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2021-01-08 中華糧網

一場晶片戰爭讓中國加快了行業布局。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

袁隆平院士題詞

種子,農業「晶片」

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高度的加持,在糧食安全戰略的大背景下,「種子」問題」得到了空前重視。

在會議上,針對種子問題,明確了三項關鍵任務:

一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二是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三是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層面將解決好種子問題作為年度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單獨列出,尚屬首次。在這樣一場為中國經濟把脈定調的重要會議上,為何要突出強調解決好種子問題?

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一粒種子,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解決好種子問題,瞄準的是14億中國人的超大內需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亟需加大育種核心技術創新。而糧食生產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發展,藏糧於技就成為最重大、最關鍵、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為此國家「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在「一粒種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除了要把飯碗端得更牢、讓14億人吃得更好外,更是一國出於不能受制於人的戰略考量,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覺不能寄希望於國際市場。

洋種子隱憂

近年來,我國種業發展勢頭向好,取得一些突破,但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國際種業巨頭控制我國種業市場,包括全球種業前十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企進入中國,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田間地頭。

在我國,小麥、水稻種子基本是國產品種,大豆種子國產化率也較高。玉米、馬鈴薯等種子部分依賴進口,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藍花……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

根據《2019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餘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

多年來一直從事玉米分子遺傳育種研究的安徽農業大學教授馬慶表示,現在玉米種子對外的依賴性比較強,過去只是很少一部分,現在基本一半對一半。

黑龍江種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黃春峰介紹,黑龍江省不少地方都在使用進口玉米種子。比如黑龍江北部地區種植的玉米,多是一家公司從德國引進的品種,具有早熟、脫水快、抗倒伏等特點,得到大面積推廣。

而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更是完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其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十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在部分地區已成第一大品種。

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我國種業市場規模接近千億元。過度依賴進口種子,將導致我國不能掌握部分種子的價格主動權和市場話語權,不但可能給種植大戶帶來經濟損失,更蘊含「斷種」風險。不僅糧食安全保證不了,農業安全也可能被別人扼住要害。

中國種業大布局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並非我國首次聚焦種子安全。

2020年10月11日國家市場監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2020年第21號公告,批准發布106項國家標準和2項國家標準修改單,其中包括GB4404.1-2008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穀類《第1號修改單》,定於2021年11月1日起實施。

國家對禾穀類作物種子質量標準的修改,主要調整了玉米單交種大田用種子的質量要求,將玉米單交種大田用種分為單粒播種和非單粒播種兩個類別,定義了單粒播種的純度、發芽率和水分分別規定為不低於97.0%、93%和不高於13.0%。該質量標準的修改單和實施,填補了我國單粒播種子質量標準的空白,有利於促進玉米種子質量提升,規範種子市場經營,切實保護農民利益,提高糧食增產增收,促進種業健康發展。

12月17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上研究推進「十四五」及2021年種業工作。強調「十四五」時期要把種業作為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任務。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種業科技支撐,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建設現代種業基地,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及監管治理能力,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

5月8日,農村農業部還曾下達5000萬公斤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任務 ,確保儲備種子「儲得足、管得好、調的出、用得上」,加強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管理。

而想要打好這場「種業翻身仗」,絕不僅限於此,中國高層將對提升種業科技水平、加強種業研發有更大布局。按照慣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將召開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如何進一步研究部署解決好種子問題,靜等政策敲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提高種業創新水平,關鍵要深化改革,其中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強:一是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種研發資源引向種業企業,實現產學研融合,使種業的研發更好市場化;二是改善評價和激勵機制,農作物新品種的評審要更多突出需求導向和市場導向;三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國家層面加大對種業等重大關鍵環節研發的支持力度,培養大國優勢,克服種業市場「小、散、亂」的弊端。

農業安全更重要的是種子安全。一些重要品種如果過分依賴國外,一旦發生"斷種",就會威脅國家糧食安全。因此,種業的競爭關係到整個國家、整個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高科技戰爭。

