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運行狀況備受世人關注。處於2018年上下半場的交替期,面對錯綜複雜的經濟形勢,有人看到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不確定性因素增強,因而產生悲觀情緒;也有人看到一些數據十分亮眼、基本面總體向好,因而沾沾自喜。其實,無論過於悲觀還是過於樂觀,都是片面看待中國經濟形勢的結果。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需要我們走出過於悲觀和過於樂觀的兩種認識誤區,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同時又要妥善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增強應變能力。
定力來源於信心。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去年以來增速基本平穩、結構調整優化、質量效益改善、風險總體可控的局面,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給了我們十足的信心。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6.8%,連續11個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區間,二季度GDP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8%,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1至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漲幅比一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1至5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2.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2個百分點……總的來看,當前「穩」的格局依然牢固,「進」的態勢愈加凸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特徵愈發明顯。
雖然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打好三大攻堅戰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但這些都屬於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必將通過發展來解決、成長來跨越。黨的十九大制定的一系列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既有對當下具體國情的科學研判,又有對未來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把握,深刻反映了基於實踐基礎上的邏輯演進和內在關聯,對於經濟發展具有中長期持久推動作用。我國擁有13億多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強、韌性足,這也讓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有了客觀依據。
保持戰略定力,就要圍繞既定戰略規劃和目標,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與上半年相比,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將面臨更為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當此之際,尤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努力趕超,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作出大的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尤需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當前與長遠、中央與地方、國內與國際的關係的基礎上,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大力破除無效供給、培育新動能、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需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在開放的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拓展,繼續精簡負面清單,抓緊完善外資相關法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繼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有效引導支持對外投資。同時,注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尤其要防控金融風險,將政府、企業和居民等各類債務保持在可控範圍內,引導市場合理預期。
在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增強應變能力。在肯定宏觀經濟積極向好趨勢的同時,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要在立足區間調控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抓住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定向施策、精準發力,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前瞻性、靈活性和協同性,促進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平衡協調聯動,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特別要防止政策協調失當,避免在處置風險的同時又造成新的風險。這是一篇必須做好的大文章。
具體來說,要強化底線思維,建立健全風險識別和監測預警體系,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及時跟進監督,堅決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風險;要密切關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監管,明規矩於前、寓嚴管於中、施重懲於後,為新興生產力成長開闢更大空間;要注重引導預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用穩定的宏觀經濟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當前,我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外部環境錯綜複雜,歷史機遇稍縱即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到了緊要關頭。此時此刻,我們要以更大的信心站穩腳跟,以戰略定力應對外界的一切噪音雜音,同時,以不斷完善的機制、高超的調控手段保持宏觀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在風雲激蕩的時代洪流中創造新的精彩與輝煌。(經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