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其轉換

2021-01-10 國家統計局

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其轉換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課題組

  內容摘要: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了9.8%的持續高速增長速度,支撐經濟高增長的傳統動力表現為:從需求角度看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帶動,從供給角度看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帶動,從產業角度看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從地區結構看主要依靠東部地區帶動。進入「十二五」(2011—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動力出現一定衰減,新生動力加快孕育成長,新舊動力正處在轉變之中。主要表現在:一是需求動力由投資出口帶動逐步向消費帶動轉變,二是供給動力由要素規模擴張帶動向質量提升帶動轉變,三是產業動力由工業帶動向服務業帶動轉變,四是區域動力由東部帶動向協同發展轉變。即將到來的「十三五」(2016—2020年)期間,新舊動力轉換態勢將進一步加快。

  關鍵詞: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動力轉換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4)12-0003-06

  經過30多年持續高速增長後,我國經濟運行進入了轉型發展新階段,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潛在經濟增速趨於下降。哪些動力因素支撐了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增長動力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未來的演變趨勢如何?本文從需求動力、供給動力、產業動力和區域動力等4個角度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以1978—2010年、2011—2014年和即將到來的「十三五」為時間緯度,分析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階段性特徵及其演變趨勢,以利於科學認識和把握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運行規律。

  一、從需求方面看,投資和出口動力出現衰減,消費拉動將成為新動力

  1.1978—2010年的33年間,投資和出口增長強勁,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

  1978—2010年,最終消費支出由2239億元增加到194115億元,年均增長14.9%;資本形成總額由1378億元增加到193604億元,年均增長16.7%;貨物和服務出口由145.8億元增加到118031.8億元,年均增長23.3%。資本形成總額和出口增速分別快於最終消費增速1.8個和8.4個百分點。如果從另外三個能夠近似反映投資與消費水平的統計指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和外貿出口總額來看,增長速度差距則更為明顯。1981—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961億元增加到278121.9億元,年均增長21.6%;外貿出口從367.6億元增加到107022.8億元,年均增長2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350億元增加到156998.4億元,年均增速只有15.6%,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和出口增速均低6個百分點。這說明,投資和出口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投資和出口動力逐漸減弱。

  2011—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下降,分別為23.8%、20.3%和19.3%,不但低於「十一五」時期25.5%的年均增速,而且呈逐年下降走勢。分季度來看,2011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累計增速也呈明顯的逐季下降走勢,從2011年二季度的25.6%下降到2014年二季度的17.3%,三年內降幅達8.3個百分點(見圖1)。資本形成總額年均增長13.1%,比「十五」和「十一五」增速分別下降4.3個和6.9個百分點,比最終消費增速低1.5個百分點,而「十五」和「十一五」期間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均高於最終消費增速①

圖1 2011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累計增速

  2011—2013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2%、-2.1%和-4.4%,連續三年為負,這在我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極為罕見,在此之前,只有1983—1985年出現過。分季度看,2011年以來,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累計增速除在2013年二季度因匯率波動出現回升外,其他季度增速均呈現比較明顯的下降走勢,由2011年一季度的26.5%下降到2014年二季度的0.9%(見圖2)。

圖2 2011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貨物出口總額累計增速

  3.在投資和出口動力出現衰減的同時,消費動力日益增強。

  隨著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和經濟結構逐漸優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尤其是進入「十二五」以來,消費增速開始超過經濟增速。2001—2005年,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年均提高7.3%,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低1.8個百分點;2006—2010年,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年均提高9.6%,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的差距縮小到1.0個百分點;2011—2013年,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年均提高9.2%,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1.5個百分點。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速度相對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由落後到領先,說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

