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跨海大橋計劃:成本高達250億美元,可連接2億人口

2020-11-27 騰訊網

在地球上人口超過1億的十四個國家當中,印度尼西亞、日本和菲律賓是僅有的三個島國,而且還是群島國。

和陸地國家相比,群島國大多擁有很多航道和深水良港,在海洋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但對於國家內部交通而言,陸運的效率實際要遠大於海運。所以,群島國家的短板也很明顯:陸地交通不能連成一片,國內經濟產業很難有效連成一體。

為此,身為三大群島國中經濟最先覺醒的日本,很早就知道將島嶼連接在一起對內部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早在1942年,日本便修建了連接九州和本州島的跨海鐵路隧道——關門隧道。在二戰中,大量物資通過這條隧道運往福岡,然後再通過海運進入朝鮮和中國,為日本侵略戰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二戰之後,日本更是大肆修建跨海大橋和隧道,目前日本名為四島之國,但實際上已經連為一個整體,陸上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達。

印度尼西亞地處東印度群島,國土面積超過191萬平方公裡,人口更是超過2.6億,物產豐富,以至於15世紀的歐洲人都為之神往。而且,印尼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地處東西方交通咽喉(馬六甲海峽)旁邊,整體發展潛力是遠勝於日本的。

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印尼在過去曾長期處於分裂和被殖民狀態,經濟發展滯後,所以並未像日本那樣過早的崛起。二戰之後,印尼通過一系列的鬥爭,爭取到了獨立,才開始著手發展本國經濟。修建跨海通道的計劃也逐漸被提上議案。

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印尼擁有面積10萬平方公裡以上的島嶼五座,小島不計其數。如果可以用橋隧將其連為一體,那麼這些島嶼就可以像手指一樣攥成拳頭,使自身所能發出的力量大大增強。日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可是,日本四大島之間的距離不過數公裡,最遠的北海道和本州島的距離也不過18公裡,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到加裡曼丹島最近的距離有400多公裡,蘇拉威西島到紐幾內亞島的距離更是有700公裡之遙。這麼遠的距離,要想修建跨海橋隧,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印尼人當然很明白這一點,但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印尼人口分布的一個規律,並以此制定了一個合適印尼的跨海大橋計劃。

印尼的面積雖然有190多萬平方公裡,但是北部的婆羅洲(加裡曼丹島),以及紐幾內亞島上幾乎全都是熱帶雨林,人口分布很少,紐幾內亞島上的人口密度甚至小於25人/平方公裡,跟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青藏高地區原差不多。

印尼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巽他群島,也就是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峇里島這一條線上的島嶼,這是印尼能夠連成一體的關鍵。印尼要想修建跨海通道,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人口第一大島【爪哇島】和人口第二大島【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連接。

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巽[xùn]他海峽大橋計劃始末

印尼最重要的兩座島:

第一個是蘇門答臘島。面積47平方公裡,排名印尼第三,人口超5800萬(2019年數據),排名印尼第二。東西方的海上咽喉要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分別從該島兩側通過,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第二個是爪哇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島嶼,1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超過1.4億人口(2015年數據),比日本整個國家的人口還要多。該島目前是印尼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兩座如此重要的島嶼,中間只隔著一個巽他海峽,最短直線距離只有26公裡,而且中間還有數座小島。因此,印尼最早提及的跨海大橋便是巽他海峽大橋。

1960年,印尼剛剛獨立建國不久的蘇加諾執政時期,便有學者和其他人士提及巽他海峽大橋的必要性。但是鑑於當時印尼的整體實力還十分孱弱,許多島上的道路系統都還沒完善,不適合修建如此耗費財力的工程,所以該計劃一度被擱置。兩座島上的車輛和貨物一直靠輪渡往返於海峽之間。

隨著印尼的發展,汽車數量越來越多,使得往來輪渡變得非常繁忙。但是,巽他海峽是一條繁忙的國際水道,輪渡的往來受到國際船隻和惡劣天氣的影響,經常發生事故和延誤,往來車輛甚至需要排隊等待兩三天才可以通過。因此,他們迫切需要建造一座直通兩岸的跨海大橋來緩解交通壓力。

