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江城,秋高氣爽,湛藍的天空中掛著幾朵白雲顯得格外迷人。武漢市新洲區中心糧庫不時有幾輛運送糧食的車隊進出,送糧車隊走後只見一位年約50歲的中年人總在車隊離開的地方清掃著什麼。他的這一掃記載著33個春秋,包含著這輩子的守糧情懷,更寫就了一家三代人的質樸信念——堅守。
9月7日,記者採訪了新洲區中心糧庫陳志宏一家三代守好糧倉的感人故事。
共和國第一代守糧人
陳志宏的父親陳惠軍是新中國的第一代糧庫守糧人,新中國成立後,陳惠軍來到當時的新洲縣糧食部門工作,負責糧庫管理工作。自此,他把守好糧庫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信念。
對於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千古名言時刻提醒著陳惠軍。他幹一行愛一行,也是個愛動腦筋的人,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存糧技術還比較落後,碰到梅雨季節,存糧很容易黴變,「農民千辛萬苦把一粒粒糧食送到我們這裡,我們決不能讓它變質,更不能讓它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陳惠軍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守好糧庫,他通過上百次試驗,發明了「存氣箱通風技術」,後來這項技術還在湖北省糧油科技刊物上刊載,並在全省多地進行了推廣。
「簡單地說,『存氣箱通風技術』就是通過正壓吸風,來降低糧堆內的溫度和溼度,以保持糧食的新鮮度和營養功效。」陳志宏告訴記者。陳志宏介紹,父親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惜糧食要從一言一行出發,他從當上糧庫保管員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幹到1997年退休,直到2012年即將離開人世前的彌留之際都在告誡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是我們守糧人的神聖職責。
愛惜糧食從地上一粒稻穀撿起
今年52歲的陳志宏1987年8月高中畢業後受父親的影響,經考試合格加入了新洲的糧食部門,成為了陳家第二代糧庫守糧人。也是從這天起,他堅持做到文中開頭那段話,愛惜糧食,撿起掉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稻穀。
30多年來,陳志宏的工作崗位雖然變了,從倉庫保管員走上領導崗位;但是,他的行動始終沒變,每天手裡始終離不開撮箕和掃把,每天下班前總會到倉庫門口看看,看有沒有撒漏的糧食。特別是糧食收儲季節,絕對不讓一粒糧食因為忙碌而遺落在地上,必須顆粒歸倉。
在陳志宏的帶領下,倉庫員工都養成了愛糧、惜糧的好習慣,只要看到地上有糧食都會撿起來。「別看我們每天要經手幾百噸,甚至幾千噸糧食的進出,但是我們都會惜糧如金。」陳志宏說。
自製滅鼠「神器」
上世紀80、90年代,新洲糧庫管理環境比較落後,管好糧庫,除了防止糧食黴變、蟲害外,防鼠也是一道難題。「那時的糧庫設施設備非常簡陋,糧庫周邊到處都是老鼠洞,就算養再多貓老鼠問題也無法根治。」陳志宏說。
老鼠是守糧人的天敵,為了消滅老鼠,他把老鼠夾、老鼠籠、老鼠貼等都用上了。他經常手提一個盛滿混泥土的小桶走在糧庫的角角落落前,見到老鼠洞就立即用混泥土封上,然後用石塊或磚頭壓在新補好的洞口上。就這樣還是防不勝防,老鼠洞這裡封上,過幾天那裡又冒出來個新的。
為了治理鼠害,他一方面從親戚和同學那裡收購一批小貓,最多的一年他收購了10多只會抓老鼠的獵貓。同時,他還自製了一批滅鼠「神器」,就是用一個廢舊大塑料桶盛滿半桶水,再用一根鐵棍穿過桶的上邊,在鐵棍的中間綁上一個小木板,木板的中央固定一些香噴噴的食物餌料,只要貪食的老鼠一踏上這個木板就會掉進有水的桶內,最終因無力逃出水桶而被淹死。
陳志宏自製了很多這樣的滅鼠「神器」,並把這些「神器」放置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他的這個「神器」還真的很管用,糧庫自從有了它,鼠患還真的降低了很多。
為一粒老鼠屎「守候」半個月
愛惜每一粒糧食不僅是對農民的尊重,保護好一粒糧食更是對百姓健康的一個承諾。
時間來到2018年的一個夏天,陳志宏值守的糧庫內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老鼠的蹤跡了,因為糧庫4年前已經升級改造,但是這天他卻在糧庫的門口看到了一粒老鼠屎。「有老鼠屎肯定有鼠患,一隻母老鼠可以生一窩老鼠,老鼠繁殖快,必須儘快消滅它。」陳志宏這樣想。「現在的糧庫門口都有厚厚的60多釐米高鋼化玻璃防鼠擋板,老鼠是怎麼進來的?是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大意忘記插上防鼠擋板?還是其它什麼原因?」