  二、從供給方面看,要素規模擴張難以為繼,要素質量提升將成為新動力

  1.1978—2010年的33年間,我國技術進步雖然有了明顯改善,但還未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土地等要素擴張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是勞動力規模持續擴大,人口紅利因素明顯。1982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為62517萬人,2010年增加到100557萬人,年均增加1189萬人。勞動年齡人口佔比從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0年最高峰的74.5%。就業人口總量也呈快速增長態勢,1978年為40152萬人,2010年增加到76105萬人,33年間增加35953萬人,年均增加1086萬人(見圖3)。在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和比重不斷提高的同時,全社會總撫養比②總體趨於下降。1982年總撫養比為62.6%,2010年降為最低的34.2%,29年間下降28.4個百分點。二是資本投入大幅增加,推動經濟快速增長。1984—2010年的27年間外商直接投資快速增長,我國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0484億美元,年均增長19.2%。儲蓄率保持高位,並呈上升態勢,1992年總儲蓄率為36.3%,2010年上升到47.8%,19年間提高11.5個百分點。1992年居民儲蓄率為20.7%,2010年為25.8%,上升5.1個百分點,遠高於發達國家和其他金磚國家。三是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不斷增加。1981年城鎮建設用地6720萬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39758萬平米,是1981年的5.9倍,年均增長6.3%。城鎮建成區面積不斷提高,1981年為7438萬平方米,2010年增加到40058萬平米,是1981年的5.4倍,年均增長約6.0%。四是能源消費不斷增加,1980—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由60275萬噸標準煤增加到324939萬噸,增加264664萬噸,年均增長5.8%。30多年間,我國能源消費增速持續快於產量增速,導致進口不斷增加,能源對外依存度日益提高,1980年只有4.3%,2010年增加到17.2%,提高12.9個百分點。勞動力、資本、土地和能源等要素規模的巨大投入支撐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圖3 1982—2010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比重

  2.進入「十二五」後,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和要素資源稟賦結構的變化,過去依靠要素規模擴張帶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逐漸讓位於依靠改革創新、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等要素質量提升的增長方式。

  由於我國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勞動力成本優勢開始逐漸減弱。2010—2013年,我國16~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連續4年下降,由2009年的68.8%下降到2013年的67.6%,其中2010年和2011年分別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2012年和2013年分別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下降速度呈加快趨勢。2012年末,我國16~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2億人,比2011年末減少205萬人,為近年來首次下降。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絕對量的減少,反映在要素價格上,導致工資持續上漲。2011—2013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年均漲幅高達12.1%。由於預期投資回報下降,外商直接投資增速出現回落,2011—2013年年均增長3.9%,比「十一五」時期平均增速下降了8.0個百分點。從土地使用來看,目前我國土地日益稀缺,用地成本越來越高。201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比2011年下降19.5%,而成交價款只下降16.7%,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成交價款比2011年上漲3.5%;2013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比2012年增長8.8%,而成交價款增長33.9%,平均每平方米土地成交價款比2012年上漲23.0%。此外,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偏低,在國內供給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主要能源、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價格持續攀升。隨著各種要素和資源價格的連續上漲,企業生產成本不斷走高,傳統依靠要素規模擴張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為繼。

  3.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人力資本積累不斷加快,人力資本、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等要素質量提升將成為未來中長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1982年,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國人口中高中和中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只佔7.39%。而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該比重分別為9.46%、14.58%和22.96%,分別提高2.07個、5.12個和8.38個百分點。經過多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了明顯提升。2006—2012年,全國就業人員中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數比重由6.6%提高到13.7%。分行業看,採礦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等第二產業行業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9.2個、5.2個、7.0個、1.3個百分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第三產業行業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就業人員比重分別提高6.1個、6.6個和3.3個百分點(見圖4)。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尤其是體力勞動者工資的上漲,倒逼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2004年,企業執行的R&D經費支出佔全國R&D經費支出的66.8%,2012年達到76.2%。2004年,我國有R&D活動的企業所佔比重只有6.2%,2012年該比重增加了1倍,達到13.7%①。這說明企業研發活動的主動性在增強。企業創新研發能力的增強以及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提升,將逐漸取代要素規模投入,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圖4 主要行業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就業人員比重

