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糧食 三代人的堅守

2020-12-06 湘湘帶你看社會

初秋的江城,秋高氣爽,湛藍的天空中掛著幾朵白雲顯得格外迷人。武漢市新洲區中心糧庫不時有幾輛運送糧食的車隊進出,送糧車隊走後只見一位年約50歲的中年人總在車隊離開的地方清掃著什麼。他的這一掃記載著33個春秋,包含著這輩子的守糧情懷,更寫就了一家三代人的質樸信念——堅守。

9月7日,記者採訪了新洲區中心糧庫陳志宏一家三代守好糧倉的感人故事。

共和國第一代守糧人

陳志宏的父親陳惠軍是新中國的第一代糧庫守糧人,新中國成立後,陳惠軍來到當時的新洲縣糧食部門工作,負責糧庫管理工作。自此,他把守好糧庫當成了自己畢生的信念。

對於糧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千古名言時刻提醒著陳惠軍。他幹一行愛一行,也是個愛動腦筋的人,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的存糧技術還比較落後,碰到梅雨季節,存糧很容易黴變,「農民千辛萬苦把一粒粒糧食送到我們這裡,我們決不能讓它變質,更不能讓它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陳惠軍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守好糧庫,他通過上百次試驗,發明了「存氣箱通風技術」,後來這項技術還在湖北省糧油科技刊物上刊載,並在全省多地進行了推廣。

「簡單地說,『存氣箱通風技術』就是通過正壓吸風,來降低糧堆內的溫度和溼度,以保持糧食的新鮮度和營養功效。」陳志宏告訴記者。陳志宏介紹,父親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惜糧食要從一言一行出發,他從當上糧庫保管員的第一天開始,一直幹到1997年退休,直到2012年即將離開人世前的彌留之際都在告誡我們:珍惜每一粒糧食是我們守糧人的神聖職責。

愛惜糧食從地上一粒稻穀撿起

今年52歲的陳志宏1987年8月高中畢業後受父親的影響,經考試合格加入了新洲的糧食部門,成為了陳家第二代糧庫守糧人。也是從這天起,他堅持做到文中開頭那段話,愛惜糧食,撿起掉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稻穀。

30多年來,陳志宏的工作崗位雖然變了,從倉庫保管員走上領導崗位;但是,他的行動始終沒變,每天手裡始終離不開撮箕和掃把,每天下班前總會到倉庫門口看看,看有沒有撒漏的糧食。特別是糧食收儲季節,絕對不讓一粒糧食因為忙碌而遺落在地上,必須顆粒歸倉。

在陳志宏的帶領下,倉庫員工都養成了愛糧、惜糧的好習慣,只要看到地上有糧食都會撿起來。「別看我們每天要經手幾百噸,甚至幾千噸糧食的進出,但是我們都會惜糧如金。」陳志宏說。

自製滅鼠「神器」

上世紀80、90年代,新洲糧庫管理環境比較落後,管好糧庫,除了防止糧食黴變、蟲害外,防鼠也是一道難題。「那時的糧庫設施設備非常簡陋,糧庫周邊到處都是老鼠洞,就算養再多貓老鼠問題也無法根治。」陳志宏說。

老鼠是守糧人的天敵,為了消滅老鼠,他把老鼠夾、老鼠籠、老鼠貼等都用上了。他經常手提一個盛滿混泥土的小桶走在糧庫的角角落落前,見到老鼠洞就立即用混泥土封上,然後用石塊或磚頭壓在新補好的洞口上。就這樣還是防不勝防,老鼠洞這裡封上,過幾天那裡又冒出來個新的。

為了治理鼠害,他一方面從親戚和同學那裡收購一批小貓,最多的一年他收購了10多只會抓老鼠的獵貓。同時,他還自製了一批滅鼠「神器」,就是用一個廢舊大塑料桶盛滿半桶水,再用一根鐵棍穿過桶的上邊,在鐵棍的中間綁上一個小木板,木板的中央固定一些香噴噴的食物餌料,只要貪食的老鼠一踏上這個木板就會掉進有水的桶內,最終因無力逃出水桶而被淹死。

