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靠什麼養活本國2億6800萬人?-虎嗅網

2020-11-27 虎嗅APP


身在世界人口第一的國家,中國人或許只注意到了隔壁印度和超級大國美國的人口數量。很少有人會想到,印尼這個南洋島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的人口第四大國。


在東亞到南亞範圍內,印尼以2.68億列第三,其中爪哇島佔了1,45億(下面所標國家人口加起來高達40億)


坐擁2.68億人口的印尼,國土大多由島嶼構成,不僅破碎而且可供開發的平原不多,糧食供應非常緊張。但這個國家還是在用作物替換、土地輪種、拓展新耕地和採購國外糧食等方式,設法填飽了這麼多人的肚子。


雨林、火山、稻田,構成了印尼傳統農業景觀,在熱帶島嶼上養活兩億人並不容易,光靠這傳統的生產方式肯定也是不夠的(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uchy)


當然,對土地資源的極限利用,也勢必會讓人類付出代價……


過於密集與過於稀疏


印尼是一個由1.7萬座島嶼組成的超級群島國家。這些島嶼大大小小,有人居住的就有6000座,但沒有一座的實力能真正與作為核心的爪哇島相抗衡。這個國家的農業,也最先出現在這座面積並不大的核心島嶼上。


印尼島嶼千千萬,關鍵在爪哇島,主要的人口、可耕地、大城市都在爪哇(橫屏觀看)(底圖來自:NASA)


眾多印尼的歷史遺蹟也在證實這一點。


作為印尼最負盛名的幾處建築文物,婆羅浮屠和巴蘭班南石雕上,人們不僅能看到農民利用水牛耕作的形象,還能看到當時的土王對農民徵收農業稅的畫面。在印尼的其他島嶼上,則很難看到這類遺蹟。


要在一座建築上再現人們頭腦中的世界(這包含了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至關重要的農業和牛,在其中也有著一席之地(婆羅浮屠,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del Newman)


婆羅浮屠上的水牛耕種浮雕,當時很可能很多小島還沒有正規的農業耕種形式(圖片來自:Wikipedia@Tropenmuseum)


儘管和幾乎所有其他國內島嶼一樣,爪哇島上的地形說不上平坦,但其中分布的火山卻為這座島嶼帶來了生命的希望。火山在噴發過程中會熔化地底的礦石,將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帶到地面,並經過沉積形成對植物具有營養價值的礦物。


從國際空間站看到爪哇島東部,向東延伸到峇里島、努沙登加拉群島,爪哇島火山很多,向東延伸的島嶼上也有不少(爪哇島衛星圖,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位於印尼爪哇島東端的伊真火山群,附近還有著名的拉翁火山(橫屏觀看)(伊真火山群,圖片來自:shutterstock@travelwild)


在爪哇島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源自熔化輝石、角閃石和長石的鐵、鎂和鉀。鎂是植物葉綠素的主要成分,鎂還能促進植物體內酶的生成,對於種子的成熟有刺激作用;鉀對農業的作用更大,缺鉀元素的植物根系脆弱,生長緩慢,容易倒伏,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


這樣的土地再配合印尼的高日照係數和高降水,供給一個先進的農耕民族確實不令人奇怪。


由於爪哇全島都儘可能用作農業開發,大量農地其實都在丘陵地帶,地形起伏連綿,梯田模式的稻作農業也就相當普遍(西爪哇梯田景觀,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DDY H )


但這個國家其他島嶼的農耕條件就沒有那麼突出了。這畢竟是一個由一連串島嶼構成的國家,這也意味著其領土上的平地相當有限。事實上,印尼的適耕地只佔到和國土面積的13%,其中12%都已經是永久性的農田,這其中還包括了不少超出平原地區的土地極限利用案例,比如印尼著名的旅遊勝地峇里島。


爪哇島東邊的峇里島雖然面積很小,而且主要是山地,但是農業開發卻很充分


這是一座靠近爪哇島的小型島嶼,因山海之間的美麗景色聞名於世。然而當地的先民卻沒太多心思享受現代人津津樂道的美景,因為他們必須想辦法在這座山地面積超過90%,只有南部有少量平地的島嶼上填飽肚子。


