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們比較關注的兩個事件:中美的「晶片之戰」和糧食安全。晶片被人卡了,可以自主研發,哪怕時間長一點,但糧食被人卡了,能否自主生產滿足呢?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著十幾億人吃飯問題,所以要糧食安全要放在重中之重。
種子是農業科學的「晶片」,糧食生產的源頭。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中,多項科技成果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糧油育種有關,如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均離不開新品種的選育。袁隆平院士語重心長地告誡人們:「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種子需求量大,目前水稻、小麥、玉米等種子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當前秋糧收穫接近尾聲,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深耕糧食生產服務多年,常會聽到糧食產量穩定,庫存充足,水稻品種為什麼要研究轉基因,採用分子育種?研究超級稻、海水稻的意義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做到種子自給自足,有能力應對國外轉基因作物的優勢,因為種子產業的競爭力決定了一個國家農業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如果種子被別國種業巨頭控制,那麼農業發展的「咽喉」就被卡住了。好在我國在水稻、小麥、玉米的育種上取得巨大成果,很多研究走在國際前列,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生產。
糧食一直是國家、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於人民而言,「家裡有糧,心裡不慌」;於國家而言,「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在新的時代,從吃飽向好吃轉變,對育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新品種的選育加快,審定數量迎來「井噴」,競爭激烈;同時,品種在產量、品質上有很大的提升,以往優質香稻多優質不高產,這兩年新品種的選育突破了這一難題,甚至部分品種兼有很好的抗性,如嘉豐優2號,小麥也有類似現象,優質小麥品種不僅高產而且品質好。
鑑於糧食的戰略性,可能有「晶片戰」的發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作為農民,首要任務是種植好糧食,並有個好收益;作為農業服務者,將新的品種和新的種植技術教給農民,幫助農民輕鬆種田;作為育種者,選育適應輕簡化栽培的優質高產品種,並配套好豐產技術。最後,每個人在生活中要節約糧食,杜絕糧食的浪費,為我國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