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明:願做科學世界的一粒種子

2021-01-20 科學中國人scichi
劉春明

袁隆平院士曾經說過:「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國家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砝碼」。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安全日,主題為「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糧食安全的初級階段是解決吃得飽的問題,第二階段是解決吃得好的問題。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劉春明認為吃得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好吃,口味口感好,但更重要的是營養好,營養平衡。

除了「吃得飽」,「吃得好」也是農業科研人員關注的問題,30多年來劉春明一直從事植物種子發育遺傳學研究,他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水稻營養品質改良和灌漿調控機理。他希望為中國人從「吃得飽」到「吃得好」轉變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以食為天

「我研究的是植物胚胎與胚乳發育的分子調控,這麼說你肯定不太了解,換個說法就是種子發育研究,你們可能就容易懂了。」坐在窗明几淨的辦公室裡,劉春明微笑著對記者解釋他的研究工作。

人類近80%的糧食來自禾本科作物的種子,包括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燕麥、穀子、大麥等。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的種子的外部是保護作用的果皮和種皮,內部是胚胎和胚乳,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主要累積於胚乳中。他說:「人類每天生活離不開胚乳,你吃的饅頭包子用到的麵粉都來自胚乳。」

在植物學上,胚乳又分為糊粉層和澱粉胚乳兩部分。澱粉胚乳,即我們食用的白米,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糊粉層則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膳食纖維、鈣、鐵、鋅等微量元素。

但是,水稻在加工過程中,糊粉層被碾磨掉了,剩下的是澱粉胚乳。經過精細加工之後的大米,雖然口感好,但長久食用,會導致人體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攝入量不足,例如缺鐵性貧血症,維生素B1、B2缺乏症等。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缺鐵;我國7個月至7歲的兒童,鐵缺乏症患病率達40.3%。

因此,要想獲得齊全的營養,食用全米(即糙米)如紫米、黑米等是很好的方式。順著這個思路,劉春明十多年前開始思考:既然糊粉層所含物質對於人體健康如此重要,是否可以把糊粉層加厚呢?如此,不就可以提高稻米的營養價值了嗎?「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開始研究糊粉層是怎麼形成的。」

聽上去加厚胚乳糊粉層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科學研究裡遠沒有那麼簡單。劉春明帶領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團隊採用化學誘變技術,誘變中花11(一個作物品種)的種子。

他們創建了一種半粒種子篩選體系,並利用這一體系篩檢了36000多粒種子,發現了2個糊粉層加厚的變異品系,分別命名為ta1和ta2。普通品種的水稻種子胚乳糊粉層細胞只有1層,ta1的糊粉層增加到了35層細胞,ta2的糊粉層更厚,有510層細胞。

和劉春明預期的一樣,檢測中心分析結果顯示ta1和ta2全米中的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的含量比普通全米均有顯著提高,微量元素、維生素的含量比普通白米高35倍。

從2012年開始,他聯合山東省水稻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團隊,利用這些新創製的種質材料與紫香糯1306進行雜交,歷時7年培育出中紫1號、中紫2號、中紫3號、中紫4號4個糊粉層加厚高營養紫稻品系。

與普通的白米比較,「中紫4號蛋白質增加了20%,脂肪增加了22%,鐵增加了2倍,鋅增加了2倍,膳食纖維增加了3倍,維生素A增加了5倍,維生素B2增加了1倍,維生素B6增加了10倍」,劉春明拿著數據圖項認真地和記者講解。

2020年9月,在山東東營召開的第三屆三角洲論壇上,中紫4號大米出現在論壇的茶歇現場,一碗熱氣騰騰的紫色米粥吸引了不少參會代表的注意。米粥有一股淡淡的香氣,嘗一口,黏黏的,還有點甜味。

「我們已經在多個地區試驗種植了『中紫4號』水稻,但是想要推廣,還要等品種權批下來以後。」

2019年、2020年,「中紫4號」在山東濟南、濟寧、東營等沿黃稻區作春稻種植,畝產可達450公斤左右,還具有一定的抗鹽鹼,抗稻瘟和抗條紋葉枯病等特性。

劉春明和團隊將探索一條從能量型向健康營養型轉變的水稻育種新途徑,這對提高水稻營養品質、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學生團隊合影