峇里島大部分為山地地形,但是從山坡和山腳,人類還是儘可能都開發成了農田(圖為峇里島東部的阿貢火山)(橫屏觀看)(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ugene Ga)


其成果,便是峇里島的世界遺產蘇巴克——一套圍繞梯田開發和供水而展開的農業設施和社會結構。


一套圍繞著梯田農業和水利開發,而組織起來的經濟與社會組織(峇里島梯田農業景觀)(圖片來自:shutterstock@Anom Harya)


這套梯田最早在公元10世紀出現,通過運河、暗渠等水利設收集山泉和雨水,供應給梯田系統。全島一共有1200處集水區,每個區域為50~400戶農家的水田供水。在水網系統中,峇里先民還大力種植樹木,防止水土流失。


俯瞰峇里島梯田(圖片來自:shutterstock@Simon Snopek)


同時,為了讓供水系統能長治久安,峇里人甚至將運河維護融入了宗教系統中,由古寺廟的僧人負責管理整個系統,破壞者不僅會受到世俗的懲罰,還將受到道德和神明的譴責,這才讓整套系統運轉至今。


印尼大部分人口信仰伊斯蘭教,而峇里島則主要是印度教,這點頗為獨特(圖片來自:CherylRamalho / Shutterstock.com)


唯有通過大規模的前期基礎建設並設計相匹配的社會制度,峇里人才能吃上飽飯,而其他島上的居民也不會比他們活得更輕鬆。印尼的農作物想要自給自足,難度可見一斑。


雖然這套系統仍可以良好運作,但傳統技術下的勞動密集稻作農業,可以溫飽,要致富則難矣(峇里島稻農,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onnieBC)


殖民者帶來的「好」東西


16世紀,飄洋過海到東方尋找商機的葡萄牙人來到了印尼,成為了這裡出現的最早的歐洲殖民者。然而葡萄牙人的好日子沒過多久,荷蘭就獨立並且崛起了。印尼這處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的土地是如此重要,以至於荷蘭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虎口奪食,並很快控制了這個群島。


荷蘭的海外殖民地,最有名的就是東印度群島和南非,不過荷蘭的殖民地主要服務於商業利益,建立帝國和當地行政管理非荷蘭所長


今天印尼的首都雅加達在歷史上被稱為「巴達維亞」,而這正是荷蘭的拉丁名字。


荷蘭人在巴達維亞(現雅加達)定居(圖片來自:Wikipedia@荷蘭國家圖書館)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為印尼帶來了來自新大陸的全新作物,包括能在山地種植的玉米、馬鈴薯,和能令食物更有風味的辣椒、番茄等。由於印尼的雨熱優勢特別突出,這些作物往往稍加培育就能快速成長,其傳播速度比在中日朝等東北亞國家更迅速。


西爪哇省的馬鈴薯農場,也是勞動密集型,不過加工過程真的方便(圖片來自:shutterstock@Widya Amrin)


然而印尼人的吃飯問題卻沒有被完全解決。因為對於這些歐洲殖民者來說,到東方的目的就是要尋找香料帝國,而印尼的勢力範圍,正好是香料的極佳產地。荷蘭東印度公司通過控制印尼,幾乎壟斷了當時東西方之間的胡椒和肉豆蔻貿易,並開始強推甘蔗、菸草、棕櫚等經濟作物,以補足荷蘭在歐洲與比利時、英國競爭造成的虧空。


荷屬時期的爪哇咖啡種植園(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段歷史在印尼被稱為Tanam Paksa,意為「強制種植」。荷蘭東印度公司規定,農村必須交出20%的土地用於經濟作物種植,或者交出可以在政府種植園裡工作60天的農民,並嚴格限制土地的買賣和農民人口流動。在一些印尼史學家的考證中,荷蘭人甚至徵用了爪哇接近100%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


