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面積僅有中國三分之一,為啥能養活13.9億人?專家:5點原因

2021-01-10 騰訊網

印度是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佚名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歐洲便出現了兩頂王冠,分別歸屬於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後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東羅馬帝國宣告覆滅,整個歐洲大陸便只留下了一頂王冠,便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王冠,後來決定王冠落到了法蘭克王國國王的頭上。

再到後來,這頂王冠又傳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被戴在了德意志君主的頭頂上。國王與皇帝之間,可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國王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領主而已,而皇帝對國王有著名義上的宗主權。法國國王只能稱之為國王,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卻可以稱之為皇帝。

再後來,拿破崙加冕稱帝,於是歐洲大陸便出現了第二頂皇冠。不過這些都與英國女王無關。英國女王既沒有西羅馬帝國皇室的血統,也不是其正統繼承人,因此根本沒有皇帝這一稱號。

不過,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佔領了印度,由於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前,印度正值莫窟爾王朝時期,其存在一個國王。因此當英國人佔領印度之後,便順理成章的將印度的這一頂王冠戴在了英國女王的頭上,自此英國女王便成為英國國王,印度皇帝。而印度也因為其財富和重要地位,被稱之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印度地處東亞地形狹窄,整個印度國家的面積才只有中國的1/3而已,中國在雜交水稻開始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那麼印度又是怎樣依靠如此少的土地,來供養13.9億人口的呢?

實際上,根據有關專家們的研究,印度能夠以如此少的土地養活如此大的人口,主要原因有五點。

一、印度可耕種土地面積十分廣闊

雖然印度的總體面積較之於中國比較少,但是這並不妨礙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廣闊。要知道,中國的這些廣袤的土地,並不是全都能夠用來作為耕地的。山地高原丘陵都不能用來耕種。

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在整個印度境內大概有40%的土地處於熱帶平原之上,黃河流域和南部沿海的地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溫度適宜,降水充沛,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除此以外,在印度境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複雜的地形,因此其可以用來耕地的面積非常的多,在如此之多耕地面積的加持之下,印度人能夠養活那麼多的人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印度適宜的氣候

中國主要沿秦嶺淮河一線分為南方與北方,北方地區的氣溫比較低,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由於光熱水條條件的不足,在北方地區種植的莊稼,一年僅能在夏季有一次的收成。只有在海南和廣西福建的靠近赤道的地方,中國的農作物才能達到一年三熟。

可是印度做不同,印度與中國海南的好皮樣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季風將充滿溼氣的。空氣吹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從而使得這裡的降水量及其分配,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甚至可以接連下雨一個多月,我們現在看見印度有時會爆發一些洪水,正是由於這樣的氣候。印度的熱量條件也十分充足,這裡靠近赤道地區,太陽高度角比較大,陽光充足,熱量較多。

有了耕地和適宜的氣候,要想生長出足夠讓人飽腹的糧食,自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中國在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後,糧食問題這才逐漸得到了解決,不過主糧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油料作物之類還是需要大量進口。而印度的話,同樣是將口耕種土地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解決人們的口糧問題。

三、發達的灌溉系統

再來說印度的灌溉系統,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一般都會有著極其發達的灌溉系統,這是由農業依靠氣候條件這一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成熟且充足的灌溉系統,能夠用來對抗惡劣的天氣,比如當旱災來臨時,便可以通過及時的灌溉,讓農作物保持生長狀態。

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對灌溉系統非常的重視。幾乎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在農閒之時派出一部分人修理農田水利設施,而且這已經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標準。如果農田水利設施修整的不行,那麼極有可能會對農民農業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

印度境內有一條恆河,大家都知道恆河是印度的聖河,許多人在印度河中洗澡,認為這樣可以淨化肉體和靈魂,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恆河其實也是印度的灌溉水源之一。在夏季的時候,由恆河當中的水便開始向農業地區輸送,讓這裡的土地不受旱災的影響。

而且,印度當地也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不像中國那般早就開始了系統化的修建,但他們的水利設施也頗有一番特色。而且他們成功的依靠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

四、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

從自然到水源,接下來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便就是提高相應的生產技術了。在1966年的時候,印度的東部地區發生過非常嚴重的旱災。在那之後印度人痛定思痛,開始進行農業技術方面的革新,大力發展現代所看見的現代農業。

通過對水源,土壤,農藥,化肥等的綜合應用,印度的現代農業產量非常的高。而且印度這塊地方,人們也願意在農業生產上花費時間鞭策,這些農業技術的推廣得到了人們的認可,相應的產量也在處於逐年上升的過程當中,中國也將雜交水稻技術交給了印度,在各種農業技術的加持之下,印度的農業產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這才使得它能夠養活與中國接近的人口。

五、節儉主義和禁欲主義

在用盡了一切提高農業產量的方法之後,接下來便就是從需求方面入手了,只要削減了人的需求,農業產量便可以解決印度人的溫飽問題。在印度,人們遵從節儉和素食這一傳統。節儉是大部分國家都會有的美德,但素食卻與印度的特殊國情分不開。

