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9月9日上午10點左右,寧波慈谿庵東鎮灘涂辦接到一個電話,說杭州灣跨海大橋東側灘涂邊,有一條疑似中華鱘的大魚擱淺!
灘涂辦主任馬定飛帶著4個同事趕到現場,慈谿農辦的三個工作人員也趕了過來。這條大魚體形修長,長得有點「怪」,體呈梭形,頭是三角形,嘴巴邊上有4條觸鬚,正躺在灘涂的淺水裡,背脊露出水面。
馬定飛他們對這條大魚進行了仔細辨認,確定這是一條中華鱘。因為中午的太陽有點大,海水溫度有點高,它偶爾動彈一下,看上去沒什麼活力。
兩個工作人員站在海水裡,一個抱住中華鱘的頭,一個抱住尾,中華鱘掙扎了幾下,就順從地讓工作人員把它移到附近海水較涼、較深的溝裡。
隨後,工作人員對它進行了觀察,「這條中華鱘長約1米,體重約10公斤,頭部有點傷,身體浸沒在海水裡後,它很快就遊動起來,顯得很有活力。」
馬定飛看看它沒有什麼大的問題,生命體徵也正常,在請示寧波市海洋漁業局之後,將這條中華鱘就地放生。
「如果等海洋漁業局的人趕過來,還需要一段時間,立刻放生,對它比較有利。」兩個工作人員踩在海水裡,手捧著中華鱘,慢慢往深海處走過去。一直走到海水沒過胸口的位置,才放開了中華鱘。
中華鱘一擺尾巴,就消失在海裡。馬定飛和同事們一直看著它消失的地方,等了十多分鐘,看它沒有再冒出海面,才放心地離開。
「今年3月,也有一條中華鱘在附近擱淺,我也參與了救助。」這是馬定飛第二次救助中華鱘。他猜測,這條中華鱘應該跟上次那條一樣,也是退潮的時候被困在了灘涂上。
3月8日早上,庵東鎮的老沈去杭州灣新區灘涂邊趕海,發現一條中華鱘擱淺在灘涂邊,還不時蹦躂幾下。老沈不認識這是什麼魚,把它抱回了家。兒子一看,懷疑是中華鱘,報了警。
警方聯繫了杭州灣新區海洋水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趕到現場,經鑑定是中華鱘,重4.6公斤,長度約1米,除外表略有擦傷外,其他體徵均正常。
工作人員簡單處理了這條中華鱘的表面傷口後,指定專人將中華鱘運到海邊,當時,參與救助工作人員中就有馬定飛,他們在漲潮時把中華鱘放生。
「中華鱘的出現,說明我們杭州灣的水質好,生態好。」馬定飛很開心自己能參與到救助中華鱘的行動中。
杭州灣新區海洋水利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今年3月,杭州灣新區範圍內首次發現中華鱘,有可能它在洄遊過程中來到杭州灣,遇到退潮擱淺至新區灘涂上。「居民看到國家保護動物後及時上報,說明大家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增強。」
中華鱘,長江裡最大的魚,江裡出生,海裡長大,重量可達1200斤,壽命長達40年。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出現,曾與恐龍並存,如今面臨著極度瀕危的命運。中華鱘的繁育主要依賴於人工孵化,人工放流至長江補充自然數量。今年6月6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於長江口水域先後放流中華鱘24尾。
昨天,寧波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錢冬說,中華鱘是古老的珍稀魚類,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們有穩定的生殖洄遊習性,每年9-11月由入海口溯長江而上,至金沙江與屏山一帶繁殖。因為不管遊多遠都會回到長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愛國魚』。」
昨天,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莊平說,以前葛洲壩水電站沒建造之前,中華鱘從上海長江口到長江發源地金沙江產卵,全長3000公裡。中華鱘在珠江也有分布,最長洄遊距離超過5000公裡。葛洲壩水電站建造後,中華鱘在葛洲壩下遊產卵,距離則縮短不少,最長也就3000多公裡。「東海是中華鱘最重要、最主要的棲息地。作為江海洄遊性魚類,它必須在淡水和海水中進行交換生活。」
舟山也曾多次發現過中華鱘。舟山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說,每年舟山都有漁民誤捕到中華鱘、蠵(xī)龜等瀕危野生動物,都會放歸大海,大家的保護意識在增強,絕大多數人在捕獲珍稀水生動物時都會第一時間報告漁業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