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著香,可留種!常規稻呈現種植回升趨勢,雜交稻種業面臨陣痛

2021-01-12 農通社

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不像雜交稻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常規稻通過選育、提純,能保持本品種的特徵特性不變,自交可以留種,但不提純也會退化。

2011年,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曾給袁隆平院士寫公開信,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水稻研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並佐之六大理由,呼籲還給農民自由選擇種子的權利。此文被網絡廣泛轉載,曾引發常規稻回歸的熱議。

而目前從水稻制種生產、種植面積以及市場需求上來看,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正在呈現回升態勢。

雜交稻制種面積低於常規稻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召開了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從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結果方面來看,常規稻制種面積和收穫種子均超過雜交稻。

數據顯示,2019年,雜交稻全國制種收穫面積138萬畝,比去年調減31萬畝,減幅為18%;其中早稻18萬畝、中稻85萬畝、晚稻35萬畝,分別比去年減少15萬畝、12萬畝、4萬畝,減幅分別為46%、12%、10%;兩系制種收穫面積58萬畝,三系制種收穫面積80萬畝,分別比去年減少17萬畝、14萬畝。單產為173公斤/畝,略高於與去年,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全國新產雜交稻種子約2.4億公斤,比去年減少18%,其中新產早稻種子3166萬公斤、中稻種子14647萬公斤、晚稻種子5959萬公斤,分別比去年減少50%、5%、16%;兩系稻新產種子9890萬公斤,三系稻新產種子13882萬公斤,分別比去年減少22%、14%。

而全國常規稻繁種收穫面積173萬畝,比去年略增2萬畝。黑龍江、湖北、江西部分基地雖因暴雨等不利天氣影響造成單產下降,但仍收穫種子8.64億公斤,比去年減少0.18億公斤。

會議認為,雜交水稻種業進入結構轉型陣痛期。C兩優系列等近年推廣面積大但優質特點不突出的品種、Ⅱ優系列和岡優系列等推廣時間較長的普通品種制種面積大幅下降,野香優系列等優質稻品種、甬優系列等產量優勢品種制種面積穩中有升。

由「量」向「質」轉變,引常規稻回歸

變化還來自於水稻的種植與新品研發方面。

2018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為4.39億畝,雜交稻為2.15億畝,常規稻為2.24億畝,常規稻面積超過了雜交稻。

今年9月19日,2018年國審水稻品種名單公布,新審定品種268個,其中三系雜交稻95個,兩系雜交稻94個,常規雜交稻69個。相比較往年,審定名單顯示了國內水稻育種的又一趨勢:常規稻審定品種數量快速增加。

這些無不釋放著一個信號,為適應市場需求,中國水稻育種與生產上加速由重「量」向重「質」轉變,水稻研發也由「讓人吃飽」轉向「讓人吃好」。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我國水稻分為秈稻和粳稻,南方多種植秈稻,雜交稻面積較大;北方多種植粳稻,基本都是常規稻。除了留種特徵外,比起雜交稻,常規稻米質比雜交稻有一定優勢,但在產量、抗性上均顯不足。三系雜交稻問世以來,憑藉穗大粒多、產量高等雜交優勢迅速鋪開,最多時覆蓋全國約60%的水稻面積。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品種「南優2號」「汕優63」,在1978年和1990年推廣高峰時,種植面積分別達4469萬畝和10200萬畝。兩系法雜交稻雖未出現年推廣面積過千萬畝的品種,但從2002年起至2015年,期間曾13年蟬聯雜交稻品種年推廣面積第一。雜交水稻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口糧供應貢獻巨大。

隨著優質高產常規稻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特別是居民飲食消費對稻米食味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常規稻面積逐年增大。常規水稻主栽品種總面積從「十五」、「十一五」期間的1812萬公頃,上漲至「十二五」期的2949萬公頃。最近幾年,南方一些稻區提倡秈改粳,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面積增加很快。在一些省份常規稻已佔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

這其中,優質常規稻以米質優、生產成本低、收益高等受到種植戶青睞。常規稻品種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一方面體現在米質好。常規稻大米飯色澤晶瑩透亮,口感柔軟有彈性。在2018年舉行的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中,20個金獎優質稻品種,常規稻品種有15個,佔到四分之三。另一方面,常規水稻抗逆性強,在耐高溫、耐寒性等方面具有優勢。另外,常規稻種子易繁殖、生育期相對較短,且可以留種,市場上種子價格也相對較便宜。

水稻種業結構轉型陣痛加劇

針對2020年春夏播作物種子供需形勢,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專家認為,雜交水稻種子依然供過於求,行業轉型壓力加大。從總供給看,2019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大幅回調,單產略高於去年,新收穫種子2.4億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庫存1.6億公斤左右,明年可供種子總量仍保持4億公斤左右高位。

從總需求看,優質常規稻擠壓效應持續,直播稻、雙改單、再生稻面積將繼續增加,稻田綜合種養在一定程度上變向調低水稻種植面積;同時由於農民種植水稻的比較效益和積極性持續處於低迷狀態。預計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繼續小幅調減,畝用種量保持穩定,2020年總用種量在2.1-2.2億公斤左右,期末餘種仍1.6億公斤左右,供過於求的程度不減。

從市場走勢看,全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滯銷品種大規模轉商出清、優質品種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並行的態勢已經確立,水稻種業結構轉型陣痛加劇,庫存積壓品種的市場份額繼續大幅下降,優質食味品種份額持續加大、擴張速度或更加迅猛,種子價格分化繼續加劇,但各地需重點關注優質品種大面積種植蘊藏的生產風險。