  三、從產業方面看,工業帶動貢獻下降,服務業發展將成為新動力

  1.1978—2010年間,工業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動力。

  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低,佔GDP比重逐步降低;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增速總體比較平穩;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增速高、佔比大,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國內生產總值構成看,1978年第二產業比重為47.9%,其中工業佔比44.1%,服務業佔比為23.9%。2010年第二產業比重為46.7%,其中工業佔比40%,服務業佔比43.2%。33年間,儘管第二產比重總體略有下降,第三產比重趨於上升,但第二產業比重一直高於第三產業。工業在第二產業中佔主要地位,其增加值佔GDP比重總體穩定,一直保持在36%~44%之間。從增長速度來看,1978—2010年間,GDP平均增速9.8%,工業增速為10.7%,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1978—2010年的33年間,有28年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GDP增速。從三次產業貢獻率來看,1990—2010年間,工業貢獻率為50.9%,第三產業的貢獻率①只有35.8%,第三產業貢獻率比工業低15.1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拉動點來看,1990—2010年間,工業拉動經濟增長5.2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拉動點只有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點比工業低1.5個百分點。總的來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點比較明顯,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2.進入「十二五」以來,第三產業取得較快發展,在經濟增長中日益發揮主導作用。

  早在1994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就超過了第二產業,到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2013年,三次產業就業比重為31.4∶30.1∶38.5,服務業佔主導的就業格局已經形成。與就業結構相對應,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穩步上升,自2007年以來持續高於工業,其超過工業比重的幅度由2007年的0.3個百分點擴大到2013年的9.1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0.0∶43.9∶46.1,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主導產業。隨著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和增加值比重的上升,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逐漸上升。2001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工業,2001—2013年的13個年份中,第三產業貢獻率超過工業的年份達8個,2013年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6.8%,超過工業貢獻率6.9個百分點,超過的幅度創2001年以來的新高。從季度數據來看,從2012年三季度開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快於工業,截止到2014年二季度,這種狀況已經延續了8個季度。

  3.「十三五」乃至未來中長期,我國服務業將獲得更快發展,對經濟增長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上升是國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後的必然規律。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於2010年步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從發達國家的歷史數據看,他們從中等偏上國家轉變為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服務業比重較快上升和工業比重緩慢提高甚至是下降的現象。日本處於這一階段的時間是1968—1977年,1969—197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年均提高0.69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比重則年均下降0.35個百分點;韓國處於這一階段的時間是1988—1995年,1989—1995年第三產業比重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比重則年均提高0.01個百分點。這說明,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增速和比重超過工業不是短期現象,而是我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後的一種新常態。

  四、從區域方面看,東部地區增速趨緩,區域協同將成為新動力

  1.1978—2010年間,東部地區經濟增速總體快於中、西部地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我國城市改革開放從東部沿海開始,通過設立經濟特區、制定特殊優惠政策,吸引境外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流入,同時大量外地人才和勞務人員湧入,充分發揮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促進了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1978年,東部10省市經濟總量為1514億元,佔全國比重43.6%,此後該比重一直上升,2005年達到最高55.5%,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傾斜以及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開始顯現,東部地區經濟總量佔比開始小幅回落,2010年為53.1%。以廣東、江蘇、浙江和上海4省市為代表的珠三角、長三角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率先發力,帶動了全國經濟的快速增長。1978年,這4個省市經濟總量只有832億元,佔全國比重為23.9%;2006年,經濟總量已經達到63821億元,佔全國GDP的比重為32%,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值。近幾年,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總量佔全國GDP比重略有下降,2010年為30.3%。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1979年東部10省市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2.4%,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貢獻率為25.9%;2003年貢獻率達到最高,東部10省市的貢獻率高達60.1%,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貢獻率為36.5%;近幾年隨著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東部地區包括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速略有下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總體波動下行。2010年東部10省市的貢獻率為49.3%,長三角、珠三角4省市的貢獻率為28.4%。

