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足吃飽到追求吃好

2020-12-06 中國婦女報

-18℃的低溫種子庫裡保存著44.3餘萬份各類作物的種質資源。 楊娜/攝

編者按

對國人來說,雜交水稻是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倘若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算起,雜交水稻伴隨我們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其產量藉助科技之手不斷創新高,為填飽國人肚子,雜交稻可謂勞苦功高。隨著科技的進步,雜交稻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斷創新,比如,口感和產量兼得在今天成為新的科研成果。從吃飽到吃好,水稻的求索路上,科技故事知多少?農作物品種如何在實現「新舊更替」的過程中保證可持續發展?我們請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種質庫兩位專家為讀者做一簡單科普。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楊娜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我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雜交水稻研發捷報頻傳、產量不斷提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頒「共和國勳章」、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事跡成為報章熱點,對兩位國寶級的水稻院士的動態追蹤,一時帶熱了水稻育種的相關話題。日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設計技術與應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徐建龍研究員和國家種質庫陳曉玲研究員。

產量功臣:解決吃飽問題

當前,中國的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已經從國內推廣到亞非不少國家。那麼,我國種植的水稻除了大家廣泛熟知的雜交水稻,還有其他品種嗎?

「現在種植的水稻有雜交稻和常規稻兩種。」徐建龍告訴記者,常規稻是可以留種的,也就是說,通過選育、提純保持本品種的特徵特性不變,農民頭一年種完可以留種下一年繼續種。雜交稻是將兩個常規水稻品種雜交(其中母本為不育系,父本為恢復系),由於雜交第一代優勢很強,每年都用它的第一代種子,但不宜再留種。如果雜交稻留種再種,性狀從第二代起會分離,「比如長得高高矮矮、早熟遲熟都有;口感也會變化,出現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的情況,並且產量總體也會下降。」

為什麼要發展雜交水稻?徐建龍介紹,在推廣現代育種技術之前,老百姓種的叫農家品種,是農民自己選出來的品種,一般稻稈比較高,風一來容易倒伏。其生育期長,一年只能種一季,產量低,一畝能產300斤~400斤左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採用雜交育種技術,引進矮稈基因將農家稻從高稈變矮稈,育成稱之為「綠色革命」的半矮稈水稻品種,從而解決了容易倒伏的問題。半矮稈品種就可以多施肥,因此產量高;其生育期也短,每年可以種早晚兩季。因此,從高稈到半矮稈,水稻產量每季大概提高了15%以上。同樣一塊地每年的總產量就提高很多。

「有一點需要強調一下,常規稻也是通過雜交技術來培育的,而雜交技術與雜交稻不是一個概念。雜交稻是利用雜種一代的品種,是將不育系作母本,與恢復系雜交制種產生的雜種用於生產。」徐建龍補充道,「而對常規稻而言,從高稈變半矮稈,其本身其實還是常規稻,只不過是通過雜交手段把高稈變為矮稈、感病變為抗病、低產變為高產,育成優良性狀比較多的一個品種。」徐建龍告訴記者,我國最早的矮稈水稻品種是農民在田裡選出來的,當時雖然是矮株,但可能不抗病、產量不高,育種專家再通過找到抗病高產的品種與其雜交,將各種想要的優良性狀集中到一個品種上去,便育成了更優良的常規稻品種。

我國雜交稻的推廣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到2015年左右,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約4.5億畝,雜交稻面積大概佔了51%左右,常規稻種植面積大概49%。而現在雜交稻種植面積下降到了約2億畝,常規稻種植面積增加到了約2.4億畝左右。常規稻種植面積超過了雜交稻。「以前,提高糧食產量是首要任務,雜交稻每畝產量大概比常規稻高15%~20%;解決了溫飽後,現在老百姓強調的是米質和口感,目前的雜交稻總體上沒有常規稻好吃。加上近年來生產上大面積使用機械插秧和直播,每畝用種量大,使用常規稻要比雜交稻節省種子成本。所以,現在優質的常規稻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多。」徐建龍說。

技術再進步:雜交稻也可以育出好口感

稻米的好吃和產量真的不可兼得嗎?答案是令人高興的。雜交稻並沒有停留在不好吃的階段止步不前。目前,雜交稻通過育種專家的不斷改進,也有好吃的。比如廣西、廣東一帶就育成了不少穀粒細長型、口感好的「絲苗米」。通常,好吃的雜交稻畝產量會比以前口感差的雜交稻低,但是比優質常規稻畝產量則要高。