2007年,經過初步核算之後,巽他海峽大橋的建造方案被初步定了下來,工程價格估算為100億美元,大橋兩岸所屬的楠榜省和萬丹省政府也表示支持該項目的建造。2011年,在印尼制定的【2011-2015年總體規劃中計劃】當中,巽他海峽大橋成為蘇門答臘經濟走廊的一部分,時任第六任印尼總統的蘇西洛表示,該工程將於2014年開始,估計整體耗資150億美元。

然而,印尼雖然不小,但畢竟還是沒有大型橋梁施工經驗的,這意味著巽他海峽大橋的項目將不得不轉接給外國的公司承建。在2011年-2014年的(招標、勘探和核算)過程中,項目的建造總成本由150億美元升至250億美元。其中,30公裡橋的建設將耗資100億美元,橋兩端區域的開發將耗資約150億美元。

250億美元的項目投入,但是一座對於印尼來說,不是個小數目。但是一座連接2億人口,全長31公裡,擁有雙向三車道高速公路+雙軌鐵路+油氣輸送管+線纜通訊線路的大橋,也是印尼所非常需要的。

而另一方面,印尼人也很清楚,這座高成本的橋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巽他海峽地處爪哇海溝的邊緣,這裡是世界上地質最活躍的地區,火山地震頻發,2004年爪哇海溝發生的9.0級地震,引發海嘯,給包括印尼在內的南亞、東南亞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22萬人因此喪生。巽他海峽南部的海域中,還有一個史詩級的大火山——喀拉喀託火山,1883年出現過一次等級為VEI-6的大爆發,21立方公裡的火山灰傾瀉而出,甚至改變了島嶼附近的地形。聲音之大,遠在非洲沿岸的模里西斯島都能夠聽到。此次火山噴發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火山噴發之一。

一座造價250億美元的大工程,就這樣放在一個火山地震頻發的地方,確實是有點冒險。

最後,種種的困難和不利因素混合在一起,2014年,巽他海峽大橋沒能如期開工。同年年底,印尼第八任總統佐科·維多多上臺後不久,該橋的建造計劃被擱置。據悉,放棄修建大橋之後,他們找到了更好的辦法:大規模改進現有的輪渡,以最大程度提高通行效率。

相比於建橋,這樣的確可以更省錢。

可是,改進之後的輪渡又能堅持多久呢?假如再過幾十年,當印尼的人口、汽車和貨運數量繼續增長,輪渡仍舊會面臨癱瘓的壓力。屆時,巽他海峽大橋(隧道)將再次成為印尼人的一個艱難抉擇。

