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因為其能縮短中東,歐洲甚至非洲地區的船隻前往東亞各國的航行距離,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線之一。馬六甲海峽是一個從西往東逐漸變窄的海峽,是一個漏鬥狀的海域。在安達曼海的寬度可達370公裡以上,而到了海峽東部的出口附近,寬度只有十幾公裡。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海峽的最窄處位於馬來西亞的柔佛丹絨比亞國家公園同印度尼西亞的卡裡蒙島之間,距離大約17公裡,在天氣晴好的天氣,通過肉眼都能望見對岸。
雖然馬六甲海峽是一條繁忙的航線,但是對於超大型貨輪來說,馬六甲海峽卻不是一條理想的航線。其平均水深只有27米左右,時常有大型貨輪在此擱淺,現在超大型貨輪(超過20萬噸)都跳過馬六甲海峽,繼續往南走印度尼西亞的龍目海峽(比如說澳洲運往中國的鐵礦石船,一般都走龍目海峽)。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馬六甲海峽的兩個關鍵數據:第一,最窄處只有17公裡;第二,平均水深27米。那麼為何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不在海峽上修建一座跨海大橋,把中南半島同人口有5000多萬的印尼蘇門答臘島連接在一起呢?其實早在2009年,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就提出過修建馬印大橋的計劃方案(馬六甲海峽大橋),該計劃總投資125億美元,大橋全長48公裡(上文提到的18公裡只是到印尼的卡裡蒙島之間的距離,卡裡蒙島到蘇門答臘島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是該方案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11年的時間,馬六甲海峽大橋卻還沒有任何開工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
影響航行
原來修建該大橋反對的聲音非常大,修建起來阻力很大,隔壁的新加坡第一個不願意。因為港口航運是新加坡的命脈,如果馬六甲海峽大橋修建成功,那麼大量橋墩的建設將會極大破壞航道的安全通航條件,給往來的船隻造成潛在的航行危險。同時大量橋墩的存在也會影響船隻的航行速度,特別是大型的船隻,在穿越橋梁時要特別的小心。我們知道馬六甲海峽幾乎每一分鐘都要通過一艘船隻,如果航行速度減慢將會造成航道的擁堵,給新加坡甚至給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自己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失。
受地震和海峽的威脅
我們都知道,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火山帶之上的,如何橋梁建成後發生大型的地震,海嘯甚至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大橋勢必會受到損傷或破壞。到時候怎麼去修復和清理破壞後的大橋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畢竟橋梁倒塌,馬六甲海峽航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成本
上文提到,在11年前的2009年,大橋建設的預算成本都達到了125億美元,而不在外界幫助的條件下,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一次性拿出這麼多錢,也是非常困難的。況且,預算和實際施工的時候的花費又是不一樣的,在如此繁忙的航道上修建跨海大橋,實際成本一定會大於預算。大橋的修建是夠會真正促進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國的發展,也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馬六甲海峽大橋僅僅停留在設想計劃裡,最近幾十年都不會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