水稻的優質、抗病、抗旱等性狀都是由其基因控制的,可以通過各種手段把好的基因轉移到同一個個體上去,培育出想要的理想品種。雜交是最常用的方法。「比如說,一種是『好吃不抗病』的品種,另一種是『抗病不好吃』的品種,將兩個品種種雜交,可以選出『好吃又抗病』的品種。」徐建龍說。針對那些容易將雜交技術與轉基因技術混淆的「科技小白」,他說,雜交水稻並不是轉基因產品。「轉基因產品是指水稻本身沒有這種基因,而把其他物種的功能基因導進水稻裡來,是跨物種的。同為水稻但不同品種的水稻之間雜交不叫轉基因。」

「棄而不用」的作物品種,有專庫留存

通過育種技術,農作物品種不斷「新舊更替」,那麼,原先的作物種子是不是因為不再種植而徹底「滅絕」了呢?其實不是這樣的。徐建龍告訴記者,以水稻為例,無論是農民早期種植的農家品種,還是變成矮稈以後的常規品種,「所有審定的品種,在國家種質庫裡都有留存。」

為了安全保存農作物種質資源,我國創建了以國家作物種質庫(簡稱「國家庫」)為核心的長期庫、復份庫、中期庫、種質圃、原生境保護點相配套的種質保存體系,包括國家種質長期庫1座、復份庫1座、中期庫10座、種質圃43個、原生境保護點205個。保存2114個物種的農作物種質資源50萬餘份,位居世界第二。

國家庫研究員陳曉玲介紹,國家庫於1986年建成,總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到目前為止,國家庫已低溫保存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374種作物(877個物種)44.3萬餘份資源,以試管苗方式保存菊芋、山藥、香蕉等40種無性繁殖作物(60個物種)資源537份,超低溫保存蘋果、桃、桑等17種無性繁殖作物(29個物種)資源623份。目前我國保存的作物種質資源80%是本土資源。種子保存溫度-18℃,相對溼度<50%,種子初始發芽率≥85%,種子含水量5%~8%,在該條件下多數作物種子安全保存壽命可達50年以上。

那麼,國家為什麼花人力、物力、財力留存這些不種的種子呢?「保種。舉個例子來講,對於某個品種,如果農民不再種了,也沒有收集保存,這個品種就永久消失了。而把種質收集保存在種質庫就保住了。這樣,在未來需要用到這個品種的時候,就可以在國家庫裡找到。」陳曉玲說。

國家庫已累計向全國約1600多個單位提供了26萬餘份農作物種質資源。一個收集自雲南德宏州芒市遮放鎮的地方水稻品種,名曰「毫秕」,其米飯香軟、冷不回生,是「遮放貢米」的一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高產矮稈水稻大面積推廣,種毫秕的人越來越少,幾乎絕跡。「毫秕」種子則被國家種質庫保存下來了。生產上已經絕種40年後,經從種質庫引種,如今已形成了雲南遮放地區優質稻米品牌。「如果40年前沒有收集入種質庫保存,它可能就絕種了,今天就再也吃不到『遮放貢米』的米飯。」陳曉玲說。

「從育種科研的角度也需要留存這些種子。」徐建龍說。因為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基因,好的基因需要通過鑑定才能發掘出來。「比如,一個品種有很好的抗病基因,沒發病時,你看不出它有抗病基因。但是,如果把它拿到病區去種植,發現這個品種抗病,那我們就可以通過育種技術手段把這種抗病基因找出來。等到育種需要這種抗病基因時就利用起來了。」

陳曉玲介紹,現有國家庫已飽和,無法滿足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事業發展的需求。今年2月動工的國家作物種質庫新庫正在施工中,新庫保存容量為150萬份(低溫種子庫110萬份、試管苗庫10萬份、超低溫庫20萬份、DNA庫10萬份),將滿足今後50年全國作物育種、基礎研究、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需求。

