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靠什麼養活本國13億7000萬人?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為您,從來無二心!

版權:來源 地球知識局 作者 那日蘇 製圖 孫綠 校稿 酸奶 編輯 養樂多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根據聯合國在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73億。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勢必會給其國內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壓力。

人口即將反超中國▼

相比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印度的國土面積僅為不到300萬平方公裡,位列世界第七。因此對於印度而言,養活國內近十四億人口是個巨大的挑戰。

雖然精耕細作下的水稻農業能養活很多人

但想讓這麼多人致富就很難了

(圖片來自:Shyamalamuralinath / Shutterstock.com)▼

靠天吃飯的印度

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印度共和國領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裡。錐形的印度半島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延伸到印度洋,其國土北部多山地丘陵,中部則是孕育出眾多悠久文明的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幹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

印度的農業精華在恆河流域

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個人口極多的單一文化族群

雖然南方也有可觀的農業潛力

但由於歷史上的南北阻隔,南北印度的差異較大▼

平原約佔該國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對農業生產造不成顯著的阻礙。

雖然南印度遍布山地丘陵

但坡度不大,加上氣候溫暖溼潤

不光可以養活大量人口,經濟作物也是強項

(印度-喀拉拉邦-Munnar-山地茶園)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Zzvet)▼

印度地形低矮平緩的主要特點不僅為交通設施建設提供了便利,而且在適宜農業生產的衝積土和熱帶黑土等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肥沃且平整,可直接供農業利用。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印度耕地面積為1.7億公頃,高於我國的1.21億公頃。

印度雖然國土面積只是世界第七

但耕地比例比其他國家高太多了

不過和中國類似,人口過多,人均耕地其實沒有很多

(中國的更少)

(圖片來自:wikipedia-各國土地使用情況列表)▼

印度的農業發展還享有氣候優勢:該國絕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較好,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因而其農業生產大部分一年兩熟,部分作物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可謂先天條件優厚。

每年一茬一茬又一茬的水稻,養活了印度大部分人口

(印度-比哈爾邦稻田)

(圖片來自:Matyas Rehak / Shutterstock.com)▼

但由於印度的國土面積相對遼闊,印度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盡相同,降水狀況相差尤大,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

印度降水較多和較少的地區

不過印度的降水門檻真的很高

(藍色部分年降水>1000mm)▼

其中,稻穀主要分布在常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印度半島南部德幹高原東西兩側的沿海地區;小麥主要種植在印度北方,這裡冬季氣溫較低,且有少量冬雨,適於小麥生長;雜糧作物則種植在德幹高原的大部分乾旱地區。

印度高粱地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阿姆勞蒂)

(圖片來自:CRS PHOTO / Shutterstock.com)▼

經濟作物方面,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幹高原西北部。這裡土壤肥沃,而且靠近印度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是印度最大的棉花產區;黃麻、茶葉主要集中分布在恆河下遊和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溼熱氣候、排水良好的特點方便鄰近江河浸泡麻稈,外加稠密的河網為出口產品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在殖民地時期,這裡就是大宗出口作物的原產地;此外,印度的各種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椰子、豆蔻等,也都集中在印度的熱帶雨林氣候區,即半島西南部地區。

印度拉賈斯坦邦的種棉一家

雖然這裡是沙漠邊緣地帶

但也有適合當地的經濟作物

(圖片來自:RudiErnst / Shutterstock.com)▼

2018年,印度有66%的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生產,對於農業生產來說,具有勞動力充足的優勢。但農業只佔GDP的18%,考慮到印度所具備的優越自然條件,印度農業發展明顯滯後於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水平也相對較低。

所以印度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依靠天公作美。

糧食危機

十六世紀以後,印度遭受到歐洲列強的殖民掠奪,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殖民地時期,印度農業生產的發展思路是以滿足宗主國需求為先。相比日不落帝國的財政收入,殖民地人民的生死只不過是統計數據而已。

