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 奮力書寫不負使命、不負時代的輝煌...

2020-12-01 光明網新聞中心

把握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 奮力書寫不負使命、不負時代的輝煌篇章

——「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發言摘登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洞察時代和世界發展大勢,深入分析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基本特徵及對世界和中國的影響,深入分析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的歷史發展及深刻演變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從學理上研究闡釋大變局的歷史特點、發展趨向及其帶來的深遠影響,有助於更加深刻認識新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更準確把握方向,積極應對時代提出的問題,做好各方面工作。日前,由光明日報編輯部與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共同主辦的「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在貴陽召開。來自歷史學、哲學、國際關係、經濟學等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要特徵、發展趨向、深遠影響及如何應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光明日報今天刊發部分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摘要。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

  作者: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從20世紀初起的最近一百年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局之一,當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化時期。

  就中國歷史來說,1901年《辛丑條約》後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辛亥革命探索建立民主制度失敗,巴黎和會中國蒙受屈辱,這是近代中國最沉淪的時期。1919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此後,中國共產黨用奮鬥和犧牲、用反帝反封建綱領、用中華民族復興理念、用共產主義思想啟迪了人民的覺悟。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新中國以完全獨立自主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之後的70年,中國共產黨用共產主義理想、用社會主義前景,激發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克服無數困難,把歷史推向前進。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黨的領導權威確立了,國家政權穩定了,並且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建設不斷成熟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領導人民積極投身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火熱實踐,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國際地位和國際關係來看,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20世紀前半葉,中國基本上處於不平等條約體系之中,國家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境況下,無法與列強討論平等地位問題。新中國成立的前30年,中國雖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卻仍處在一種相對緊張的國際關係體系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外交上取得巨大進展,同時逐漸確立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歷史發展得出的結論,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挑戰與機遇、風險與衝突並存,我們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克服風險,應對衝突,依據自身國家利益,妥善處理與各國的事務,平衡各種國際關係,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歷史趨勢中的長時段變遷

  作者:俞金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正確認識當今時代潮流和國際大勢。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一些重要會議和重要場合多次強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初看是一個對當今世界的看法,實則是從世界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中獲得的長時段判斷。我認為,可以把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作為「百年」歷史的開端,以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作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發生的重要時間點。此處的時期劃分,是在過去四五個世紀全球化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中所做的階段性劃分。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百年」與以往的世界歷史基本上是一個延續的關係。至少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格局和國際體系處在西方國家主導之下,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而非西方國家在這一體系中處於邊緣或半邊緣地位。當今世界大體上仍是過去幾個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全球體系的延續,但在這個長期的歷史趨勢中,依然存在著階段性的發展和變化。在過去一個世紀裡,這個體系曾經遭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廣大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衝擊,這原本也是世界歷史的一個大變局。但是,到20世紀晚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解體,資本主義勢力進一步向全球擴張。而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發展,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不斷上升。對於新興國家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大變局預示著一種值得期待的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大變局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以何種方式演變,變化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仍然難以把握。此外,我們所面臨的或正在經歷的大變局剛剛開始。歷史的經驗是,國際格局的變革和全球治理體系的調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變局的過渡期也會很長,漫長的過渡期考驗我們對大變局的耐性以及應對能力。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性與時代性

  作者:徐圻(貴州省哲學學會會長)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指世界正在經歷的大態勢,也指中國面臨的大態勢,而且這兩大態勢是彼此影響、互為因果的。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創造、推動一個個階段性的歷史性變局,最終走到了今天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百年歷史過程既是過去時,也是進行時;而今天我們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則是由前面的歷史階段所奠定、所烘託、所造就的,它既是進行時,也是將來時。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子?積貧積弱、東亞病夫、列強宰割,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形象慘不忍睹。但恰恰在沉入谷底的時候,中國有了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從這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開始,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和進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由此發生了深刻的改變。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浴血奮戰,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一次歷經28年的驚天動地的歷史大變局,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積累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新中國前30年的革命、建設、發展,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後來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經過40多年持續不斷的改革與發展,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得到極大的改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最堅實、最穩固的基礎。

