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晶片」,優質高產品種滿足吃好又吃飽的需求

2020-12-05 雲眾地農服

今年人們比較關注的兩個事件:中美的「晶片之戰」和糧食安全。晶片被人卡了,可以自主研發,哪怕時間長一點,但糧食被人卡了,能否自主生產滿足呢?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係著十幾億人吃飯問題,所以要糧食安全要放在重中之重。

種子是農業科學的「晶片」,糧食生產的源頭。在近期發布的「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中,多項科技成果與水稻、小麥、玉米等糧油育種有關,如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冬小麥節水新品種與配套技術集成應用,均離不開新品種的選育。袁隆平院士語重心長地告誡人們:「關鍵時刻,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強大的國家。」

我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種子需求量大,目前水稻、小麥、玉米等種子基本上實現自給自足。當前秋糧收穫接近尾聲,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深耕糧食生產服務多年,常會聽到糧食產量穩定,庫存充足,水稻品種為什麼要研究轉基因,採用分子育種?研究超級稻、海水稻的意義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做到種子自給自足,有能力應對國外轉基因作物的優勢,因為種子產業的競爭力決定了一個國家農業和農產品的競爭力,如果種子被別國種業巨頭控制,那麼農業發展的「咽喉」就被卡住了。好在我國在水稻、小麥、玉米的育種上取得巨大成果,很多研究走在國際前列,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生產。

糧食一直是國家、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於人民而言,「家裡有糧,心裡不慌」;於國家而言,「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在新的時代,從吃飽向好吃轉變,對育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新品種的選育加快,審定數量迎來「井噴」,競爭激烈;同時,品種在產量、品質上有很大的提升,以往優質香稻多優質不高產,這兩年新品種的選育突破了這一難題,甚至部分品種兼有很好的抗性,如嘉豐優2號,小麥也有類似現象,優質小麥品種不僅高產而且品質好。

鑑於糧食的戰略性,可能有「晶片戰」的發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作為農民,首要任務是種植好糧食,並有個好收益;作為農業服務者,將新的品種和新的種植技術教給農民,幫助農民輕鬆種田;作為育種者,選育適應輕簡化栽培的優質高產品種,並配套好豐產技術。最後,每個人在生活中要節約糧食,杜絕糧食的浪費,為我國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