不過話又說回來,那時的印尼或許已經是一個十分發達的國家了,也許他們會有更好的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廣東耗資8.83億,在建全長超2公裡跨海大橋,預計2020年建成
    廣東耗資8.83億,在建全長超2公裡跨海大橋,預計2020年建成眾所周知近些年來我國在基礎建設領域投入頗多,在國際上還獲得了「基建狂魔」的形象稱號,我國眾多基礎建設工程之中,不僅包括高鐵的修建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即將開通的一座跨海大橋,這座大橋將對接城市與島嶼,計劃在2020年正式建成。這一跨海大橋就是海陵島跨海大橋,具體將落戶於廣東。縱觀廣東近些年的發展,是在讓很多省份羨慕不已,作為我國的經濟強省,有著充足的經濟條件作為支撐,廣東的交通建設民生建設也越來越完備。
  • 白令海峽大橋僅長80公裡,卻能連接50億人口,為什麼不建?
    白令海峽大橋僅長80公裡,卻能連接50億人口,為什麼不建?歐亞大陸和美洲住著50億以上人口,佔全球的90%,但一直苦於沒有直接連接的通道,只能橫跨遙遠漫長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損耗巨大。若有一條通道能直接連接兩塊大陸,無疑是重大利好消息。
  • 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催發城市新格局
    中新網寧波6月11日電(見習記者 林波)「從原來的上門求人到現在的選商引資,躋身一流開發區,這離不開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新區投資合作局局長計明芳說道。  「從原來的2萬人到現在的15.8萬人口,從一個城市的邊角料到一座新城,成為浙江的一片熱土,感謝大橋。」寧波杭州灣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葉文濤回憶起當初的場景感慨道。
  • 馬六甲海峽最窄處只有17公裡,為何不修建一座跨海峽的大橋呢
    那麼為何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不在海峽上修建一座跨海大橋,把中南半島同人口有5000多萬的印尼蘇門答臘島連接在一起呢?其實早在2009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就提出過修建馬印大橋的計劃方案(馬六甲海峽大橋),該計劃總投資125億美元,大橋全長48公裡(上文提到的18公裡只是到印尼的卡裡蒙島之間的距離,卡裡蒙島到蘇門答臘島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 2.6億人口大國被迫遷都,一口氣砸2340億美元,需要10年才能搬離
    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政府都在忙於戰勝疫情和恢復經濟,其他計劃則全部推遲。這對印度尼西亞來說是個壞消息。近些年,印尼首都雅加達正在加速下沉,在過去30年裡下沉了近4米,按這個速度計算,到2040年,印尼總統府將被海水淹沒,因此必須儘快搬離。
  • 印尼海岸線長度全球第二,人口全球第四位,為何沒什麼存在感
    印尼的陸地面積也相當寬廣,接近190萬平方公裡,居世界第15位,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所有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印尼在東南亞,猶如小巨人一般的存在。(人口眾多的印度尼西亞)按說,以印度尼西亞如此的龐大疆域和人口體量,理應成為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地區大國才是。
  • 印尼總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200億美元損失
    據中新社雅加達10月11日報導,印尼總統佐科日前在日惹舉行的第二次國際漁業犯罪研討會上稱,非法捕魚每年給印尼造成高達2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加上65%的珊瑚礁面對受到破壞的威脅,他呼籲全球合作打擊非法捕魚,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 防城港東灣跨海大橋,可行性研究招標已完成!
    而提到了防東鐵路就不得不提及到市區擁軍路的改造,和未來連線貫通的防城港市海灣大橋。1何為海灣大橋自從防城港連接漁萬島至江山島的西灣跨海大橋投入使用之後,使防城港市區至東興口岸的距離由70公裡縮減成了40公裡。
  • 渤海灣人工島鏈和跨海大橋計劃,也許是東北振興最靠譜的方案
    一、渤海灣人工島鏈和跨海大橋計劃 短期內,東北振興計劃無法像一帶一路那樣走出國門,唯一的突破口還是大連和山東之間的渤海海峽。渤海海峽全長105公裡,有些人提議修建跨海隧道,但因為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一直處於擱置狀態。
  • 海南有可能建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嗎?
    瓊州海峽建設跨海大橋基本上可能性不大,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方案,並上報發改,最後被打回來的原因就是瓊州海峽的地理環境複雜需要重新進行評估,也確實在這種惡劣危機和吃水深度太高的情況下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不像世界最長大橋港珠澳大橋,吃水深度才30多米,而瓊州海峽卻是超過了100米,這種環境和深水下橋梁建設和隧道建設都是一種史無前例的挑戰。