流金歲月

「一個人生活中有很多偶然和必然。對我來說,學生物學純屬偶然,但後來從事生物學研究卻有很多必然。」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接受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劉春明的高考第一志願選擇了青島海洋學院的海洋物理專業,很遺憾,青島海洋學院沒有錄取劉春明。錄取通知單上寫的是他沒有報考的學校和專業——山東師範學院(現山東師範大學)生物系。

劉春明讀高中的時候學校還沒有生物課,他對生物一無所知,也不知道學了生物將來能做些什麼。他從爸爸的書堆裡翻出來一本米丘林遺傳育種學小冊子,內容是講如何做嫁接,比如把西紅柿和土豆接在一起,上邊長西紅柿,下邊長土豆,這本書激起了他對當時還一無所知的生物學的興趣。

在山東師範大學遇到的姚敦義教授是劉春明的啟蒙老師,「姚老師的課是我聽過的所有課中最生動的,他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講課中融入很多重要科學發現的背景資料和小故事;他也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非常重視講授知識的獲得過程」。1984年,劉春明考上了姚敦義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對剛剛興起的分子遺傳轉化技術非常感興趣。但是當時山東師範大學的研究條件難以實現劉春明的研究想法,姚敦義教授便向劉春明推薦了幾個專家,讓他去請教一下。

揣著姚先生的介紹信,上海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夏鎮澳教授向劉春明推薦了許智宏先生。劉春明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愣勁把自己的想法與許智宏先生討論完之後,許先生便馬上同意劉春明到他的實驗室做碩士論文研究。兩個月後,劉春明從山東師範大學來到上海市楓林路300號,開始了他的碩士研究生涯。

「正式把我領進科學之門的是許智宏先生,而以後多年的共事和合作,使我們成為忘年之交。」劉春明直到現在,在思考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時候,還是喜歡同許智宏先生交流一番,聽聽他的建議。從許智宏先生那裡,他學會了觀察和對非預見性試驗結果的追蹤精神。

1989年,國家人事部專家司向新加坡國立大學派遣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人員,經許智宏先生的推薦,劉春明以Visiting Scientist(訪問學者)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IMCB)工作三年。三年期滿時,他對做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第一次有了做博士的欲望。

「這是一個讓我猶豫了6年的決定。也許對有些人來說挺浪費時間的,但對我來說是完全值得的。」對劉春明來說,沒有任何其他職業能夠像做科學這樣需要自由地追蹤自己的好奇心,通過思考和研究找到問題的答案。「對植物世界的好奇,使我有了永遠做不完的問題。」

1996年6月,劉春明順利在英國John Innes Center/UEA拿到博士學位。他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三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受聘於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國際植物中心擔任種子發育實驗室主任和高級研究員,也成為瓦赫寧根大學第一位獲得永久職位的學者。

2005年年底,劉春明放棄了收入頗豐的荷蘭職位,受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邀請正式回國,主持籌建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在國外漂遊的16年裡,我先後在新加坡、英國、美國和荷蘭學習、工作過,既經歷過痛苦的掙扎,也有過成功的喜悅,這是一段十分難忘的經歷和歲月。」最終選擇回國源自他一直以來的家國情懷。

在田野裡指導學生

種子改變世界

回國後的劉春明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信號轉導與代謝組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具有豐富科研工作經驗的他,在協調組織全國主要糧食作物育種、種質資源保護、重要基因克隆、重要栽培技術發掘、重要新品種培育等方面積累了一些科研管理經驗。2020年6月,劉春明出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

優良的種子是農業的「核心」。能不能掌握好選種、生產、加工技術,能不能把優質品種推廣到田間地頭,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人民的溫飽問題。

當前,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正圍繞作物遺傳與分子研究、數位化與智慧農業、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農業經濟管理四大專業方向,推進農業科學發展。「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的設置跟一般的農業大學農學院的定位不一樣,它需要跨學科的全方位發展。」劉春明認為未來的農業需要提高農業產業價值,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我們要搞好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方面的工作,要把科技與農民的生活聯繫起來,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真正受益」。

劉春明曾經在世界農業強國荷蘭工作7年,荷蘭的高科技農業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國農業想要變強,就需要積極求變,而創新是唯一的突破口。「10年、20年之前我們的科學技術研究是跟蹤為主,但現在我們必須引領,靠跟著別人,你永遠是被動的。」劉春明希望可以一直追尋自己的理念,在水稻營養品質改良方面耕耘。

