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的宏觀經濟政策要關注微觀層面的「獲得感」

2020-12-05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財政研究室副主任 何代欣

  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各方面都在努力。宏觀經濟政策亦持續發力。財稅和金融領域都有大動作。2月11日,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8480億元。加上之前提前下達的10000億元,2020年2月未過,財政政策中僅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一項就達18480億元。中央銀行也沒有鬆懈,稍早一些的2月3日和4日,中國人民銀行超預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兩天累計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另外,國家還在央行還設立3000億的特別貸款基金。可以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第一層面的戰略部署,擴張態勢初顯。

  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抗擊疫情,一定要關注微觀層面的「獲得感」。就像過去兩年累計超過3.6萬億的減稅降費,還有不低於GDP增速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前者的意義在於為企業和個人減輕負擔,後者的作用是為企業和個人提供資金周轉。特殊時期的首要任務當然是治病救人、防範疫情擴展,而後是要幫助病患恢復生活、工作,再往後是要為疫情發生地乃至整個經濟受損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支撐。無論從哪個角度,宏觀經濟政策是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戰略部署。

  那麼,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怎麼幫助微觀企業和個人,增加其「獲得感」?還原經濟社會生活現場,明白當中的相互關聯十分必要。

  個人需要哪些供給?目前局面下,大部分老百姓需要基本防護和生活物資。除此之外,醫護人員和患者還需要醫療保障物資。在經歷了最初幾天生活用品被大量採購之後,眼下市場上的基本生活品逐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供應狀態。宏觀調控作用不可忽視。基本防護物資也慢慢恢復。雖然口罩並不是隨時可以買到,但供應商開始增加供給。一些特殊崗位和行業,特別是返崗、復工人員有了初步保障。應當看到,對於獲取防護物資仍有困難的人,政府來提供幫助十分必要。現階段完全可以利用政府採購基本防護物資的方式(特別是口罩),向有暴露風險的人們免費提供基本保障。這一方面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再次傳播風險,還可以節省大家時間精力,有效堵塞「口罩黑市」,幫助市場形成正常價格。

  個人需要哪些機會?疫情之下,很多人的工作崗位岌岌可危。即使復工職員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別是要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出現大規模裁員。工作是收入的來源。收入則是消費和投資的基礎。為什麼現代國家如此重視就業情況?正是基於上述淺顯的原理。從就業角度看,現在各方關心服務業有一定的合理性。2019年,中國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3.9%,增速高於GDP增速(6.1%),還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8%)。除了網際網路等行業,大多數服務業從業者需要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目前不能復工是因為受限於不能聚集。慶幸的是與2003年SARS時期不同,網際網路經濟當前已經全面滲透,服務業或多或少都有了網際網路的介入。至少支付業務很多實現了網絡收款。在此基礎上,服務業從業者有條件更深度接入網際網路。宏觀調控也應為網際網路接入創造低稅費、便利融資等條件,讓除遊戲產業以外的其他服務業,如教育、醫療等儘快得到網際網路的支持。這既能緩解就業壓力,也能很好的滿足當下各方消費所需。

  企業需要哪些供給?無論復工與否,企業的資金周轉是個大難題。直接給企業輸血的辦法很多,財政和金融都有一些措施,但應注意區分不同情況。正在運轉的企業亟待減輕各種負擔,而尚未開工的企業可能還在「找米下鍋」。銀行應提供幫助甚至可以承擔一些風險,但銀行不必成為最後兜底人。特殊企業生產可以暫時不計經濟成本。財政幫忙好過金融辦法。正常企業則需要更寬鬆的環境。為了防範疫情,一些阻礙企業運營的管制要慎用。所有措施,應建立在儘可能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基礎上。宏觀經濟政策要真正起效,還需要靈活的體制安排來協調。