經濟作物的收益能讓殖民者荷包滿滿,卻不管農民的肚子空空(爪哇農民為荷蘭人處理菸草  圖片來自:Wikipedia)


主糧農業本就捉襟見肘的印尼,在放棄了如此大量的糧食耕地之後,食物供應迅速惡化。到了1840年代,惡果終於全面顯現,肥沃的爪哇島上竟然爆發了饑荒。強制種植策略也因此被取消。


殖民者雖然會帶來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當地土著居民卻很難從中收穫利益,甚至要為殖民者的錯誤決策買單。在之後的歷史上,印尼人再次見到了這個歷史教訓。


香料之後有甘蔗和菸草,菸草之後有橡膠,經濟作物是熱帶國家的優勢產業,但也是一種被需求牽著走的資源型經濟,一種熱帶國家的資源陷阱(圖片來自:shutterstock@Klaas Slot)


1942年,南下的日軍佔領了印尼。這一次他們倒是沒有強制讓當地人大量種經濟作物,因為糖和菸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儘管日本人仍然保留了印尼的天然橡膠種植能力,但水稻種植還是在日本駐軍的主導下回到了正軌。


為荷蘭人種完為日本人種,膠樹是荷蘭人從南美引進到印尼的,現在也是印尼的一大特色產業(圖片來自:Wikipedia)


只是,雖然此時印尼的大米產量節節攀升,饑荒仍然普遍存在,因為大米全都被日本運走作為軍糧和本土戰備糧,沒能給當地人留下些什麼。


悲慘的國家記憶,讓光復獨立後的印尼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拓殖運動。


其實仍有大量土地值得開發,只不過不在爪哇島(加裡曼丹島雨林中的土地開發)(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ichard Whitcombe)


吃飯要積極


1949年獨立之後,印尼蘇加諾政府提出了「移民計劃」,要求將農民從人口稠密的爪哇島、峇里島和馬杜拉島等大規模遷移到加裡曼丹、蘇門答臘和蘇拉維西島上,將千百年來未曾開發,仍然保持原始雨林狀態的國土變成良田。


其他幾個大島這麼多的地,你們怎麼就不想去呢?(底圖來自:NASA)


這並非蘇加諾政府的原創,早在荷蘭殖民時期,荷蘭人就已經開始將爪哇人遷到其他島嶼,加強開發力度。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荷蘭人在40年代末撤出印尼都還在持續。而在蘇加諾之後,與其政見完全相反的蘇哈託政府也在繼續這個計劃。


可見開發除爪哇之外的其他國土,在印尼是所有統治者的共識,甚至能跨越政體和政見而連續執行。


這兩個人常被人當做正反面來討論,然而在移民拓殖這點上則高度一致(蘇加諾(左)與蘇哈託(右))(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後的印尼最高權力,一直在蘇加諾和蘇哈託的政治傳人之間傳遞,大移民計劃也始終在堅定不移地執行。


到了90年代,移民計劃中的農業部分終於迎來了它的巔峰——超級大米計劃問世了。


這次的目標是大規模開發加裡曼丹島南部(加裡曼丹島南部衛星圖,圖片來自:NASA)


超級大米計劃的執行地就在加裡曼丹南部,旨在將100萬公頃的沼澤森林變成稻田,以緩解印尼日漸嚴重的糧食問題。中央政府斥巨資,在這一地區挖掘了長約4000多公裡的水渠,為水稻田做準備。森林是一個阻礙,不過當時的人也將森林看作創收的原材料,一邊挖渠一邊砍伐木材,僅從經濟效益看甚至形成了良性循環。


木材一直是婆羅洲的重點輸出商品,現在加上農業開發,砍伐力度有增無減(橫屏觀看)(加裡曼丹島,河運木材)(圖片來自:shutterstock@Richard Whitcombe)


但修建的過程總是快於森林砍伐的過程,到了項目中期,急於求成的政府開始默許工人焚燒森林為管道開路。


這人為放的火,救還是不救?(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onny sophandi)


