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京召開。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連維良出席論壇並致辭。圖為會議現場。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傑 攝)
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有三大關鍵
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在京舉行
「『十四五』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和新任務。」11月29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京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百年變局的戰略抉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
彭森是在當日召開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作出如是表示的。論壇由國家發改委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主題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當前,推進改革的複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不亞於40年前,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開啟中國改革的新徵程。」彭森指出,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有三大關鍵。
▲ 圖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出席論壇並發言。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傑 攝)
一是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實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最核心的還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二是必須在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要素市場化配置是關鍵性基礎性的重大改革任務,也是市場化改革成敗的關鍵。「十四五」時期要真正突破阻礙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和創新。
三是必須進一步創新改革推進方式。更加注重處理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改革與開放、改革與法治三大關係。
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連維良出席論壇並致辭。來自全國政協、國家發改委、中國社科院等有關機構的負責同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會員代表,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改革一線的有關領導、學者和企業家等近150人出席了論壇。
在主題演講環節,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王一鳴,分別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良性互動、擴大消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作了主旨演講;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培勇、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司長徐善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分別就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城市群應率先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與均等化等問題發表主旨演講。
圓桌論壇上,國務院法制辦原副主任、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張穹,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吳德林,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高紅冰圍繞「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發表演講。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畢吉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華生,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原主任李鐵,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理事長錢龍海圍繞「堅持改革創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主題發表演講。原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陳立、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曹遠徵,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涇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青,分別就圓桌論壇各專題發言進行了針對性點評。
連結:
以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釋放中國經濟結構性潛能
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百年變局的戰略抉擇,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一招,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
「『十四五』期間,應通過更大力度、更有實效的改革開放,釋放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潛能。」
這是從11月29日召開的第十八屆中國改革論壇上傳來的「改革之聲」。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主題,與會嘉賓群策群力、獻計獻策。
▲ 圖為會議現場。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傑 攝)
1
建議GDP不再作為「掛帥」指標
「中國經濟首先受到疫情衝擊,但率先恢復,走勢基本符合預期。」談到當前的經濟形勢,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已達0.7%,全年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明年或可達7%~8%,這主要是由於低基數導致的恢復性增長,並非是經濟重返高增長軌道。今明兩年,GDP平均增速預計在5%左右。
劉世錦建議明年採取就業指標「打頭」、GDP指標「收尾」的指標體系。「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就業指標能有效衡量全社會資源利用狀態,這應是一個力爭完成的指標。」
此外,還可以採取若干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標,包括居民人均收入、物價水平、宏觀槓桿率、全要素生產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等。「GDP指標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後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劉世錦說。
有研究認為,為實現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遠景目標,未來15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不能低於4.7%。劉世錦對此並不認同。「這些研究通常假定匯率水平不變或僅有小幅升值。匯率變動是一個複雜問題,從長期看,最重要的變量是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是增長質量的核心指標。」
劉世錦強調說,重要的是匯率變化,而匯率變化直接與經濟增長質量相關。因此,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的立足點應更多地放在提升增長質量上,而非過度追求難以企及的GDP增速。
「我們還應該提一個跟社會民生密切相關的指標,就是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均等化。」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看來,公共服務由政府提供,也是人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收入。他建議城市群應率先實現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和均等化,再推向更大範圍,消除各個領域公共服務供給的差別。
▲ 圖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出席論壇並發言。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傑 攝)
2
著力發掘「1+3+2」結構性潛能
「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區別是,還有相當大的結構性潛能驅動增長,而非主要依賴於宏觀刺激政策。」劉世錦認為,在房地產、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長期結構性潛能逐步消退後,「十四五」期間要著力發掘與中速增長相配套的結構性潛能。
劉世錦提出,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需要「1+3+2」的結構性潛能擔當主角。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3」指實體經濟方面補上中國經濟循環過程中「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三大短板,「2」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
「這些結構性潛能還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政策的束縛,往往是『看得見、抓不住』。」劉世錦表示,下一步應當通過更大力度、更有實效的改革開放,讓這些結構性潛能「變現」。
一是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創造條件允許宅基地使用權向集體組織外部流轉等。二是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改革。三是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放寬準入,促進競爭。四是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的改革。五是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改革。此外,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相關領域深化改革,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談及「十四五」時期的宏觀政策,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表示,要保持貨幣中性,降槓桿、除泡沫,積極財政政策重點進一步體現保障民生。
王小魯建議,「十四五」期間M2和社會融資年增長率不超GDP兩個百分點。配合土地制度改革,控制房價總水平基本不再上升。此外,改革財稅體制,擴大醫療、教育、社保、保障性住房支出。
3
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是擴大消費的前提
「今年以來,我國防控疫情和經濟恢復都走在世界前列,但恢復還是很不平衡的,消費相對於投資和出口、需求端相對於供給端恢復是相對滯後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說。
王一鳴分析認為,疫情抑制了消費傾向和消費預期,造成消費支出的下降和預防性儲蓄的增加。調查數據顯示,疫情對低收入群體衝擊更大。居民負債水平上升會對消費產生擠出效應,收入差距擴大也會對消費形成一定的制約。在政策層面上,宏觀政策偏重激勵供給,工業生產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水平,但消費恢復相對偏弱。
「消費是加快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構建『雙循環』的重要抓手。」王一鳴表示,「從當前來看,擴大消費會對經濟的穩定復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圖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出席論壇並發言。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高弘傑 攝)
如何更好地發揮消費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王一鳴建議,把穩就業放在優先地位;加大促進消費的政策力度;堅持「房住不炒」的政策,抑制房價的過快上升和居民高槓桿對消費的擠出效應;鼓勵發展新型消費;進一步優化消費的環境,創新監管方式,加大對消費領域違紀違規的懲戒力度等。
2019年,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為55.4%,與發達國家相差20個百分點左右。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韓永文看來,這與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不相稱。他提出「,十四五」期間,要把促進消費的著力點放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上,力爭使中等收入群體達到6億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左右。
為此,需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確保居民收入有較快和合理的增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建議,「十四五」時期提高勞動報酬佔比,在全面脫貧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打破城鄉行政分割,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此外,宋曉梧還提出,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提高直接稅比重,發揮稅收平抑貧富差距的作用。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開徵房地產稅,研究開徵遺產稅和贈予稅。
4
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及其產業的比重
改革無止境,創新無止境。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及其產業的比重。推動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是要激發人才積極性,實行「揭榜掛帥」制度。
楊偉民還提出,要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體系「。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等來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談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教授吳德林表示,要聚焦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這兩個科技創新最重要的環節,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自主權,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研究穩定支持與精準支持機制,以創新成果的開放與轉化為導向,推動人才的高效流動。
在科研教育體制改革方面,劉世錦建議,在創新居於前列、科教資源豐厚的城市,創辦高水平大學教育和研發特區,突破現有體制機制政策的不合理約束,在招生、人員聘用、項目管理、資金籌措、智慧財產權、國際身份等方面實行特殊體制和政策。
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並不對立。韓永文提出,要研究通過一些有效而又能夠為國際市場接受的開放合作方式,推動我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研究型大學衝破各種封鎖藩籬,積極參與世界基礎科學研究。加強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經濟技術合作。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李韶輝 付朝歡 實習記者 呂書雅)
原標題:《【重磅】開啟中國改革新徵程有三大關鍵》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