  企業需要哪些機會?一是市場機會。復工生產企業面臨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上下遊合作方可能在疫區導致無法進入。即使沒在疫區也可能沒有恢復正常運營。這種情況下,需要發揮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發布相關需求信息,促進國民經濟供需循環。比如幫助企業聯絡新的合作者,初期目標是保障基本運轉,後續則可以成為擴大生產經營契機。二是轉型機會。疫情之後,一些行業可能重組,一些產業則可能快速成長。旅遊和餐飲等行業在等待寒冬過去,但行業內部肯定會汲取這次衝擊經驗來調整經營策略。健康和衛生等產業可能加速整合,更多的健康消費湧入也將改變目前的產業格局。財政與金融支持應該有所預期,一來為調整經營的行業提供喘息機會,二來為成長經營的產業給予足夠支持。

  可以說抗擊疫情的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很多、作用突出。面向微觀企業和個人的政策也日趨具體。我們期待更多更好的政策落地生根,既幫助眼前困難,又助力發展恢復。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萬喆:應重視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面上是否執行到位
    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7月1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分析會(2019年7月)」上表示,應重視宏觀政策在微觀層面上是否執行到位,如果執行不到位,宏觀政策就無法真正有效發揮作用。
  • 劉俏:疫情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邏輯與施力重點
    換言之,總量意義上的GDP增速已經很難反映出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結構變遷、微觀經濟基礎活力、收入分配結構、居民生活質量、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定位、研發強度和創新能力、投資資本收益率(ROIC)等社會經濟結構層面的指標,更能夠反映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疫情下宏觀政策應有其基本邏輯。
  • 為什麼要高度關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
    政府的經濟政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預期成本和收益,因此政策會對企業經營決策產生重要影響。如果經濟政策頻繁變化,就會給企業帶來很大困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關注加總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行為的影響(Julio和Yook,2012;Wang等,2014;Gulen和Ion,2015;Crowley等,2018)。
  • 經濟政策與發展考點: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概念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概念: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現代市場經濟雖然仍以單個微觀經濟主體為基本單位,但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日益呈現出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整體特徵。個人財富、家庭福利和企業利潤的增加,已經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還必然要依賴於整體經濟狀況,整個經濟運行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總量、綜合和全局性特徵。
  • 中央部署意味深長,四大關鍵詞看懂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
    &nbsp&nbsp&nbsp&nbsp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國加大宏觀政策應對力度,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值得關注的是,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配合取得明顯成效。
  • 工業經濟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都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
    當然,就如同您所說的,我們工業經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這個下行壓力,從兩個方面我們進行了分析。  一個是從宏觀層面來講,有效需求不足,對工業發展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制約。首先,消費增勢有所放緩。今年一季度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扣除價格因素之後,同比增長10.8%,增速同比回落了0.1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下降了1.3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回落。再一個,固定資產投資拉動力仍然不強。
  • 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認識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應從三個層面考慮:在宏觀層面,要考慮體制層面的頂層設計;要考慮與科技創新有關的相關管理部門能不能協調的問題;還要考慮如果這些部門不能協調的話,下面的相關部門和地方應當怎麼去協同的問題。在中觀層面,要考慮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在微觀層面,要考慮企業內部的協同創新。
  • 巴曙松談2016中國經濟形勢:宏觀趨穩 微觀分化
    「宏觀趨穩,微觀分化」這8個字來概括。  這位知名經濟學家指出,目前看,沒有一個非常負面的力量,再讓中國經濟增長明顯回落,反而是有很多新的增長動力在培育,同時,也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力量能給中國經濟帶來一個迅速的回升。因此,2016年中國經濟的宏觀層面,不會有大的波動,將保持趨穩的態勢。  「所以更值得關注微觀的分化。」