在大英帝國眾多殖民地中,印度人口有著壓倒性多數

為了統治這個體量過於巨大的文明

帝國的戰略是籠絡上層以印製印,底層則相當悲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idhe)▼

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之下,印度當時主要種植的作物是棉花、菸草、香料、咖啡等供給西方國家的消費品,以至當時印度的糧食生產甚至滿足不了自身國內需要。

這一狀況及其惡果影響了整個英國在南亞的殖民地

而分配不均、調運不力、賑濟不足則加強了歷次饑荒

(1943年,孟加拉大饑荒)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種帶有強烈殖民地色彩的農業生產情況一直延續到印度獨立之後,直到1965年,這些傳統出口農產品依然佔據出口總值的52.4%。

像其他熱帶亞熱帶的廣闊殖民地一樣

印度產出的原材料和廣闊市場大大促進了英國工業發展

(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阿姆勞蒂棉花加工)

(圖片來自:CRS PHOTO / Shutterstock.com)▼

其實印度長期是一個紡織製成品出口大國

但這主要得益於極低的人力成本

當被英國殖民和控制關稅後

印度最終從一個棉布出口國變為棉花(原材料)出口國

(圖片來自:gandhiserve.org)▼

獨立後的印度為了解決國內的糧食問題,改變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扭曲的生產關係,新政府開啟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在內的改革。

但是由於國內舊勢力的影響以及宗教思想的阻礙,改革收效甚微,雖然主糧的種植比例提高了,但廣大農民仍處於貧困之中。再加上土地革命的不徹底,土地革命並沒有真正調動農民對農業生產的熱情和積極性,不少農民剛剛得到土地又失去了土地。

如果村社的土地主要為地主所有

那地主從收入考慮自然優先選擇經濟作物

而突發的糧食危機不會威脅到地主,對農民卻很致命

(印度甘蔗田,圖片來自:clickvision / Shutterstock)▼

所以,尼赫魯及其政治精英對實現農業發展的目標也就化為了泡影。這就導致了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印度幾乎年年進口糧食,給印度的糧食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

雖然獨立後的印度在糧食保障上取得了很大進步

但饑荒還是難以消滅(如1972年饑荒)

(1972年饑荒中的兒童,圖片來自:CDC/ Don Eddins)▼

政策因素之外,印度傳統農業本身也十分脆弱。

印度傳統農業對氣候和雨水等自然條件依賴性較大,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經常因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而使農業遭受水旱災害。據統計,1951-1983年因旱澇災害造成的農業減產就有13次之多。

水稻沒有水,真是要了命

(圖片來自:Zastolskiy Victor / Shutterstock)▼

另外,印度農業以傳統的生產工具和手工勞動為主,現代化投入較少,獨立初全國絕大部分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無灌溉設施,依靠雨水灌溉。

即使到現在,由於單個農戶缺乏資本,加上農科不足

很多地方仍然離不開耕牛

(印度-奧利薩邦-根賈姆稻田)

(圖片來自:Nila Newsom / Shutterstock.com)▼

相比中國,印度有作物熟制的優勢,但在綠色革命之前,印度每公頃的稻穀產量卻僅為同時期中國的一半。

從1950年至1960年的10年間,印度的糧食生產的增長率僅為2.5%,無法滿足國人對糧食需求,不得不採取定量供應的措施,每人每天只有394.9克,最高至408克,和我們熟悉的糧票時代差不多。

在印度諸多農作物中,最關鍵的是水稻

印度水稻分布於降水量分布趨同,相當依賴於季風

如果沒有水利設施保障,靠天吃飯難以避免災年▼

此後不久,又遇上1966至1967年連續兩年的乾旱歉收,印度陷入了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糧食危機也已成為影響整個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生存的根本問題,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也時有發生。

這種情況下,印度開始實施農業發展新戰略,採用以高產量品種為主,結合水利、化肥、農機等現代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這一過程被稱為「綠色革命」。

印度鐵娘子時代即將開始

(杜莎夫人蠟像館-英迪拉·甘地蠟像)

(圖片來自:Yuri Turkov / Shutterstock.com)▼

綠色革命

1965年,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甘地接任總理職務,印度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

印度第一次綠色革命持續了二十餘年,以引進高產糧種,大面積採取科學種田,發展農業技術為核心,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推進。

雖然現在人們擔心農藥和化肥對健康的影響

但對於很多國家還是遠遠不夠用的...