受優質稻持續快速發展、「種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實踐增多、「水稻+」新型生產模式推廣範圍擴大等因素影響,專家預計2020年常規稻種植面積將穩中有增,商品種子需求量7.3億公斤左右,常規稻種子供給平衡有餘。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留種」不再遙遠!我國專家已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雜交稻自留種」成果獲2020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據了解,目前我國雜交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產量約佔水稻總產的65%,雖然雜交水稻在抗逆性、適應性和產量等方面較常規稻優勢明顯,但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不像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
  • 從滿足吃飽到追求吃好
    其產量藉助科技之手不斷創新高,為填飽國人肚子,雜交稻可謂勞苦功高。隨著科技的進步,雜交稻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斷創新,比如,口感和產量兼得在今天成為新的科研成果。從吃飽到吃好,水稻的求索路上,科技故事知多少?農作物品種如何在實現「新舊更替」的過程中保證可持續發展?我們請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種質庫兩位專家為讀者做一簡單科普。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我老家在湖南沅陵,上世紀70年代初正值我中學時代,生產隊種植低產的常規稻,人均每年消費大米不到100公斤。我上寄宿中學一個星期三天吃米飯,三天吃紅薯,經常吃不飽。記得1976年,生產隊種上了一種叫「南優2號」雜交水稻,比原來的常規稻畝產提高了200多斤,而且米飯也很好吃。南優2號就是我對雜交水稻最初的記憶——雜交水稻最早成功推廣的品種。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從種子的來源上水稻可分為常規稻和雜交稻。雖然詳盡的解釋需要專業的知識,但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常規稻種子能在收穫的稻穀中直接選出。雜交稻種子必須靠每年的專門制種。水稻又分粳稻和秈稻。粳稻米較為粗短。粳稻一般為常規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和長三角區域。秈稻米較為細長。泰國香米、中國香米都屬於秈稻米。秈稻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和長江中上遊等區域。秈稻有很多常規稻品種,如廣陸矮、珍珠矮、桂朝一號等。
  • 超級稻全國種植30%以上 你吃過哪些品種?
    超級稻品種主要是指採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後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併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包括了超級常規稻和超級雜交稻,必須經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品種才能被冠名為「超級稻」。
  • 國金證券:乘轉基因政策之風 國內種業加速整合發展
    2對比全球我國種業起步較晚,目前向深化市場化階段發展。2018 年我國種業市場規劃達到 1321 億元,其中玉米(23%)和水稻種子(其中雜交稻11%,常規稻 4%)佔比最大,2014 年我國進行玉米供給側改革,玉米種植收益有所下降,目前我國雜交玉米種子出現供小於求得情況,而雜交水稻種子近幾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 除秈、粳稻外,秈粳雜交稻有優勢
    水稻品種分為秈稻和粳稻品種,秈稻品種中高產的品種多為雜交水稻,口感好的品種以常規秈稻居多,雜交水稻近兩年在口感上也取得很大的突破;粳稻品種多是常規稻,極少是雜交粳稻,在食味方面較秈稻好,所以既高產又口感好的品種也有不少;還有新一代水稻秈粳雜交稻,具有極強的超親優勢,選育的品種大多具有產量高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天災人禍面前,學農出身,拿著工資、守著農業試驗田的袁隆平,同樣吃不飽肚子。說起研究雜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說:「上世紀60年代,我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當教師時,曾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兩人倒在橋下,兩人倒在田裡,一人倒在路旁。
  • 我院育成的優質稻品種「美香佔2號」「泰豐優208」「泰優1002」獲...
    2020年12月19-20日,「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暨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活動」在湖南長沙舉行。活動邀請5位院士和全國29位水稻知名專家擔任評委,現場品鑑了78個優質稻品種,最終評選出15個優質粳稻金獎品種、15個優質秈稻金獎品種。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四月種植蔬菜好時節,這些蔬菜自己留種就能種植
    提要:四月種植蔬菜好時節,這些蔬菜自己留種就能種植每逢春季播種的時節,總會有不少網友詢問自己留種的蔬菜或者瓜類能否繼續種植的話題,科學興農認為小規模的自己種植,比如說家庭菜園子,這種情況下留種與否的關係不大,因為無論是否留種對於生產的產量影響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我國種業一直面臨產能過剩現象,自國家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以來,我國稻穀行業種植面積出現縮減,對種子行業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的品種創新仍以雜交育種等常規技術為主,在整體水稻行情不太明朗的情況下,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給依舊保持平穩增長。
  • 種業:多因素共振 糧價漲價預期強烈 2021年進入主糧轉基因元年
    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在世界糧食危機的預期下,國際糧食價格的上漲有可能支撐國內糧價處於高位。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種植意願更加強烈,價格容忍度也更高。同時為保證糧食安全,國內多地鼓勵種植,也將帶動種植面積和複合肥需求量的回升。
  • 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比汕優63高產,米質優適應性廣
    截止2019年底,全國超級稻累計種植16.1億畝,相比常規稻品種,超級稻畝均要增產66.3公斤,在糧食增產提質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級稻計劃,提出了我國超級稻育種目標,兩系雜交稻代表品種兩優培九(原名65002)於2000年實現第1期超級雜交稻產量目標,即突破畝產700公斤。
  • 小小艾草大產量,艾草怎麼種植和留種
    由於李子這裡是艾草種植地,在這裡我著重來說一下艾草的種植方法:其實艾草是很好種植的,如果你會種花生,其實你就會種植艾草的。一般來說艾草起壟和花生起壟是一樣的,行距80釐米就可以,而種植艾草也可以用地膜覆蓋的。艾草一次種植可以常年收益,因為它是通過根系來繁殖的。艾草播種分為根種和苗種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