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經濟大勢)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使我國人口紅利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自2010年達到峰值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這兩年開始減少,人口撫養比也開始提高,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已現。

  「這是規律性現象: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必然發生,經濟增長速度也將不可避免地從超常規轉為常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有所作為。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等改革措施,都將有效延長人口紅利。」蔡昉說,「目前仍然存在諸多體制性障礙,妨礙生產要素供給能力、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潛力的充分挖掘,通過在重要領域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可以獲得制度紅利。這種制度紅利可以直接轉化為潛在增長率的提高,不僅足以抵消未來人口紅利趨於消失對潛在增長率的負面影響,而且可以使中國經濟增長更加協調、平衡和可持續。」

  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可緩解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會上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等。「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新型城鎮化,都將立竿見影地獲得制度紅利。」蔡昉說。

  在蔡昉看來,現在的戶籍制度,制約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徹底轉移到非農產業。有些農民工是就近打臨時工,同時兼顧務農;有些是部分家庭成員出門打工,部分留守農村。目前只有3000多萬戶農民工是舉家外出打工,而這部分農民工也並不是穩定勞動力,他們隨時有可能因城市就業及生活沒有保障而重回田間地頭。

  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新型城鎮化最明顯的好處,是幫助農民工解決後顧之憂,從而令城市獲得穩定的勞動力供給。蔡昉說:「一方面,農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大幅度提高非農產業的勞動參與率,增加勞動供給,緩解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給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激勵,可以提高勞動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此外,農民工在城裡安家立業,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費需求,對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外需和投資需求的不平衡狀況也有好處。」

  「有些人擔心激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可能會影響農業生產,我認為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蔡昉說,「糧食供給是否有保障,和多少人在務農並不成正相關關係。未來糧食供給的保障是農業現代化和以規模化生產為前提的勞動生產率提升。」

  提高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延長人口紅利的一個重要途徑

  除增加勞動力供給外,還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延長人口紅利。

  蔡昉說:「從就業結構上看,這兩年農民工就業情況最好,這反而給延長人口紅利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很多孩子上完初中就出來打工,有些甚至初中沒有讀完,就謊報年齡打工掙錢了。這使得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時間縮短了,影響了勞動力素質的提升。」

  「為什麼在一些國家延長退休年齡可以提高勞動參與率,而在今天的中國這卻並不是一個選項?就是因為國外從24歲到64歲各個年齡段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基本一致,而中國的特點是以前經濟不發達、人們受教育程度不高,現在60歲左右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是無法滿足目前勞動力市場對技能需求的。」蔡昉說,「從這個角度上講,提高勞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延長人口紅利的一個重要途徑。」

  蔡昉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以及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等,這些都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延長人口紅利。「應當想辦法延長孩子們的受教育年限,吸引他們讀高中、讀大學,進行終身學習深造,甚至可以考慮在適當的時候將高中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中。」蔡昉說。

  「按照現行趨勢,2011年至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會明顯低於過去的30年,可能會在6%—7%之間。如果此間每年勞動參與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將帶動經濟增速提高0.88個百分點;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幾乎可以帶動經濟增速提高1個百分點。」蔡昉說,「在人口紅利方面,中國面對的不是一堵牆,而是一個通途。」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5日 17 版)