相關焦點

  • 從滿足吃飽到追求吃好
    從吃飽到吃好,水稻的求索路上,科技故事知多少?農作物品種如何在實現「新舊更替」的過程中保證可持續發展?我們請來中國農科院和國家種質庫兩位專家為讀者做一簡單科普。■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楊娜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我國65%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
  •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人民日報  作者:鬱靜嫻  2020-08-19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光明圖片【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一線講述】講述人:隆平高科副總裁、水稻首席專家 楊遠柱我們業內有個說法,「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可培育一個優良品種往往需要大批科研人員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艱辛付出。比如「晶兩優」品種成功問世,就花了我們團隊整整15年心血。
  • 解種子難題 上「種子選手」
    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種子和耕地,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種子和耕地問題」得到空前重視,是從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等內外部複雜生產環境條件下,全省糧食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仍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 中國飯碗:讓近14億人吃飽吃好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代表了當今世界最高水平,不斷刷新著水稻高產的世界紀錄。新世紀以來,超級稻不斷從「高產」向「綠色、高效、品質」邁進,通過推廣稻蝦、稻魚、稻蟹等立體種養模式,節肥節藥、生態綠色,讓人不僅吃得飽,而且吃得好。  在中原,豐收的小麥剛剛顆粒歸倉。小麥第一主產省河南,已發展為國人的「主食廚房」。
  • 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市場規模近千億元 種業經營誰領風騷?還看育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  江西九江修水縣地理地貌複雜,空氣溼度大,是稻瘟病重發區、紋枯病和稻曲病多發區。除了高產和優質外,抗性成為當地對品種的主要需求。  「我們以往種的品種,容易倒伏,抗性也一般,產量很難上去。」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場晶片戰爭讓中國加快了行業布局。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
  • 農業種子庫:主題投資來一波?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作為農業的「晶片」,種子安全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的產能和品質。
  • 棉花育種:優質高產兩相得
    他們歷經20餘年努力,從全基因組水平探究了棉花優異纖維品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制,建立了傳統育種與現代分子育種相結合的棉花優質分子育種體系,育成的優質高產多抗棉花品種已經「飛雪冰冬暖萬家」。 目標:改良棉花纖維品質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可再生紡織原料,種植歷史悠久。
  • 雜交水稻哪個品種好?
    雜交水稻品種多數還是不錯,主要看你的用途,優質食用品種、優質加工品種等一定要用對方向,特殊區域需要特殊品種。一、雜交水稻的分類。雜交水稻可以從選育方法、使用用途來進行分類。1、按照選育方法分類。目前主流推廣雜交水稻有兩種選育方式,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晶片」 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
    小麥品種試驗田 徐宏星攝據介紹,溫縣自然稟賦優越,有「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的特點,是全國聞名的糧食高產縣、小麥種子基地縣和河南省「整建制建設優質小麥種子基地核心區」,全縣種子基地穩定在30萬畝,年外銷小麥種子1.5億公斤,在黃淮海麥區累計推廣4億多畝,助農增收260多億元,享有「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
  •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這相當於種子的『諾亞方舟』!」2020年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雲激動不已。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是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被喻為農業的「晶片」。
  • 唐雪明:美國農業為什麼這麼高產?
    我們的糧食自給率不到90%,我們的糧食單產增長率只有0.6%,每年需要新增3500萬噸糧食,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從2012年開始,我們的糧油棉六大作物全面進口,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棉花、水稻進口國,也是玉米、小麥、油菜的主要進口國。而在1997年,我們是當時世界上主要的水稻、小麥出口國。
  • 海水稻正從試驗田走向餐桌 要高產更要優質
    等這一季試驗種植結束,該團隊計劃對部分試驗材料申請國家級品種審定。  實際上,我國有多個農業科學家團隊在不同的地區進行耐鹽鹼水稻的研究,一些項目已經走出國門。耐鹽鹼水稻的種植,對提高糧食總產,保證口糧安全具有積極作用,但培育優質高產的品種卻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 糧食種子安全嗎?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我國水稻品種培育已由以往單一的追求單產的提升向品質和營養的改良方向轉變,優質和高產並重是目前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中國的水稻和小麥是可以保證絕對安全。但從中長期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仍呈現剛性增長趨勢。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鬆。
  • 「把雜交水稻事業一屆一屆傳承下去,讓更多老百姓吃飽吃好吃得放心」
    湖南日報9月4日訊(記者 賀佳 周帙恆)今天下午,省委書記杜家毫,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來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看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袁老為保障中國乃至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的卓越貢獻致以崇高敬意,祝願袁老身體健康,在科技攻關、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成就。
  • ...網·視聽四川」保護優良農業種質資源 四川開建種子「諾亞方舟」
    「這相當於種子的『諾亞方舟』!」2020年12月31日,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在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正式開工,省農科院副院長楊武雲激動不已。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內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是生物體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被喻為農業的「晶片」。
  • 吃著香,可留種!常規稻呈現種植回升趨勢,雜交稻種業面臨陣痛
    而目前從水稻制種生產、種植面積以及市場需求上來看,常規稻特別是優質常規稻正在呈現回升態勢。雜交稻制種面積低於常規稻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召開了2019年全國農作物種子產供需形勢分析秋季例會,從春夏播作物種子生產結果方面來看,常規稻制種面積和收穫種子均超過雜交稻。
  • 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與此同時,我國全面建立起糧食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進水稻國家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大力培育優良品種,基本建立了超級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成功培育出眾多高產優質作物新品種新組合。大面積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加快優質專用稻米等綠色優質品種選育,推動水稻生產從高產向優質高產並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