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種子」層出不窮擾亂種子市場 亟待建立和完善圖譜庫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戰勝了「洋種子」,卻敗給了「仿種子」

  「仿種子」層出不窮擾亂種子市場,嚴重影響種業創新,亟待整治

  本報記者於長洪、張洪河、李雲平

  解決我國14億人口「吃得飽」問題的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在自主育種方面已接近甚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素有「健康糧倉」之稱的水果蔬菜、雜糧雜豆等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領域,各種仿冒具有智慧財產權新品種的「仿種子」層出不窮,嚴重幹擾種業市場秩序、挫傷企業研發創新積極性。我國亟待建立和完善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嚴厲打擊「仿種子」,切實保護好農業「晶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

  「仿種子」之亂

  眼下,全國各地向日葵進入秋收時期,但一些葵農遇到煩心事。「開春時,市場上銷售的食葵種子有好幾十個,名稱、外形都很相似,肉眼根本分辨不出來,我們就選擇了其中一個品種。現在我們收穫後發現,雖然葵花子產量可以,但品相不太好,賣不上好價錢,『仿種子』讓我們吃了啞巴虧。」葵農張子元說。

  我國地處種植向日葵的黃金緯度,種植地域寬廣,年均種植葵花面積1000萬畝以上,食葵種植面積、消費能力、出口貿易、科研水平和從業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與葵農一樣,內蒙古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樣深受「仿種子」之苦,這是一家集育種、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向日葵龍頭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卞偉勳說,他們近些年投入6800多萬元,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食葵品種SH363、SH361。「自這個品種推出以來,已被多個假種子仿冒,導致我們市場佔有率由60%下降到33%左右,損失巨大。」

  中國葵花產業聯盟調查發現:國內現有原創型食葵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不足20家,其自主選育、推廣上市品種約50個,而在國家農業農村部門登記的食葵新品種卻高達1900多個。該聯盟執行會長張永平痛心地說:「我國利用10多年的時間培育出食葵新品種,打敗了國外『洋種子』的壟斷,卻在很短時間內敗給了『仿種子』。」

  據了解,我國的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中,水稻、大豆種子基本是國產品種,小麥的品種國產化率也較高,玉米、馬鈴薯種子部分依賴進口,不少蔬菜品種嚴重依賴洋種子。

  我國華北某地級市種子管理站站長告訴記者,解決「吃得飽」問題的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我國在自主育種方面已接近甚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其他雜糧雜豆、水果蔬菜等非主要農作物是解決「吃得好」的「健康糧倉」,但自主育種方面與世界水平仍差距很大。近年來一些科研公司加大非主要農作物育種研發力度,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於經濟效益高等原因,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被仿冒現象突出,以市場認可度高的向日葵原創品種SH361、SH363、GK601為例,全國類似名稱的登記品種達400多個。

  卞偉勳說,「仿種子」就是對自主研發種子的仿冒、盜版和侵權,不僅侵犯自主研發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和經濟利益,也擾亂了種業市場秩序,更挫傷了企業研發培育新品種的積極性,嚴重影響我國種業的創新與發展。

  「仿種子」之害

  「我們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種,在很短時間、花幾千元就能被仿冒。」張永平說。記者調查發現,研發一個優良品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然而,一些企業或個人受利益驅動,在無種質資源、無育種基地、無技術團隊的情況下,做起了一本萬利的「仿種子」生意。

  據介紹,「仿種子」亂象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直接盜竊或收買研發企業人員獲取親本後進行雜交、繁育出所謂的新品種,二是直接混合使用各種知名度較高、市場行情較好的品種推出所謂的新品種,三是使用與品牌種子名稱相近的名稱進行「傍」名牌。

  記者調查了解到,DNA指紋圖譜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和特異性,成為當今先進的種質鑑定技術。我國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已建立完備的DNA指紋圖譜庫,可有效識別「仿種子」侵權行為。但我國向日葵等非主要農作物尚未建立完備的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面對「仿種子」現象難以及時、準確識別,維護智慧財產權更是難上加難。

