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了「洋種子」,卻敗給了「仿種子」
「仿種子」層出不窮擾亂種子市場,嚴重影響種業創新,亟待整治
本報記者於長洪、張洪河、李雲平
解決我國14億人口「吃得飽」問題的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在自主育種方面已接近甚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然而,在素有「健康糧倉」之稱的水果蔬菜、雜糧雜豆等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領域,各種仿冒具有智慧財產權新品種的「仿種子」層出不窮,嚴重幹擾種業市場秩序、挫傷企業研發創新積極性。我國亟待建立和完善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嚴厲打擊「仿種子」,切實保護好農業「晶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
「仿種子」之亂
眼下,全國各地向日葵進入秋收時期,但一些葵農遇到煩心事。「開春時,市場上銷售的食葵種子有好幾十個,名稱、外形都很相似,肉眼根本分辨不出來,我們就選擇了其中一個品種。現在我們收穫後發現,雖然葵花子產量可以,但品相不太好,賣不上好價錢,『仿種子』讓我們吃了啞巴虧。」葵農張子元說。
我國地處種植向日葵的黃金緯度,種植地域寬廣,年均種植葵花面積1000萬畝以上,食葵種植面積、消費能力、出口貿易、科研水平和從業人數均居世界首位。
與葵農一樣,內蒙古三瑞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樣深受「仿種子」之苦,這是一家集育種、生產、銷售等為一體的向日葵龍頭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卞偉勳說,他們近些年投入6800多萬元,研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食葵品種SH363、SH361。「自這個品種推出以來,已被多個假種子仿冒,導致我們市場佔有率由60%下降到33%左右,損失巨大。」
中國葵花產業聯盟調查發現:國內現有原創型食葵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不足20家,其自主選育、推廣上市品種約50個,而在國家農業農村部門登記的食葵新品種卻高達1900多個。該聯盟執行會長張永平痛心地說:「我國利用10多年的時間培育出食葵新品種,打敗了國外『洋種子』的壟斷,卻在很短時間內敗給了『仿種子』。」
據了解,我國的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中,水稻、大豆種子基本是國產品種,小麥的品種國產化率也較高,玉米、馬鈴薯種子部分依賴進口,不少蔬菜品種嚴重依賴洋種子。
我國華北某地級市種子管理站站長告訴記者,解決「吃得飽」問題的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我國在自主育種方面已接近甚至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其他雜糧雜豆、水果蔬菜等非主要農作物是解決「吃得好」的「健康糧倉」,但自主育種方面與世界水平仍差距很大。近年來一些科研公司加大非主要農作物育種研發力度,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於經濟效益高等原因,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被仿冒現象突出,以市場認可度高的向日葵原創品種SH361、SH363、GK601為例,全國類似名稱的登記品種達400多個。
卞偉勳說,「仿種子」就是對自主研發種子的仿冒、盜版和侵權,不僅侵犯自主研發企業的智慧財產權和經濟利益,也擾亂了種業市場秩序,更挫傷了企業研發培育新品種的積極性,嚴重影響我國種業的創新與發展。
「仿種子」之害
「我們辛辛苦苦培育出的新品種,在很短時間、花幾千元就能被仿冒。」張永平說。記者調查發現,研發一個優良品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然而,一些企業或個人受利益驅動,在無種質資源、無育種基地、無技術團隊的情況下,做起了一本萬利的「仿種子」生意。
據介紹,「仿種子」亂象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直接盜竊或收買研發企業人員獲取親本後進行雜交、繁育出所謂的新品種,二是直接混合使用各種知名度較高、市場行情較好的品種推出所謂的新品種,三是使用與品牌種子名稱相近的名稱進行「傍」名牌。
記者調查了解到,DNA指紋圖譜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和特異性,成為當今先進的種質鑑定技術。我國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已建立完備的DNA指紋圖譜庫,可有效識別「仿種子」侵權行為。但我國向日葵等非主要農作物尚未建立完備的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面對「仿種子」現象難以及時、準確識別,維護智慧財產權更是難上加難。
卞偉勳告訴記者,由於缺乏DNA指紋圖譜的技術支撐,他們難以認定市場上的「仿種子」侵權行為,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及時有效保護,而蒙受巨大損失。
一些地方種子管理站負責人坦言,他們既沒有DNA指紋圖譜技術,也沒有基因比對手段,無法認定「仿種子」行為,很難有效打擊「仿種子」。
據了解,我國新品種登記制度不完善,也是「仿種子」現象難以制止的主要原因之一。DUS(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測試是我國植物新品種保護的主要依據,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只對申報材料進行「紙上審查」,很難對新品種的真實性和差異性進行實質審查,導致一品多名的現象非常嚴重。
而對於原創型育種企業來說,「DUS測試周期長達兩三年,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速度快,從而造成新品種保護權授予時滯。如果遇到仿冒、套牌等侵權行為,在原創種子尚未通過新品種測試時,『仿種子』已捷足先登,出現『李逵』敗給『李鬼』的現象。」張永平說。
「仿種子」之治
國內育種專家認為,為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我國要保護「土」種子、利用「洋」種子、培育新種子、打擊「仿種子」。因為種質資源是自然植物的生命備份,特別是非主要農作物,在保持物種多樣性、優化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據張永平介紹,要充分利用「土」種子品質好、「洋」種子產量高的各自優勢,開展品種雜交、選育工作,培育出產量、質量、口感等均佳的新品種,兼顧適應性、豐產性、商品性。為此,要著力保護好非主要農作物「土」種子,需要及時開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調查與收集工作。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建設,已在內蒙古啟動,希望得到國家試點支持。
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向日葵研究所所長李軍說,種子是農業的「晶片」,現代農業的革新和競爭是以種質資源為核心的科技較量。建立和完善非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有利於對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有利於發掘一批有重要育種價值的新基因,有利於創製一批突破性的新種質。建議在非農作物原產地或主產地,如在食葵種植面積佔全國七分之一的巴彥淖市,設立由國家主導的食葵DNA指紋圖譜庫,有利於本土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發、推廣。
業內人士建議,我國需要實施更為嚴格的新品種登記制度。在構建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庫的基礎上,各級品種登記審查單位必須對登記品種的特異性實施實質審查。對已登記品種進行DNA指紋圖譜鑑定,對一品多名及剽竊原創品種的「仿種子」行為進行篩查和嚴厲打擊,維護原創企業的合法權益。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我國需要實施植物新品種權事先審查機制,從源頭杜絕種質資源智慧財產權糾紛的發生。國家相關部門藉助種質資源DNA指紋圖譜對植物新品種權授予工作進行事先篩查,篩查後再確定是否安排進行DUS測試,以保證植物新品種權授予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基層種子執法人員呼籲,我國需要完善植物新品種保護立法,縮短DUS測試周期,加快品種審定效率。部分品種審定可採用DNA測試法,縮短審定時間,進一步保護和提高企業研發新品種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