然而他們沒有考慮到,加裡曼丹島南部的森林,被稱為泥炭沼澤森林,表層覆蓋的泥炭是一種植物分解的半成品,可以看作是發育不完全的煤炭。在煤炭堆上點火,後果可想而知,不僅火勢很快失控,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汙染。


1997年東南亞大霾,就是這麼造成的。


花園城市新加坡霧霾也並不奇怪,甚至已經習慣了(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Hit1912i)


而在大火過後,沼澤森林化為一片焦土。失去了植物的保水和蒸騰作用,原本在雨季積水可達兩米的森林此時竟出現了乾旱。意識到闖下大禍的印尼政府終於停下了瘋狂的「超級大米計劃」,但為時已晚,因為泥炭沼澤森林的生態極為複雜脆弱,需要數個世紀才能復原。


加裡曼丹島中部森林大火(2019)(圖片來自:shutterstock@donny sophandi)


不科學開發的另一個惡果,則是上行下效。有政府的錯誤動作在前,很多被遷到島上的印尼農民也有樣學樣,在乾旱季節到來前砍下林木曬乾,然後在旱季點燃,將草木灰作為肥料,在同一塊土地上如此往複數年,直到肥力耗盡,他們又轉移到下一塊田地繼續這樣的循環。


東加裡曼丹省大片的棕櫚種植園(圖片來自:shutterstock@lavizzara)


由於加裡曼丹等地區的未開發土地還有很多,地廣而人稀,農民並沒有動力實施輪種,這更加惡化了當地的水土情況。


此外,放火燒山的直接後果還有山火。由於氣候變化異常,去年全球各地山火不斷,印尼的山火同樣來勢兇猛,在整個東南亞都造成了令人窒息的霧霾,而這只能歸結於人禍。


2019年婆羅洲東南亞霧霾(圖片來自:Wikipedia@NASA)


印尼政府此時也意識到了粗暴的開發並不能讓糧食供應長治久安,反而會造成新的問題,因此在2015年終止了移民計劃,並開始逐步對農民燒山進行懲治。


可近3億人民嗷嗷待哺,辦法還是要想的。政府通過補貼灌溉計劃、農藥、化肥、高產種子等方式,硬是讓大米單產翻倍,總產量年增長超過了7%,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從世界第六大糧食進口國變成了不太需要進口糧食的國家。


這才是喜悅的收穫時節(圖片來自:Wikipedia@Shura)


但與此同時,為了保證城市人口吃上飯的控價系統,也帶來了傷農的後遺症,對印尼國家政治的撕裂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反作用。