  百年來,這一系列歷史變局的積累、演進、疊加,昭示了一個偉大歸宿或目標,那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關乎中華民族和全人類前途命運的大格局、大方略、大藍圖,它是過去歷史變局的結果,同時是民族偉大復興的衝刺點。

  歷史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作者:徐藍(首都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所謂大變局,指的是國際體系、國際格局以及由此引起的國際秩序發生重大變化。這些重大變化,經歷了一個從不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當我們討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或許可以從歷史的長鏡頭中,從外部世界與中國關係的變化中,尋找導致或促成歷史發展不斷量變的重要因素。

  1500年前後新航路的開闢,使得原本在世界上處於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逐漸被打破,形成了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上帝國主義道路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把世界瓜分完畢,亞非拉廣大地區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這就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極不合理的狀態。一戰結束後,戰勝國建立了以歐美資本主義大國為主導的國際體系、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其代表就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以英法為代表的歐洲和以美國、日本為主要力量的多極格局,以及以國際聯盟為代表的國際秩序。後來,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不斷挑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各個大國的實力對比不斷消長,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搖搖欲墜。二戰導致歐洲衰落,形成了建立在雅爾達體系之上的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同時帶來了新的以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為代表的戰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

  鴉片戰爭的爆發及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籤訂,使中國逐漸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進入20世紀後,為爭取民族獨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鬥爭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得中華民族從此開啟了新紀元。新中國提倡並積極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聯合國所提倡的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理念相一致。隨著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中國在國際秩序中的角色從一個被排斥者轉變為參與建設者。尤其是冷戰結束後,中國作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建設者的作用更為明顯。

  進入21世紀後,世界和中國都有新的變化和發展。隨著歐盟、日本、中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總體實力的增強,「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多強」的力量上升,「一超」的力量相對下降,國際格局呈現出多極化和均衡化的趨勢。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迅速發展,在重塑國際經濟格局中逐漸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這新舊交替、破立並舉的轉型過渡期,迫切需要新思維、新理念解疑破題、走出迷局,而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全球發展的貢獻者,無疑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走向來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鄭大華(湖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我們要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走向來理解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論斷。而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走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中華民族從古代的輝煌走向近代的沉淪,二是中華民族從近代的沉淪走向偉大復興。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正是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從古代的輝煌開始走向近代的沉淪,亦即從一個獨立自主的富強之國淪落成了一個受西方列強侵略欺凌的貧弱之國。因此李鴻章在一封奏摺中發出了中國正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驚嘆。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曾經指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正是在「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中,中華民族開始從近代的沉淪走向了復興。

  中華民族從近代的沉淪走向復興,真正起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屈指算來,正好百年。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思想文化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鴉片戰爭後,傳統的「天下觀」遭到挑戰,到了洋務運動時期,這種挑戰加劇。但傳統的「天下觀」的真正瓦解和新的思想意識的形成是在甲午戰後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的世界意識有了進一步發展。中國思想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雖然肇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但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之後,民主與科學才作為現代思想文化的核心觀念或基本價值加以追求和崇尚。除了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和傳入的西方文化外,新文化運動後期又傳入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而為中華民族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經過幾代人持之不懈的努力,到了今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當然,未來依然任重而道遠。我們一定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歷史意義

  作者:張允熠(上海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具有深刻的世界歷史意義。

  百年前,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五四愛國運動風起雲湧之時。百年過去,當今世界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中國的發展。1874年,李鴻章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摺上曾說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回顧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而時至今日,歷史正在改變——中國的發展舉世矚目,這種大變局的本質特徵就是西方中心主義歷史性的跌落。

  西方世界長期秉承「西方中心主義」和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將自己的文化價值理念視為理性、科學、文明、獨立、自由、自主的化身,認為西方不僅過去是世界的中心,現在一直是、將來也永遠是世界的中心。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預測過西方中心主義終將結束,在1850年與恩格斯共同發表的《國際述評(一)》一文中明確指出,世界經濟貿易文化中心由古代的地中海沿岸向近代北大西洋東岸再向北大西洋西岸進而向太平洋沿岸轉移,這具有一種發展的周期性,世界沒有永恆不變的中心。馬克思與恩格斯寫道:「再過幾年,在我們面前將會出現一條固定航線,從英國通往查理斯,從查理斯和舊金山通往雪梨、廣州和新加坡……這樣,太平洋就會像大西洋在現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紀一樣,起著偉大的世界交通航線的作用;大西洋的作用將會降低,而像現在的地中海一樣成為內海。」如今,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預言正變為現實。