展望未來,劉春明將帶領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在原創性的科學研究上做更多的工作,中國的農業需要用更多更好的創新引領,「作物科學還有很多奧秘等待我們去發現」。

專家簡介

劉春明,博士,中國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院長。1984年本科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6年於英國John Innes研究中心/UEA獲博士學位,1990-1992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IMCB)做訪問學者;1996-1999年在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9-2005年擔任荷蘭國際植物研究中心胚胎發育研究室主任/高級研究員。200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支持,2009年獲國家級政府特殊津貼,同年獲「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力的期刊人」稱號;2011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分子生理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16年起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2020年6月起擔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院長。迄今為止已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總引用達4000餘次。業餘愛好:騎行,攝影。

相關焦點

  • 一粒種子的成長曆程寓意事物發展
    一粒種子的成長包含了選種、播種、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而成就一件事物亦包含了選擇、想定、確定、生成、結果的發展歷程,種子生長與事物生成貌似相互吻合,所以一粒種子的成長寓意事物發展有其合理性,希望大家一起尋找事物的關聯性,從而開拓自己的思維,拓展自己的思路,願大家從事物發展的關聯性之中得到啟發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詩文典每周從清華附小必讀書單中精選一本,給大家做簡單介紹~【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科學夢,長大想當太空人、科學家、工程師,提到科學時,大家會想到什麼呢?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擁有這些良好的品質,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所以這周給孩子們推薦的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中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希望家長們和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學習到科學家們身上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
  • 人生要做就做一粒努力奮鬥的種子,不要做與沙為伍的金子
    不做與沙為伍的金子,要做破土而出的種子。我們被動的來到這個世界,一定要擁有一個主動的人生。「睡夢雖好容易醒」,「人生之夢在於行」。在那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裡,去尋找我們當年播種下的種子。衝著搖頭嘆息的黎明和清晨,我決定翻身起床,我不要做與沙子為伍的金子,我要做破土而出的種子。漉沙淘金,那可是需要冒險的勇氣,命運有時候也是不願做冒險事情的,我認為我是金子,可是命運也擔心,給了我機會,而我卻還是一粒沙子。金子是被動等待的,沒有冒險者的淘金行動,我將永遠與沙礫為伍。
  • 劉春明出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第二任院長、許智宏任名譽院長
    中國農科院黨組成員、人事局局長陳華寧、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錢前、黨委書記範靜、北京大學黨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霍曉丹、副部長劉雨龍、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副院長歐陽曉玲陪同會見。劉春明同志有良好的學術科研背景,在擔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務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對於帶領農學院深入開展農學領域的相關科學研究、拓寬學院在農業領域的發展路徑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 袁隆平:做一粒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種子
    袁隆平:做一粒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種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3日 23:19 來源: 來源:新華網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體現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研工作者,也才能當好一個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 袁隆平: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袁隆平略有所思,補充道,「事業總要有人帶頭去做,這就是拓荒人,把拓荒精神傳承下去,並且要與時俱進的傳承。」  「年輕人要有做成事業、解決國家需求的精神,就像馬雲所說的『利用阿里網際網路技術造福千萬農民』。」袁隆平說,「我把畝產做到1000公斤,他用網際網路技術,爭取把每畝收益做到1000美金。這樣做,土地增值了,農民才有最大的收益。」
  • 播下一粒航空夢的種子,力量有多大?