發展中國家的成長,看來真像一場闖關遊戲,需要在不斷變化的問題中,不停尋找新的解決方法。誰能把這些問題逐個消滅,誰才能站上下一個臺階。


相關焦點

  • 印度靠什麼養活本國13億7000萬人?
    根據聯合國在最新數據顯示,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73億。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勢必會給其國內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壓力。人口即將反超中國▼相比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印度的國土面積僅為不到300萬平方公裡,位列世界第七。因此對於印度而言,養活國內近十四億人口是個巨大的挑戰。
  • 印尼的跨海大橋計劃:成本高達250億美元,可連接2億人口
    印度尼西亞地處東印度群島,國土面積超過191萬平方公裡,人口更是超過2.6億,物產豐富,以至於15世紀的歐洲人都為之神往。而且,印尼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地處東西方交通咽喉(馬六甲海峽)旁邊,整體發展潛力是遠勝於日本的。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印尼在過去曾長期處於分裂和被殖民狀態,經濟發展滯後,所以並未像日本那樣過早的崛起。
  • 中國又出什麼大事?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中國太牛了
    中國又出什麼大事?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中國太牛了。這個其實就是我國的引漢濟渭工程,這個工程其實就是將長江的水引入到黃河當中。當然是從支流進行,也就是將長江的支流漢江將水引到黃河的支流渭河,這樣既可以解決洪澇也可以解決斷流,但是做成這件事並不是容易,因為這兩條河流之間隔著秦嶺,所以這需要將中間的秦嶺打穿。
  • 中國壓箱底裝備亮相,可養活14億人,美國呼籲快住手
    如今中國壓箱底裝備亮相,可養活14億人,美國呼籲:快住手!大圖模式俗話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通過內部一直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從而釋放出如此大的能量,而我國的人造太陽,就是在模仿太陽發光發熱的過程,通過核聚變釋放巨大能量從而用於發電,雖然遠離相同,但它所散發出的能量卻比太陽還要強大,據專家介紹,此項技術所釋放的溫度高達2億度左右,估算下來相當於4個太陽。
  • 日本海嘯損失2000億美金,印尼海嘯致29萬人死傷,海嘯究竟多可怕
    還記得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的9.3地震引發的海嘯事故嗎?科學家就曾揭秘海嘯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海嘯的到來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必然都伴隨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多種自然災害。印尼的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造成的浪潮高度高達30米,以至於和印尼國家相鄰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緬甸等多個國家都受到波及,共造成29萬人死傷,至今都是印尼人民不可言說的沉痛。
  • 日本海嘯損失2000億美金,印尼海嘯致29萬人死傷,海嘯究竟多可怕?
    還記得2004年12月26日,印尼發生的9.3地震引發的海嘯事故嗎?科學家就曾揭秘海嘯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海嘯的到來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必然都伴隨了地震和火山噴發等多種自然災害。
  • AMD RX 6800 XT/RX 6800測試報告,RDNA 2 架構實力碾壓 RTX 3080
    今年 AMD 不僅靠著 Ryzen 拿下最強遊戲處理器的稱號,這次 Radeon GPU 更憑藉 RDNA 2 架構準備大翻身,鎖定著 4K 與 2K 解析度的 AMD Radeon RX 6800 XT 與 RX 6800 遊戲顯示卡,有著更高的頻率、電源優化與 Infinity Cache 的助力,遊戲性能直接碾過了 RTX 3080,這是 AMD 玩家期待已久的勝利
  • 中國04年對印尼海嘯捐5.2億,現在印尼街頭滿布中國國產車
    (1)2004年的印尼海嘯,中國率先對印尼捐款5.2億人民幣現金和巨額物資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尼海嘯,震級達到9.3,這場地震海嘯是百年不遇的,李連杰先生當時也在馬爾地夫旅遊度假,也是九死一生(去年爆紅的印尼網店美女)
  • 6800萬人圍觀,周杰倫快手直播首秀,轉型升級還是流量變現?
    據快手官方統計,開播僅10分鐘,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次就已突破4260萬,最終在線觀看總人次突破6800萬,直播間互動總量達3.8億。在魔術正式開始前,快手直播間裡顯示出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地標建築上的大屏應援畫面,與此同時,王祖藍、柳巖、張繼科、華少等明星紛紛掛榜助陣。
  • 印尼全國2.64億人,經濟超越了山東省,一月工資多少錢?