  五四運動至今的百餘年來,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綜觀全球,儘管人類正面臨著一系列重大變化,但最具有世界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莫過於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現存國際霸權的驚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文化的繁榮發展乃是一種歷史大勢和自然法則,具有不可阻擋性。同時,中國即使再強大,也不會步西方「強者必霸」的後塵,中國的文化傳統、哲學思維歷來強調「和而不同」,在國際關係上主張「協和萬邦」,「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繼承發展了這些思想,為國際新秩序構建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深刻理解百年變局中的重大機遇

  作者:裴長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原所長)

  中國崛起是百年變局中最重要的標誌。百年來,中國從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崛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社會主義大國,這是大變局中最主要、也是最積極的進步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的經濟實力,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引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在百年變局中,要深刻理解中國面臨的重大機遇。

  首先,中國的機遇來源於自身制度優勢。以往中國的機遇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客觀的外部環境和世界形勢,而現在中國已經有能力在相當程度上塑造外部客觀環境並影響世界。中國創造機遇的能力來自製度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13個顯著優勢,這是我們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自我創造機遇的根本基礎。

  其次,中國的機遇來源於把握住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當前,我國在生命科學、綠色能源、農業生產、信息技術等許多領域的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的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同時,科研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提升有利於我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佔先機。

  再次,中國機遇來源於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的變化。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不可擋,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在國際經濟環境複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聚焦互利共贏合作,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共建卓有成效,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已經成為一條造福共建國家的開放與繁榮之路。

  最後,中國機遇來源於全球治理體系不可逆轉的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走向,關乎各國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空間,關乎全世界繁榮穩定。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和經濟全球化;主張通過改革,使現有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主動提供國際公共產品。

  處於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中國應致力於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四方面可靠的支撐條件。第一是豐富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中國有9億多勞動年齡人口,相當於美國、日本、歐盟的總人口。2009年以來,中國研發人員規模穩居全球首位,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培養不斷加強。第二是擁有充裕的資金供給。當前我國儲蓄率雖然比歷史峰值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政府負債率遠低於國際社會通用的警戒線。資金供給充裕,債務風險水平低,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三是具備強大的網絡化基礎設施。縱橫成網、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增強了經濟發展的韌性和迴旋餘地。第四是巨大的市場規模和需求擴張空間。在這方面,我國擁有獨特的優勢條件。一方面,市場規模巨大、內部結構複雜,有利於形成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經濟體系。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尚不平衡,這意味著巨大的社會總需求,無疑將激發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社會主義文明漸趨壯大構成百年變局重要內容

  作者:陳宗勝(南開大學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院長)

  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勢不可擋,國際格局日益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徵。特別是像中國這樣文化、體制、制度、價值觀念與西方不同的國家,從相對弱小逐步發展起來,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不同於西方文明的發展道路。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大事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正是依靠在制度上、文化上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的社會主義優勢,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蹟,經濟總量上升到全球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佔至30%以上。這些形成了社會主義文明的更紮實的經濟基礎。正如甘迺迪在其《大國興衰》中所說,新文明必須取得國際生產力重心的轉移。從當今現實看,興盛已幾百年的工業文明正在發生轉折,後工業化時代包括信息化特徵已經顯示出一種明顯的趨勢。總的來說,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國家穩定而持續地提升,相應地,西方文明的位勢也發生了變化,從不可一世的絕對優勢轉變為相對優勢。但是它的基礎框架還在,經濟實力仍然強大,人均GDP全球最高,文化滲透力仍然很強,極端民主化也仍有市場。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大變局的性質和特徵,利用其帶來的機遇,迎接可能的挑戰,持續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