相關焦點

  • 吃飽了之後
    原標題:吃飽了之後 吃飽了之後幹啥?古人留下一句話,叫「飽暖思淫慾」;還留下一句格言與其截然相反,叫「富貴不能淫」。這說明,人在吃飽了之後,有學好的,有不學好的。 記得民國《開明國語課本》裡有篇課文,圖文並茂,頗多情趣:「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他看著花。」
  •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晶片」,優質高產品種滿足吃好又吃飽的需求
    晶片被人卡了,可以自主研發,哪怕時間長一點,但糧食被人卡了,能否自主生產滿足呢?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著十幾億人吃飯問題,所以要糧食安全要放在重中之重。種子是農業科學的「晶片」,糧食生產的源頭。
  • 確保考生吃飽吃好 平江設立免費加餐窗口
    華聲在線7月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丁海燕)「2020年再難,也有很多很多的愛,吃了這個雞腿,我又滿血復活啦!」今天,高考第二天中餐,平江縣一中一位考生接過免費加餐窗口師傅遞過來的雞腿,滿臉笑意。
  • 減肥時也可以吃飽吃好,還可以吃肉,只需要把食物的做法改變一下
    減肥時也可以吃飽吃好,還可以吃肉,只需要把食物的做法改變一下。雖說「吃飽才有力氣減肥」是句玩笑話,但是也有道理,如果每天餓得有氣無力,頭暈眼花,估計減肥大計亦很難進行下去。減肥不是不吃,而是有選擇的吃,需要把食物的油脂和糖去掉,或者烹飪時用一些小技巧把食物做成低卡路裡的美食。
  • 肯德基「最實在」的單品,味道好分量多,直到吃飽都花不了幾個錢
    肯德基「最實在」的單品,味道好分量多,直到吃飽都花不了幾個錢肯德基在進入我們中國以後20年的時間,迅速火遍全國,在全國各地都開滿了這個餐廳,這也是讓大家都喜歡上了炸雞漢堡這個形式的快餐了,不過可能就在最近幾年,因為他的飯菜價格貴分量少,已經成了很多網友吐槽的對象,就比如全家桶原來定的量是足夠全家人吃飽的,但是現在一個人都吃不飽,這個分量真的是讓我們太氣憤了,其實除了這些之外
  • 吃少了怕餓,吃多了怕撐,判斷寶寶是否吃飽要看這3點!
    很多新手爸媽總是擔心自己的寶寶有沒有吃飽,總是擔心寶寶會餓到,可吃多又怕寶寶撐著,造成過度餵養……因此總在「怕餓」與「怕撐」之間徘徊糾結,小麗就是這樣,她覺得養個孩子太難了。其實我特別理解小麗,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吃的多點,長的胖點,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但是「過猶不及」聽說過吧,什麼都要適量,包括寶寶的食量,吃少了不行,吃多了也不行,適合寶寶的才是最好的。作為新手媽媽,總是很糾結寶寶到底吃飽了沒,吃撐了沒。那麼,寶寶的食量究竟是多少,新手媽媽又該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沒有呢?
  • 世界最貴的4種海鮮,中國上榜1種,加州鮑魚,1個夠8個成年人吃飽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大家在飲食的方面也是有了更高的追求,除了吃生活中常見的那些食材之外,也會有追求一些更美味更營養的食物,說起最鮮美的食物,我想大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海鮮,不管哪種海鮮,只要烹飪方法對,總是很美味好吃的,不過就是海鮮的價格太貴了,普通的海鮮就讓人有種吃不起的感覺,更別說哪些珍稀貨了
  • 科學斷食:吃飽餓再吃飽再餓,真正的抗衰飲食法
    在國外,有很多的明星都為輕斷食站臺,因為效果太好了。 也就是說,飢餓模式重點是為了活得久一點,而不是好一點,所以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姨媽出走啦~ 吃飽則是向身體傳達一種信號:「你是安全的,你不會一直處於飢餓狀態,你不必進入飢餓模式!」 這樣可以保證激素的穩定,避免激素紊亂帶來的健康問題。
  • 吃飽了用英語咋說?不僅是用I'm full喲,其他表達也超級好用!
    面對一大桌美食的時候,我們恨不得有十個肚子來吃東西呀!然而,肚子只有一個,而且它的容量有些。肚子的容量填滿了,我們也就是吃得飽飽的啦~在英語中,「吃飽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表達想必就是:I'm full。那我們今天就來額外擴展幾個關於「吃飽了」的英語表達吧!
  • 滿足食慾不發胖,你也可以!
    相反只有正確面對食物,直視自己的食慾,找到滿足食慾的方法才更有效。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對食物特有抵抗力的人。BBC曾經做過一個詳細的對比試驗,研究發現這類人身上,都有共同的基因特殊FTO抗體。導致她們一旦吃飽了、任何食物對她們都沒有誘惑力。真的是很讓人嫉妒的基因。