  2.進入「十二五」以來,隨著東部地區經濟密度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出現一定下降,產生了規模不經濟效應,單獨依靠東部的非均衡發展格局已不可持續。

  我國政府很早就開始關注經濟發展過度依靠東部可能產生的問題,並從20世紀末開始逐步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目前已經產生了良好效果,經濟增長開始由東部帶動向區域協同轉變。隨著東部地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發達國家,上海、北京、廣東等地區已經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依靠東部地區的高速增長帶動全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從2010年開始,東部10省市經濟增長貢獻率持續低於50%,2010—2012年貢獻率分別為49.3%、46.6%、44.5%,呈明顯下降走勢,2013年雖然重新上升到49.3%,但仍然明顯低於「十一五」期間的高貢獻率,東部10省市貢獻率的下降很可能是長期的趨勢。人口和產業過度集中也帶來汙染過度集中,對東部地區環境造成沉重壓力,已明顯超出東部地區的環境容量,出現較為嚴重的水體和大氣汙染,對我國不合理的區域布局和產業發展方式敲響了警鐘。

  3.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將在未來進一步凸顯,區域協同促進經濟增長格局日益形成。

  從全國經濟總量的地區結構來看,近幾年我國區域差距開始縮小,經濟增長動力的空間來源開始趨於多元化。根據全國31個省(市、區)地區生產總值①佔全國的比重數據計算霍芬達爾指數②,結果顯示,改革開放後,該比重在20世紀80年代呈緩慢上升走勢,在1991—1995年間上升速度加快,此後又繼續緩慢上升,但從2007年開始,該比重連續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從2006年的0.0551下降到2013年的0.0506③,降幅達8.1%,說明地區(省、市、區)間經濟總量差距明顯縮小,欠發達地區的更快發展豐富了經濟增長的區域動力來源(見圖5)。

圖5 東部地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走勢(1978-2010年)

  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和城鎮化的推進,金字塔型的城鎮體系在各地區逐漸形成,各中心城市(主要是省會以上城市)作為各地區的主要增長極,其經濟競爭力反映並決定了其所在區域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及其提升潛力。為觀察全國各地區增長極的地位變化,本文將全國省會以上城市(含市轄縣)數據作為總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近年來各地區中心城市的差距有明顯縮小趨勢,說明全國經濟增長的城市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特徵。如圖6所示,全國31個省會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離散係數自2005年以來連續下降,且降低幅度較大;東部10省市地區生產總值佔31個城市的比重也從2005年開始逐漸下降,由2004年的58.5%下降到2013年的52.6%,按這種趨勢推算,進入「十三五」後該比重將降至50%以下,預示中、西部中心城市增長動力將對我國經濟增長起到更為關鍵的作用。

圖6 省會以上城市(含市轄縣)GDP大小關係

  五、「十三五」期間推動經濟增長的新舊動力將加快轉換

  按照上述分析思路,為觀察經濟增長的需求動力、供給動力、產業動力和區域動力的變化走勢,筆者使用ARIMA模型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口增速、勞動力增速、外商直接投資增速、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東部10省市地區生產總值佔比等7個關鍵指標進行預測。根據歷史數據特徵,將自回歸項定為1,移動平均項數定為1,時間序列成為平穩時所做的差分次數定為1。從模型統計變量看,模型回歸的效果較好,多數指標的決定係數均在0.6以上,擬合程度相對較好。預測結果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呈現回落態勢,出口增速低位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基本穩定,勞動力總量增速將由正轉負,外商直接投資增速小幅波動,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穩步提高,東部10省市地區生產總值佔比將穩中略降。從需求角度看,投資、出口增速出現回落,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大體穩定,說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趨於上升;從供給角度看,勞動力總量和外商直接投資增速將出現一定下滑,說明依靠要素規模擴張促進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從產業角度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將繼續提升,說明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進一步增強;從地區角度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佔比將穩中有降,說明區域協同發展的格局將進一步確立。這些情況表明,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正在發生變化,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期間,動力轉換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快。

