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定信心 保持定力 用改革的辦法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結構性問題依然是當前經濟面臨的核心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元春
年初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經濟結構在各類改革和結構性政策的作用下明顯改善。經濟運行中難點與亮點並存,增加了我們科學判斷經濟形勢的難度。這裡的關鍵,是要辯證認識當前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和主要矛盾。我們既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趨勢,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矛盾,依然是推動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根本辦法。
新動能培育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需關注舊動能弱化帶來的缺口。今年上半年,我國新的發展動能不斷積聚成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湧現。1—5月,網上零售額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為27.7%;創新主體繼續大幅增加,5月份新增企業48萬家左右;工業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業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高於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體增速。經濟發展規律表明,一個產業從基礎研究突破、技術轉化、市場培育、產業轉化、產業擴張到產業的全面市場化,往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周期,且目前所期待的新技術革命和新產業革命仍處在孕育期,這就決定了這些新產業和新技術尚難以從根本上替代傳統產業和技術。從目前的國民經濟核算指標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10%,新業態佔全國貿易總量的比重較低。因此,我們仍需高度關注舊動能弱化帶來的缺口。通過結構性改革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依然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關鍵所在。
產業結構調整繼續取得新進展,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依然緊迫。上半年,我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在投資增速下降的同時,消費佔內需的比重持續上升,消費驅動力有所強化;在工業出現低迷的同時,第三產業增長迅速,服務主導型增長開始出現;在傳統產業增長式微的同時,新產業連續多年增速保持在兩位數,新經濟開始在中國經濟大舞臺上嶄露頭角。但我們也需要看到,我國經濟還存在不少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素質性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產能過剩現象比較嚴重。如果不及時清除這些障礙,無論是傳統動力還是新動能都難以正常發揮作用。比如,一些「殭屍企業」已經成為新動能成長和舊動能改造的「攔路虎」,不僅導致這些行業的績效大幅下滑,而且佔據了大量市場份額和銀行信貸資源。再如,金融行業與實體產業間「脫實向虛」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大量資金在金融領域打轉,無法進入新興行業之中,從而使中長期產業政策難以有相配套的貨幣政策。由此可見,結構性問題仍是制約當前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依然緊迫。
宏觀調控政策取得明顯效果,但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近幾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財政政策加力增效,貨幣政策靈活適度,使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7%,就業增速、消費支出、物價水平等指標均保持穩定,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這是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國內大力推進結構性調整大背景下所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其中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需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總量調控政策雖然能夠幫助穩定短期經濟增長,但對於解決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作用十分有限。我們必須避免通過投資拉動的「老辦法」來穩定經濟增長,否則短期雖然可能見效,但從中長期看會延緩結構調整的步伐,甚至會提高經濟風險發生的概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宏觀調控時,必須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深化改革作為解決發展問題的主要抓手,處理好短期穩增長與中長期調結構的關係。
總的看,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態勢。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環境依舊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結構性問題雖然得到有效緩解,但遠未完全解決。在今後的工作中,無論是短期穩增長、中期促改革還是中長期培育新增長動力,都必須將解決各類結構性問題作為著力點和落腳點。唯有繼續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存在的結構性問題,重塑經濟增長動力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