印度是一個多神論存在的國家,各種各樣的神每天都在教導著印度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正是因為如此,那些信奉多神論的人,為了儘量不傷害到他們心中的神明,於是便選擇了素食,同時採取比較簡單的生活方式,降低他們在食物方面的需求。

需求減少了,印度的農業產量又在提高,這一噸一減之間,印度能夠養活的人口自然也在不斷的增長。而且從印度現在的落後狀況來看,印度的農業產量還有提升的巨大空間,說不定將來有一天中國就能夠吃到從印度進口的大米。到那個時候,中國的土地可能將被用作更加高級的產業。

小結

雖然在中國大部分網民的眼中,印度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國度,整天載歌載舞不說,即使面對各種的壓迫,他們也能的平心靜氣的生活。可是說到底,哪個國家的農民又不是在為自身的幸福而努力奮鬥呢?

印度人同樣有一顆爭強好勝之心,他們頻繁的與中國進行對比,渴望超越中國就是這樣一種進取心的表現。在目前人口已經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資源而非負擔,印度有著人口這一不斷增長的資源,說不定將來有一天真的能夠邁入世界大國的行列。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印度面積不到我們三分之一,怎麼養活近14億人口?
    或許我們應該恭喜印度,因為過不了多久,印度就會拿到世界人口第一國家的頭銜。我們知道,印度目前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13.24億人,而且人口增長率在1%以上,或許在2030年之前,印度就能實現這個「世界第一」的目標。
  • 印度國土面積只有約300萬平方千米,為什麼能夠養活近14億人口?
    印度的國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國排名當中列在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之後,位居世界第七位,大約是我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印度也算是一個國土面積大國。但是更為神奇的是印度的人口數量,目前印度的人口數量約為13.5億人,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人口超過10億以上的國家,另一個就是我國。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民以食為天,一天不吃餓得慌,糧食是對於是人口大國是十分重要,作為世界第二世界人口大國,擁有約13.6億人口,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要如何養活這麼多人,讓他們都吃飽飯,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印度這樣的國家以自己的土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到底能養活多少人?
  • 印度靠什麼養活本國13億7000萬人?
    人口即將反超中國▼相比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印度的國土面積僅為不到300萬平方公裡,位列世界第七。因此對於印度而言,養活國內近十四億人口是個巨大的挑戰。雖然精耕細作下的水稻農業能養活很多人但想讓這麼多人致富就很難了(圖片來自:Shyamalamuralinath / Shutterstock.com)▼靠天吃飯的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的印度共和國領土面積約為298萬平方公裡。
  • 人口密度是中國的10倍,僅有江蘇省大小,卻養活了過億人
    導語:人口密度是中國的10倍,僅有江蘇省大小,卻養活了過億人。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國家是公民賴以生存的地方,一個國家有不同的城市,城市大小不同,生活的人數也不一樣。亞洲有一個國家,僅有中國江蘇省大小,人口密度卻遠超中國,這個國家就是孟加拉國,孟加拉獨立的時間還很短,國家並不富裕,但就是這樣貧窮的國家卻養活了1.6億人口,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 青藏高原能養活14億人嗎?還別不信,面積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
    人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素來神秘的青藏高原,或是青海,或是西藏,甚至四川、雲南、甘肅、新疆也可以。它們都有著青藏高原的風味。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溫度低、海拔高,擁有面積廣袤的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的青藏高原,為什麼要說它養活了十四億人口?青藏高原面積約250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其地下富含銅、鐵、鋅、鎂等多種礦藏。
  • 調西藏水到新疆使沙漠變良田,中國最少能多養活兩億人口!
    新疆是中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達到167萬平方公裡,佔到中國總面積的六分之一,然而新疆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其它三分之二也是處於半缺水狀態。新疆地形是典型的三山夾兩盆,除了北面的阿爾泰山脈,中部的天山山脈及南部的崑崙山脈,新疆大部分都處於塔裡木盆地和準格爾盆地之中,盆地內地形平坦,如果新疆不是缺水,佔國土六分之一的面積是耕地的話,足夠多養活兩億以上人口。然而由於缺水,這些地方只能是沙漠和半乾旱的草原。
  • 印度能承載多少人口壓力?人口極限是多少?
    最近,有網友提問,印度人口已經達到13.5億,而中國的人口有13.95那麼,印度國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只及中國的三分之一,如果印度繼續以每年2-3000多萬人口的增長速度,當人口達到承受極限,會發生什麼呢? 實際上,印度要想推行計劃生育的難度實在太大。因為,印度是民主國家,印度老百姓可以用選票,讓那些有遠見的政治家失去執政地位,然後換一個允許他們自由生育的領導人來執政。
  • 青藏高原能養活14億人嗎?還別不信,佔中國面積26%
    青藏高原土地貧瘠人跡罕至,那為什麼說青藏高原養活了14億人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39°,東經73°~104°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橫斷山,北界為崑崙山、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佔了我國領土的四分之一以上,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
