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工作會議指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範耕地佔補平衡。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作為農業的「晶片」,種子安全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的產能和品質。
「我國耕地數量有限,糧食生產關鍵之舉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種子起著關鍵性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今後要加強較弱領域的種業發展,特別是加快智能育種、生物育種的科研攻關,搶佔糧食生產技術制高點。
解決種子問題為何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罕見地重點強調?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記者表示,種子可以說是農業的晶片,嚴重依賴進口對我國自身的糧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須未雨綢繆,這樣才能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種子技術對農業特別重要,對增產的貢獻比較大。」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向記者表示,現在國際上種子壟斷性比較強,這意味著價格上是供應方說了算。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
農業農村部披露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已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尤其是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並保持國際領先。
「目前中國良種覆蓋率其實挺高,特別是糧食方面,主要是我們國家自己培育的,但確實也存在一些種源需要進口,這部分需要進行技術攻關。」黨國英說。
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介紹,雖然我國種業科技進步明顯,但距離國際先進仍有差距。包括蔬菜、生豬、奶牛品種選育,滿足自身沒有問題,但品種水平上有差距。從種業科技創新水平看,我國畜禽遺傳資源佔全球1/6,但鑑定選育工作這一塊,還是明顯的跟不上,甚至可以說還處在起步階段,技術創新應用差距較大。
「中國有很多種源還被『卡脖子』,要加大種業技術的研發和重大產品的研發,培育高產、優質、抗病蟲、耐鹽鹼、適應性強的重大動植物新品種,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對記者表示,「畢竟糧食安全是我國重大戰略需求,也是國家安全穩定的基石。」
「未來必須持續推進農作物、畜禽良種攻關」,農業農村部明確,力爭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重點作物和畜禽育種創新能力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網上搜到的消息(非最新消息):
1、隆平高科: 153個。
目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達153個,擁有各項專利97項(次),獲獎成果30餘項,其中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的選育及應用研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項。
2、農發種業:約133個品種。
小麥42個,水稻27個,棉花4個,玉米45個,油菜8個,芝麻4個,甘蔗2個,馬鈴薯1個。
3、登海種業:100多個。
現已選育出100多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其中43個通過審定,獲得7項發明專利和38項植物新品種權。
4、北大荒種業:約87個品種。
5、豐樂種業:約54個品種。
水稻46個品種,油菜7個品種、棉花1個品種。
(提醒:以上公司與實際品種數量或有在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