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綜研院建院三十周年·2019綜研智庫論壇暨第七屆中國軟科學獎頒獎典禮」日前在深圳舉行。多位著名專家就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表了觀點。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從現有產業的總體水平上看,我國跟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絕大多數的產業還在追趕之中,那就要利用後來者優勢。「這在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程度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林毅夫呼籲,在轉型過程當中要繼續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將資源能夠更好地配置、使得效率更高。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跟兩種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人才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說,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但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性制約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中,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開放服務業市場;二是建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監管的包容審慎機制,三是建立落後產能的市場促進機制。
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對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特點及新舊經濟轉型過程中金融體系應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表示,目前全球都處於新舊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時期,中國經濟傳統增長動力逐步減弱,新經濟板塊則迎來增長。「從2018年統計數據來看,整個經濟增長指標在回落,但是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在明顯加快。2018年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30.7%。」
巴曙松認為,在新舊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的金融體系還不能夠滿足新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未來需要通過金融轉型推動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