(印度-西孟加拉邦)

(圖片來自:Soumen Tarafder / Shutterstock.com)▼

英迪拉·甘地政府還投入大量的資金,建立農業科學研究和辦農業教育的工作,在全印度各邦普遍建立農業科技推廣站和農業學校,基本上每個邦都要建一所農業大學和農業科學研究的院所。

印度投入了大量資源建立對接國際的高等教育

但農村基層教育也很需要加強

技術提高了,但落實技術的還是廣大基層群眾

(印度-卡納塔克邦-亨比鄉村小學)

(圖片來自:Mazur Travel / Shutterstock.com)▼

在印度政府的努力之下,高產品種面積從1966年的189公頃,擴大到1990年的6700萬公頃,灌溉面積增長一倍,農機數量從5.4萬臺增加到超過100萬臺。印度的糧食產量,也從1961年的8738萬噸增加到1.94億噸。

家裡買了這頭鐵牛,仿佛一些都要好起來了

(圖片來自:SatpalSingh / Shutterstock.com)▼

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蛋白質來源),印度還先後開啟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針對漁業發展的「藍色革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基本上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

印度平民的牛奶供應(尤其是對學生)確實是項善政

英迪拉·甘地當政期間確實是做了不少事

(印度-賈巴爾普爾-牛奶配送點)

(圖片來自:NEERAZ CHATURVEDI / Shutterstock.com)▼

「綠色革命」的成果,讓印度政府歡欣鼓舞,但是印度農業更為深刻的弊病依然沒有根除:土地還是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據印度政府在1985年的抽樣調查中,佔農戶總數1.3%的富農擁有著印度耕地總面積的14%,而佔印度農戶總數50%的貧農只擁有耕地總面積的1%。不僅如此,一些小農和邊際農(耕地面積不足半公頃),還因不斷喪失其土地而加入無地農的隊伍。

雖然結果同樣是大量農民湧入城市

但因破產而進城謀生,和為了更高收入進城,差別很大

(圖片來自:happystock / Shutterstock.com)▼

農業革命中對農業技術的投入局限於水稻和小麥,對於大豆、油類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投入微少,每年需要進口大量食油等農產品來滿足需要,印度的農民無形當中為政府背負了這一負擔,因此印度農民的收入並沒有顯著增加。

大豆是全民提高飲食質量的重要資源

但最令人擔心的還是基礎糧供應

(印度-中央邦大豆田)

(圖片來自:Tofan Singh Chouhan / Shutterstock.com)▼

此外,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加上長期對土壤和地下水的過度利用,導致耕地的資源承載力不斷加大,並造成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

生產技術落後、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地關係緊張以及環境問題中任意一個,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可能再次引爆印度糧食危機。

時間步入新世紀,印度人口迎來暴漲,2000年已突破十億大關。但是農業生產並沒有相應的增長,反而環境問題和人多地少的尖刻矛盾進一步擴大。

2000年的印度,人口正在快速追趕中國

但人均GDP的差距則越來越大

(上圖,中、印、美人口比較)

(下圖,中、印、俄人均GDP比較)

(圖片來自:google.com)▼

2002年,印度農業出現了全面的負增長。2004年,印度低於貧困線的人口約有3.75億,佔人口總數的37%,這其中有80%是農村人口,農民年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五分之一。

顯然,土地或許能解決基本溫飽

但要給如此多的人口創造剩餘價值,農業部門很難

(印度-古吉拉特邦-庫奇鄉間)

(圖片來自:touringdiaries / Shutterstock.com)▼

為了防止糧食危機再度爆發,在曼莫漢·辛格總理的領導下,2004年印度實施了「第二次綠色革命」。

不同於第一次綠色革命集中解決國民吃飯問題,第二次綠色革命將側重點放在了糧食安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整體貧困方面,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農業整體提升戰略。印度政府將其視為「發達國家戰略」的基本。

