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作為衡量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一個概念和方法,已被越來越多地引用到人口經濟學及日常生活的討論中。它是指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撫養比例下降、總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個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總人口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勞動力供給充足,社會負擔相對較輕。年齡結構的這種變化必然帶來勞動力增加、儲蓄和積累增長、投資增長等結果,從而對社會經濟增長產生積極效應。
較長時期以來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及重慶市正處於這個人口紅利的
黃金時期。可以說,人口紅利是造就中國經濟奇蹟的重要原因之一。自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不僅有效地遏制了人口過快增長,促進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還促使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轉變,從而極大地減輕了社會人口撫養負擔。通過贏得年齡結構優勢,保持高儲蓄率和勞動力的充足供給,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重要源泉。國際經驗同樣表明,大多先行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於人口紅利。但由於人口紅利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何合理預測人口紅利延續時間,並採取何種措施把人口結構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以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將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重慶市人口年齡結構現狀分析(一)少兒撫養比持續下降。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重慶市出生率下降明顯,少兒人口(0―14歲)比重和少兒撫養比均呈持續下降趨勢。從1982年到2007年25年間,少兒人口比重由33.3%下降到19.3%,下降14.0個百分點,少兒撫養比也由53.8%下降到27.8%,下降26.0個百分點。可見,由於計劃生育的有效執行,出生率得到明顯控制,少兒撫養負擔明顯降低。進入新世紀,計劃生育工作以人為本的各項服務措施進一步落實、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都極大地促進了群眾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育觀念的轉變,為穩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二)老年撫養比逐步上升。隨著重慶市老年人口的持續增長,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比重由1982年的4.8%上升到2007年的11.2%,增長6.4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由1982年的7.7%上升到2007年的16.1%,增長8.4個百分點。老年撫養比的逐步上升從一個側面反應出重慶市已邁入了老齡化階段。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麼這個國家或地區就已經屬於人口老齡化國家。按照這一標準,重慶已跨入了老齡化社會。雖然老年撫養比的逐步上升將在一定程度上對總撫養比產生影響,但在其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仍然是相對較輕的,我們仍可以採取積極有效措施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三)總撫養比穩步降低。重慶市適齡勞動人口豐富,2007年重慶市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為1957.12萬人,佔全市人口的比重達69.5%,比1982年提高7.6個百分點。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較低的勞動力人均負擔。2007年重慶市總撫養比為43.9%,比1982年降低17.6個百分點。總撫養比的降低是實現社會高儲蓄率的一個重要條件,這也必將帶來較高的資本積累或投資,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重慶市人口撫養比變化情況(單位: % ) 二、重慶市目前正處於人口紅利的黃金時期從人口年齡結構現狀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重慶市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狀格局。少兒人口的減少和適齡勞動人口的增加,使總撫養比下降,社會的供養負擔相對較輕,這意味著有更多的資源可用於儲蓄,進而帶動投資。雖然老年人口比重在重慶市呈穩步上升趨勢,不過在未來的較長時期內,老齡化引起的老年撫養比上升要小於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少兒撫養比的下降,人口紅利仍將是推動重慶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重慶正處於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紅利時期。
三、人口紅利對重慶市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通過以上對重慶市人口年齡結構現狀進行分析並對目前人口發展階段作出定位後,我們將進一步分析人口紅利推動重慶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一)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重慶歷史上的高出生率保證了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力,豐富的適齡勞動力和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對重慶的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貢獻。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t)LαKβ(其中,Y是產出;A(t)是綜合技術水平;L是勞動力數;K是資本;α、β分別代表勞動力和資本產出的彈性係數)求關於時間的導數,得到Y′/Y=A(t)′/A(t)+αL′/L+βK′/K。Y′/Y表示總產出增長率,它是經濟增長率的一個近似替代值;αL′/L代表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βK′/K代表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見,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對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
