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薩爾瓦多·巴博尼斯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鏡子,鏡子,告訴我,哪個國家不如我?」當孟加拉國在1971年獨立時,它可以說是這個世界最貧窮的國家,或者說是接近於最貧窮的國家。
今天,這個國家仍然貧窮,但發展迅速。2019年其實際經濟增長率已超過8%。儘管新冠疫情減緩了該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但預計在2020年和2021年該國的經濟增長率仍將保持在4%左右的穩健水平。孟加拉國2020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預估為1888美元,現已遠遠超過那些曾與之為伍的赤道非洲窮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經濟排行榜上,孟加拉國正好排在其鄰國印度之前。
消息一出,印度媒體就在一片焦慮、指責和否認聲中發起狂來。而孟加拉國的反應則更有分寸。在中國,官方媒體毫不奇怪地將印度失寵歸咎於「印度政府拒絕改善其與鄰國的關係」以及印度最近封禁了中國社交媒體應用程式。
而國際媒體根本就沒有關注到這件事,儘管彭博社的安迪•穆克吉(Andy Mukherjee)也曾引用經濟學家Shoumitro Chatterjee和Arvind Subramanian合寫的一篇論文,批評印度沒有像孟加拉國那樣促進低薪出口製造業發展。但即使印度偷走了孟加拉所有的低薪出口製造業份額,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也不會發生太大變化。
印度根本不需要更多的低薪工作崗位。印度需要的是向其居住在鄉村和城市貧民窟中的普通工人提供更高收入。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印度就要進行惠及百萬人口而非百萬富翁的經濟改革。
孟加拉國人均GDP超過印度 圖片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也就是說,令印度震驚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令人震驚。如果以平均匯率換算的美元為單位評估印度和孟加拉兩國的經濟表現,並假設兩國估算的人口數量都是準確的,那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2020年,孟加拉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比印度高出11.45美元。然而,國際社會對孟加拉國人口數量的不同估算相差數百萬人,對印度人口數量的不同估算則相差5000多萬。
與印度貨幣盧比不同,孟加拉貨幣塔卡無法自由交易,人們普遍認為塔卡的幣值被高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身並不主要依據匯率去評價各國的經濟表現(通常稱為「名義」比較),而是傾向於使用購買力平價做評價標準,購買力平價會根據被評價國的生活成本進行調整。
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6284美元,現仍遠高於孟加拉國的5139美元。即使是按照名義比較計算,孟加拉國實際也並沒有超過印度。印度落後於孟加拉國是由於新冠疫情對印度經濟造成了影響。
印孟兩國的經濟比較錯綜複雜。但孟加拉的成就不應受到貶低。儘管圍繞孟加拉的服裝製造業產生了許多爭議,但服裝出口業一直是孟加拉外貿經濟中的支柱行業。孟加拉外貿繁榮,其外貿出口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可以給出口導向型國家做教科書案例,但實際上孟加拉的外貿產值僅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而印度這一數字則為19%。
出口統計數據變動很大,但印度的出口水平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開始趕超孟加拉並在此後一直保持領先。這一點尤其值得關注,更大的國家通常會進行更少的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因為大國會有更大的國內市場。印度外貿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現在已與中國持平,這無疑是項壯舉。
很多人呼籲印度效仿孟加拉(並進一步效仿中國)發展低技能、低工資的出口製造業,其實他們是不了解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的現實狀況。印度最貧窮的兩個邦同時也是人口最多的兩個邦:北方邦(人口約2.38億)和比哈爾邦(約1.25億)。這兩個邦的人口數量之和佔印度總人口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它們各自的經濟體量也與世界上一些最貧窮國家的經濟體量不相上下。
出口導向型、低工資產品製造業的發展可能代表著印度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一個進步,這兩個邦也許是印度唯一具有這種代表性的邦。但這兩個邦卻沒有必要的港口來支撐這種製造業的發展,此外還要考慮到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狀況和落後的物流能力。鞋類、服裝、玩具、配件和其他輕工業產品利潤微薄,這就意味著這些行業對運輸成本更加敏感。北方邦和比哈爾邦深居內陸,根本沒什麼競爭力。
這兩個邦(和貧窮程度僅次於這兩個邦的印度東北部地區)所真正急需的是提高農業收入。印度仍然是一個農民的國家,其人口中有40%從事農業工作(千年之交時是60%)。北方邦、比哈爾邦和東北部地區都傾向於扶植各種小型農場,這些農場為大部分貧困人口提供了生計。
從歷史上看,為了確保城市居民買得起食物,印度政府一直在壓榨農民。最近的一個實例是,納倫德拉•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政府在9月禁止了洋蔥出口,以壓制可能使農民受益的價格上漲,這就再次迫使農民付出代價去補貼更富裕的城市居民。
幾天後,印度人民黨又上演了一出漂亮的反轉大戲,在一次極具爭議的投票中推動印度議會上議院通過了重要的農業改革法案。《2020年農場法》將允許農民繞過採購合作社,將農產品賣給出價最高的收購方。新法律還將允許農民在種植前預售作物。保護性的最低收購價仍將繼續存在,但農民現在能以更高價格出售作物,獲得更高收入。
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是提高收入,而不是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發展經濟學家常常想要找到一個單一的、可見的就業渠道來吸收過剩的農業勞動力,這就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將眼光瞄向了能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低工資製造業。但當農民有錢時,他們會把這些錢花在鮮為人知的合適之處。他們無論是買化肥還是人字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花錢,只要花錢,他們就為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收入的大幅提升導致就業率的大幅提升,正如德國經濟學家哈特穆特•埃爾森漢斯(Hartmut Elsenhans)所說,這種提高收入促進就業的行為也為未來的經濟增長創造了政治條件。孟加拉通過壓低工資來刺激產品出口的行為已使孟加拉走進了自我設限的死胡同,再難翻身。而印度更開放、更靈活的經濟模式則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上個月印度人民黨推行農業改革後,將來的印度政府已難以再採取政治措施限制農產品價格。
未來幾周,隨著比哈爾邦多階段立法會選舉的到來,莫迪農業改革的受歡迎程度將迎來第一次實際考驗。當然,農業問題不是新聞中的唯一熱點,新冠疫情、腐敗、千奇百怪的人物、相鄰北方邦警察袒護可怕的輪姦犯罪也會吸引選民的注意力。但從長遠看,印度人民黨所堅持進行的改革才可能是對印度未來發展最至關重要的議題。
正是上一任印度人民黨總理阿塔爾•比哈裡•瓦傑帕伊推動進行的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使印度在20年前迎來了首次外貿出口熱潮。那時所進行的改革極具爭議性,但這些改革都沒有半途而廢,這些改革永遠改變了印度經濟的模式。
印度人民黨此前已經瓦解了印度產業結構頂層許多半死不活的壟斷企業,現在則有意要削弱底層勢單力薄的地方農業寡頭。如果他們取得成功,那改革就可能為貧苦農民帶來真正的改變。但政府如果無法承受高價洋蔥帶來的壓力,那它不妨就此認輸,給別人一個領導改革的機會。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外交政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