  • 中國移動套餐貴、套路多,為啥卻還有9.5億人在用?原因很現實
    中國移動套餐貴、套路多,為啥卻還有9.5億人在用?原因很現實提及中國移動,很多小夥伴肯定會不開心,因為移動套餐資費貴,服務質量不怎樣,主要是還經常會有各種「套路」。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既然中國移動套餐貴、套路多,為啥卻還有9.5億人在用?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2020年2月運營數據顯示,移動雖然有數百萬用戶流出,但即便如此,中國移動的用戶總量依舊很多,達到了9.49415億,將近9.5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禁好奇,既然我們天天吐槽中國移動,為啥不直接轉網到電信或者聯通,而是繼續使用移動呢?原因很現實!
  • 印度13.53億人口,為什麼不控制?這麼多孩子養得起嗎?
    印度是一個領土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只相當於我國領土面積的1/3。而我國雖然有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可是實際上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只有1.282億公頃,人均僅有0.092公頃。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因為我國境內存在許多高寒、高原、高山地區,大量的沙漠戈壁山谷等地形,這樣的地形根本無法種植作物。
  •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 每年浪費糧食1.35億斤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僅餐飲業就浪費掉半個河北省產糧9月7日下午,在服貿會2020綠色發展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所副所長陳劭鋒提供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中國食物浪費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糧食浪費量大概是1.35億噸(新浪財經註:此處應為斤),接近世界食物浪費總量的三分之一。
  • 養活幾億印度人的雪山水回流澆灌中國萬裡大荒漠?
    眾所周知,恆河是印度第一大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它不僅在印度是神的象徵,更是給印度提供著巨大生活便利的重要河流。可是印度除恆河外,還有一條關鍵河流,這條河流水質遠遠勝過恆河水,甚至還養活了數億的印度民眾,而它就是來源於中國雅魯藏布江的雪山之水。
  • 13億人的印度,已經到了大爆發的邊緣
    但在多家媒體採訪報導中,均有專家指出印度的確診數字是被嚴重低估了,因為到目前為止,印度依然是全球範圍內進行病毒檢測最少的國家之一。4月5日晚9點整,在總理莫迪的號召之下,正處於全國封鎖階段的印度人民啟動了為時9分鐘的點蠟燭活動。雲南民族大學老師、現在德裡大學讀博士的甘露婷為新周刊拍下了鄰居放孔明燈的場景。
  •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通常認為,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有三個,中國、美國和印度。比較好的國家有兩個,巴西和澳大利亞。巴西處於南半球,屬於熱帶氣候,全年氣溫比較高,國內熱帶雨林遍布,人口多集中在沿海,農業比較受限。印度是歐亞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戰略意義不言而喻。與中國相比,印度與歐美進行貿易的距離都比中國近。從戰略角度講,海岸線過長並不利於防守,但印度的優勢是在印度洋上沒有誰能與其相匹敵,缺少圍堵島嶼。
  • 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
    冥王星相對較小,僅有月球質量的六分之一、月球體積的三分之一!冥王星是柯伊伯帶的一顆矮行星,冥王星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冥王星是太陽系已知的第二大矮行星。冥王星在體積上排名第九,在直接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中排名第十。冥王星是海外最大的天體,其質量僅次於離散盤中的海王星。
  • 全球「最大」的盆地:面積足足有三分之一中國那麼大!
    高原、平原、盆地作為地表最為常見的三種地形,依靠著不一樣的水土風情也養活了不同地區的人。說起盆地,我國東南部地區的朋友應該就不太熟悉了,對它的印象更多也是存留在地理書上。中國的盆地大多位於西部內陸地區,由於氣候和地形原因,天然形成了很多秀麗景觀,而且各具特色,頗有地域色彩。
  • 印度開啟「禁足」模式,上億農民工要斷炊了
    記者 | 田思奇 「如果連21天都堅持不了,那麼我們將倒退21年,」印度莫迪周二(3月24日)在宣布全國封鎖三周的電視講話中強調。但對於沒有正規工作的大量印度勞動力來說,飢餓或許是比病毒更迫切的威脅。
  • 世界最盛大節日—印度大壺節,1.2億人參加,一起沐浴共飲恆河水
    導語:世界最盛大節日—印度大壺節,1.2億人參加,一起沐浴共飲恆河水說到印度,相信我們對這個國家都頗有興趣。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國,國土面積沒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大,面積只有298萬平方公裡,卻養活了13.53億人。印度作為我們的鄰國,也擁有悠久燦爛的文化,但印度卻有著和我們國家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印度,來說說印度那些事。
  •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 可以養活十幾億人 卻被清政府拱手讓人
    說起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你可能想起蘇必利爾湖,但它只是面積最大,而體積最大的湖應該是貝加爾湖,它的淡水儲量達到了全世界總量的五分之一,而全世界人口在70億左右,五分之一就14億人,所以說這條湖起碼能養活十幾億人,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貝加爾湖曾是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