直轄以來,重慶市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均在67%以上。2000年以來,重慶市的勞動參與率也一直保持在70%以上。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和勞動參與率保障了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供給,為重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保證。
(二)較高的儲蓄率。目前重慶人口年齡結構現狀表明,適齡勞動力比重大,總撫養比較低,也就是說每個勞動者要贍養的老人和小孩的數量較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是實現社會高儲蓄率的一個重要條件。哈羅德―多馬模型G=s/v(其中G是經濟增長率,s是儲蓄率,v是資本―產量比)顯示,由於假設資本與勞動的配合比率是不變的,從而資本―產量比也是不變的。這樣,經濟增長實際上就取決於儲蓄率s。同時從Y′/Y=A(t)′/A(t)+αL′/L+βK′/K也可看到,資本積累K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儲蓄是資本積累或投資的重要來源。所以,高儲蓄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2006年重慶市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949.05億元,比直轄之初的1996年增長489.0%,人均儲蓄存款餘額2006年為9219元,比1996年增長456.5%。較高的儲蓄積累作為投資的重要來源對重慶的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較高的勞動配置效率。配置效率是指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現存資源的重新配置所帶來的效率。在重慶這樣一個大城市、大農村並存的格局裡,工農業生產率的巨大差異為生產要素的重新配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幾年,大量農村勞動力人群從土地中走出來,走向城市,非農產業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勞動年齡人口構成看,人口紅利的「大頭」在農村,這種近似無限的勞動力供給為非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資源,人口紅利通過這種較高的勞動力配置效率推動著重慶經濟的持續增長。
2007年重慶市勞動年齡的勞動力資源2055萬人,其中農業勞動力資源人口達到1470萬人,比重為71.5%。2007年重慶市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41.7萬人,累計實現轉移就業勞動力74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的50.9%。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的同時,重慶市就業結構也得到不斷優化,勞動配置效率的提高對重慶市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人口紅利能延續到何時人口轉型理論告訴我們,人口紅利期只是人口變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雖然在一定時期內,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人口紅利將通過各方面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將不斷減少,同時伴隨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呈現,人口紅利終將逐漸枯竭。換句話說,重慶的人口紅利時期並非是永久的,人口的老齡化和青壯年勞動力供給速度的持續下降,將通過勞動力要素供給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儲蓄和資本積累兩方面,制約重慶經濟未來的增長。而在此時,合理預測人口紅利的延續時間並在這一關鍵時期採取措施充分挖掘人口轉變的潛在貢獻,促進人口紅利效應的最大化是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與2007年重慶市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我們利用CPPS人口預測軟體對重慶市未來撫養比進行了預測。分別採取總和生育率(TFR)為1.26、1.5、1.8三種方案,預測結果如下:
三種方案預測的重慶市人口撫養比 單位: %年份
低方案
TFR=1.26
中方案
TFR=1.5高方案
TFR=1.8
少兒
撫養比
老年
撫養比
總撫養比
少兒
撫養比
老年
撫養比
總撫養比
少兒
撫養比
老年
撫養比
總撫養比
2010
20.8
16.3
37.1
23.1
16.3
39.5
26.1
16.3
42.4
2011
19.7
16.7
36.4
22.3
16.7
39.0
25.5
16.7
42.2
2012
18.9
17.2
36.2
21.7
17.2
39.0
25.2
17.2
42.4
2013
18.3
17.7
36.0
21.3
17.7
39.0
25.0
17.7
42.7
2014
18.2
18.6
36.8
21.4
18.6
40.0
25.5
18.6
44.0
2015
18.2
19.4
37.5
21.6
19.4
41.0
25.9
19.4
45.3
2016
17.9
20.0
38.0
21.3
20.0
41.3
25.4
19.9
45.3
2017
17.8
21.2
39.1
21.1
21.1
42.2
25.1
21.0
46.1
2018
17.8
22.4
40.2
21.0
22.2
43.2
24.9
22.0
46.9
2019
17.8
23.7
41.5
21.0
23.4
44.4
24.9
23.1
47.9
2020
18.0
24.8
42.7
21.1
24.4
45.5
24.9
24.0
48.9
2021
18.1
25.6
43.7
21.2
25.2
46.4
24.9
24.6
49.6
2022
18.3
26.3
44.6
21.4
25.8
47.2
25.1
25.2
50.3
2023
18.5
26.6
45.1
21.6
26.0
47.6
25.2
25.4
50.6
2024
18.6
26.1
44.7
21.6
25.5
47.2
25.3
24.8
50.1
2025
18.7
25.6
44.3
21.7
25.0
46.7
25.3
24.2
49.5
2026
18.8
24.9
43.6
21.8
24.2
45.9
25.3
23.4
48.7
2027
18.9
25.0
43.9
21.9
24.2
46.2
25.5
23.4
48.8
2028
19.3
27.1
46.4
22.3
26.2
48.6
25.9
25.2
51.1
2029
19.6
28.8
48.3
22.6
27.8
50.4
26.3
26.6
52.9
2030
19.7
30.2
50.0
22.9
29.1
51.9
26.6
27.7
54.3
從以上撫養比的預測可以看到,三種不同方案總撫養比大致在2011―2013年出現拐點,然後持續上升,在2022―2030年後超過50%。2007年重慶市總和生育率為1.51,若按此標準,中方案(TFR=1.5)更符合目前實際。按照TFR=1.5預測顯示:少兒撫養比持續下降,到2019年下降至21.0%後開始逐步回升,老年撫養比逐步攀升,由於2012年前少兒撫養比下降速度大於老年撫養比上升速度,總撫養比呈持續下降趨勢,2012年後總撫養比由下降轉為逐步走高,到2029年超過50%。若按照一般標準,總撫養比小於50%為人口紅利期,那麼重慶市的人口紅利將延續到2028年。