已經是糧庫業務經理的陳志宏一方面完善糧庫管理制度,告誡每名工作人員進出糧庫一定要做到隨手插上防鼠擋板。從那天起,他每天早上8點不到就來到這個點上觀察有無鼠患的蹤跡,一個星期過去了,但是始終找不到老鼠的蹤影。陳志宏也是個不善罷休的人物,他與這粒老鼠屎交上了勁。生活在糧倉的狡猾老鼠實在可惡,白天鑽進糧堆裡看不見,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大搖大擺的出來到處亂串,他知道老鼠的習性後多次晚上在這裡值守,希望親手滅掉這個禍害,但是白天只能看到老鼠屎,晚上見到老鼠後,老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失在數百噸的糧堆裡。
10多天過去了,老鼠屎有增無減,他又想起了20多年前自製的滅鼠「神器」。一天陳志宏自掏腰包買來一根香腸,回到家中用油炸的香噴噴的,而後切成小丁丁,放在自製的「神器」木板中央,這天晚上,貪婪的小老鼠終於耐不住嘴饞,最終栽在了「神器」的魔爪下。
「為了這粒老鼠屎,我足足在這裡『守候』了半個月,好在後來這裡再也見不到老鼠屎了。」陳志宏笑笑眯眯地說。
守糧人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清貧的考驗
改革開放初期,陳志宏的許多同學紛紛下海,他們也力推他下海經商,都勸他:糧庫保管員每個月就那幾個死工資,還要養家餬口,一天到晚就那些事。而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道:父輩告訴我,守糧人雖然清貧和寂寞,但是職責光榮,因為他服務的是千千萬萬百姓口糧安全。
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多位同學下海後,不僅是衣著和生活上的改變,沒幾年功夫就買了新車,還蓋起了新瓦房。一些離開糧庫的同事也開啟了糧店、當上了老闆,家裡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看著他們的變化,陳志宏心裡由衷的祝福他們,但是他當好守糧人的信念沒有動搖。有些同學和當年的老同事問他:當初咱們都是一樣的清貧,如今看到咱們的天壤之別,你有何感想?難道你不為之所動?
「三百六十行,行行得有人做,守糧人雖然清貧,但是總得有人做呀,我認為做好守糧人沒有什麼不好的,而且很有意義,因為生活中沒有人能離得開糧食。」陳志宏擲地有聲地說。
9年馬拉松接力獲得大專學歷
陳志宏是一個愛學習的人,為促進工作提升,1988年,他報考了自修大學,在工作和學習之間,他選擇了兩不誤,工作放在第一位,只要有時間就積極學習。
別人那個大專文憑一般只要3年時間,而陳志宏拿個大專文憑卻用了9年時間。「因為我的工作忙,經常沒有時間去上課,有時就連考試的時間也沒有保障,只能一科科地考。」陳志宏笑著說。
別人從大學讀到博士也不過用了9年時間,同事和同學們都戲稱陳志宏是大專文憑的馬拉松隊員。「我真的很佩服陳志宏,他是個工作狂,把糧庫管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個學習狂,他用9年的堅韌毅力讀完大專。」同事秦平凡說。
拿到大學文憑後,陳志宏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把所學知識用在了業務上,如今他已經能熟練操作糧食的容重的測定、千粒重的測定、稻穀出糙率、磁性金屬物的測定以及初蛋白的測定等。
90後信心滿滿的接過第三棒
陳維琛是陳志宏的兒子,2019年經過筆試、面試,他以高分進入了新洲區陽邏糧庫,成為了陳家的第三代守糧人。
今年26歲的陳維琛告訴記者,新時代的守糧人應該做的是怎樣保證糧食糧庫期間營養和品質不變。
他介紹,糧食的營養除了選種、種植環節非常重要外,還與糧食保管有直接關係。如何用科學的方式保護好糧食最重要,糧食只有在溫度低、低溼、低氧的環境裡,才能確保糧食不會黴變、生蟲,才能延長糧食的保存期。「因為糧食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種需要用現代化的手段好好呵護。」陳維琛說。
踏著前輩的腳印,趕上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陳維琛感慨良多。目前,陳維琛正在積極自學科學保糧技術。「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這代守糧人必須用好科學方法守好糧,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前輩希望和期盼,我有能力,也有信心接好第三棒。」陳維琛信心滿滿的說。
責編:王鳳君
融媒體記者:文秀
通訊員:周鋼
編輯:胡靜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