相關焦點

  •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首次下降 人口紅利拐點已出現(圖)
    潛在增長率下降不可怕,危險的是人們想盡辦法一定要把經濟增速拉到潛在增長率之上拐點已經出現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裡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
  • 民航聯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指出未來五年現人口負增長
    中國未來五年可能提前出現人口負增長,為中國的發展帶來嚴峻且長遠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因此籲請中央政府推進生育政策改革,儘快實現家庭自主生育。蔡昉昨天在《北京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強調,中國將在「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但年滿65歲人口的增長會出現一個短暫放緩,政府必須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在國家戰略框架下做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他預計,中國在未來五年將延續人口增長率遞減的趨勢,甚至有可能提前迎來人口的峰值和負增長。
  • 中國人口紅利將消失 經濟增長率將跳躍式下降
    「根據人口預測,我認為2013年是人口紅利消失的轉折點。其實,根據最新的人口數據,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個轉折點目前已經到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財商》。  在蔡昉的研究中,以人口撫養比作為人口紅利的代理變量,即依賴型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
  • 中國將進入後"人口紅利"時代 面臨未富先老挑戰
    其中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提高的這個階段,通過勞動力的充足供給和高儲蓄率,為經濟增長提供了一個「人口紅利」。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研究員曾以上述分析闡述自己對「人口紅利」的理解。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高和榮博士告訴本報記者,「人口紅利」通常表現在某個階段一個國家勞動年齡階段的人口佔總人口中的比重較大,撫養負擔比較輕,從而為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較為充足的勞動力,促進這個國家製造業的發展、存款儲蓄的增加、社會財富的增長。   據蔡昉研究,在改革開放的頭20年(1978年至1998年)的GDP增長率中,勞動力數量增加的貢獻份額達到24%。
  • 從人口年齡結構發展趨勢看重慶市經濟增長
    三、人口紅利對重慶市經濟增長的積極促進作用  通過以上對重慶市人口年齡結構現狀進行分析並對目前人口發展階段作出定位後,我們將進一步分析人口紅利推動重慶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  (一)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重慶歷史上的高出生率保證了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力,豐富的適齡勞動力和較高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對重慶的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貢獻。
  • 蔡昉:加大再分配力度才能支撐中國內需增長,外需仍然重要
    世界最大規模的老齡人口以及最快的老齡化速度,可能構成中國未來的國情,也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的變化會經過兩個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由正轉負,人口紅利消失,2010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由正轉負,影響到潛在增長能力;第二個轉折點是總人口增長從正到負,根據研究結果2025-2030年中國總人口將到達峰值。
  • 中國人口紅利動力轉換及其發展策略
    從人口結構變化長遠趨勢來看,老齡人口佔比將持續擴大,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持續下降,將凸顯勞動力有效供給約束。加之當前延遲退休年齡、「普遍兩孩」政策滯後效應、新型城鎮化等多重因素,勞動力有限剩餘形成我國第二次人口紅利開發的倒逼機制。一是我國人口數量基數大,並呈現慣性增長態勢,總人口增長的拐點出在下一個十年。
  • 人口負增長 遼寧啟動「單獨兩孩」無壓力
    人口連年負增長 近1/6人口為老人遼寧啟動「單獨兩孩」無壓力11月15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 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勞動年齡人口...
    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李希如:我國人口總量平穩增長 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比重連續7年出現雙降 國家統計局 2019-01-23 12:53:15
  • 社科院副院長:人口紅利拐點或於2015年到來
    中國人口紅利的拐點,預計在2015年就會提前到來——昨日,市委常委中心組(擴大)舉行《我國當前的民生建設和群眾工作》專題報告會,主講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透露了這一預測結果。   記者李曉萌   人口結構40年間巨變   「金字塔」整個發生倒轉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結構是個標準的金字塔形。隨後20年,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人口結構已變成陀螺形。
  •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臺灣地區人口或於今年開始負增長 2020年10月16日 16:2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國臺灣網10月16日訊 據臺灣《北美智權報》報導,根據臺當局內部事務管理部門統計,截至9月底,臺灣地區人口的自然增加(出生減死亡)數為負11250人。因此,如果在今年剩下的3個月中,臺灣的出生人口不能比死亡人口多出至少1萬人以上,2020年將是近70年以來,臺灣地區人口第一次出現衰退。
  • 第七次「人普」將揭曉答案,人口負增長或將更...
    彭希哲表示,「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長期趨勢不可逆,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七普』數據將對未來多項國計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產生深遠影響。」人口負增長將更快到來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之前,中國人口總量趨近零增長、將迎來負增長已成為學界共識。
  • 臺灣拉響「人口警報」 2019年將出現零增長
    臺灣方面的「國發會」日前提出警告說,臺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零增長,5—10年後呈現負增長。這比原先預估的至少提早了好幾年。具體情形又是如何?  孫立極(臺北):「國發會」的分析指出,臺灣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於2015年達最高峰,為1737萬人,2016年開始遞減且漸呈高齡化;民眾平均壽命延長,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率、人口年齡中位數及老化指數均向上調升;總人口高峰點提前3—4年到來,人口問題惡化快速。為了提升生育率,推後問題發生時間,「國發會」建議鼓勵生育。
  • 看懂中國的「人口金字塔」
    一個預測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每不到2個勞動力要撫養1個老人,人口的中位年齡將達45歲以上,即中國人口的一半將在中年人群以上了。這是一個必然的、漸變的過程在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下,「人口紅利」時代的消失順理成章。但就像「人口紅利」不會突然到來一樣,它也不會突然退去,這是一個必然的、漸變的過程。
  • 蔡昉:怎樣理解「十四五」?重點把握四個「新」
    考慮到今後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和人口增長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在2021-2035年期間,人均GDP年均潛在增長率為4.81%,呈現前期較快並隨時間減慢的趨勢。但有利的因素是,研究表明,諸多關鍵領域的改革可以帶來改革紅利,顯著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 中國人口問題的基本認識與建議
    3)勞動年齡人口在2013年見頂後持續減少,總撫養比急劇攀升。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及規模分別在2010、2013年見頂,90後比80後少約3100萬,00後比90後少4100萬。
  • 中國人口到2028年出現負增長,峰值為14.42億,你咋看?
    如果這種勢頭繼續下去,而未來老年人口離世越來越多,那我國人口出現負增長也在意料之中。可能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口在2028年出現負增長是好事情,因為現在我國人口14億,比非洲大陸人口10億,還要多出不少,中國人口數量在若干年後出現下降不是更好嗎?
  • 蔡昉:從「帕累託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就可以形成「卡爾多改進」,即可以用總的改革收益,補償一部分可能在改革中受損的群體。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潛在增長率。解決方案應該是針對供給方,努力提高潛在增長率,而不是刺激需求。要放下心態來先抓改革,改革是會帶來收益的。我不認為「供給學派經濟學」完全切合中國的國情。需求方也有要改的方面,也可以形成改革紅利,比如三大需求對於GDP的拉動作用。
  • 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可能會導致經濟規模發生重大變化
    科研人員研究了2017年所有國家的適齡工作人口減少對經濟的影響。雖然中國將在2035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最大的國家,但從2050年起人口的快速下降將減少經濟增長。結果,如果移民繼續維持美國勞動力,美國有望在2098年奪回頭把交椅。
  • ...陳東升:長壽時代的理論與對策|管理世界|陳東升|理論|人口|經濟...
    1960~2020年人口年齡中位數從21.3歲增至38.4歲,其中1960~1990年只增加了3.6歲,而1990~2020年增長了13.6歲。經濟學上將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佔比增長快於其他年齡組人口所帶來的經濟增長稱為人口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Bloom et al.,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