  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關鍵時期,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轉型升級任重道遠。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力正在孕育轉變,傳統動力出現一定衰減,新生動力正在加快成長。但新動力的孕育成長將面臨較大阻力和不確定性,需要一定的培育成長期,新動力全面取代傳統動力佔據經濟增長主導地位還需要較長時間。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加快培育新生動力,使新動力儘快成長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同時,繼續鞏固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提升傳統動力質量,防止傳統動力和經濟增速過快回落,保持國民經濟健康較快運行。

  參考文獻

  [1]Cai Fang, Lu Yang. Population Change and Resulting Slowdown in Potential GDP Growth in China[J]. China & World Economy , 2013(2).

  [2]Kuznets S. Modern Economic Growth: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M].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3]Lin Justin Yifu.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tity,2012.

  [4]Myrdal G. 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M]. London: Duckworth, 1957.

  [5]THE WORLD BANK.Development and the Next Generation[R].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7.

  [6]羅斯託.經濟增長的階段[M].郭熙保,王松茂,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與政策的理論框架[M].蘇劍,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劉世錦.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2013—2022)[M].中信出版社,2013.

  [9]邱曉華,鄭京平,等.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前景分析[J].經濟研究,2006(5).

  [10] 盛來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J].求是,2013(11).

  [11]王小魯,樊剛,劉鵬.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換和增長可持續性[J].經濟研究,2009(1).

