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6月11日電(見習記者 林波)「從原來的上門求人到現在的選商引資,躋身一流開發區,這離不開杭州灣跨海大橋。」寧波杭州灣新區投資合作局局長計明芳說道。
「從原來的2萬人到現在的15.8萬人口,從一個城市的邊角料到一座新城,成為浙江的一片熱土,感謝大橋。」寧波杭州灣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葉文濤回憶起當初的場景感慨道。
「從2001年到現在,由一片灘涂到一座城市功能基本具備的新城,這13年來真的發生了太多翻天覆地的變化。」寧波杭州灣新區規劃建設國土局副調研員張宏回憶起2002年到杭州灣新區的場景解釋道。
自2003年11月14日開工,2007年6月26日貫通,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這些年來,杭州灣跨海大橋不僅促進了當地從交通末梢到交通樞紐的飛躍,更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擴散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促進了蘇浙滬經濟圈發展。
建成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據介紹,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鹽鄭家埭,跨越杭州灣海面後止於寧波慈谿水路灣,全長36公裡,橋寬33米,按照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00公裡/小時,設計使用壽命100年,總投資134.54億元。大橋建成後縮短了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約100公裡。
杭州灣跨海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林文體回憶,杭州灣跨海大橋前期工作始於1993年,整個前期工作歷時10多年,共投入一個多億。
「我們當時面臨的是四無挑戰啊。」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杭州灣建設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面臨重重險阻和嚴峻挑戰。缺少工程建設專用施工技術規範及專項質量檢驗標準,缺少跨海大橋施工的專業隊伍,缺少專用施工設備,缺少大橋管理經驗等原因成為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的重重險阻。
自2003年11月14日開工,2007年6月26日貫通,杭州灣跨海大橋於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車。通車6年來,大橋共通行各類車輛6900多萬輛次,平均每3秒鐘就有一輛車駛過。
據介紹,杭州灣跨海大橋先後取得了科技革新成果250多項,發明專利10項,實用專利15項,國家級工法1項,省部級工法8項,發表論文139篇,出版專著5部。
一座橋改變一座城市
2002年,張宏來到杭州灣新區。入眼的是一片灘涂,沒有道路,沒有一棵樹,有的只是魚塘和蘆葦。
2014年,張宏看著這片熱土感慨頗深。「從不毛之地變成新城,現在的新區與當年的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原先的2萬人口到現在的15.8萬人口,杭州灣新區的城市功能基本具備。
計明芳對這個變化深有體會。從前新區的招商引資都是求人上門,但是自從大橋建設以來,招商引資便成了招商選資。「從原來的人家考察我們,變成了我們考察他們,並設置了一定的門檻。」
目前,杭州灣新區初步形成了產業、新城、溼地三大功能板塊:35平方公裡製造業區塊有效集聚。累計落戶工業企業項目384個,投產企業313家,集聚了德國大眾、德國博世、美國偉世通、荷蘭聯合利華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6個,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能電氣、高性能新材料、裝備製造等一批新興產業集聚發展並出具規模,實現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8%。
浙江吉利汽車杭州灣公司辦公室主任金納告訴記者,大橋的建設給物流企業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效益。原先從杭州繞道上海,需要4個小時,現在從杭州灣跨海大橋到上海只要2小時。「不但降低了企業勞動力成本,2013年全年節省近500萬的費用,而且路上行車時間的減少也大大降低了安全隱患。」
寧波杭州灣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馬衛光由衷說道:「一座橋改變一個產業,一座橋改變一座城市。」
著力打造大橋經濟圈
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強調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國家重大戰略,著力推動工程科技創新,造福中國和世界人民,造福子孫後代。
在演講中,習近平以杭州灣跨海大橋為例,生動闡釋了工程科技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據了解,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推動建設的。他先後6次親臨大橋工程視察指導,對大橋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
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貫通,極大改善了同三線(黑龍江同江至海南三亞)作為我國東部沿海乾線的薄弱環節,促進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經濟區之間的聯通,使我國沿海大通道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也徹底改變了寧波交通末梢的區位,形成了寧波—上海—杭州之間「兩小時交通圈」的「金三角」城市帶,確立了寧波長三角南翼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
除此之外,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貫通從根本上擺脫了上海金山到寧波北侖傳統的輪渡運輸方式,提高了沿海黃金大通道的運行效率,促進了南來北往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保證了長三角地區發展資源的有效供應,有利於長三角地區的持續快速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