  充分認知大變局的可變性與複雜性

  作者:鄒詩鵬(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我們要清醒認識和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可變性與複雜性。最近一百年來,人類歷史是一個劇烈動蕩與高速發展引致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是一個由資本擴張支配的全球體系,是一個以西方國家為中軸的世界體系。但同時也是非西方國家以其獨立解放與堅忍不拔的革命和創造性的歷史實踐積極契入人類文明進程,並以自身獨特的發展道路改變並完善世界歷史進程的百年。中國從百年之前以極其艱難和被動的方式進入世界歷史,到如今主動融入世界歷史並帶來世界體系的重大改變,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翻天覆地的變化及成就是全球巨大變化的一大主角。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表現的正是馬克思的世界市場及經濟全球化思想。因為這樣一條發展道路,使得中國避免了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可能帶來的東擴態勢。此後,隨著中國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中國贏得了快速發展,並且在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中國行之有效的經濟增長方式及發展趨勢,也引起了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焦慮,種種試圖讓中國從已經形成的經濟全球化格局及其秩序中脫鉤或脫嵌的做法,也是在百年來人類經濟總體上的理性化傳統中很少出現的。

  大變局對於中國而言是機遇,但同時也應充分估計其帶來的挑戰。大變局的判斷強調的是「變」,即不確定性,要充分理解大變局的可變性與複雜性,以及中國道路在未來歲月的艱巨性。在當前局面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特別是從以唯物史觀分析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及當代轉變的宏觀視域來分析和定位大變局中的中國。研究中國哲學文化傳統近現代的實踐轉向、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關實踐觀變革,並有效借鑑和吸納當代西方有關實踐哲學資源,從實踐哲學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進一步夯實應對大變局的理論基礎。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奮勇開拓、深化發展,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戰略定力,應對大變局尤其需要戰略定力。大變局的實質就是要改變西方主導的模式,朝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方向邁進。正因如此,我們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的實踐智慧,尤其應當堅持理性與和平主義的基本方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不斷交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答卷。

  國際格局演變中的世界大變局

  作者:於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大變局,是世界性的大發展、大調整、大轉折等歷史合力的產物。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今日世界的經濟版圖已經發生了深層次的變化;國際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科技革命正在加快重塑世界;維護人類文明多樣性呈現出新的態勢。

  這一切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矛盾運動的結果,這首先可從國際格局的歷史演變中看出來。國際格局的演變,與世界大變局密切相關;國際格局發生的重大改變,往往是新的世界大變局到來的前兆或先導。

  17世紀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交戰國在1648年締結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形成「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開創了近代國際關係的先河。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打破了歐洲均勢的局面。法國戰敗後在1814—1815年形成了維也納體系,這是一個由少數大國決定世界命運的強權政治的體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勝國為分贓和維護既得利益而構建的國際體系。二戰結束後形成了雅爾達體系,它雖然維持了戰後基本穩定的世界格局,但卻充斥著大國稱霸、大國支配小國、強國支配弱國的霸權主義。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冷戰」,導致了兩極格局的形成。冷戰結束後,美國謀求「單極世界」的目標及全球戰略在世界受阻,其霸權地位難以為繼,所謂「後冷戰時代」悄然而去。與此同時,世界權力始終由少數大國主導、西方國家決定世界命運的國際格局,正為今天走向多極的時代所摒棄,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經濟力量的對比,是構成國際格局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大變局」的基礎。近年來,中國、印度、俄羅斯、拉美地區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形成,它們的經濟總量及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逐年上升,其中尤以中國最為突出。今天,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力量已經不再完全由西方所主導,中國正在成為新型國際關係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在世界產生廣泛影響。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歷史機遇,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滿懷信心地從歷史走向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合力

  作者:孫君健(河南大學副校長)

  人類歷史上,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然而,在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背後,也應看到思想、制度與文化的力量。