相關焦點

  • 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加快轉換
    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增強。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逆周期調節的要求,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金融風險防控穩妥果斷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 立足增長階段轉換 實現經濟再平衡
    原標題:立足增長階段轉換 實現經濟再平衡   【核心看點】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舊動力轉換,由以數量擴張為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以質量提升為主的中高速增長階段、由中等收入邁入高收入「驚險一躍」的關鍵階段。
  • 寧吉喆談今年經濟工作: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正處在關鍵階段
    把握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邏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呈現出來的新變化新特點的深刻把握,是發展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必然過程。
  • 中國人口紅利動力轉換及其發展策略
    我國人口與勞動力基本形勢判斷我國經濟已經進入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發生了深刻變化。數量型人口紅利的消減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引發了對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進一步思考。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但在動力變革進程中,依然面臨著以要素投入為主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需求動力有待進一步挖掘、產業總體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等突出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亟須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切實推動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
  • 觀察丨全社會用電增長反映我國經濟高質量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全社會用電量實現了超預期快速增長。用電量是國民經濟運行的晴雨表,用電量的快速增長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在我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大攻堅戰等內部因素以及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下行。2018年,我國GDP增長6.6%,增速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其中第四季度增長6.4%,為2009年二季度以來的最低。
  • 力推全民節能 加速動力轉換
    全民節能,將會大大提升中國經濟增長效率,根本改觀中國經濟粗放發展的現狀,明顯緩解難以為繼的生態壓力,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速能源供需革命和科技革命,從而有效和快速轉換經濟增長動力。  節能是動力轉換的內在要求。現階段,動力轉換是客觀要求和現實需求綜合作用的結果。客觀要求是由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演化規律所決定。
  • 新論:尋找中長期增長的根本動力
    有效解決當前的增長動力問題,需要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更加重視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形成和技術進步四個因素      中央適時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中長期動力培育帶來了重大機遇。以往,我國經濟增長過多依賴投資、消費和出口所謂的「三駕馬車」拉動,尤其是過度依賴投資。
  • 數字經濟時代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增長動力
    從2014年新常態開始,要尋找新的增長動力,最後很重要的落腳點就是怎麼樣去提升我們的全要素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它本質上就是一個投入產出效率的問題,但是因為涉及到了多個投入和多種產出,所以我們所有的測算方法,包括我們以索洛餘值為基礎的增長核算方法方法,以生產前沿面為基礎的DEA-Malmquist指數法和隨機前沿分析(SFA)等等,都是以某種曲徑通幽的方式間接測度衡量這一相對抽象的事物。
  • 加速動力轉換,推動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  2016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8%;  2017年,青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7.3%;  2018年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增長7%左右。  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調,這是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舍有得,轉型再造的必然結果。
  • 2014年中國經濟:宏觀趨穩微觀更活
    對此,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增長平穩,結構優化,物價可控,就業壓力加大;改革創新,發展動力轉化;簡政放權,市場活力增強。首先,從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來看,預計2014年GDP增長率為7.6%,第三產業比重將達46.5%。農業,在取得糧食生產「十連增」輝煌成績的同時,面臨著產需缺口加大、供求緊平衡的嚴峻挑戰。
  • 清華ACCEPT研究院:多方面下手打造中長期經濟增長新動力
    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出口由於海外疫情停工實現超預期反彈,在全球貿易萎縮的背景下全年實現正增長,消費由於疫情導致的就業尤其是服務業就業減少,居民收入增速下降等因素出現了明顯放緩。報告預計,2021年經濟增速為8%-9%,消費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冬春季節疫情發生大規模反彈,全年經濟增速可能降至5%左右。
  • 廣東經濟質量效率動力發生深刻變革
    走在前列的動力何來?全面深化改革。日前召開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會議指出,要增強改革定力,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的「關鍵一招」,持續向深化改革開放要動力要空間,要效益要質量。同期,又接連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鄉村振興工作會議等高規格大會。
  • 深化改革解除束縛經濟增長的結構性體制性障礙
    多位著名專家就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表了觀點。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從現有產業的總體水平上看,我國跟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絕大多數的產業還在追趕之中,那就要利用後來者優勢。「這在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程度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 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34.1%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為全面監測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變動情況,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和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採用定基指數方法,初步測算了
  • 甘肅經濟增長「迅猛」的城市,增速可達42%,人均GDP接近12萬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人均GDP不斷增加,人民幸福,國家安康。近年來我國的經濟一直穩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世界人民重新認識了中國。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其經濟增長仍然驚人, 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90萬億,經濟增長達到6.6%,中國再次向世界證明,經濟實力,在中國的所有省中,江蘇,廣東和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都非常發達,並為我國的整體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西北,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但甘肅只有一處,城市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已達到42%,人均GDP接近12萬,這令人驚訝。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嚴重後果,發達國家著力於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導低碳經濟,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發展中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手段相對匱乏,更容易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嚴重後果,發達國家著力於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導低碳經濟,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而發展中國家應對自然災害的手段相對匱乏,更容易受到氣候變暖的影響。因此,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抑制氣候變暖有著更加緊迫的內部需求和外部國際壓力。
  • 歐洲經濟在不確定性中謀求穩定增長
    工業低產出、貨幣低通脹、低利率,再加上宏觀環境高度不確定性,歐洲經濟度過了艱難的2019年,雖然歐盟地區生產總值(GDP)有望連續第7年保持正增長,但預計僅略高於1%的實際增長率,可能創下2014年以來最低水平。「前路充滿挑戰。」
  • 安納達鈦業:2014年度報告摘要
    慧聰塗料原料網訊:主營業務分析     2014年,安徽安納達鈦業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來自銳鈦型鈦白粉和金紅石型鈦白粉的銷售,主營業務未發生變化,金紅石型鈦白粉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87.83%,銳鈦型鈦白粉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為12.17%。
  • 孫祥棟:解讀2014年以來我國電力彈性係數
    2008年以來,我國電力彈性係數快速上升後又急速下降,2014年降至0.51,2015年一季度降至0.12,達到甚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借鑑國際經驗,這是否意味著中國已經快速完成了工業化?答案必然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