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 人口紅利拐點已出現(圖)

2020-11-28 中國網

圖一:估計的各個時期GDP潛在增長率

圖二:人口紅利消失前後日本經濟走勢

核心閱讀

■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導致未來中國經濟要過一個「減速關」。對此,我們必須正視趨勢、做好準備、積極應對。潛在增長率下降不可怕,危險的是人們想盡辦法一定要把經濟增速拉到潛在增長率之上

拐點已經出現

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近日,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新聞發布會上提醒記者「要高度重視這個事情。」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這意味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拐點已在2012年出現,將對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我們應當在心理和政策上做好足夠準備。

「判斷一國是否擁有人口紅利,要看兩個指標,一是勞動年齡人口,一是將勞動年齡人口作為分母、其他年齡組如年幼、年老者作為分子得到的人口撫養比。」蔡昉說,如果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就會帶來人口紅利,反之就沒有人口紅利。

過去相當長時間裡,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人口撫養比一升一降,生之者眾,食之者寡,我們得到了人口紅利。「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逐漸減少,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認為,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與此同時,人口撫養比相應上升。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中國的人口紅利將趨於消失。」蔡昉坦言。

經濟增勢將截然不同

潛在增長率「十二五」將降至7.19%,「十三五」將減為6.08%

蔡昉認為,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將使中國經濟增長趨勢出現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變化。「潛在增長率由勞動力投入、資本投入、生產率進步決定,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對這三個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不言而喻,人口紅利趨於消失,會使勞動力減少。除此之外,還會使資本投入增長率放慢。蔡昉解釋說,過去我國撫養比低,人口負擔輕,可以維持高儲蓄率,從而帶來高投資,今後的情況正好相反。另一方面,如果勞動力短缺,就會出現資本投入報酬遞減現象。「打個比方,如果勞動力充裕,1臺機器對應10個勞動力,那麼有多少資本就可以買多少機器;一旦勞動力不足,1臺機器對應1個勞動力,甚至10臺機器才能對應1個勞動力,這個勞動力的體力、智力能照顧得過來嗎?買相同數量的機器,其產出自然會減少。」蔡昉說,「報酬遞減,資本投入就會減少。」

生產率進步,既來自技術進步,也來自勞動力等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如果把勞動力從生產率低的部門配置到高的部門,生產率就能得到改善。「過去,我們把勞動力從農業大規模轉移到第二和第三產業,整體經濟的生產率因此提高。但是,隨著人口紅利趨於消失,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減少,用這種方式獲得的生產率提升可能會越來越少。」蔡昉說。

「一句話,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會因人口紅利趨於消失而減速。」蔡昉說,「『十一五』時期,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為10.5%。我們預計,『十二五』時期將降至7.19%,『十三五』時期更是減為6.08%。」(見圖一)