  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中,思想領域的重大變化對制度與格局之變產生了深遠影響。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產生前後,思想領域的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啟蒙運動等完成了由神權到人權、王權到民權的轉變。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產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矛盾不斷累積,帶來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等一系列內部治理體系安排與殖民主義等外部治理體系擴張,帶來了世界局勢的深刻變化。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闡述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在人類思想史上實現了一次偉大變革。十月革命爆發後,社會主義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由一國到多國,傳入並深刻影響了中國。新中國的成立引起了世界格局的巨大轉變,極大地壯大了世界社會主義力量,改變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世界大變局,深刻地體現出世界歷史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變化。而這一變化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中華民族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應對。二戰後建立的國際治理體系基本上以西方大國為主導,資本主義國家一直試圖顛覆社會主義政權。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美國對華遏制戰略政策公開化,而英國脫歐等事件則顯示出西方國家內部的分歧與可能給國際社會帶來的風險與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出的一個中國答案,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則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國際關係演變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蒲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關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用國際政治學科領域中的「長周期理論」「權力轉移理論」等國際關係演變的不同理論範式予以解讀。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本質在於國際秩序的轉型。現行國際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建立的,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弊端。但是,當前的轉型並不是顛覆二戰結束以來國際關係運行的基本原則和制度框架。事實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一直積極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主張通過調整和改革,使現有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集中表現在國際權力結構的顯著變化。自地理大發現以來,世界逐漸形成了以西方為中心、亞非拉為邊緣的中心—外圍體系。冷戰結束後,弗朗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曾風靡一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優勢似乎達到頂點。然而,進入21世紀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在西方,歐洲正面臨著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等問題,曾經牢不可破的安全優勢、經濟優勢等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2019年的北約峰會傳遞出強烈的不和諧信號,西方國家在經濟、安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在減少。隨著新興力量在國際舞臺上分量越來越重,世界權力幾百年來一直在西方幾個大國之間輪流「倒手」的局面已不復存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此外,傳統的權力轉移發生在國家之間,而當今的權力轉移既表現為崛起中的新興國家開始分享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主導權,又表現為非國家行為體、社會運動的權力日益增大。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為國際社會帶來高度的流動性和開放性,打破了傳統的資源和權力壟斷,為新興國家利用後發優勢提供了難得的物質條件,同時極大強化了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事務的能力。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範圍的觀念、制度等也呈現日益多元的格局,新興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開始成為知識、技術、信息的生產源和傳播源。這種權力分散的現實推動國際政治朝著多元化、多層次的網狀結構轉型。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歷史機遇,中國的迅速發展本身就是推動國際秩序轉型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伴隨著大變局而產生的失序、失範以及長時間的不確定性,對於面臨各種重大全球性問題的國際社會而言,也意味著風險與挑戰。

  全面認識和理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何成(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

  全面深刻認識「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係到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國能否踏上現代化強國之路,關係到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能否順利實現偉大復興之夢,關係到揭示人類社會前進方向的科學社會主義能否在21世紀綻放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首先,「變」在何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就變在前所未有、百年罕遇,變就變在立破並舉、滌舊生新。這個大變局,概括起來說,就是當前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即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加快「自西向東」位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全球治理的話語權越來越向發展中國家傾斜,全球治理體系越來越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世界文明多樣性更加彰顯,世界各國開放包容、多元互鑑成為主基調。

  其次,「道」向何方?大變局的演進趨勢,必然反映人類文明和平發展的大潮流大趨向。這個大變局,是從事實上「一家獨大」的單極世界向協同共治的多極世界的重大轉變;是現代化發展路徑從一元走向多元的重大轉變;是從社會主義遭遇嚴重挫折向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勃勃生機的重大轉變。當然也還要清醒認識到,世界格局的演變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世界力量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仍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佔據優勢地位,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兩種道路的鬥爭也將是漫長的、持久的。

  再次,對我是「機」還是「危」?當前我國有利條件是,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時與勢在我們這一邊;不利條件或者重大挑戰是,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必然遭到美西方等守成大國的遏制。可以預見的是,這種遏制將是長期的、高壓的,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一旦應對不好就會延誤甚至中斷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

  最後,中國怎麼辦?面對世界百年難遇的時代大變局,面對千載難逢的歷史大機遇,我們要深刻認識國際格局演變與民族復興、現代化強國目標的疊加性、同步性、長期性,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堅持不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鬥爭精神,在道路、方向、立場等重大原則問題上守住守好底線紅線,牢牢把握戰略上的主動權。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證全黨團結統一、行動一致,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胸懷兩個大局 開闢發展新局