陳志宏自製了很多這樣的滅鼠「神器」,並把這些「神器」放置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他的這個「神器」還真的很管用,糧庫自從有了它,鼠患還真的降低了很多。

為一粒老鼠屎「守候」半個月

愛惜每一粒糧食不僅是對農民的尊重,保護好一粒糧食更是對百姓健康的一個承諾。

時間來到2018年的一個夏天,陳志宏值守的糧庫內已經很多年沒有看到老鼠的蹤跡了,因為糧庫4年前已經升級改造,但是這天他卻在糧庫的門口看到了一粒老鼠屎。「有老鼠屎肯定有鼠患,一隻母老鼠可以生一窩老鼠,老鼠繁殖快,必須儘快消滅它。」陳志宏這樣想。「現在的糧庫門口都有厚厚的60多釐米高鋼化玻璃防鼠擋板,老鼠是怎麼進來的?是工作人員一時疏忽大意忘記插上防鼠擋板?還是其它什麼原因?」

已經是糧庫業務經理的陳志宏一方面完善糧庫管理制度,告誡每名工作人員進出糧庫一定要做到隨手插上防鼠擋板。從那天起,他每天早上8點不到就來到這個點上觀察有無鼠患的蹤跡,一個星期過去了,但是始終找不到老鼠的蹤影。陳志宏也是個不善罷休的人物,他與這粒老鼠屎交上了勁。生活在糧倉的狡猾老鼠實在可惡,白天鑽進糧堆裡看不見,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大搖大擺的出來到處亂串,他知道老鼠的習性後多次晚上在這裡值守,希望親手滅掉這個禍害,但是白天只能看到老鼠屎,晚上見到老鼠後,老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失在數百噸的糧堆裡。

10多天過去了,老鼠屎有增無減,他又想起了20多年前自製的滅鼠「神器」。一天陳志宏自掏腰包買來一根香腸,回到家中用油炸的香噴噴的,而後切成小丁丁,放在自製的「神器」木板中央,這天晚上,貪婪的小老鼠終於耐不住嘴饞,最終栽在了「神器」的魔爪下。

「為了這粒老鼠屎,我足足在這裡『守候』了半個月,好在後來這裡再也見不到老鼠屎了。」陳志宏笑笑眯眯地說。

守糧人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清貧的考驗

改革開放初期,陳志宏的許多同學紛紛下海,他們也力推他下海經商,都勸他:糧庫保管員每個月就那幾個死工資,還要養家餬口,一天到晚就那些事。而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道:父輩告訴我,守糧人雖然清貧和寂寞,但是職責光榮,因為他服務的是千千萬萬百姓口糧安全。

上世紀90年代初,他的多位同學下海後,不僅是衣著和生活上的改變,沒幾年功夫就買了新車,還蓋起了新瓦房。一些離開糧庫的同事也開啟了糧店、當上了老闆,家裡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看著他們的變化,陳志宏心裡由衷的祝福他們,但是他當好守糧人的信念沒有動搖。有些同學和當年的老同事問他:當初咱們都是一樣的清貧,如今看到咱們的天壤之別,你有何感想?難道你不為之所動?

「三百六十行,行行得有人做,守糧人雖然清貧,但是總得有人做呀,我認為做好守糧人沒有什麼不好的,而且很有意義,因為生活中沒有人能離得開糧食。」陳志宏擲地有聲地說。

9年馬拉松接力獲得大專學歷

陳志宏是一個愛學習的人,為促進工作提升,1988年,他報考了自修大學,在工作和學習之間,他選擇了兩不誤,工作放在第一位,只要有時間就積極學習。

別人那個大專文憑一般只要3年時間,而陳志宏拿個大專文憑卻用了9年時間。「因為我的工作忙,經常沒有時間去上課,有時就連考試的時間也沒有保障,只能一科科地考。」陳志宏笑著說。

別人從大學讀到博士也不過用了9年時間,同事和同學們都戲稱陳志宏是大專文憑的馬拉松隊員。「我真的很佩服陳志宏,他是個工作狂,把糧庫管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個學習狂,他用9年的堅韌毅力讀完大專。」同事秦平凡說。

