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學家致敬|養活中國13億人的「麥」霸,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2020-09-04 全息能源

一生痴迷赴科研,一腔熱血訴芳華。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李振聲。

在中國,90%以上的人都認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90%以上的人都不認識與袁隆平貢獻相當的「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今年87歲的李振聲,從事小麥研究,已經67年,他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黃土地。

1948年,李振聲考入了山東農學院,在這裡他開始對小麥育種產生了興趣。畢業後,李振聲被分配到中科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的小麥畝產50公斤左右。1956年,我國北方麥區大面積小麥條銹病流行,僅僅在黃河流域就造成100多億斤的減產。25歲的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號召,離開北京赴陝西楊凌。

在陝西,李振聲看到小麥因病減產很受觸動,農民精心栽培的小麥這麼體弱多病;而偃麥草沒人管,卻長得很好。李振聲想,能不能通過小麥與偃麥草雜交來培育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他就此開始了對小麥遠緣雜交的研究。

為此,李振聲帶領課題組做了大量生物學特性觀察和細胞遺傳學研究。沒想到,這一研究,就是二十多年。

1987年,我國糧食三年沒有增加,但人口增加了5000多萬。也是在那一年,在西北紮根了31年的李振聲臨危受命,深入黃淮海地區,改造當地的鹽鹼地、沙荒地和澇窪地,力爭糧食增產。

經過六年,兩期的治理,全國糧食就達到了九千億,黃淮海地區,增加糧食504.8億斤。

2007年,因在小麥遠緣雜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的重大建樹,以及為農業持續發展所做出的重大貢獻,李振聲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時已經75歲高齡的李振聲沒有停下來,而是繼續做調研,並組織了一個環渤海項目。

環渤海地區淡水資源匱乏,土壤鹽鹼度高,在這樣的土地上發展糧食生產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一心想為國家多做點事的李振聲就又投入了新的戰鬥。

通過讓普通小麥和耐鹽植物雜交,李振聲課題組成功培育出了耐鹽小麥,渤海糧倉項目實施一年,就使得環渤海地區1/10的鹽鹼地走上了增產之路。截至2015年,渤海糧倉項目增加產量33億斤,增加創收24億元。直到現在,已經87歲的李振聲還在為渤海糧倉工程忙碌著,他們的目標是,用這片佔全國1/32的糧食播種面積,到2020年增產佔全國1/10的糧食。