  • 寶寶喝完母乳還能吃「50毫升」奶粉,是沒吃飽嗎?寶媽需警惕
    後臺經常能看到有些寶媽因為寶寶吃奶的問題而困擾,很多寶寶明明已經吃過奶粉,可再給他奶粉還是能吃下去,這是寶寶沒吃飽導致的嗎? 一般來說,吃母乳會更費力一些,他們需要更用力才能吃到自己的口糧,而吃奶瓶就不一樣了,不需要太用力就能喝到奶粉。 所以,相比之下他們會更願意使用奶瓶,母乳吃的不多的時候,就需要奶粉的額外補充了。
  • 「母乳餵養怎麼判斷寶寶是否吃飽」,還要看這3點
    好幾個媽媽問寶寶吃母乳怎麼才知道寶寶吃沒吃飽?怎麼總感覺母乳量不夠呢?家長朋友要想知道寶寶吃的奶是否夠,其實只需要注意這3點。1.看寶寶體重的增長是否理想生後開始在6個月內,寶寶的體重增長不應小於每月1斤,也就是說,一個出生7斤的孩子,在6月齡還不夠13斤就是體重增長不理想。
  • 40度高溫天氣吃日式烤肉,兩個人花了218元,老婆吃完卻說沒吃飽
    不過我還是拉著老婆一塊挑戰了一下高溫大夏天吃烤肉,選了家日式烤肉店,兩個人花了218元,老婆吃完之後卻說沒有吃飽。一起來看看都有什麼吧?你們看看值不值!既然是日式烤肉店,那麼裝修風格理所當然走的是日式風格,入店給人的感覺就很舒服。去的時候還未到飯點,所以我和老婆在店裡坐了足足有半個小時。
  • 科學家揭示:為何人們感覺吃飽了還能夠繼續吃甜點
    例如,當我們感覺自己已經吃得足夠飽了以後,我們依然還可以吃一些甜點,而科學家們針對這一點進行過不少深入的研究。這種現象被稱為「甜點胃」,而且並不罕見。根據拉塞爾·基斯特教授的說法,這完全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這一次,擼哥就要為你帶來這個現象的科學解釋。
  • 茉莉花新芽萌發,給它「吃飽喝好」,葉綠根壯好開花
    茉莉花新芽萌發,給它「吃飽喝好」,葉綠根壯好開花!春季三四月份是茉莉花長枝長葉的季節,雖然還沒有到花期,但枝葉生長期如果養護不得當,植株瘦弱,到了花季開花稀少或不愛開花,也影響觀賞性。但家庭養殖大多都是盆栽,盆土內養分有限,會束縛根系的生長,建議配置疏鬆透氣的微酸性土壤,如腐熟的腐葉土或松針土,再適量添加些園土、泥炭土和珍珠巖等大顆粒物質,就能滿足茉莉花的生長需求。脫盆後檢查修剪根系,保留健康的白色根系上盆。
  • 0~12個月寶寶:每天喝多少奶合適、如何看是否吃飽,新媽媽需知
    面對這粉嫩的小嬰兒,沒有經驗的新手媽媽都會面臨同樣的困擾,那就是寶寶每天喝多少奶合適,如何判斷寶寶吃飽了沒呢?有時候明明看著寶寶吃著吃著睡著了,結果剛把他放床上,寶寶就開始哭鬧起來,只有繼續吃才能緩解。因此,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也是考驗新手媽媽是是否合格的一項標準,判斷不準,讓寶寶吃太多,影響腸胃功能;吃太少,營養跟不上,影響發育。
  •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
    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時間:2017-06-30 13:12   來源:好哩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飽了的? 大腦認為你飽了你就真飽了嗎? 當人吃飽了之後,一般短時間內是會停止進食一會兒的,大部分人知道吃飽了停止進食。
  • 10元可以吃飽的3種夜市小吃,麻辣燙上榜,最後一種辣到失去味覺
    以身上多出的10斤肉為憑證,對於夜市攤上的美食,小編也了解到差不多了。橫向是味道與口感,縱向是價格。如果手上只有10元,去夜市買東西吃,是否能吃飽呢?10元可以選擇的食物有哪些,你們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將例舉3種夜市小吃,通通均價在10元以下,而且完全不用擔心吃不飽。其中有大家最愛的麻辣燙,也有辣到讓你失去味覺的小吃!
  • 一周家常早餐,簡單易做營養好,吃飽吃好再出門,心情美好一整天
    天氣越來越冷了,早餐吃什麼?相信很多人都在為早餐吃什麼而發愁,營養健康、簡單快捷都要兼顧,聽起來是挺麻煩的,但是如果做習慣了也能隨手就來,熟能生巧嘛。曬曬我家一周早餐,食譜也一起分享,都是簡單的家常飯菜,做法不難,喜歡就照著做吧!天冷了,吃飽吃好再出門,心情也能美好一整天!
  • 邊際效用:為什麼說有些用戶需求不該被滿足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事物發展規律,並追求一個系統下最大效率的學科。每個產品其實都是一個約束條件的系統,那麼產品經理自然就是這個系統的制度設計者,如何追求產品內效率的最大化是可以從經濟學中獲得啟發的。今天這篇是經濟學啟示錄的第三篇,討論的概念是邊際和效用,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