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2014年,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新一輪改革的第一年。隨著改革全面推開,改革紅利的逐步釋放,能否帶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宏觀調控的既定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這是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
對此,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增長平穩,結構優化,物價可控,就業壓力加大;改革創新,發展動力轉化;簡政放權,市場活力增強。
首先,從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來看,預計2014年GDP增長率為7.6%,第三產業比重將達46.5%。
農業,在取得糧食生產「十連增」輝煌成績的同時,面臨著產需缺口加大、供求緊平衡的嚴峻挑戰。2013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超過6億噸,但糧食淨進口卻突破了8400萬噸。所以,在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2014年的首要任務,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同時,依靠科技支撐和創新驅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國農民的共同努力下,預計2014年農業產值將增加4.2%,比2013年增速高0.2個百分點。
工業和建築業,當前面臨的最突出矛盾是產能過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確保「十二五」淘汰落後產能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在此過程中,工業增速將會適當放緩。從全國來看,今年房地產行業的增速整體會放緩,但仍會有個位數的增長。預計2014年第二產業增長率將在7.4%左右。
服務業,2013年增速達到8.3%,其中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業發展最快,尤其是電子商務快速增長。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6.1%。這是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標誌。未來,移動互聯智能電子產品、網上零售、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產業、現代金融業將引領第三產業較快發展。預計2014年服務業增速將達到8.6%,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一項工作重點: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其次,從物價水平來看,CPI主要取決於先導性價格指數PPI、上一年價格翹尾因素影響、採購經理指數(PMI)和資源品價格放開的品種和節奏。
我國PPI已經連續24各月同比指數為負數,這是牽制CPI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因素。根據2013年月度環比PPI推測,預計2014年三季度月度同比PPI轉負為正,並在正負值臨界線小幅波動。經測算,2013年價格水平對2014年翹尾因素的影響為1%。製造業PMI已經連續17個月高於50%,非製造業PMI始終在55%左右。根據以上三因素判斷2014年CPI將在2.4%左右。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推進水、氣、油、電、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要逐步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如果2014年上半年出臺相應的價格改革措施,則對下半年的物價水平產生一定影響。
綜合各方面因素,預計2014年全年通貨膨脹率將呈前低後高的態勢,CPI全年增長2.8%左右。
第三,從就業形勢來看,雖然2013年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310萬人,但城鎮登記失業率仍達到4.1%。2014年應屆畢業大學生724萬人,比上年增加25萬人。2009年以來每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都在900萬人以上。由此可以推測,今年的就業壓力非常大。
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相關舉措落實到位,以創新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業就業的良好氛圍。同時,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2014年主要任務的要求,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重點抓高校畢業生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可以控制在4.5%以內。
第四,從增長動力來看,目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提高,每年將有1000多萬農民進城。據測算,按全國平均水平,每增加一個城鎮常駐人口將拉動9萬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同時,這些新增城鎮居民還將帶動吃、穿、住、用、行、教育、醫療等方面消費的增長。城鎮化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有力地拉動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
同時,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流轉加快,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和經營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推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財政轉移性收入都將有所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得以較快增長。消費需求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不斷加大。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總體呈低速復甦態勢,發達經濟體出現了一些積極跡象,但增長後勁不足,新興經濟體整體增速雖仍較快,但下行壓力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國際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2014年我國出口貿易和引進外資將進一步擴大,但同時對重要技術、資源品的進口也將進一步加大,鼓勵支持企業和個人「走出去」對外投資,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狀況將進一步得到改善。投資、消費、出口在經濟發展動力結構中的比例將更趨合理。
經濟結構將逐步轉向以消費、服務業為主,更多地依靠內需,更多地從要素效率提升獲取動力。
第五,從市場活力來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總的改革方向,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內生動力。本屆政府承諾5年內要精簡576項行政審批,到目前已經完成416項。
大規模的簡政放權,為企業提供了便利,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和創新主體。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數據,今年以來全國市場主體數量平穩增長,1 月底實有 6108.59 萬戶,月環比增長0.76%,註冊資本102.74萬億元 ,增長1.52%;全國實有企業 1540.87 萬戶(含分支機構),月環比增長 0.85%,註冊資本98.28 萬億元,增長 1.45%。2月底,實有市場主體6130.22萬戶,月環比增長0.35%,註冊資本(金)103.66萬億元,增長0.9%;全國新登記註冊企業13.03萬戶,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為10.51萬戶,佔新登記註冊企業總數的80.63%,比上月擴大2.3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0.51萬戶,佔3.88%,比上月減少0.7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2.02萬戶,佔15.49%,比上月減少1.6個百分點。
全國市場主體及企業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趨勢,從微觀層面折射出經濟的增長潛力、市場的內在活力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走向。
綜上,我們對今年政府經濟工作「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總思路充分認同,對實現宏觀調控總目標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