相關焦點

  • 詩文典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
    詩文典每周從清華附小必讀書單中精選一本,給大家做簡單介紹~【本周推薦】《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科學夢,長大想當太空人、科學家、工程師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擁有這些良好的品質,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所以這周給孩子們推薦的是「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中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希望家長們和孩子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學習到科學家們身上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精神。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太史公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說:「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用之所趨異也。」我深以為然,回首歷史,中國從近代發展到如今,那些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為科技創新而執著、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的科學家們,實在是令人尊敬。可以說,正是由於他們無私的獻身於科學才造就了今日的中國,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那麼,中國究竟有哪些科學家呢?他們的一生有何成就?
  •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2014-11-23 19:56:33中新網長沙11月23日電 題: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作者 劉曼  成功研發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非轉基因抗除草劑優良作物新品系、小麥新一代雜交育種體系獲得階段性進展……這些重大的生物科學成果,均出自以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為首的研究團隊。
  • 袁隆平: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迷戀一粒種子 痴愛一片稻田   在生日會上,袁隆平把海水稻技術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稱為拓荒人精神,同時把「開拓億畝荒灘,增加億畝良田,多養活1億人」作為拓荒人的夢想,提出了「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的口號。  「拓荒人不是說鼓勵人定勝天,強調的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一定要有敬業的態度。」袁隆平略有所思,補充道,「事業總要有人帶頭去做,這就是拓荒人,把拓荒精神傳承下去,並且要與時俱進的傳承。」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場晶片戰爭讓中國加快了行業布局。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
  • 中國飯碗:讓近14億人吃飽吃好 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在羅馬召開,各國代表聽到了恍若世界末日的預測。一些專家告訴他們,據測算,由於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國絕無可能養活10億人口。  養活中國人的註定是中國人自己。與美國等新大陸國家相比,中國確實是人多地少,但中國人的能動性卻不可小覷。1978年的一個冬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籤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包到戶,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的先河。
  • 向科學家致敬|鮑哲楠:讓人造皮膚感知蝴蝶的觸碰
    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鮑哲楠。
  • 劉春明:願做科學世界的一粒種子
    劉春明袁隆平院士曾經說過:「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這是國家安全非常重要的一個「砝碼」。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安全日,主題為「齊成長、同繁榮、共持續,行動造就未來」。
  • 世界人口將達70億 研究顯示中國最多能養活16億
    《科學美國人》專欄作家傑弗瑞·薩科斯說。  印度作家拉尼亞尼·莫漢蒂則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商業化的世界傾向於將人口視為「紅利」,以至人口過剩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到2025年,印度人口有望達到14億,超越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 袁隆平:做一粒身體、精神、情感都健康的好種子
    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體現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研工作者,也才能當好一個科研工作者。首先,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出於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尊重和敬仰,人們對這類謠言喪失了應有的免疫力。以至於一個從人民中間走出來的科學家,逐漸被吹成了一個&34;。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糧食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個種類。
  • 小小苔蘚,向你致敬
    這是一個從展覽前期準備、到布展、到觀展,都要人類放下身段的展覽:展廳裡的每一張苔蘚的照片,都是攝影者匍匐在地上,用微距鏡頭拍攝而成;每一片你能夠親手摸到的苔蘚,由科學家從不同的地點,跪在地上採集而來;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要彎腰低頭幾乎低到塵埃裡,才能藉助放大鏡看清楚它的模樣。而當你重新直起身時,也許會感嘆:小小的苔蘚,人類要向你們致敬。
  • 人口膨脹加劇,地球承擔有限,中國最多能養活20億人?
    隨著人口膨脹加劇,人口數量從萬年前的不到萬人,發展到19世紀的10億人,再經過一個世紀,人口達到60億。到了21世紀最初的20年,人口已經增長了10億,現在全世界約70億人口,中國佔有14億。很明顯的人口爆炸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地球還能撐多久,地球的資源還夠養活多少人?
  • 印度靠什麼養活本國13億7000萬人?
    版權:來源 地球知識局 作者 那日蘇 製圖 孫綠 校稿 酸奶 編輯 養樂多印度,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根據聯合國在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73億。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勢必會給其國內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壓力。
  •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
    女性日曆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大大降低了瘧疾致死率,點讚致敬!
  • 向科學家致敬|戚發軔:神舟」飛船的幕後「舵手」
    一代代科學家嘔心瀝血的付出與堅守,鑄就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不朽詩篇。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全息能源登陸全球傳媒黃金口岸,納斯達克大屏、時代廣場路透社大屏、北京中關村大屏同步發聲,向所有紮根科技創新一線的中國科學家致敬!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戚發軔。
  • 活久見,小魚吃了一粒草種子,在肚子裡發芽被撐而亡
    副標題:鬧烏龍,小魚吃了一粒種子後發芽,變成「冬魚夏草」?網友家有個魚缸,養了幾隻小魚,第一次養魚沒啥經驗,逮到啥都喜歡往魚缸裡喂,一個不小心發現了「冬魚夏草」的秘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事情要從一條麥穗魚和幾粒水草種子說起,麥穗魚是農村小河小溪裡常見的小魚,很好養活,比較貪吃,近幾年也會作為觀賞魚飼養。
  • 《朗讀者》第二季增加科學家面孔 致敬"中國驕傲"
    《朗讀者》嘉賓崔之久5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1300多位兩院院士出席了本次大會。但是我們對這些「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卻了解的太少,這些撐起了「中國底氣」的大國脊梁,為何被埋沒在了網絡世界的一派喧囂和浮華之中?
  • 播下一粒航空夢的種子,力量有多大?
    播下一粒航空夢的種子,力量有多大?2019年,學校選擇加入「放飛夢想」航空科普項目,依託其持續提供的教師培訓、教材耗材等資源,將生動有趣的航模課程引入校園,為學生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與此同時,學校的辦學特色與質量也得到極大提升,收穫了許多關注與肯定。作為波音在中國最重要的企業公民活動之一,「放飛夢想」深耕航空科普教育領域已十二載。
  • 獨家| 武漢封城建議者:向武漢人民致敬,向援助武漢的人致敬
    突如其來的疫情將如何改變世界格局?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鳳凰網財經連線中回憶起武漢封城,當時高級別專家組是1月18號到的武漢,1月19號研判疫情,那時武漢的病人據統計不到300人,但是如果經歷春運,500萬人離開武漢,情況會非常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