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打造世界第二大「末日種子庫」
在挪威斯瓦爾巴群島深處,矗立著一個神秘的高科技建築——「末日種子庫」,那麼中國有沒有這樣一座「末日種子庫」呢?如今我們可以欣慰地回答:有!近日,中國的大科學工程——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簡稱種質資源庫)首次揭開神秘面紗。
規模
世界第二大野生植物種質庫
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位於昆明北郊黑龍潭的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裡,這裡保存著來自國內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種子,三萬多種植物以及豐富的動物種質資源在這裡得以「多世同堂」。這裡是中國第一座國家級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也是目前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種質庫。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按國際保存標準建設的保藏設施之一,曾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項目。
據報導倡議創立這座「種子保險庫」的,是已故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徵鎰先生。中國野生植物資源豐富。「一個物種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一個基因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盛。」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除了袁隆平等科研人員的艱苦努力,離不開「天幫忙」——天然存在的雄性不育水稻,讓水稻雜交實驗成為可能。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等因素,不少野生物種正在走向瀕危。「有很多物種,人類還沒來得及搞清楚它的作用,就因為人類的影響而消失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主任李德銖介紹。
工作
搶救了近百種瀕危珍稀植物
保存種質資源,並非僅僅保護一個物種那麼簡單。充分挖掘,往往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紐西蘭「奇異果」,源自原產中國的獼猴桃;佔據中國市場90%份額的香水月季,源自原產中國的野生月季;原產中國的野生大豆,經美國改造為轉基因大豆後,又迅速佔據了中國大豆市場。
「種質資源庫不僅保存植物種子,也是搶救性收集和保存野生植物離體材料、DNA、動物細胞和微生物菌株等遺傳材料的重要裝置。目前,種質資源庫已搶救性收集和保存了各類種質資源20305種、210444份」,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長孫航表示。包括4000種13178份中國特有植物種子,數千種重要農作物野生近緣種種子,近百種442份珍稀、瀕危植物種子。
「尤其要說的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將立足中國西南作為辦所方針,目前已收集保藏了來自青藏高原的15337份種子,青藏高原植物種質資源『家底』基本摸清」,孫航介紹,此外,通過與英國和國際混農林業中心的國際合作,他們還收集保藏了來自世界上45個國家的1197份重要植物種子。
收集
為了保證種子質量全程手工
一粒種子從野外採集回來,需要經歷鑑定、籤收登記、初乾燥、清理、X光檢測、二次乾燥、分裝入庫、萌發實驗等步驟。「有次採集火麻樹種子,樹枝上的毒刺讓我們所有人手臂紅腫,刺痛好幾天才消失。」種子採集員蔡傑說,野外採集危險不少,遇到過野獸、毒蛇,被紅火蟻、山螞蟥、馬蜂咬就是家常便飯了。像他一樣的專職採集員,一年大概要在野外採集100多天。
採集種子有很多講究,一般要求每種植物採集最少2500粒,最佳為2萬粒左右。但是要保證採集量不超過原產地種子的20%,避免破壞植物的種群結構。有時,為了採集到足夠量的種子,他們不得不從山腳採到山頂。
「為了保證種子質量,晚上回到駐地時,經常需要將採集到的種子拿出來攤晾,如果第二天需要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採集,早上出發前需要將攤晾開的每一份種子打包收好,每次光將種子攤開或分類打包就需要個把小時。」蔡傑說。
採集回的種子並不能馬上入庫,首先需要乾燥並清理,工作人員會用篩網一遍遍地脫離並過濾掉果皮、去掉空癟種子和殘渣。常與蔡傑一同採集種子的張挺介紹,實驗室配備了設備,但大多數時候為了儘量減少對種子的損壞,手工清理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另外,有些種子很小,像蘭科植物的種子就幾微米大小,機械清理容易造成種子浪費。」
種子
每隔5到10年出庫重新檢驗
為了保證入庫種子數達標,還需要對種子進行計數。「種子計數可不能靠一顆顆數,我們抽取部分種子稱重,得出種子的平均重量,通過稱重來確定種子粒數。」種子管理員何華傑說。稱重過後的種子就會進入主幹燥間,在溫度15攝氏度、溼度15%的環境中待滿一個月後,種子的含水量可以降到5%左右,在低溫、乾燥狀態下,種子會進入「休眠期」,達到進入種子庫的條件。
不管春夏秋冬,種子庫都保持零下20攝氏度的恆溫,在這裡,種子可以存活幾十年甚至上千年。
為了確保種子有活力,每隔5年或10年,會進行一次種子萌發實驗。辛苦採集的種子萌發成的小苗並不會被浪費,「我們會將萌發的小苗發到研究所的網站上,植物園和研究組都可以申請使用,昆明植物園中的不少植物就是來自種子庫。」楊娟說。國家一、二級珍稀瀕危植物如喜馬拉雅紅豆杉,中國特有的珙桐、滇桐等被優先保存。綜合新華社、《科技日報》報導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