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人民日報 2020-08-19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綠油油的水稻隨風搖曳,攢著勁兒拔節、孕穗。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綠油油的水稻隨風搖曳,攢著勁兒拔節、孕穗。
「這可不是普通水稻,這是最新優質品種——萬象優111。」種糧大戶孫德標自豪地說,「過去種糧光盯產量,現在要講質量嘍。瞧,這水底下還養著小龍蝦呢!」
種了大半輩子地,今年58歲的孫德標認準一個理兒:「好種子才出好稻米。」
「過去種常規稻,種子、化肥、農藥,一畝投入1000多元,刨去開銷,一畝地剩不下200元。」孫德標覺得,要想種好地,就得換個種法。
這麼多年下來,老孫地裡的稻種更新了四五輪,琢磨的就是精打細算,怎麼最能賺錢。2012年,縣裡統一更新豐良優系品種,單產提高了三四百斤。前年,鎮裡引進中國水稻研究所的第三代優質香米,一斤賣到2.6元。
今年的新品種,更讓孫德標信心十足:「這個品種抗倒伏,生育期短,特別適合稻蝦共作。而且產出的秈稻味道好,煮起飯來嚼勁足,清香濃鬱,口感、外觀趕得上進口香米。」
孫德標的稻田其實也是蝦塘。將水田四周挖出深溝養殖小龍蝦,中間種植水稻,形成「蝦稻共作」模式。稻田不施肥、不打農藥,小龍蝦在良好的生態環境裡自由生長,產生的排洩物又能為水稻提供養分,形成良性循環。
孫德標算了筆帳:水稻新品種抗病性好,一畝省100元農藥錢;稻蝦共作每畝節省100公斤複合肥;綠色稻穀質量好,一斤能貴2元;再加上小龍蝦養殖,算下來一畝地能增收3000多元。
「市場需求優質品種,食味型稻米價格提升空間很大,一斤稻蝦米能賣到10元以上。」邱集鎮副鎮長夏永說。今年,全鎮共種了5萬畝優質水稻,機械化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為優質優價保駕護航。
農以種為先。一粒粒小小的種子的背後,凝聚著眾多育種家的辛勤勞動。
「在水稻研究領域,培育一個新品種起碼要經過8代繁殖。」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程式華介紹,水稻所地處浙江,中晚稻一年只能種一次,8年才達到穩定期;而海南四季溫熱,一年可多繁育一代。
為了縮短育種年限,育種工作者們年復一年,南來北往地奔波。平日裡,風吹日曬、蚊叮蟲咬更是尋常。夏季水田裡高溫悶溼,下一次田,一待就是幾個小時,身上早已溼透。
滴滴汗水澆灌出一顆顆希望的種子:超級稻「湘兩優900」、優質強筋小麥「泰科麥33」、超高產耐熱害玉米「豫單132」……幾十年來,以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等為代表,種子研發為農業帶來革命性變化,推動了農業主導品種的更新換代,解決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推動了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
「這些年,育種工作主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市場需求、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和提升國際競爭力這四大需求,在保障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更多在品質上下功夫,致力於研究出更加綠色、優質的品種。」程式華說。
從種子到種業,我國正加快向現代種業發展轉型升級。目前,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正在全國全面實施。「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說。
如今,我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五年站穩1.3萬億斤的臺階。遠緣雜交、基因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手段的應用,推動農作物品種完成7—9次更新換代,增產幅度均超過10%。目前,我國農作物自主品種佔95%以上,良種覆蓋率持續保持在96%以上,良種在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45%以上。
編輯: 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