拿到大學文憑後,陳志宏並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把所學知識用在了業務上,如今他已經能熟練操作糧食的容重的測定、千粒重的測定、稻穀出糙率、磁性金屬物的測定以及初蛋白的測定等。

90後信心滿滿的接過第三棒

陳維琛是陳志宏的兒子,2019年經過筆試、面試,他以高分進入了新洲區陽邏糧庫,成為了陳家的第三代守糧人。

今年26歲的陳維琛告訴記者,新時代的守糧人應該做的是怎樣保證糧食糧庫期間營養和品質不變。

他介紹,糧食的營養除了選種、種植環節非常重要外,還與糧食保管有直接關係。如何用科學的方式保護好糧食最重要,糧食只有在溫度低、低溼、低氧的環境裡,才能確保糧食不會黴變、生蟲,才能延長糧食的保存期。「因為糧食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物種需要用現代化的手段好好呵護。」陳維琛說。

踏著前輩的腳印,趕上高質量發展的今天,陳維琛感慨良多。目前,陳維琛正在積極自學科學保糧技術。「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這代守糧人必須用好科學方法守好糧,只有這樣才能無愧於前輩希望和期盼,我有能力,也有信心接好第三棒。」陳維琛信心滿滿的說。

責編:王鳳君

融媒體記者:文秀

通訊員:周鋼

編輯:胡靜

【來源:武漢廣播電視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人民日報  作者:鬱靜嫻  2020-08-19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
  • 一粒糧食背後蘊含怎樣的價值?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盡的義務中國農業科學院做過估算,我國的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為12%,在播種、收穫、儲藏、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本來就因為設備和技術局限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損耗。
  • 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三代制燈人的堅守 跨越百年有餘
    在同安古街松柏林街123號,有一盞「燈」就一直亮著――那裡有三代制燈人的堅守,跨越百年有餘。近日,記者走進同安古街,探訪莊溫嘉的手工制燈作坊。  普通小燈籠20分鐘做一個,製作一對大龍虎燈要三天  要走上松柏林街123號二樓,只能通過僅容一人上下的木製樓梯。
  • 一家三代為保護瀕危丹頂鶴,二人為此獻出了生命,現在依舊堅守
    引言:《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多少人潸然淚下,裡面的故事發生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1987年,一位名叫徐秀娟的女孩為守護丹頂鶴而獻出了生命,那時她才23歲,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她還有很長的人生之路要走。1964年,徐秀娟出生於齊齊哈爾,父輩都是漁民,直至到了徐秀娟這一代,他們從漁民的身份變為了我國第一代養鶴人。徐秀娟從小就和丹頂鶴打交道,早早地就學會了孵鶴餵鶴,和丹頂鶴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為了更好地培育丹頂鶴,徐秀娟還專門去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進修。但是她的家庭貧困,只能靠獻血勉強讀完了大學。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
  • 【中國科學報】「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記者日前獲悉,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經過近兩年的聯合攻關,研製出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螢光檢測分選儀。該儀器可對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李振聲。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曾有言: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能夠絆倒一個國家,這就是糧食的重要性。可知,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對一個國家而言是頭等大事,正所謂糧滿倉,則天下安。南京財經大學糧食經濟研究院院長曹寶明表示,中國國內糧食儲量過多,至少三年之內不存在糧食供給短缺問題。換而言之,就算一粒外糧不進,14億中國人照樣有飯吃。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20和2021年度全球穀物產量達27.6億噸,消費量達27.4億噸,均增長2%左右,總體來看全球糧食供需寬裕,並不支撐糧食價格長期大漲。
  • 節約糧食體現廉政美德
    「舌尖上的浪費」揮霍糧食,更滋生奢靡之心、敗壞社會風氣。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了全社會共同的心聲。  《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云:「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古往今來,小到一家,大到一國,勤儉節約、艱苦奮鬥都是「傳家寶」。「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警思,是對歷史的凝結,是對人性的洞察,值得我們銘記於心。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在會議上,針對種子問題,明確了三項關鍵任務:一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二是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三是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將解決好種子問題作為年度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單獨列出,尚屬首次。