普及的東西看似基礎,卻很關鍵

假以時日,印度還是很有希望的

(圖片來自:anandoart / Shutterstock.com)▼

辛格頒布了八條政策,將推廣生物技術和轉基因技術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核心,發展生物肥料,大力推廣轉基因農作物,開發更加抗旱、抗病蟲害、產量高的轉基因品種。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

印度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仍在進行當中,在莫迪總理的帶領下,印度人民也開始做起了「大國夢」,在各方面都體現出了向世界強國進發的野心。

交給我,很OK

(圖片來自:wikipedia@Prime Minister's Office, Government of India)▼

但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印度仍有14.8% 的人口處於長期營養不良狀態,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51.4%貧血。

實現完全健康的身體指標什麼的現在說來還有點遠,歸根結底,當今印度普通百姓還是最關心能不能吃飽肚子。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anandoart / Shutterstock.com

相關焦點

  • 印尼靠什麼養活本國2億6800萬人?-虎嗅網
    在東亞到南亞範圍內,印尼以2.68億列第三,其中爪哇島佔了1,45億(下面所標國家人口加起來高達40億)>坐擁2.68億人口的印尼,國土大多由島嶼構成,不僅破碎而且可供開發的平原不多,糧食供應非常緊張。
  • 印度面積不到我們三分之一,怎麼養活近14億人口?
    或許我們應該恭喜印度,因為過不了多久,印度就會拿到世界人口第一國家的頭銜。我們知道,印度目前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13.24億人,而且人口增長率在1%以上,或許在2030年之前,印度就能實現這個「世界第一」的目標。
  • 印度面積僅有中國三分之一,為啥能養活13.9億人?專家:5點原因
    印度地處東亞地形狹窄,整個印度國家的面積才只有中國的1/3而已,中國在雜交水稻開始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那麼印度又是怎樣依靠如此少的土地,來供養13.9億人口的呢? 實際上,根據有關專家們的研究,印度能夠以如此少的土地養活如此大的人口,主要原因有五點。
  •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為什麼能夠養活近14億人口?
    印度是一個位於亞洲南部地區的沿海國家,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其國土主要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印度半島是其主體組成部分。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國排名當中列在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之後,位居世界第七位,大約是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印度也算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國。但是更為神奇的是印度的人口數量,目前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5億人,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以上的國家,另一個就是我國。
  • 13億人的印度,已經到了大爆發的邊緣
    稍作預判,都能看到這裡的13億人口,巨大的貧富差距,複雜的民族、宗教信仰構成,均會放大疫情防治的難度係數。3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情況計劃主任Mike Ryan表示,在某種意義上,人類對抗新冠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將取決於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民以食為天,一天不吃餓得慌,糧食是對於是人口大國是十分重要,作為世界第二世界人口大國,擁有約13.6億人口,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要如何養活這麼多人,讓他們都吃飽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印度這樣的國家以自己的土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到底能養活多少人?
  • 中國又出什麼大事?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中國太牛了
    中國又出什麼大事?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中國太牛了。這個其實就是我國的引漢濟渭工程,這個工程其實就是將長江的水引入到黃河當中。當然是從支流進行,也就是將長江的支流漢江將水引到黃河的支流渭河,這樣既可以解決洪澇也可以解決斷流,但是做成這件事並不是容易,因為這兩條河流之間隔著秦嶺,所以這需要將中間的秦嶺打穿。
  • 印度開啟「禁足」模式,上億農民工要斷炊了
    印度衛生部3月25日最新數據顯示,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升至562例,其中治癒40例,死亡9例,在各國累計確診病例數排名中位列30名開外。但外界認為印度的檢測能力有限,目前僅1.5萬人接受檢測,病毒或許正在隱秘傳播。
  • 印度能承載多少人口壓力?人口極限是多少?