    今天,我們聊聊印尼,印尼是東南亞經濟最強的國家,2019年,印尼的經濟總量,超越了中國的山東省。一個問題出現了,印尼的人口有2.6億多人。那麼,印尼普通人一月的工資,到底處於什麼水平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印尼的歷史。印尼的歷史非常悠久,創造了一系列的文明。由於印尼多島嶼,出現了各個政權對立的情況。
  • 人口膨脹加劇,地球承擔有限,中國最多能養活20億人?
    隨著人口膨脹加劇,人口數量從萬年前的不到萬人,發展到19世紀的10億人,再經過一個世紀,人口達到60億。到了21世紀最初的20年,人口已經增長了10億,現在全世界約70億人口,中國佔有14億。很明顯的人口爆炸現象,已經持續很久了,地球還能撐多久,地球的資源還夠養活多少人?
  • 全球人口將突破100億,地球還能養活多少人?答案引人擔憂
    如今地球上已經有70多億人口,按照這樣速度下去,地球最多能容納多少人呢? 人類基本都是聚集在陸地上,地球上的陸地面積大概是1.5億平方公裡
  • 印尼:穆斯林人口2.3億,印尼是如何成為穆斯林人口最多國家的?
    ▲ 伊斯蘭教在全球的傳播(右下方為在東南亞的傳播)但穆斯林沒有被這兩個標籤所桎梏,有著陽光、海浪和沙灘,既遠離伊斯蘭教發源地,又不可能騎著駱駝到達的印度尼西亞,卻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且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近2.7億人中有超過2.3億的穆斯林,佔全球穆斯林人口的12%。
  • 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驚呼:中國太牛了
    98公裡深洞養活1400萬人,外媒驚呼:中國太牛了。眾所周知,我國最出名的兩條河當屬黃河和長江,這兩條河流可以說是見證了我國的發展和歷史,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存在,但是同時它們也都分別有問題存在,黃河泥沙淤積導致斷流出現,長江流域則經常會發生水患,造成洪澇危機,而我國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 周杰倫首直播 共吸6800萬人搶看!網1句話噗嗤笑嗆:你什麼意思?
    (圖/翻攝自快手直播)魔術師蔡威澤一看狂誇自己學了數十年,沒想到周杰倫20幾天就學會,周杰倫笑說:「一直沒直播,早該直播了,就是在練這個魔術」,他也坦言雖然自己變魔術已不是1、2天的事,但要直播變魔術挑戰相當大,周杰倫直說:「壓力比演唱會還大,演唱會就唱一唱,輕鬆跟臺下互動,變魔術無法跟觀眾互動」,但網友卻狂歪樓敲碗他唱歌,他笑說:「我不是說不唱,是也沒樂器,清唱也是有點奇怪」。
  • 印尼邀日本開發納土納群島,聯手介入南海棋局,想達成2方面目的
    近期印尼方面明顯加強了對納土納群島及周邊海域的主權主張,邀請日本加大對該島嶼的投資,也是印尼借外力強化主權主張的一部分。納土納群島在明清兩代曾經由華人統治,近代之後被殖民印尼的荷蘭徵服,荷蘭殖民者離開後,納土納群島由印尼繼承統治。從目前的情況看,周邊國家對納土納群島的主權屬於印尼均沒有異議。
  • 現場直擊:印尼被海嘯摧毀的蘇拉威西島,25萬人的廢墟
    2018年9月28日:一個強大的7.5級地震襲擊了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海岸,隨後創建了一個1.5米高的海嘯,把有著25萬人口的蘇拉威西島變成了一片廢墟。下面是現場直擊:印尼被海嘯摧毀的蘇拉威西島,25萬人的廢墟,讓我們感受一下大自然憤怒的力量(最後幾張圖片,心理忍受能力差者慎看)。印度尼西亞巴魯伊斯蘭大學,被颱風和海嘯襲擊過後的殘骸和碎片。一座被地震和海嘯摧毀的鋼鐵大橋。巴魯的一個百貨大樓在地震和海嘯的襲擊下變得四分五裂。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糧食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個種類。目前的中國人,並不是個個以稻米為主食。比如北方的蒙古族和西部的藏族是以茶食、奶食和肉食為主。近年來,西藏部分地區的主食開始向麵食轉化。
  • BPS:2014上半年印尼外國遊客達455萬人次 同比增長9.56%
    據印尼《星洲日報》報導,截至今年6月,到訪印度尼西亞的外國遊客達到45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的415萬人次增長9.56%。印尼旅遊與創意經濟部長馮慧蘭4日說,「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的增長超過了擬定的年度目標8%。」  印尼中央統計局(BPS)和旅遊與創意經濟部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上半年蒞訪該國的外國遊客人數顯著增長。今年6月進入印尼的外國遊客達到85.1475萬人次,比今年5月的75.2363萬人次增長13.17%。
  • 印尼總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200億美元損失
    據中新社雅加達10月11日報導,印尼總統佐科日前在日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漁業犯罪研討會上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高達2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加上65%的珊瑚礁面對受到破壞的威脅,他呼籲全球合作打擊非法捕魚,保護海洋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