  作者:彭國華(人民日報社理論部副主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相互交匯、彼此深刻影響的。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離不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一重要論述向我們提出了兩個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一是如何認識把握這兩個大局的內涵、特質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如何從胸懷兩個大局出發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開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當今世界經濟領域正在發生大變局: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遲遲走不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美國等西方國家背離經濟全球化的大勢,開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倒車;而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分量和比重不斷增加。在這個大變局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中國,地位可謂舉足輕重。

  當今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正在發生大變局:「G7」「G8」等「富國俱樂部」主導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越來越不得人心;「G20」等更具廣泛代表性的全球治理平臺影響日益深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在這個大變局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贏得廣泛國際共識,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得到眾多國家響應。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正在發生大變局,前沿性、顛覆性高新科技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中國抓住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在主要領域同歐美強國處於「跟跑」或「並跑」態勢,在5G、量子通信等一些領域甚至佔得先機、居於「領跑」位置。

  當今世界範圍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發展演進正在發生大變局:當今時代,世界範圍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在這一大變局中,中國高舉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是發生這一深刻轉變的決定性因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這一大變局前途和走向的關鍵變量。

  胸懷兩個大局,我們就能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符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正向發展要求,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符合時代進步潮流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對此我們要堅信不疑、堅定不移,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戰略定力。同時應該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在不斷發展演化之中,尚未定型定局,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和變數。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交匯,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憂患意識、發揚鬥爭精神,著力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不斷開闢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符合世界人民意願和利益、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方向演進。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作者:肖遠平(貴州師範大學校長)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堅定文化自信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促進革命文化傳承創新,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一直有著非凡的文化氣度和文化責任,特別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充分體現了往聖先賢的思想抱負。中國文化從來就不是一種狹隘的文化,而是面向世界發展、推進人類進步的負有歷史責任感的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和人類未來發展的積極貢獻,是回應世界當下矛盾衝突和發展道路、未來前景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今天,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全球性問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在維護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推動交流互鑑,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衝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03日 06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這場報告會,洪書記出了一道人生的考題,鼓勵同學們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這場報告會,洪書記出了一道人生的考題,鼓勵同學們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2020-12-05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保持戰略定力 增強應變能力
    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需要我們走出過於悲觀和過於樂觀的兩種認識誤區,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同時又要妥善應對各種不確定性,增強應變能力。定力來源於信心。面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國經濟運行延續了去年以來增速基本平穩、結構調整優化、質量效益改善、風險總體可控的局面,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給了我們十足的信心。
  • 深刻理解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內涵
    田文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強調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問題。  結合後疫情時代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筆者認為,需要站在以下三個高度深刻理解「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的講話精神,深刻認識黨中央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心。
  • 唯有隻爭朝夕,方能不負韶華
    □蔡曉輝 「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0年新年賀詞,回顧不平凡的2019年,描繪新一年的美好藍圖。質樸的話語,飽含人民領袖真摯而深沉的情感、充滿領路人篤定前行的力量。
  • 把握新發展階段 搶抓歷史性機遇
