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財政研究室副主任 何代欣
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各方面都在努力。宏觀經濟政策亦持續發力。財稅和金融領域都有大動作。2月11日,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8480億元。加上之前提前下達的10000億元,2020年2月未過,財政政策中僅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一項就達18480億元。中央銀行也沒有鬆懈,稍早一些的2月3日和4日,中國人民銀行超預期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兩天累計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另外,國家還在央行還設立3000億的特別貸款基金。可以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第一層面的戰略部署,擴張態勢初顯。
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抗擊疫情,一定要關注微觀層面的「獲得感」。就像過去兩年累計超過3.6萬億的減稅降費,還有不低於GDP增速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前者的意義在於為企業和個人減輕負擔,後者的作用是為企業和個人提供資金周轉。特殊時期的首要任務當然是治病救人、防範疫情擴展,而後是要幫助病患恢復生活、工作,再往後是要為疫情發生地乃至整個經濟受損的企業和個人提供支撐。無論從哪個角度,宏觀經濟政策是最開始、也是最重要的戰略部署。
那麼,宏觀經濟政策應該怎麼幫助微觀企業和個人,增加其「獲得感」?還原經濟社會生活現場,明白當中的相互關聯十分必要。
個人需要哪些供給?目前局面下,大部分老百姓需要基本防護和生活物資。除此之外,醫護人員和患者還需要醫療保障物資。在經歷了最初幾天生活用品被大量採購之後,眼下市場上的基本生活品逐步恢復到疫情之前的供應狀態。宏觀調控作用不可忽視。基本防護物資也慢慢恢復。雖然口罩並不是隨時可以買到,但供應商開始增加供給。一些特殊崗位和行業,特別是返崗、復工人員有了初步保障。應當看到,對於獲取防護物資仍有困難的人,政府來提供幫助十分必要。現階段完全可以利用政府採購基本防護物資的方式(特別是口罩),向有暴露風險的人們免費提供基本保障。這一方面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再次傳播風險,還可以節省大家時間精力,有效堵塞「口罩黑市」,幫助市場形成正常價格。
個人需要哪些機會?疫情之下,很多人的工作崗位岌岌可危。即使復工職員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別是要高度關注就業問題,防止出現大規模裁員。工作是收入的來源。收入則是消費和投資的基礎。為什麼現代國家如此重視就業情況?正是基於上述淺顯的原理。從就業角度看,現在各方關心服務業有一定的合理性。2019年,中國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53.9%,增速高於GDP增速(6.1%),還高於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8%)。除了網際網路等行業,大多數服務業從業者需要與消費者面對面接觸。目前不能復工是因為受限於不能聚集。慶幸的是與2003年SARS時期不同,網際網路經濟當前已經全面滲透,服務業或多或少都有了網際網路的介入。至少支付業務很多實現了網絡收款。在此基礎上,服務業從業者有條件更深度接入網際網路。宏觀調控也應為網際網路接入創造低稅費、便利融資等條件,讓除遊戲產業以外的其他服務業,如教育、醫療等儘快得到網際網路的支持。這既能緩解就業壓力,也能很好的滿足當下各方消費所需。
企業需要哪些供給?無論復工與否,企業的資金周轉是個大難題。直接給企業輸血的辦法很多,財政和金融都有一些措施,但應注意區分不同情況。正在運轉的企業亟待減輕各種負擔,而尚未開工的企業可能還在「找米下鍋」。銀行應提供幫助甚至可以承擔一些風險,但銀行不必成為最後兜底人。特殊企業生產可以暫時不計經濟成本。財政幫忙好過金融辦法。正常企業則需要更寬鬆的環境。為了防範疫情,一些阻礙企業運營的管制要慎用。所有措施,應建立在儘可能維護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基礎上。宏觀經濟政策要真正起效,還需要靈活的體制安排來協調。
企業需要哪些機會?一是市場機會。復工生產企業面臨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上下遊合作方可能在疫區導致無法進入。即使沒在疫區也可能沒有恢復正常運營。這種情況下,需要發揮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發布相關需求信息,促進國民經濟供需循環。比如幫助企業聯絡新的合作者,初期目標是保障基本運轉,後續則可以成為擴大生產經營契機。二是轉型機會。疫情之後,一些行業可能重組,一些產業則可能快速成長。旅遊和餐飲等行業在等待寒冬過去,但行業內部肯定會汲取這次衝擊經驗來調整經營策略。健康和衛生等產業可能加速整合,更多的健康消費湧入也將改變目前的產業格局。財政與金融支持應該有所預期,一來為調整經營的行業提供喘息機會,二來為成長經營的產業給予足夠支持。
可以說抗擊疫情的宏觀經濟政策力度很多、作用突出。面向微觀企業和個人的政策也日趨具體。我們期待更多更好的政策落地生根,既幫助眼前困難,又助力發展恢復。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