    最近,有網友提問,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5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95億,中印兩國的人口差距在逐步縮小。 此外,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大,但耕地面積卻高居世界第二,亞洲耕地面積第一位,約佔總國土面積的51.61%,達到153.5萬平方公裡,折合23億多畝,比中國耕地面積大的多。現在操心印度什麼時候人口達到承載極限還為時過早。 令人不解的是,印度雖然每年大約有500萬人死於飢餓,但印度人口增長比例高,這個數字很容易被人忽略了。
  • 袁隆平提出海水稻目標:每年增產300億公斤 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
    「耐鹽鹼水稻研究許多國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甚至有些國家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但進展都不大。為什麼我們僅通過短短幾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說,「因為我們將水稻耐鹽鹼基因與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結合了起來。」
  • GDP大比拼,印度VS俄羅斯,印度:你不中!
    進入2020年以來,我們的鄰居印度發生的事情非常多,天災、洪水、地震、蝗蟲。可就是處於這樣的情況,印度總理莫迪仍堅持以大國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那麼印度真的像他自己所感覺的那麼強大嗎?從某些數據來看,印度比俄羅斯還要強。
  • 印度13.53億人口,為什麼不控制?這麼多孩子養得起嗎?
    印度是一個領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只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1/3。而我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可是實際上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只有1.282億公頃,人均僅有0.092公頃。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國境內存在許多高寒、高原、高山地區,大量的沙漠戈壁山谷等地形,這樣的地形根本無法種植作物。
  • 印度地理位置極好,堪稱上帝偏愛的國家,然而它有幾個致命缺點
    世界上人口量最多的國家是中國,而印度的總人口數量也到達了13.24億,相比於蓬勃發展中的中國,印度的勞動力可以呈現出兩個優勢雖然印度的35%的地形都屬於高原,但印度的德幹高原平均海拔較低,相比於中國的青藏高原,德幹高原更有利於人們開展耕種業。與此同時,恆河平原孕育了大量的印度人,並因此建立了非常廣闊的交通路線和工業體系。久而久之,印度的糧食產量非常高,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印度可以養活13多億人口。
  • 中國又一次驚豔世界,挖深洞造福1400萬人,印度:我們也可以
    人類生活在地表,但是有時候也會產生疑問,就是關於地下究竟有什麼這樣的問題,不僅困擾著普通的大眾,這種科學專家們也曾致力於尋找,例如我國的科學家們就建造了一個大工程,這個工程裡誕生了中國史上最深的洞,似乎要挖到地心去一般,造福了1400萬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尼泊爾強勢回應印度,將尼印爭議領土納入本國版圖,印度會服軟?
    據《印度時報》6月14日報導,尼泊爾聯邦議會眾議院在13日的表決大會上以258張贊成票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將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的卡拉帕尼等地區納入尼泊爾新版的國家地圖。尼泊爾將卡拉帕尼通過立法的方式納入國家版圖,可謂是對印度強勢的反擊。
  • 中國壓箱底裝備亮相,可養活14億人,美國呼籲快住手
    如今中國壓箱底裝備亮相,可養活14億人,美國呼籲:快住手!大圖模式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這方面的最高成果,而「中國環流器二號M」理論上將可以達到1.5億攝氏度的高溫,將實現對先前成果的超越。
  • 中國將在青藏高原建水電站,規模堪比3個三峽大壩,印度表示擔憂
    雅魯藏布江流域是中國水能資源最豐富和集中的地區,該地區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大約有8000萬千瓦,而整個西藏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則在2億多千瓦左右。不過這種超級工程,鄰國印度卻對此莫名心急了,對中國在本國境內的水利建設,橫加指責和反對。
  • 養活了30億人,超乎很多人的想像
    從地圖上看,青藏高原橫亙於我國內陸和以印度為主的南亞次大陸,其高海拔的地勢有效阻擋了來自印度洋而上的西南季風,同時也大大阻斷了北部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南侵。同時,青藏高原是亞洲諸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孕育華夏文明的長江和黃河,均發源於此。
  • 按當前人口增長速度,什麼時候會達到200億人?地球會崩潰嗎?
    奇蹟即將來臨地球上現在的糧食產量極限能養活多少人?,所以200億人絕對會讓地球瘋了。以下是2018/19年的糧食數據,摘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2018年全球穀物產量預計為25.95億噸,其中:2018年全球大米產量將創下新高,達到5.13億噸;2018年全球小麥產量預計為7.251億噸;全球粗糧產量數據為13.57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