相關焦點

  • 蔡昉: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
    原標題: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經濟大勢)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使我國人口紅利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自2010年達到峰值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這兩年開始減少,人口撫養比也開始提高,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已現。
  • 社科院副院長:人口紅利拐點或於2015年到來
    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預計在2015年就會提前到來——昨日,市委常委中心組(擴大)舉行《我國當前的民生建設和群眾工作》專題報告會,主講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透露了這一預測結果。人口學上把這段時期稱作「人口紅利期」,這時期整個社會負擔較輕,勞動力人口在增加,我們有充裕的勞動力供給,可以快速生產、降低成本,產品有競爭力,發展也就快。   「但是這一人口紅利來得快、去得快。」李培林說,專家們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的基礎上,加上各種參數進行科學計算後推測,到2030年,我國人口的正金字塔結構幾乎將整個倒轉過來。
  • 中國人口紅利將消失 經濟增長率將跳躍式下降
    對應到當下則是,中國當前正處在人口紅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齡化加速的關鍵轉折期。而這將對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資本市場等有著潛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響。  人口趨勢:三低態勢和三大高峰  近來一張動態圖在微博上傳播頗廣,這張圖號稱讓你看懂中國人口百年變化(1950年~2050年)。
  • 中國人口紅利動力轉換及其發展策略
    從人口結構變化長遠趨勢來看,老齡人口佔比將持續擴大,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持續下降,將凸顯勞動力有效供給約束。加之當前延遲退休年齡、「普遍兩孩」政策滯後效應、新型城鎮化等多重因素,勞動力有限剩餘形成我國第二次人口紅利開發的倒逼機制。一是我國人口數量基數大,並呈現慣性增長態勢,總人口增長的拐點出在下一個十年。
  • 從民工荒到用工荒 中國人口紅利拐點剖析(圖)
    在目前這場不同尋常的「用工荒」中,「結構性用工短缺」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權威數字透露中國不缺勞動力,一方面許多企業高喊招不到工。  2010年這個春天,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到底發生了什麼?是否有一些根本性的變化在發生?又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  缺工!缺工!缺工!
  • 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勞動年齡人口...
    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表示,過去一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繼續減少,就業人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近9億人,就業人口總量仍達7.8億人,勞動力資源仍然豐富
  • 從人口年齡結構發展趨勢看重慶市經濟增長
    人口紅利作為衡量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一個概念和方法,已被越來越多地引用到人口經濟學及日常生活的討論中。它是指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撫養比例下降、總人口中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個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人口紅利」,助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通常,在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人口轉變過程中,由於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有一個時滯,形成年齡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   這三個階段分別具有高少兒撫養比、高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高老年撫養比的特徵。
  • 研究:預計到本世紀末,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從9.5億下降至約3.6億
    據《衛報》15日報導,一項研究稱,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可能比聯合國的預測值少20億,全球人口增長可能會比預期更快達到頂峰。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主導並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研究稱,到2064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7億的峰值,到本世紀末將回落至88億。報告說,包括日本,西班牙和義大利在內的一些國家的人口將減半,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將在未來80年內增加兩倍。
  • 國家統計局:2018年中國大陸出生人口1523萬人 創歷史最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增人口數量較上年減少,人口出生規模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出生率創歷史最低,60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創新高,勞動人口數量也出現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
  •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可能會導致經濟規模發生重大變化
    科研人員研究了2017年所有國家的適齡工作人口減少對經濟的影響。雖然中國將在2035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最大的國家,但從2050年起人口的快速下降將減少經濟增長。結果,如果移民繼續維持美國勞動力,美國有望在2098年奪回頭把交椅。
  • 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的判讀
    人口的年齡結構  指一個人口集團(或群體)在某一時間點上的人口年齡分布狀況、各年齡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通常以百分數表示)。
  • 看懂中國的「人口金字塔」
    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億,佔全國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普查結果上升2.93%。但仔細觀察人口金字塔就會發現,現在還不是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因為目前30~50歲的人群是金字塔上的最大年齡人群,在今後10~20年中他們將洶湧地進入老年行列,而那時的勞動人群將由目前萎縮了的少年人群來擔當。
  • 2019年全國人口大數據:人口總量突破14億 老年人口佔比達18.1%(圖)
    中商情報網訊:2019年末,我國人口總量達到14億人,受出生人口減少影響,人口總量增長略有放緩。城鎮人口比重超過60%,城鎮化水平繼續提升。勞動年齡人口有所減少,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與2018年末相比,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89萬人,比重下降0.28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439萬人,比重上升0.25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945萬人,比重上升0.64個百分點。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近9億人,仍有7.7億就業人口。
  • 2017年中國人口總數13.9億 2017中國人口年齡分布
    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 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數據,201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827122億元,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GDP比上年增長6.9%,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經濟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分季度看,一季度和二季度GDP均同比增長6.9%,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同比增長6.8%。
  • 中國人口出現5大新特徵 專家稱峰值不會到16億
    中新網9月13日電 中國人口的峰值會達到16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翼在《北京日報-理論周刊》上撰文分析指出,這種觀點是不了解中國人口新國情、缺乏實際根據的臆斷,容易在國內外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片面誇張中國的能源需求和糧食消費。
  • 北京首次描繪戶籍居民「人口金字塔」
    市衛計委昨天發布《北京市衛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首次描繪本市戶籍居民「人口金字塔」圖。  這是本市連續第六年以市政府的名義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健康白皮書,本市戶籍居民的「人口金字塔」圖顯示,北京市戶籍居民的人口負擔正在逐步加重,每5個北京人中就有一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
  • 中國人口報告:2020
    我們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將急劇萎縮,2100年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4)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比2019年減少23%;2010-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
  • 【考向預測】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的判讀
    在"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方面,中國、印度等國家長期處於嚴重失衡狀態。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是推力和拉力因素。而一地的推力和拉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其中,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是造成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原因。人口遷移對環境、社會經濟產生了深刻影響。如下圖:第二,可將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環境的變化而產生的刺激因素;另一類是個人動機變化產生的因素。
  •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計劃生育政策調整時候已到
    文章認為生育政策有相當長的滯緩效應,即使中國現在就著手放寬計生政策,今年出生的二胎、三胎嬰兒,到2025年也不過14歲,未到結婚年齡,到2042年才31歲,真正能夠大幅度地改變中國的人口結構,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年頭。  在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熱議中,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