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0年以來,我們的鄰居印度發生的事情非常多,天災、洪水、地震、蝗蟲。可就是處於這樣的情況,印度總理莫迪仍堅持以大國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那麼印度真的像他自己所感覺的那麼強大嗎?
從某些數據來看,印度比俄羅斯還要強。比如印度經濟發展,在疫情前基本是維持了10年的快速增長,10年來印度GDP總量,從全球第十,躍居到現在的第六位。俄羅斯的GDP每年增長1—2%左右,如今還沒完全恢復到2014年的GDP水平。俄羅斯在全球經濟體總量的排名上,已經滑落到第12位了。因此從這個指標看,印度要比俄羅斯發展更快。這意味著在整體素質上,印度可能會超越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印度這些年的發展思路好像一直存在很大的問題,過於在意國際社會的看法,過於重視經濟力量的發展,過於急迫地想成為世界大國。印度專家指出,在過去幾年印度改變了原先的計算GDP數據的算法,因此導致了印度GDP虛高的現象,而之後更是有外國媒體指出,印度為了讓世界看起來自己發展很快,甚至將牛糞算作經濟作物增加GDP的數據,可以說這個操作再次挑戰了我們的想像力。
印度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擁有13億國民,其國土面積僅有300萬平方公裡。因此導致了其人口密度過大,本國資源無法滿足全部國民的需求。因此印度存在大量的貧民,各大城市都存在著貧民窟,據說孟買最大的貧民窟就住著100萬人,他們靠日薪生活,每天為溫飽而掙扎著。可以說這麼多的人口,不僅對印度的發展沒有幫助,反而拖累了印度的發展速度,使其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國。
印度是人口大國,並且也是產糧大國。印度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雨水充足,這種環境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印度的糧食產量位居世界第三,優越的自然環境不僅滋養了農作物,也滋生出了安於現狀、缺乏危機意識的印度人。另外,印度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史,先後被多個外來民族侵略,還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在這些歷史進程中,印度向來是逆來順受,儘可能的迎合外來侵略者,印度的文明基因裡,就沒有「反抗」這個詞語。
印度雖然有很多地方與我國類似,如經濟發展速度、人口數量等,但是印度當前的工業體系十分不健全、研發能力比較局限,而且絕大多數核心技術、設備等都依靠向西方國家進口。直白地說就是歐美等國家已經從經濟、科技、以及政治等方面滲入到了印度的整個核心層。可以說,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印度很難擺脫其他國家多方面的「制約」。
最後說說印度的軍事,作為南亞地區軍事最強國,印度軍隊有可圈可點的地方,軍隊數量龐大,但除了少數精銳部隊,整體素質偏差,否則也不會一年掉很多飛機。武器裝備比較新銳,但基本上都是外國貨,本土軍工只能用「稀爛」來形容。也正是這些因素,使得印度幾十年都無法消滅國內的武裝遊擊隊。
一個臃腫的胖子,看起來威風凜凜,但在高手面前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