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解除束縛經濟增長的結構性體制性障礙

2020-12-04 經濟參考網

  由深圳市綜研軟科學發展基金會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綜研院建院三十周年·2019綜研智庫論壇暨第七屆中國軟科學獎頒獎典禮」日前在深圳舉行。多位著名專家就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表了觀點。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表示,從現有產業的總體水平上看,我國跟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絕大多數的產業還在追趕之中,那就要利用後來者優勢。「這在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程度所需要的條件是不一樣的」。

  林毅夫呼籲,在轉型過程當中要繼續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將資源能夠更好地配置、使得效率更高。同時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跟兩種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還包括人才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說,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階段性顯著成效,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態勢,但深層次的結構性、體制性制約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因此,需要進一步推進改革中,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開放服務業市場;二是建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監管的包容審慎機制,三是建立落後產能的市場促進機制。

  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香港交易所集團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對當前我國的經濟增長特點及新舊經濟轉型過程中金融體系應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表示,目前全球都處於新舊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時期,中國經濟傳統增長動力逐步減弱,新經濟板塊則迎來增長。「從2018年統計數據來看,整個經濟增長指標在回落,但是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業的增長速度在明顯加快。2018年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30.7%。」

  巴曙松認為,在新舊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的金融體系還不能夠滿足新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未來需要通過金融轉型推動經濟轉型。

 

相關焦點

  • 【中英文對照】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
    一、前言Introduction結構性改革是二十國集團(G20)的一項重點議題,也是G20實現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目標的關鍵之一。結構性改革是長期增長的重要動力,特別是在與宏觀經濟政策一併使用時,能夠提振信心、促進需求和增長。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承諾「各自以及共同使用所有政策工具,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政策」以「促進增長,增強信心,維護和增進復甦」。
  •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認識發展大勢、深刻把握髮展規律、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解決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堅定信心 保持定力 用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通過結構性改革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依然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關鍵所在。   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取得新進展,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依然緊迫。上半年,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在投資增速下降的同時,消費佔內需的比重持續上升,消費驅動力有所強化;在工業出現低迷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長迅速,服務主導型增長開始出現;在傳統產業增長式微的同時,新產業連續多年增速保持在兩位數,新經濟開始在中國經濟大舞臺上嶄露頭角。但我們也需要看到,我國經濟還存在不少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產能過剩現象比較嚴重。
  • 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原標題: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耦合性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目標是通過改革發揮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的作用,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   一方面,深化市場體制改革可以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
  • 鑫融基 · 金融研究院:疊加與漲落,當前我國的經濟形勢分析
    但是,隨著國家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加大和體制性改革的加速推進,中國經濟有能力應對外部衝擊,實現經濟增長在四季度企穩回升至6.3%-6.4%。  四、危機防範和對策選擇  1、高度警惕黑天鵝與區域性金融風險  我國當前既要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改革和去槓桿,降低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概率,同時又要結構性加槓桿,拉動經濟增長,保住就業,因為社會穩定是一切的前提。
  • 向結構性改革要新動力新優勢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經濟結構性改革,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氣勢如虹、波瀾壯闊,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今後,我們在改革道路上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
  • 習近平督戰結構性改革 觀中國經濟需用「望遠鏡」
    因此,習近平強調,堅持進行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經濟中的深層次和中長期問題,讓中國經濟走得更好更穩更遠。  增速短期變化之所以被淡化,並不意味中國官方決定任由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相反,結構改革之所以成為當前政策核心,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決策者對中國經濟能夠在壓力下「行穩」充滿信心。
  • 後發國家工業化的優勢與劣勢,以及中國結構性改革的邏輯
    後發國家如果不能推進改革進程,那麼長期來看,交易費用一定高於收益,並且邊際效益遞減,阻礙經濟增長。在拉美國家、東歐國家等均出現了短期經濟大規模增長,後期增長乏力和停滯,陷入制度發展障礙,受到尋租、社會治理危機、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等長期困擾,最終釀成政治與經濟危機。
  • 肖鋼:推動衍生品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1月30日,在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肖鋼發表了主題演講,他表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彌補我國金融市場的短板。衍生品市場是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該加強頂層設計,突破「衍生品市場是壞孩子」的觀念束縛,加快制度供給和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充分發揮衍生品市場在抵禦經濟下行風險中的作用。實踐表明,衍生品市場不僅能夠降低非金融企業生產經營風險,提高企業價值,還能夠提高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信用提供能力,提升其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尤其在經濟下行期內,這種作用更為突出。
  • 未來經濟工作應抓主要矛盾化危為機
    這15項工作看起來涉及面比較寬泛,但事實上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既承接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主要任務,又聚焦上半年經濟運行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既體現了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又體現了妥善處理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落腳點則在于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和投資增長點,扎紮實實推進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添經濟發展活力和動力,扎紮實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 ...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
    原標題:●2021年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應是在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不斷克服的背景下,供求總量向著平衡方向發展 ●只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站穩腳跟,育先機、開新局 ●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以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談2021
  • 堅持改革開放 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三論紮實做好2021年經濟...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是搶抓新時代重大機遇的具體舉措。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細化「放管服」改革。
  • 防城港丨創新生態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
    1981年裡根提出「經濟復興計劃」,聲明與過去美國政府以需求學派為指導思想的政策相決裂,改以供給學派理論為依據,採取了大幅度減稅和削減社會福利等措施,以刺激經濟增長和減少政府干預及赤字壓力,並主導了1981年和1986年兩次重要減稅措施的制定和實施。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的主要宏觀經濟背景與美國二十世紀80年代所面臨的「滯脹」明顯不同。從國際上看,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調整。
  • 張佔斌 杜慶昊: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 立足增長階段轉換 實現經濟再平衡
    總體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有望在新的中高速增長平臺上保持穩定發展,並通過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等建立起新的平衡,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新的動力。「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有望在曲折中完成增長階段轉換的任務,確立中高速增長階段新的增長平臺,並通過深化改革開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等建立起新的平衡。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挑戰與機遇並存。從挑戰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既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又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經濟金融危機的底線,其目標則是要在中高速增長的新平臺上保持穩定發展。
  • 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加快轉換
    會議分析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健康發展,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增長動力加快轉換。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增強。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逆周期調節的要求,宏觀槓桿率高速增長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金融風險防控穩妥果斷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通過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催生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帶動「雙創」蓬勃發展,通過強化協同創新機制,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通過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創新產出績效,通過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完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重磅】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有三大關鍵
    在主題演講環節,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王一鳴,分別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良性互動、擴大消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了主旨演講;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徐善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分別就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