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人黨執政5年來GDP增速在大型經濟體中居首位,反對黨對此質疑——
    印度經濟高增長是「人工製造」?
    印度將從4月11日起迎來為期6周的大選。近日,隨著大選臨近,印度國內對其經濟狀況的質疑與爭論也在上升。為了選舉,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給出了一張非常靚麗的成績清單:從2014年到2018年,GDP增長速度分別為7.4%、8.1%、7.1%、6.7%和7.3%,在大型經濟體中居首位。
    同樣為了選舉,反對派人士則認為:印度經濟的高增長是執政黨2014年調整統計方法人工製造出來的。此外,印度製造業發展狀況和相關出口數據,都與官方GDP增長速度不相稱。
    那麼,印度經濟的真實情況究竟怎麼樣?
    高增長低通脹背後,經濟面臨四大隱憂
    不管怎麼爭論,當前印度經濟發展狀況總體良好是一個事實。從2014年到2018年,印度經濟增長率年平均為7.2%。同時,印度的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也比較好。例如在2018年,印度的貿易赤字佔GDP的7.6%,雖高於前兩個年度,但仍然低於2012年時的10.41%;財政赤字佔GDP的3.31%,低於2012年時的4.93%;通貨膨脹率為2.63%,也低於2012年時的10.05%。
    印度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國內改革和國際經濟環境對其有利。
    首先,印度大力改善國內營商環境,吸引外資。印度於2017年5月廢除了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除較為特殊的航天、國防和媒體行業外,超過20個行業允許100%的外商直接投資。自「印度製造」出臺後,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增長55%,股本流入增長63%。
    其次,國際經濟環境對印度較為有利,尤其是石油價格低迷,讓印度有了更多經濟自由。在國大黨執政時期(2009年至2014年),國際平均油價為96美元/桶,甚至一度超過100美元/桶,這導致印度貿易赤字擴大、油氣價格上升、盧比貶值,民眾非常不滿。而在印人黨執政時期,平均油價只有61美元/桶。印度石油進口支出節約了三分之一左右,這讓莫迪政府有機會在財政擴張的同時維持低通貨膨脹率。
    印度經濟當然也存在很多問題。
    農業面臨嚴峻挑戰。儘管印度農產品產量不斷上升,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今年來更是達20年最低,導致農民可支配收入持續下降。事實上,印度通貨膨脹率的下降,在外部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下降,在內部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低迷,非食品、非能源領域的通貨膨脹率其實非常高,這事實上構成了其他經濟領域對農業的剝奪。
    建築業和服務業(貿易、賓館、交通、倉儲和通訊)這兩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也低於國大黨執政時期,導致印度經濟不能惠及廣大民眾。
    私有企業的稅後利潤在近兩年有所下降。2017年,由於廢鈔和稅制改革的幹擾,私有企業稅後利潤急劇下降。
    國內投資和出口不振。國內投資不振主要是由於大量壞帳,導致銀行不敢向企業貸款,企業也不敢向銀行借款,進入了惡性循環。出口不振的部分原因是印度經濟改革的結果,很多中小企業不適應規範化的運營模式,經營成本上升,導致國際競爭力下降。
    具有長期增長潛力,須解決結構性障礙
    長期來看,印度經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勞動力供給能力強、競爭力強。印度人口規模與中國相當,但中位年齡只有28歲,人口紅利明顯。同時,印度精英多數能說英語,與世界主流市場對接便利。再加上印度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勞動力價格的競爭力和勞動力供給的可持續性都非常高。
    經濟一體化措施已有成效。尤其是稅收改革,既擴大了稅基,又促進商品跨邦流動,促進印度經濟的一體化。
    營商環境有明顯改善。最新報告顯示,印度的排名已達到全球第77位。印度經濟的市場化水平有所提高。2016年印度《破產法》制定了新的規則,既為印度挽回了4萬億盧比的國有資產,又為印度財政減了負。
    但是,印度經濟的結構性障礙仍然存在。印度在徵地方面上的低效並沒有明顯改變;環保與勞工權利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緊張關係仍有待緩和。這些都不僅拖延了經濟發展速度,還增大了企業的投資成本。
    印度政府雖然在過去幾年內積極推動相關改革,放寬對企業的限制,但成效如何尚不確定。這導致很多外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往往集中於對本土企業的併購,對於新設工廠的興趣有限。這導致印度經濟增長雖然很快,但就業增長乏力,民眾對經濟發展不滿意,又反過來削弱了印度經濟改革的民眾基礎。
    歸根結底,印度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是其政治制度與經濟社會文化背景不適應造成的。印度政府中小微企業部國務部長基裡拉吉·辛格於今年初表示,與中國和新加坡相比,印度民眾對政府的政策抗議太多,成為拖累該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他講的應該就是這一問題。
    (作者系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