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全國人口金字塔
身處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長期的人口控制輿論導向下人們對於人口的數量非常敏感。每當看到擁擠(如春運時的火車)或短缺(如人均GDP的低下),就會馬上認為是人口太多之果。比起人口數量,整個社會對人口結構的關注仍顯不足。
2006年世界著名人口學家John Bongaarts在北京的演講後,有人提問,人口數量和人口結構哪個更重要?他回答:人口結構。這些年中國人口的變化使人們不能不越來越感到他的回答的深意。
人口金字塔顯示「底部萎縮」
人口結構可以從各種角度來考察,如職業、教育、城鄉、民族結構等,但最根本的是年齡性別結構。反映人口年齡性別結構的最生動直觀的方式就是「人口金字塔」---以年齡為縱軸,以人口數為橫軸,左男右女繪製圖形,該圖表不僅可以使我們看到人口結構的過去,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預見未來。
不同年齡性別的人群社會需求不同,對社會產生的貢獻也不同,甚至所產生的垃圾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國在過去的30年中,一方面由於新中國成立後出生高峰時期的出生人群比較大,給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年輕勞動力,另一方面由於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使出生人群縮小,為經濟起飛帶來了有利的人口結構。
但人口結構不是靜態的,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所繪製的我國人口的金字塔明顯顯示「底部萎縮」,即20歲以下的人群大幅減少。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公報報告,我國0~14歲的人口為2.2億,只佔全國人口的16.60%,比十年前的2000年第五次普查結果下降了6.29%。在短短十年中,我國少年人口從佔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降為六分之一,萎縮嚴重。
與此同時,60歲及以上人口達1.8億,佔全國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普查結果上升2.93%。但仔細觀察人口金字塔就會發現,現在還不是情況最嚴重的時候。因為目前30~50歲的人群是金字塔上的最大年齡人群,在今後10~20年中他們將洶湧地進入老年行列,而那時的勞動人群將由目前萎縮了的少年人群來擔當。
一個預測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每不到2個勞動力要撫養1個老人,人口的中位年齡將達45歲以上,即中國人口的一半將在中年人群以上了。
這是一個必然的、漸變的過程
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下,「人口紅利」時代的消失順理成章。但就像「人口紅利」不會突然到來一樣,它也不會突然退去,這是一個必然的、漸變的過程。近年來各地紛紛揚揚的「民工荒」就是人口結構變化在招工問題上的反映。
「民工荒」初現,輿論先解釋為只是沿海部分地區的局部現象,或是由於金融危機造成經濟形勢變動的一時現象,又說是由於新生代農民工對工作待遇挑肥揀瘦所致,又說是由於在家鄉創業的吸引力使農村青年返回老家。
所有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它掩蓋了最根本的原因,即由於持續20年的低生育率造成出生人群的多年萎縮而使進入勞動年齡的人群不斷減少。勞動力的短缺將首先表現在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勞動力的減少。隨著年長的勞動人群退出勞動力市場,勞動力隊伍就將不僅是年齡上老化而且也進入數量上萎縮階段了,這是從現在開始的10~20年中在中國大地上必然會出現的現象。
同樣的道理也可說明近年來的「生源荒」。高考報考人數幾年來的減少現象也引來多種解釋,如出國留學的潮流及就業難使人們的升學意願減弱等,但最根本的還是由於適齡報考人群的減少。今年生的孩子少,6年後的小學入學人數就少,18年後報考大學的生源就少,20年以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群就小。
這是一個非常固板的完全可以預見的人口變動規律。但在我國的現狀是,由於意識不足或有意迴避,結果是前幾年在農村剛建起來的希望小學因生源不足轉而關閉,前幾年還在拼命擴招的一些大學陷入尷尬的境地。如果了解到少年人口的不斷萎縮,就知道這種情況不會到此為止。
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具有決策的前瞻性
在關於老齡化的討論中關注最多的是養老問題,由於我國在歷史上從未經歷過這樣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實踐將表明,養老對社會的挑戰遠比今天的認識要嚴重得多。
近來北京熱議的一個社會問題就是沒有電梯的六層樓要不要加裝電梯,據統計,僅北京市這樣的小高樓就有3萬座。假設每座樓上有10位老人居住高層,就有30萬老人因為沒有電梯而難以下樓。這還不涉及養老金、醫療保障,就已經是一個嚴峻而棘手的問題了。
最近因為人社部表示推遲退休年齡是「必然趨勢」而引起輿論一時大譁。應該說,今天終於提出這個問題是形勢比人強的結果。如果我們了解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就知道這是一件遲早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開始工作的時間被推遲,而預期壽命的提高又預示著養老期的延長。如果退休年齡不變,就意味著人們一生中的工作時間在縮短,而養老期在拉長。當然,由於每個人的處境不同,對於退休年齡推延的反應難免不同,但總體來看必須從人口結構變化的總趨勢看到它的必然性而逐步適應這樣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當然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具有決策的前瞻性,使社會對此有一個習慣的過程。
在對於人口老齡化的具體關注中,往往將之歸結為老年人增多,繼而歸結為老年撫養問題,再歸結為老年救助問題,結果是把老齡化縮小為民政工作的一部分。事實上,人口老齡化是整個社會變老的問題,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在最近梁建章和李建新合著的《中國人太多了嗎?》一書中,梁建章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指出,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缺乏活力/缺乏創新精神的局面。這對於在努力實現現代化的中國不啻是一個嚴重的警告。
流動和遷移產生巨大影響
人口結構的變動與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大有關係,在我國人口流動規模越來越大的今天尤其如此。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流動人口已達2.6億。據四川省第六次人口六普公報,全省2010年的常住人口為8000萬,比十年前減少了近300萬,人口減少了3.45%,居然成了一個人口負增長的省份。而四川全省登記的戶籍人口卻有近9000萬。
四川省的數據說明,這種所謂的人口「負增長」,並不是由於出生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上升,而是由於大量的勞動力外遷所致。類似情況也出現在貴州等地。反過來,也可以理解廣東省在2000至2010年的十年中,常住人口竟增長了20.69%。
同樣,在老年人口比例方面,重慶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的11.56%,居然高出上海市的10.12%,這是由於大量的重慶年輕勞動力外流造成的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對升高。而上海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不僅比重慶低,而且比十年前下降了1.34%。
上海從1993年以來就一直處於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已長達近20年,為什麼在全國人口快速走向老齡化之時,上海的老年人口比例反而下降了呢?道理很簡單,不是由於上海的出生人口增多了,而是由於大量的外來年輕人群填補了上海人口金字塔的「腰部」而已。隨著我國的人口流動和遷移越來越頻繁,對於各地的人口結構的影響必然變得越來越顯著,而這種趨勢在今後還將繼續增強。
如果我們能夠對人口結構狀況和未來走向有較明確的認識,那麼在應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和挑戰時必然會顯得相對從容。(作者:顧寶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導,國家人口和計生委人口專家委員會成員)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