  • 一座座跨海大橋,見證一個世界級的大灣區的崛起
    獅子洋通道,連接廣州南沙和東莞沙田,與虎門大橋的走向相同,預計位於已經通車的虎門大橋和南沙大橋之間。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橋正式通車,清明節期間車流量就突破設計流量10萬車次。這說明,即便虎門大橋、南沙大橋兩座跨江通道同時「上崗」,連接廣州和東莞兩岸的交通仍十分緊張。因此珠江東、西的交通還需要大力發展。
  • 海南為何不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這是解決大堵車的終極之道
    要實現直接聯網,要麼修建跨海大橋,要麼修海底隧道,或者兩者一起上馬。就像青島和黃島市區之間,同時實現了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的連通。目前青島和黃島之間的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都是全國最長的。但將青島的經驗,照搬到瓊州海峽,卻未必合適。原因在於兩者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都不同。
  • 虎門大橋背後的香港巨富,坐擁2座電廠4條高速,曾給美國捐6億
    昨天虎門大橋發生振動的新聞,引起了全國的關注。由於虎門大橋是廣東的交通要道,連接著東莞的虎門跟廣州南沙,也是粵東到粵西的主要通道,同時虎門大橋連接著數條高速公路,可以說是車水馬龍。因此虎門大橋在廣東經濟發展的過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 上建跨海大橋,下通海底隧道!
    常言道,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在陸地上;在海峽、海灣或河口,除了我們在海面能看到的跨海大橋,在一些地方還建設有海底隧道,實現了「一道連通兩岸,天塹變通途」,縮短了距離,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其中,青函海峽隧道是1964年開工建設,採用的是盾構法,歷時24年的時間的施工,到1988年正式建成通車,橫越津輕海峽,隧道全長約54千米(其中海底部分23千米),耗資約27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海峽隧道。青函海峽隧道建成後,世界各國都陸續開始修建海底隧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吉利海峽隧道。
  • 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水域全線貫通
    東南網9月26日訊(本網記者 陳薪宇 通訊員 莊愛萍 林真真)今天下午4時整,記者在泉州灣跨海大橋A1標段看到,隨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陸地區引橋(即石獅段)最後一塊30米預製小箱梁吊裝完成,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和引橋12.45公裡上部結構全部完成,標誌著泉州灣跨海大橋實現陸域和水域的全線貫通
  • 耗費2600億!中國打造一條很長海底隧道,你知道在哪嗎?
    ;世界上最寬的海底隧道是樂兒海峽大橋海底隧道,隨著世界各地科技的發展,似乎所有國家都在努力建造海底隧道,當然,中國也不例外,今天,我要告訴大家,中國基礎設施投資2600億元,再次努力建設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將大連和煙臺隔海相望,今天老陳將帶你聊聊耗費2600億!
  • 印尼獲亞行6億美元貸款發展可再生能源
    【電纜網訊】亞洲開發銀行(ADB)近日同意,向印尼國家電力公司(PLN)提供6億美元貸款,以資助該國可再生能源的擴張。 PLN還將從日本減貧基金獲得300萬美元,從亞洲清潔能源基金獲得300萬美元。
  • 海南到廣東僅9公裡,為何不造一座跨海大橋?
    「瓊州海峽跨海大橋」一直都是停留在規劃設計裡,從未開工建設: 廣東海南跨海大橋,即「瓊州海峽跨海大橋」。 「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其實一直都有提的,「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其實也一直都有規劃的。
  • 印度洋中心,中國修建了一座2.1公裡大橋,這下印度徹底坐不住了
    1天,剷平一座山,2天,5萬平方米場地持續填平硬化,3天,6個護理單元+水電改造總體設計完畢,4天,第一間箱式病房模塊建設完畢,武漢火神山醫院,從開工到現在短短幾天,現場進度進入快速推進模式,一起見證奇蹟,無愧於基建狂魔稱號。但很顯然,中國基建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歇,這不中國在印度洋中心,修建了一座2.1公裡的大橋,這下印度徹底坐不住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印尼:穆斯林人口2.3億,印尼是如何成為穆斯林人口最多國家的?
    ▲ 伊斯蘭教在全球的傳播(右下方為在東南亞的傳播)但穆斯林沒有被這兩個標籤所桎梏,有著陽光、海浪和沙灘,既遠離伊斯蘭教發源地,又不可能騎著駱駝到達的印度尼西亞,卻也是一個穆斯林國家,而且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近2.7億人中有超過2.3億的穆斯林,佔全球穆斯林人口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