    全省上下必須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和使命要求,立足新起點、奮進新時代,書寫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篇章。安徽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增強進取意識,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對安徽而言,「十四五」期間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抓住了就可能帶來「安徽震撼」,失去了就可能留下「歷史遺憾」。
  • 圖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句100句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金句關於牢記歷史使命01-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鮮明地向世人宣示了我們黨在新時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麼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麼樣的奮鬥目標的重大問題,
  • 提高「七種能力」 不負時代使命:看南寧市法院的派出庭長們這樣說...
    江南區法院蘇圩法庭庭長劉紹峰、興寧區法院崑崙法庭庭長陳龍江和西鄉塘區法院金陵法庭副庭長唐運明結合工作實際和個人成長經歷,從青年人的視角出發,談一談如何立足崗位錘鍊提高自身「七種能力」,促進個人全面發展,更好肩負起新時代法院人的職責使命。
  • 開學季:不負時代 不負芳華——魯東大學校長王慶寄語2020級新同學
    今天,在這個不平凡年份的特殊日子,在我們第一次相聚的時刻,我想談談關於愛國的幾點認識和體會,與大家共勉。陳獨秀先生曾經說過:「我十年以前,在家裡讀書的時候……哪知道國家是個什麼東西,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我生長到二十多歲,才知道有個國家,才知道國家乃是全國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應當盡力於這大家的大義。」
  •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期間,圍繞秦嶺生態保護、脫貧攻堅等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等一系列關於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斷,從歷史唯物論、辯證認識論和能動實踐論三個維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推向了新境界。
  • 擔當起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我們必須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實現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
  • 人民日報新論:大國崛起需要「戰略定力」
    有效發揮崛起戰略的作用,既需要準確的戰略評估,保持清醒的戰略頭腦,也需要處理複雜局面的戰略定力。   所謂定力,是一種在複雜形勢下抵制誘惑、排除幹擾、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目標和首要挑戰上的能力,從而有效應對挑戰,達成有利結果。它體現為在把握事物發展規律、認清事物宏觀走勢的基礎上,冷靜沉著地行動。   當前的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對國際形勢截然不同的判斷層出不窮。
  • 傳承接力 不負使命 這場座談會溫商新生代們這樣說……
    全國溫州商會總會新生代工作委員會原會長 蘇新「新生代溫商成長於偉大的時代,作為新時代的創業者,我們承擔著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希望新生代企業家們珍惜機會,不負重託,擔當實幹,勇立潮頭。今天,他從蘇新手中接過「接力棒」,一定竭盡所能,不負使命!今後,他將創新思路,當好引領者。聚焦新時代,新需求,繼承優良傳統,進一步開拓思維,整合資源,不斷豐富和拓展服務內涵;把握機遇,當好探索者。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典禮上,教師代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範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題演講,以饗讀者。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大家好!首先,祝賀各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即將離開燕園,走向新的人生舞臺。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裡,給走向未來的你們講幾句話。
  •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張躍軍: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熱烈歡迎2018級研究生,歡迎優秀的你們在最好的青春年華來到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校園,在神聖的嶽麓山下開啟學術研究的航行,美麗的湖南大學因為你們的到來而更加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祝願你們在這裡收穫滿滿的幸福! 新的學期,新的起點。什麼是研究生,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啟動新的人生航程?15年前的今天,我和大家一樣,充滿了好奇和期待。
  • 星空不問趕路人 歲月不負追夢者
    即使是能力強者也不可能盡善盡美的完成所有工作,團隊的配合可以實現1+1>2的效果。身為一名組工幹部,不僅要錘鍊自身的本領,不拖整體的後腿,更要懂得與人合作,多向身邊同事學習請教,凝聚集體的力量,聚焦共同的目標,才能勇攀組織之巔。 沒有一份努力是毫無意義的。
  • 青平:無奮鬥,不青春!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徵途慢慢,唯有奮鬥。我們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千山萬水,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習主席為我們吹響了2021年奮鬥前行的號角。作為青年人,我們要勇於進取,不負韶華,做新時代的青春奮鬥者。作為新時代的青春奮鬥者應該有挺身而出、甘於奉獻的精神。
  • 充分認識黨的十九大的歷史地位重大意義 奮力開創西藏長足發展和...
    ;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旗幟、團結奮進的大會,展示了我們黨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 黨的十九大審議批准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來中央的戰略決策,在回顧總結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了適應時代要求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審議通過的黨章修正案,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取得的成果,體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和重大戰略思想
  • 新華社評論員:時間屬於奮進者 歷史屬於奮進者
    歷史屬於奮進者!」辭舊迎新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體中華兒女致以節日祝福。講話站在中華民族大歷史的角度,回顧過去一年取得的豐碩成果,展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奮鬥新徵程,暢想中華民族奮進新時代、書寫中華文明新的輝煌篇章的偉大時代,激蕩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 論新起點 新機遇 新動力 新要求
    貴州在奮力趕超的衝鋒號下,思路明,舉措實,堅持不懈地奮力追、全力趕、努力超,保持了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強勁勢頭。 新起點上,我們著眼未來,認準目標。「科學發展」邁開大步,「後發趕超」鏗鏘開局,「同步小康」踏上徵程。乘勢而上,攀越高峰,我們正當其時。 三 新機遇,源於對時代發展的全面把握。
  • 微電子所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二次集中學習
    根據工作計劃,7月10日,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二次集中學習,集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黨委書記、副所長戴博偉主持學習,並領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他表示,《綱要》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