  卞偉勳告訴記者,由於缺乏DNA指紋圖譜的技術支撐,他們難以認定市場上的「仿種子」侵權行為,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及時有效保護,而蒙受巨大損失。

  一些地方種子管理站負責人坦言,他們既沒有DNA指紋圖譜技術,也沒有基因比對手段,無法認定「仿種子」行為,很難有效打擊「仿種子」。

  據了解,我國新品種登記制度不完善,也是「仿種子」現象難以制止的主要原因之一。DUS(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是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主要依據,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只對申報材料進行「紙上審查」,很難對新品種的真實性和差異性進行實質審查,導致一品多名的現象非常嚴重。

  而對於原創型育種企業來說,「DUS測試周期長達兩三年,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速度快,從而造成新品種保護權授予時滯。如果遇到仿冒、套牌等侵權行為,在原創種子尚未通過新品種測試時,『仿種子』已捷足先登,出現『李逵』敗給『李鬼』的現象。」張永平說。

  「仿種子」之治

  國內育種專家認為,為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我國要保護「土」種子、利用「洋」種子、培育新種子、打擊「仿種子」。因為種質資源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備份,特別是非主要農作物,在保持物種多樣性、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張永平介紹,要充分利用「土」種子品質好、「洋」種子產量高的各自優勢,開展品種雜交、選育工作,培育出產量、質量、口感等均佳的新品種,兼顧適應性、豐產性、商品性。為此,要著力保護好非主要農作物「土」種子,需要及時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調查與收集工作。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建設,已在內蒙古啟動,希望得到國家試點支持。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向日葵研究所所長李軍說,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現代農業的革新和競爭是以種質資源為核心的科技較量。建立和完善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有利於對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利於發掘一批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基因,有利於創製一批突破性的新種質。建議在非農作物原產地或主產地,如在食葵種植面積佔全國七分之一的巴彥淖市,設立由國家主導的食葵DNA指紋圖譜庫,有利於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發、推廣。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需要實施更為嚴格的新品種登記制度。在構建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的基礎上,各級品種登記審查單位必須對登記品種的特異性實施實質審查。對已登記品種進行DNA指紋圖譜鑑定,對一品多名及剽竊原創品種的「仿種子」行為進行篩查和嚴厲打擊,維護原創企業的合法權益。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我國需要實施植物新品種權事先審查機制,從源頭杜絕種質資源智慧財產權糾紛的發生。國家相關部門藉助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對植物新品種權授予工作進行事先篩查,篩查後再確定是否安排進行DUS測試,以保證植物新品種權授予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基層種子執法人員呼籲,我國需要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立法,縮短DUS測試周期,加快品種審定效率。部分品種審定可採用DNA測試法,縮短審定時間,進一步保護和提高企業研發新品種的積極性。