  • 地震人的堅守
    一個是1985年的烏恰7.1級地震,烏恰縣城破壞嚴重,是新中國建國後第一個因地震遷址的縣城,這不禁讓人感慨地震災害的無情,感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和關心,感慨地震人肩負責任之重大、使命之光榮。另一個是2003年2月24日巴楚6.8級地震,這次地震導致268人死亡,4805人受傷,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後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 【山海文明行】倡導節約糧食
    【山海文明行】倡導節約糧食 2020-11-18 1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制止浪費 節約糧食!看看各地怎麼做?
    除了在消費環節的浪費,我國糧食損失浪費還存在於生產、儲存、加工等環節,每年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從中央到地方,大家紛紛行動起來,制止浪費,節約糧食。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李國祥:浪費糧食看上去是個人行為,但實際上它對於農業資源環境也會造成很大的損害。
  • 深耕主業 堅守「糧心」——安溪農發行全力支持地方糧食安全
    面對著這個刻不容緩的糧食安全問題,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把中心糧庫二期項目列入當年度重點攻堅項目,計劃通過建設高標準、高規格的現代化糧倉,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但項目立項後,項目卻遲遲未開工,在得知該情況後,該行迅速找到項目業主了解情況,原來該項目建設地點位於山坡,土方建設量大,原規劃資金遠遠滿足不了項目實際建設需求,但由於項目收益低、補貼少、回報率低,遲遲未獲得銀行的貸款承諾,導致這關乎百萬安溪人的民生工程可能因為資金問題擱淺。
  • 袁隆平: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說明來意後,袁隆平的話匣子立馬打開了……  1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說到了我們心坎上!」袁隆平說,十九大開幕時,作為連續三屆黨代會的特邀人士,他有幸坐在主席臺,聆聽報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讓他深感「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 為什麼浪費糧食的沒有一個是農民
    你隨意倒掉的飯菜,是全球7億人求之不得的救命糧!近日,網絡上開始批評「大胃王」「吃播」浪費糧食,直播平臺也開始出臺嚴厲的處罰措施。為什麼突然開始重視這個事情了?是國家的糧食儲備和產量不夠了嗎?2020年,我們會不會餓肚子?有一點很明確,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備充足,產量也有保障。
  • 九代i5能吊打七代i7麼?實測意外 勝者竟然是三代銳龍?
    從四代酷睿到7代酷睿英特爾一直被稱為牙膏廠, 直到老對手AMD銳龍突然發力,讓英特爾猝不及防,才推出了性能大躍進的八代酷睿。但奈何AMD雖然依靠初代銳龍扳回一城,二代銳龍依舊與英特爾處理器性能有些差距,因此英特爾到九代酷睿又開始了慢悠悠的性能升級。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有沒人和我一樣,從小我就篤定世界上最該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袁隆平,每回諾貝爾和平獎頒發時,我全都不屑一顧,在20世紀70年代雜交水稻問世以來,它解決的從來不只是餵飽中國人得肚子,它拯救了全世界70多億人口的糧食問題。
  • 珍惜糧食 杜絕浪費
    最近,中央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特別是珍惜糧食的一系列指示像一盞催人醒悟的明燈,喚醒了全國人民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自覺性,並正在時刻落實於行動上。  大家都知道,現在浪費糧食,特別是餐飲浪費現象特別嚴重,各餐飲行業、機關單位、學校浪費糧食現象特別嚴重,令人痛心。有些小青年甚至說:我抽一包煙的錢足可以購買吃一個月的米。
  • 一粒種子的人生自序
    大千世界每種植物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小花小草的存在是為了美化環境,小狗的存在是為了忠於主人,作為一粒種子的我,也是承載著使命來到世間的。然後我們的外衣在隆隆的機器中脫掉了,除了我們紅高粱外還有不少其他的種子,大概有三四種也和我們一樣。後來我們和這些種子一樣組成了另外一個大家庭。小夥伴們都欣喜萬分,終於可以結交其他的種子了。但是不久我們都被上了大蒸鍋,再後來我就昏了過去。在上蒸鍋之前:聽一個老師傅說,這批糧食還真不錯,釀出來的酒肯定好!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我的使命就是釀酒啊,真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