廣適性新品種,達到農業行業《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品評品鑑活動中,獲得了秈米組金獎第一名,在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活動中,「華浙優261」再次獲得秈稻組金獎。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這5億多吃麵食的中國人,不是靠雜交稻養活的。2, 水稻品種不都是雜交稻。從種子的來源上水稻可分為常規稻和雜交稻。雖然詳盡的解釋需要專業的知識,但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常規稻種子能在收穫的稻穀中直接選出。雜交稻種子必須靠每年的專門制種。水稻又分粳稻和秈稻。粳稻米較為粗短。
  • 招募「精兵強菌」為水稻高效「固氮」—新聞—科學網
    研究揭示秈粳稻根系微生物組與氮肥利用效率的關係 氮素是促進作物增產的最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