來源:中華糧網綜合新華社、《瞭望》新周刊、中國新聞網、種業商務網。

相關焦點

  •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
    一粒種子的增收帳(關注糧食安全·從吃得飽到吃得好)人民日報  作者:鬱靜嫻  2020-08-19 8月初,江蘇睢寧縣邱集鎮王宇村稻蝦養殖基地
  • 糧食種子安全嗎?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2021年1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主要糧食種業發展有關情況。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據中國農科院黨組副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良種覆蓋率有望達到97%以上。「目前我國水稻畝產為470公斤左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到1.7倍。我國水稻品種培育已由以往單一的追求單產的提升向品質和營養的改良方向轉變,優質和高產並重是目前水稻育種的主攻方向。」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為什麼洋種子可以論粒賣,而國產種子只能論斤賣?因為洋種子在中國即將要進入種子壟斷階段了。以辣椒為例,一粒進口辣椒種子就要2毛錢,一畝地光種子的成本就要1000元以上。而且,農民高價買回來的種子包裝袋上面,還寫著醒目的警告語:不得留種,後果自負!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
  • 爭鳴| 「地板」、「天花板」與中國糧食安全困境
    所以,中國的糧食安全,面臨繞不過去的制度性成本問題。這考驗中央政府的決心和智慧。第三、「天花板」價格又是什麼呢?在制定中國的糧食安全戰略時,必須弄清楚其中的成因。不能自己嚇唬自己。首先,國際糧食的生產一般是以規模經營方式進行的。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糧食出口大國。
  • 解種子難題 上「種子選手」
    在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聚焦種子和耕地,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種子和耕地問題」得到空前重視,是從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角度出發。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等內外部複雜生產環境條件下,全省糧食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工作仍有序推進,農業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
  •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文/樊勝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中國的糧食安全是世界的糧食安全,同時世界的糧食安全也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因因為隱形飢餓和微量元素缺乏,全球損失接近2%-3%的GDP;亞洲更為嚴重,接近11%的GDP損失。因為肥胖使得全球每年損失2%的GDP,約為2萬億美元。營養不良代價非常高,但是投資營養回報率高(見圖4)。例如改善農業發展戰略,不僅僅是糧食方面,還要進行專門的營養幹預,進行兒童的營養幹預,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戰略,轉變為以營養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戰略。
  • 又一年農民豐收節:關於糧食安全,國家做得太多了
    糧食安全的宏觀層面:糧食供給與糧價平衡在談糧食安全的時候,我習慣把它分成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因此,為了應對缺糧災情以及對於糧價進行有效的調控,國家會通過對關鍵作物進行戰略的儲備方式來保證這種廣義層面上的糧食安全。而上述手段,顯然需要一個可以履行相應職能的金融機構,而這樣的機構,在中國就是農業發展銀行。
  • 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加快生物育種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12月29日,以「加快生物育種創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第九屆全國媒體報導沙龍成功在京舉行。本屆沙龍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指導,北京科技報社主辦,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承辦。
  • 《2020中國糧食營養與安全科技大會》成功召開
    2020中國糧食營養與安全科技大會成功召開現場870人參會(責編:張嶺梅)2020年11月28日,由河南工業大學和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功能食品分會共同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共同承辦,北京味康食品科技交流中心執行承辦的「2020中國糧食營養與安全科技大會
  • 中國雜交水稻承載起馬達加斯加糧食安全的新希望
    我計劃在下一季度時增加試驗田的面積,稻農需要改變傳統的種植方式,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因為利潤非常可觀。」在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項目支持下,中國農業農村部於2019年10月派出9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前往馬達加斯加傳授農業技術。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再如洛克菲勒基金會提出的「綠色革命」,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缺乏繁育能力的新型雜交種子,其附加的昂貴化肥和農業技術,使得接收國對美國的依賴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美國政府與糧食巨頭間的緊密聯繫成為美國糧食武器的核心。
  • 種子是糧食生產的「晶片」,優質高產品種滿足吃好又吃飽的需求
    今年人們比較關注的兩個事件:中美的「晶片之戰」和糧食安全。晶片被人卡了,可以自主研發,哪怕時間長一點,但糧食被人卡了,能否自主生產滿足呢?糧食生產有季節性,從種到收要歷經一百多天,一旦被人卡了,就只能餓肚子!
  • 媒體揭秘全球農作物種子庫:尚無中國種子(圖)
    而就在上月,揚子晚報記者在挪威北極之旅中,巧藉機緣,探訪了拯救人類糧食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種子諾亞方舟」、位於全球最北端城市朗伊爾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揚子晚報記者由此成為走進這座「人類糧食安全最後一道防線」的第一位中國記者。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曹東勃: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再議海外屯田
    作者:曹東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3日否認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綱要》中提到的農業「走出去」戰略是海外屯田計劃。實際上,在今年的6月份,農業部就做出了同樣的澄清。這種澄清是否出於穩定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考慮,以免發生過去中國「賣啥啥便宜,買啥啥貴」的怪現狀,我們不得而知,但筆者以為,海外屯田也不失為一項重要的備選戰略。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數量的增長,我國的糧食需求也必將水漲船高,相應地,對承載這些糧食供應的基本生產要素——土地的需求壓力,也必將逐年加大。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700kg、800kg、900kg和lo00kg的連續跨越.近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紅蓮型雜交稻
  • 農業種子庫:主題投資來一波?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國家糧食安全根基進一步夯實,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作為農業的「晶片」,種子安全與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糧食的產能和品質。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作者:正解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在《豬肉保衛戰與中國糧食安全》一文中,我局分析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並指出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就是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提高糧食自給率,並不容易。就拿日本來說,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於50%,面臨巨大的缺口。但在2018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日本的糧食安全排名卻遠高於中國。日本的秘訣,是海外囤地。1. 布局海外,日本屯地1200萬公頃對不差錢的發達國家來說,海外屯田是基本操作。
  • 探訪中國最大種子庫:保存糧棉油果蔬等340種作物
    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近日也表示,2021年全球或出現「罕見大饑荒」。而前不久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強種子庫建設,並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為什麼要建種子庫?它和國家糧食安全有何關聯?我國種源「卡脖子」卡在哪?在全球號召警惕糧食危機的關鍵時刻,《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走進國家種質庫,試圖從中尋找答案。
  • 2018年中國雜交水稻種子發展現狀與市場趨勢:制種面積與新產種子...
    自1961年偶然發現天然雜交稻以來,袁隆平院士帶領團隊培育出的雜交水稻,讓中國水稻畝產由300公斤上升至1000公斤以上,為解決人民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傑出貢獻。雜交水稻種子行情保持平穩增長我國的水稻種子市場雜交稻改種常規趨勢明顯,儘管整體稻穀制種面積下滑,但是雜交水稻的制種面積依舊保持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