    播下一粒航空夢的種子,力量有多大?作為一所鄉村學校,民豐中心小學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在專業師資及課程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幫助學生們開拓視野,了解科學的神奇與魅力。2019年,學校選擇加入「放飛夢想」航空科普項目,依託其持續提供的教師培訓、教材耗材等資源,將生動有趣的航模課程引入校園,為學生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與此同時,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質量也得到極大提升,收穫了許多關注與肯定。
  • 一粒種子的人生自序
    大千世界每種植物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小花小草的存在是為了美化環境,小狗的存在是為了忠於主人,作為一粒種子的我,也是承載著使命來到世間的。然後我們的外衣在隆隆的機器中脫掉了,除了我們紅高粱外還有不少其他的種子,大概有三四種也和我們一樣。後來我們和這些種子一樣組成了另外一個大家庭。小夥伴們都欣喜萬分,終於可以結交其他的種子了。但是不久我們都被上了大蒸鍋,再後來我就昏了過去。在上蒸鍋之前:聽一個老師傅說,這批糧食還真不錯,釀出來的酒肯定好!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我的使命就是釀酒啊,真不錯呢?
  •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一粒種子的初心與夢想  ——追記優秀共產黨員、復旦大學教授鍾揚  本報記者 張 爍  大德曰生  「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讓我國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
  • 禁毒 不讓一粒種子落地
    今年的主題是不讓一粒種子落地即不讓一粒毒品原植物種子生根發芽罌粟,又叫「鴉片」,俗稱「大煙」,是國家嚴厲禁止種植的非法毒品原植物。可是,有些村民認為它可以治療牙疼、拉肚子,有的為吃「大煙」苗或看花,覺得種幾棵罌粟沒什麼事,便在自家院子裡或屋前棚後種植「大煙」,這些行為都是違法的,也就是說種植即違法,不論多少,全部頂格處理。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則給了小讀者們完美的答案。
  • 人生就像一粒種子,需要順勢而為才能開花結果
    以上這些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做人。沒有做好自己之前,就不要有各種各樣的幻想。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認識了自己之後,就要努力的學習,用知識完善自己,有了最好的自己,有了這些基礎之後,然後才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有了一個想法,或者是一個創意,就好比是一粒種子,種子的成功,就在於結出豐碩的果實,最後實現自己的價值。
  • 學會,做一顆種子
    合抱之木,剛開始只是一顆種子,千裡草場,剛開始也只是些種子。我們看到的高山裡鬱鬱蔥蔥的樹木在很多年以前它們都是一顆顆小小的種子。願做一顆種子,擁有無限的可能,擁有不斷生長的力量,長成一棵大樹,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在夏日裡還可以遮蔽熾熱的陽光貢獻一份陰涼。
  • 第一單元優秀例文3:我是一粒堅強的種子
    我是一粒種子,一粒很不起眼的柿子樹的種子。【 第①段:開篇直接點明「我」是一粒不起眼的柿子樹種子。】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實習中,吳俊的主要工作是協助課題組做農業性狀數據的調查。在田間把水稻一株一株地割回來,收集到倉庫裡,再分別去測量株高、穗數等數據。做農業研究,日曬雨淋只是考驗中的極小一部分。關係到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的生產,我覺得自己作為團隊的一員,在這樣關鍵的時刻肯定要去。」團隊成員這種做事的熱情和決心給鄧啟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十分感慨:「有這樣一幫年輕人,何愁中國雜交水稻事業後繼無人?」拓寬糧食生產的戰略空間戰勝飢餓,提高糧食產量,袁隆平發展雜交水稻的初衷就是「造福世界人民」。
  • 做科學家是種什麼樣的體驗?我們去問了6位大咖科學家
    博士後研究結束找工作的時候面臨了很多選擇,包括到華爾街做金融、醫院做理療醫生、石油公司做勘探研究、繼續粒子物理的研究等等,但是我的博士後導師的建議下回到了天文學,從此就沒有再離開過。劉春明(種子發育生物學家):還是稱自己為「種子生物學工作者」比較好。
  • 優秀作文點評:《大地上的黃金夢想》,一粒種子,收穫了人生風景
    不久,一粒粒帶著泥土香味的稻穀,又回到爺爺的實驗室。這次的雜交水稻,爺爺將它命名為「南優二號」,畝產量 628公斤。爺爺並不滿足,他嫌這份沉甸甸、金燦燦的夢想還不夠璀璨,他要研究超級雜交稻,要讓雜交稻走向世界,要讓全世界的人民都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爺爺是誰呢?你應該知道了吧,他就是袁隆平!
  • 在「一粒種子」裡遇見成長
    以鮮花表心意,從種子見世界向陽而上、快樂健康。一朵朵飽含美好祝福的向日葵,由少先隊員們恭恭敬敬得獻到一位位教師手上。向日葵沐浴著陽光,帶著盈盈笑意;少先隊員在紅領巾映襯下,更加精神挺拔;育人「園丁」手捧鮮花,笑容欣慰滿足。向日葵是花,亦是果實,是種子。黨員教師們把一包包代表收穫和希望的向日葵種子,回贈給孩子們。
  • 生命科學神奇之門漸漸開啟
    11月1日至3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一場中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生命科學領域學術盛會——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4位世界糧食獎和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與來自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界產業界代表齊聚一堂,展開一場生命科學領域的「華山論劍」。
  • 大班科學教案:種子的傳播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科學教案:種子的傳播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了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