  • 微觀活、宏觀穩,力促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重慶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時表示,我們有充滿活力的微觀基礎、充足的宏觀政策工具,能夠確保經濟發展基本面的良好態勢。
  • 厲以寧:中國貨幣政策應宏觀和微觀並重,總量和結構結合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日訊 6月27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中國REITs論壇2019年會」上闡述了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思考。他認為,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總需求跟總供給的平衡,一定是而且一直是政府調節中最關心的問題。
  • 馬光遠:應對新冠疫情衝擊中國經濟的十大政策建議
    但是,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全面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無疑也很關鍵和急切。面對疫情給中國經濟已經造成的重大衝擊,暫且拋棄天災或是人禍的追問,將關注轉向已經受到嚴重影響的千千萬萬的行業和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亦屬重中之重。
  • 高培勇:當前經濟形勢下宏觀經濟分析與政策配置思路應有所改變
    高培勇表示,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既不同於疫情之前,也不同於高速增長階段,對於經濟形勢的把握必須要在一般性分析的基礎上向前深入一步。具體而言,高培勇給出了兩種基本看法:一是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要有兩個參考系,二是對宏觀政策的配置分析要堅持對症下藥。
  • 應高度重視明年宏觀經濟面臨的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是否能夠完全常態化依然具有不確定性,戰略轉換帶來的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布局、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布局、國內大循環的暢通與短板的補足、擴大內需戰略層面的啟動等舉措將引發2021年經濟預期的改變,綜合研判,明年宏觀經濟運行面臨七大風險挑戰。
  • 新華財經|新華絲路推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英文信息服務專題
    新華社北京3月24日電(記者胡平超)為幫助境外相關國家和地區有效防控疫情,與海外共享我國抗疫經驗,中國經濟信息社旗下的「一帶一路」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新華絲路於24日推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英文信息服務專題。
  • 中國公眾的獲得感——指標構建、時空變遷和宏觀機制
    考慮到「獲得感」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度的重要指標內涵,我們在對個體「獲得感」進行初步數據描述之後,集中在省域宏觀層面分析「獲得感」的主要影響因素和和時空演變模式。進行省域分析,不但可以為省級治理提供決策依據和政策參考,在社會科學意義上,還能形成面板數據進行具有因果內涵的分析判斷,較之個體層面的截面數據分析要更有價值。
  •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更趨健全_深度報導_中國金融新聞網
    這就需要我們順應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變化,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金融活動統一納入監管,加快補齊監管短板,提升監管效能。  宏觀審慎政策框架要素逐步完備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宏觀審慎監管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國際組織和主要經濟體紛紛致力於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其核心內容就是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大宏觀審慎政策實施力度。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與政策建議
    受全球經濟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中國對外、對美出口分別為0.5%和-12.5%,創2008年以來新低。內部,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人口老齡化加重,宏觀槓桿率較高,經濟下行壓力較大,2019年底經濟暫穩但基礎不牢,且財政貨幣政策空間小於2003年。7、與2003年相比,當前第三產業、消費佔比更高,而疫情對服務業消費影響較大。
  • 資產證券化遇困境:有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原因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潘曉娟    近年來,國內資產證券化業務呈現高速發展趨勢,備受銀行、券商、基金公司、企業等各方面的關注。現代金融工程的應用,使得經濟體系很多非銀行業機構能夠通過「特定合成」創造貨幣,而資產證券化正是這種新型貨幣創造的一種形式。但是,國內的資產證券化發展在當前遇到困境,主要有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面的原因。    宏觀層面,資產證券化需要「緊信貸、寬貨幣」的貨幣政策形勢。如果貨幣緊縮,金融市場流動性受壓,各類金融產品的發展都將受到不利影響。
  • 從宏觀和微觀層面衡量AI在零售業的投資回報率
    因此,為了使自動駕駛投資得到回報,少數幾家已經投資的公司不得不分享紅利,而這也意味著要分攤消費者和保險公司的預期收益。這一切都是從宏觀層面來看的。那麼,在微觀層面呢?讓我們先看一個荒謬的例子,比如,預測今天你會收到多少封電子郵件——這件事是否值得預測?
  • 2014中國經濟:宏觀可喜 微觀有憂
    2014中國經濟:宏觀可喜 微觀有憂 2015-01-21 07:20:22,測試出了中國經濟的抗壓力:擯棄「唯GDP論」,擯棄大規模經濟刺激手段,不會讓經濟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