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稻是可以留種且後代不分離的水稻品種。不像雜交稻必須雜交第一代種子才能留種,常規稻通過選育、提純,能保持本品種的特徵特性不變,自交可以留種,但不提純也會退化。
2011年,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曾給袁隆平院士寫公開信,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水稻研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並佐之六大理由,呼籲還給農民自由選擇種子的權利。此文被網絡廣泛轉載,曾引發常規稻回歸的熱議。
而目前從水稻制種生產、種植面積以及市場需求上來看,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正在呈現回升態勢。
雜交稻制種面積低於常規稻
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召開了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從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結果方面來看,常規稻制種面積和收穫種子均超過雜交稻。
數據顯示,2019年,雜交稻全國制種收穫面積138萬畝,比去年調減31萬畝,減幅為18%;其中早稻18萬畝、中稻85萬畝、晚稻35萬畝,分別比去年減少15萬畝、12萬畝、4萬畝,減幅分別為46%、12%、10%;兩系制種收穫面積58萬畝,三系制種收穫面積80萬畝,分別比去年減少17萬畝、14萬畝。單產為173公斤/畝,略高於與去年,處於歷史較高水平。
全國新產雜交稻種子約2.4億公斤,比去年減少18%,其中新產早稻種子3166萬公斤、中稻種子14647萬公斤、晚稻種子5959萬公斤,分別比去年減少50%、5%、16%;兩系稻新產種子9890萬公斤,三系稻新產種子13882萬公斤,分別比去年減少22%、14%。
而全國常規稻繁種收穫面積173萬畝,比去年略增2萬畝。黑龍江、湖北、江西部分基地雖因暴雨等不利天氣影響造成單產下降,但仍收穫種子8.64億公斤,比去年減少0.18億公斤。
會議認為,雜交水稻種業進入結構轉型陣痛期。C兩優系列等近年推廣面積大但優質特點不突出的品種、Ⅱ優系列和岡優系列等推廣時間較長的普通品種制種面積大幅下降,野香優系列等優質稻品種、甬優系列等產量優勢品種制種面積穩中有升。
由「量」向「質」轉變,引常規稻回歸
變化還來自於水稻的種植與新品研發方面。
2018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為4.39億畝,雜交稻為2.15億畝,常規稻為2.24億畝,常規稻面積超過了雜交稻。
今年9月19日,2018年國審水稻品種名單公布,新審定品種268個,其中三系雜交稻95個,兩系雜交稻94個,常規雜交稻69個。相比較往年,審定名單顯示了國內水稻育種的又一趨勢:常規稻審定品種數量快速增加。
這些無不釋放著一個信號,為適應市場需求,中國水稻育種與生產上加速由重「量」向重「質」轉變,水稻研發也由「讓人吃飽」轉向「讓人吃好」。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其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左右。我國水稻分為秈稻和粳稻,南方多種植秈稻,雜交稻面積較大;北方多種植粳稻,基本都是常規稻。除了留種特徵外,比起雜交稻,常規稻米質比雜交稻有一定優勢,但在產量、抗性上均顯不足。三系雜交稻問世以來,憑藉穗大粒多、產量高等雜交優勢迅速鋪開,最多時覆蓋全國約60%的水稻面積。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品種「南優2號」「汕優63」,在1978年和1990年推廣高峰時,種植面積分別達4469萬畝和10200萬畝。兩系法雜交稻雖未出現年推廣面積過千萬畝的品種,但從2002年起至2015年,期間曾13年蟬聯雜交稻品種年推廣面積第一。雜交水稻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口糧供應貢獻巨大。
隨著優質高產常規稻品種的選育和推廣,特別是居民飲食消費對稻米食味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近年來常規稻面積逐年增大。常規水稻主栽品種總面積從「十五」、「十一五」期間的1812萬公頃,上漲至「十二五」期的2949萬公頃。最近幾年,南方一些稻區提倡秈改粳,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面積增加很快。在一些省份常規稻已佔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
這其中,優質常規稻以米質優、生產成本低、收益高等受到種植戶青睞。常規稻品種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一方面體現在米質好。常規稻大米飯色澤晶瑩透亮,口感柔軟有彈性。在2018年舉行的首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中,20個金獎優質稻品種,常規稻品種有15個,佔到四分之三。另一方面,常規水稻抗逆性強,在耐高溫、耐寒性等方面具有優勢。另外,常規稻種子易繁殖、生育期相對較短,且可以留種,市場上種子價格也相對較便宜。
水稻種業結構轉型陣痛加劇
針對2020年春夏播作物種子供需形勢,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專家認為,雜交水稻種子依然供過於求,行業轉型壓力加大。從總供給看,2019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大幅回調,單產略高於去年,新收穫種子2.4億公斤,加上期末有效庫存1.6億公斤左右,明年可供種子總量仍保持4億公斤左右高位。
從總需求看,優質常規稻擠壓效應持續,直播稻、雙改單、再生稻面積將繼續增加,稻田綜合種養在一定程度上變向調低水稻種植面積;同時由於農民種植水稻的比較效益和積極性持續處於低迷狀態。預計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繼續小幅調減,畝用種量保持穩定,2020年總用種量在2.1-2.2億公斤左右,期末餘種仍1.6億公斤左右,供過於求的程度不減。
從市場走勢看,全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滯銷品種大規模轉商出清、優質品種市場規模迅速擴張並行的態勢已經確立,水稻種業結構轉型陣痛加劇,庫存積壓品種的市場份額繼續大幅下降,優質食味品種份額持續加大、擴張速度或更加迅猛,種子價格分化繼續加劇,但各地需重點關注優質品種大面積種植蘊藏的生產風險。
受優質稻持續快速發展、「種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實踐增多、「水稻+」新型生產模式推廣範圍擴大等因素影響,專家預計2020年常規稻種植面積將穩中有增,商品種子需求量7.3億公斤左右,常規稻種子供給平衡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