相關焦點

  • 德國如何建立自己的種子庫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說起歐洲的種子庫,許多人會想到挪威北極永久凍土深處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這座冰封地窖存放著100多萬份生物種子「備份」樣本。不過,歐洲種子庫最多、種子產業化做得最好的國家,則要屬德國。「德國種子產業已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現在已經發展成種子收集、研發和出口為一體的種子大國。」
  • 北極建立全球種子庫
    據英國BBC報導,一支科學家聯盟給出了答案:深度凍結的上千個種子樣本是應對最糟糕情景的後備計劃。確保全世界最寶貴植物的存活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深埋在斯瓦爾巴北極群島山裡,科學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有幸能夠前往那裡一探究竟。新浪科技的編譯報導中稱,位於寒冷凜冽的北極高山上,一道混凝土門道通往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
  • 世界末日種子庫
    斯瓦爾巴世界種子庫是所有其他種子庫決定性的後備援助,為全球植物「備份」。當出現地區性或全球性大災難時,利用這裡精心儲藏的種子即可重新啟動農作物生產。它作為保護種子們的「終極保險」,保留著最後的希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應對「 末日」 的, 所以人們叫它「末日種子庫」。種子庫建在斯瓦爾巴的永凍層裡,它就像一座天然冰箱, 能使種子處於低溫環境中。
  • "世界末日種子庫「 獲得新的種子樣本!
    該種子庫將擁有來自36個不同團隊的60000多個種子樣本,其中多數團隊一次性將其種子發送到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中。其中包括切諾基族,這是美國第一個定居的部落。來自泰國、美國和愛爾蘭的農業部門以及來自哥斯大黎加、衣索比亞、黎巴嫩和其他地方的大學和研究中心也將做出貢獻。
  • 高考地理小專題——種子庫
    材料二:「末日種子庫」是挪威政府建造的一個保存全世界農作物種子的貯藏庫,.被稱為是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種子庫建在群島永久凍土帶區的一座砂巖山內部,高於海平面130米左右。該群島對外交通主要是海運和航空運輸。
  • 中國團隊構建完成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
    圖片來源:新藍網記者近日在浙江省台州市舉辦的2019浙江西蘭花新品種大會上獲悉,2019年,國家西蘭花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構建完成了西蘭花DNA指紋圖譜庫。然而,中國西蘭花種子供給卻長期為外國壟斷。2018年,農業農村部成立國家西蘭花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由浙江省種子管理總站牽頭,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為首席專家單位,聯合國內主要西蘭花科研教學單位和種業企業共20多家開展聯合攻關。
  • 人類為什麼建立種子庫?糧食存放時間達1000年,末日真的會到來?
    很多國家都建立了「末日種子庫「,難道世界末日真的會到來嗎?挪威的種子庫可以保存農作物超1000年「末日種子庫」並非營利組織,而是國家建立的儲存資源的生態資源庫,我國的種子庫就在雲南的昆明。已經存在13年了,是全國西南野生生物物種的資源庫。
  • 媒體揭秘全球農作物種子庫:尚無中國種子(圖)
    「種子庫」管理系統是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研發的。比爾·蓋茨和他太太的基金會是「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的主要贊助者之一。包裹種子的是一種銀色新型種子袋,名叫「勞斯萊斯種子袋」,這種由特殊金屬箔片和其他先進材料製成的特殊袋子,可以讓種子在乾燥和冷凍狀態下長久保存。即便種子庫的製冷系統失效,這種袋子仍能確保種子的貯存溫度保持在零下18 攝氏度。這就對種子形成了多層保險。
  • 末日種子庫——生物的「諾亞方舟」
    但所幸,被毀的種子在斯瓦爾巴種子庫還有備份,因此,敘利亞種子庫的相關工作人員才對斯瓦爾巴種子庫提出了取種申請。歷史上就有多個因戰爭、內亂或災害而導致基因庫被摧毀的例子,如菲律賓國家種子庫被洪水損壞,後又被一場大火燒毀;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種子庫已經完全喪失;而蘇聯的瓦維洛夫全俄植物栽培研究所亦曾遭遇過戰爭之困,其間,數名植物學家寧願餓死,也沒有捨得吃庫裡收集保存的作物種子。而斯瓦爾巴種子庫則因為其獨特偏遠的地理環境而遠離這些天災人難,被稱為當今世上最安全的基因庫。