按中方案預測的重慶市人口撫養比( TFR=1.5 )單位:
%另一方面,從出生率看,1965―1975年是重慶市出生高峰期,出生率維持在28%到38%之間,當他們全部進入退休年齡,時間大致在2025至2030年之間,這也正與之前預測的紅利結束時間基本吻合。可見,從現在起未來20餘年內既是重慶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更好地應對人口紅利結束到來的關鍵準備時期。
五、最大限度收穫人口紅利,做好應對準備通過以上分析,雖然人口紅利終將因人口出生率下降、勞動參與率降低而逐漸消失,但在這一客觀規律面前,我們仍能有所作為。我們可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人口紅利期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口紅利效應,抓住經濟增長的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當前較為豐富的勞動力為我們帶來的勞動率遞增延緩的緩衝時間,最大化就業,最大化利用人口紅利,提高勞動力素質,清除勞動力轉移障礙,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保持勞動力增長源泉,同時建立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把握好人口紅利機遇期,這不僅是獲得經濟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齡化社會到來的當務之急。這就意味著未來二十餘年時間是人口紅利再利用的關鍵時期,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機遇期。
(一)挖掘勞動力轉移潛力。人口紅利的「大頭」在農村,從某種意義上講,收穫人口紅利程度取決於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實現的程度。目前,我國依然存在著限制城鄉勞動力流動的諸多制度性障礙,只有逐步廢除這些制度性障礙,促進勞動力自由流動,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步伐,才能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配置效率。這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也是實現收穫人口紅利的主要途徑。城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既有利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又有利於緩解城市老齡化,降低城市人口的總負擔係數,有效優化城鄉人口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從而促進經濟全面發展。
(二)謀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長期以來,由於較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和廉價的勞動力,企業得以克服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獲得優勢,實現了較長時間的經濟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也形成了過分依賴增加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適齡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勞動力短缺最終會到來,僅僅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的方式將不能維繫經濟的持續增長。因此,增長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而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才是合理可行的。
(三)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力分配份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上,就勞動者自身而言主要是需要提高他們的素質和勞動力分配份額。
1.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勞動力素質是提高勞動力分配份額的前提,而大力發展教育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重要途徑。通過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擴大和提升職業技術教育的規模和水平,使農業勞動力在進入非農產業就業之前,獲得必要的職業技術訓練,通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抵消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影響,適應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重慶市人口紅利效應最大化。
2.提高勞動力分配份額。勞動力的低分配份額必然是低勞動力素質和低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反映,它無疑將阻礙經濟的發展。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要把中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必須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勞動力分配份額的提升,就有助於釋放潛在的消費需求,促進基礎消費品需求增長,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源泉,充分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作用。
(四)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重慶市目前已邁入老齡化階段,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養老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凸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面臨人口老化的。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平均達到2萬美元左右,而2007年重慶市人均GDP才首破2000美元,「未富先老」給養老帶來了巨大挑戰。因此,在人口紅利期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在社會保障及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支出,從而為應對未來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做好必要的物質準備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和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