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難點06 人口
★★重難點解讀★★
人口部分的考查重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口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一是人口遷移及其產生的原因、影響等。我國人口發展已進入新的時期,無論是人口數量、人口增長,還是性別結構、知識結構等,又或者人口遷移等都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立足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知識結構、人口遷移量、人口變化等數據資料,繼續考查人口變化特點和人口問題,仍是命題熱點趨勢。這部分題目多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均以數據圖表為載體,重點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以及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地理數據與地理圖表間的轉化能力。
★★典例探究★★
(2019·新課標全國卷Ⅰ)下圖示意2015年歐盟境內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的人口結構。據此完成4—5題。
4.與歐盟籍相比,2015年非歐盟籍
A.男性人口數量較多B.25~50歲女性比例較小
C.勞動人口比例較大D.50歲以上人口比例較大
5.近些年來,非歐盟籍人口佔歐盟總人口比例持續加大,使歐盟
A.人均消費劇增B.老齡化進程趨緩C.人均收入劇降D.勞動力供給過剩
【答案】4.C 4.B
【解析】4.圖中給的信息是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的不同年齡人口佔各自總人口的比例,沒有歐盟籍和非歐盟籍各自的總人口數量信息,因此無法比較二者男性人口數量多少,A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非歐盟籍25—50歲女性比例約為歐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歐盟籍25—50歲女性比例較大,B錯誤;歐盟境內非歐盟籍人口年齡主要集中在25—50歲,屬於勞動力人口,因此勞動人口比例較大,C正確;歐盟籍50歲以上人口比例大於非歐盟籍,D錯誤。故選C。
5.歐盟地區是世界發達地區,人均收入高,消費水平高,非歐盟籍人口經濟比歐盟落後,歐盟地區內非歐盟籍人口佔比持續增加,會降低人均消費水平,A錯誤;從圖中看非歐盟籍年齡集中在25—50歲,屬於勞動力,年齡較輕,由於歐盟地區經濟發達、人口老齡化嚴重,大量非歐盟籍勞動力遷入,可以降低歐盟地區平均年齡,減緩歐盟地區老齡化進程,B正確;歐盟地區每年GDP總量緩慢增長,非歐盟籍人口大量遷入,可導致歐盟地區人均收入降低,但不會劇降,C錯誤;歐盟地區是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機會多,而且歐盟籍人口老齡化嚴重,需要大量勞動力,不會出現勞動力過剩現象,D錯誤。故選B。
(2018·新課標全國卷Ⅰ))戶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戶籍管理機關登記了戶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實際居住在某地一定時間(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圖示意近十年來我國某直轄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數量變化。據此完成5~6題。
5.根據圖示資料推測,近十年來該直轄市
A.外來務工人口多於外出務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勞動力需求數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增加
6.該直轄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C.上海市 D.重慶市
【答案】5.C 6.D
【解析】5.該直轄市近十年來戶籍人口數量多於常住人口數量,說明外來務工人口少於外出務工人口,A錯。圖中顯示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數量差額縮小,常住人口增長快於戶籍人口,說明當地勞動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來務工人口在本地就業,C對。根據圖示信息,不能判斷當地老年人口比例變化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B、D錯誤。
6.由上題可知,該直轄市近十年來遷出人口數量多於遷入人口數量,因此應當位於我國西部經濟落後地區,且該直轄市2016年的戶籍人口大約是3 400萬,可推斷為重慶市,D對。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於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近十年來遷出人口數量少於遷入人口數量,且2016年三市的戶籍人口均少於3 000萬,A、B、C錯。
(2019·北京卷•節選)40.古往今來,社會關懷是一個重大議題。
2018年德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量的20.6%。圖20示意德國各州65歲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據圖,回答第(2)題。
(2)描述德國老齡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徵,列舉人口老齡化對該國可能帶來的影響。(10分)
【答案】特徵: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東部密度小,東北部差異顯著。
影響:勞動力數量減少,養老壓力加大等。
【解析】結合右側圖例,從圖中看,德國老齡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勻,西部密度較大,東部密度較小,差異顯著。人口老齡化表明德國人口增長過慢,老年人比重過大,造成德國勞動力數量減少,國防兵源不足,養老壓力加大,老年人孤獨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備考秘籍★★
人口專題在複習中針對基礎知識要注意梳理清楚人口變化的類型(自然變化和機械變化),掌握一些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數量及人口變化,如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名稱及人口數量、中國人口前幾位的省份等,並注意適當擴展一些課本外關於人口的概念,如人口紅利、人口撫養比、人口淨遷移率等。本部分試題多以數據圖表等為考查方式,可見注重考查學生觀察圖表、分析數據的能力,因此在平時複習中要多呈以典型圖表信息,引導學生觀察圖表,學會準確歸納圖表所傳遞的信息。
★★重難點突破★★
1. 人口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考向透析]
本部分考題往往通過最新的社會熱點如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留守兒童與留守老人等為背景資料,考查人口政策變化對我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對人口增長材料的分析,判斷區域人口增長模式,說明出現的人口問題並分析原因。而人口問題可以設問的角度比較多,如增長快慢的問題,人口結構問題(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結構)等。其中年齡結構導致的社會問題(如老齡化)是一個重點方向,因此要多注意分析人口年齡結構,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失衡帶來的社會問題。
[學法指導]
(1)注重培養圖表閱讀能力,如多坐標曲線圖、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圖等。要掌握人口增長特徵相關的數字表徵,如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的「高」「低」的劃分標準,如自然增長率1%以上為高增長率,以下為低增長率;人口老齡化的衡量標準是60歲以上佔到10%、65歲以上佔到7%為人口老齡化等;0-14歲劃歸為少年兒童,14-64歲為勞動力人口,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等。
(2)判定人口問題時,要注意三點:一是明確由於人口增長(或年齡結構)產生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快和老齡化問題;二是要注意對材料或圖中數據信息的分析和提取;三是對題目給定有關人口新概念的理解,如人口紅利、老少比等,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齡段的關係,根據各人口年齡段數據的變化,尤其是少兒和老年人口的變化,對具體的人口問題進行判斷。
2.人口遷移現象
[考向透析]
考查重點圍繞在人口遷移的方向及原因,人口遷移對地理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進行考查。試題以圖文形式呈現的統計資料或區域圖為載體,依託熱點背景材料或者國家人口政策調整及區域經濟、城鄉發展成就,考查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人口遷移;通過對人口遷移材料的分析,判斷區域人口空間變化,分析其原因與產生的影響。
[學法指導]
(1)宏觀分析影響人口遷移現象
①從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角度進行分析人口遷移現象
人口遷移是由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拉力因素主要指遷入地吸引人口遷移的因素,遷入地經濟發展水平高、城市化推進速度快、工業布局、區域大規模開發等對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推力因素主要指遷出地促使人口遷出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惡化、經濟落後等。阻力因素主要指交通不便等是阻礙人口遷移的因素。特別注意:在不同的情境下,站在不同角度,推拉力的含義有時會發生改變,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②從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的數量和素質要求發生變化,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高端技術人員的遷入;伴隨著勞動力導向型產業的向外轉移,大量的勞動力也隨之發生遷移。
③工業化、城市化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工業化和城市化促進了農村人口的遷移。城市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二三產業發達,城市就業機會多,工資水平高,因此農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是目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
(2)微觀分析人口遷移現象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不是單一的,因此某具體案例中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應辯證地分析。如美國老年人向西部遷移主要因素是氣候因素,中國老年人遷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更多地是家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