  • 北極深山凍結建立全球種子庫:保證未來農作物
    一支科學家聯盟給出了答案:深度凍結的上千個種子樣本是應對最糟糕情景的後備計劃。確保全世界最寶貴植物的存活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深埋在斯瓦爾巴北極群島山裡,科學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有幸能夠前往那裡一探究竟。
  • 最後的糧倉:末日種子庫
    就在人類快要放棄希望之時,一位神秘人士公開表示,他有上百萬種作物種子,正藏在一座冰山中,那足以拯救全人類。這些種子就存在今天的末日種子庫中。冰山上的種子銀行在北極圈內,有一座島嶼名叫斯匹次卑爾根島,歸屬於挪威,島上有一座普拉塔貝格山,坐落著一個世界級的「銀行」——末日種子庫。
  • 科學史上365天——末日種子庫
    這頭「怪獸」身負全人類的重任,是確保人類糧食安全的最後一個堡壘,是能在地球危難時刻拯救全人類的地方,是人類長久生存的保障,它就是被稱作「植物諾亞方舟」的「末日種子庫」。2006年世界種子基金會和挪威政府聯合斥資911萬美元修建末日種子庫,於當年6月19日奠基,歷時一年半,於2008年2月27日建成。
  • 揭秘末日種子庫內部:驚嘆
    很多關心此事的人正在世界各地收集作物的多樣性樣本放到末日種子庫中。那些我們已經失去的,沒辦法再追回,末日種子庫的目的就是儘可能地保存更多的種子,利用已有的多樣性種子來保護人類的現在和未來。」末日種子庫裡儲存著現在田地裡已經看不到的品種,例如蘋果,現在市場上蘋果最多就5-6種品系,但實際100年以前蘋果的品種有1500多種,所以我們需要針對種子多樣性進行資源收藏。另外除了每個國家本國的種子資源外,其實也很需要國外的種子來幫助國家在農業和育種方面發展,通過共享的方式實現國際間作物資源共贏。
  • 《流浪地球》的末日種子庫真的存在嗎?
    其中還有一個和農業有關:國際空間站將帶著一座種子庫前往宇宙深處。很多人覺得,種子庫只是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事物,但實際上,地球上確實存在「末日種子庫」,而且還有好幾個!地球上的種子庫什麼樣?又為什麼要建設種子庫呢?  早在2007年,挪威政府就在距離北極1000公裡的島嶼上建立了一座「種子庫」。這座「種子庫」被稱為「植物界的諾亞方舟」。
  • 一切從大麻種子開始
    如今,圍繞大麻種子展開的業務也在市場需求的增長和合法化進程的影響下蓬勃發展。大麻種植者通常被要求種植THC含量較低的種子,但種子行業落後於需求,其市場也具有巨大潛力——預計到2026年,全球大麻種子市場將增長到3.220億美元的估值,在2019-2026年期間將實現可觀的複合年增長率。隨著大麻合法化進程加快,大麻種子需求不斷上升。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草植物的種子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人類為了作物生產,常常會建立自己的作物種子庫。
  • 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
    ,矗立著一個神秘的高科技建築——「末日種子庫」,那麼中國有沒有這樣一座「末日種子庫」呢?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任李德銖介紹。   工作   搶救了近百種瀕危珍稀植物   保存種質資源,並非僅僅保護一個物種那麼簡單。充分挖掘,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紐西蘭「奇異果」,源自原產中國的獼猴桃;佔據中國市場90%份額的香水月季,源自原產中國的野生月季;原產中國的野生大豆,經美國改造為轉基因大豆後,又迅速佔據了中國大豆市場。
  • 比生命更重要的種子:那些為消除飢餓創建種子庫的科學家們
    種子在農民眼中代表著明年的希望,在科幻作家的筆下象徵著末世的曙光,對一群科學家來說是消滅飢餓和貧困的生物學方舟。你或許聽說過種子庫這種為人類共同利益而服務的機構設施,尤其是坐落於挪威靠近北極的國際種子庫,2008年建成以來,存儲了100萬份種子樣本。
  • 藏滿全世界種子的末日種子庫,可能是人類最重要的冰箱
    許多人認為,這座「末日種子庫」只有在末日才會派上用場,就像是流浪地球設計的那樣,被帶到新家園,然後開墾種植收割吃飯。但事實並非如此,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針對的,更多是世界各地其他的種子庫,怕它們翻車把自己的藏品都給弄沒了。其實全球有超過1700個基因庫,但不少都有著安全隱患。
  • 挪威斥資升級全球種子庫
    這個全球種子庫位於挪威北部斯瓦爾巴群島,目前儲存著來自世界各地近90萬份植物種子,作為「備份」以防人類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因災難而絕種。科學家對這座「植物諾亞方舟」將要應對的「災難」的設定包括自然災害、疫病、戰爭,甚至「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