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第二季增加科學家面孔 致敬"中國驕傲"

2020-12-01 中國日報網

《朗讀者》嘉賓崔之久

5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1300多位兩院院士出席了本次大會。但是我們對這些「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卻了解的太少,這些撐起了「中國底氣」的大國脊梁,為何被埋沒在了網絡世界的一派喧囂和浮華之中?

不過,也有例外。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自第一季以一段總年齡加起來有1200歲的西南聯大功勳級校友的朗讀「燃」遍網絡之後,第二季的嘉賓尤為擴大了科學家群體的比重。

包括已經和觀眾見面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冰川地貌學家崔之久,科學植物畫家曾孝濂,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等科學家等,第二季節目裡將出現將近20位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面孔。

以文學的名義致敬科學,《朗讀者》把一批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推向臺前,希望他們成為這個時代真正的偶像,引領年輕一代的夢想和追求。如許多觀眾所說,這檔極其「珍稀」的節目,讓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看到了比物質更加珍貴的東西。

《朗讀者》嘉賓潘際鑾

致敬「中國驕傲」「大國脊梁」把年輕人「燃」哭了

還記得上一季《朗讀者》中,年已九旬的焊接工程專家、中科院院士潘際鑾先生朗讀當年清華大學救國會會寫的著名文章《告全國民眾書》。他是中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至今記得潘老先生臉上的自豪神情:「我們國家有兩個項目可以走出國門,一個是高鐵,一個是核電,因為我們做得出來別人做不出來!」直到現在,潘老還奮戰在科研一線,帶著四位80多歲的老院士以及一群年輕的博士生繼續攻克焊接工程難題。

在場外與潘老一同朗誦的,還有12位西南聯大的老校友:91歲的音樂家茅沅、95歲的歷史學者胡邦定、97歲的詩人鄭敏、91歲的航天科學家林宗棠……13位老人的總年齡加起來有1200歲,但當讀起「全國民眾,人人都應負起保衛中國民族的責任」時,依然澎湃如少年。

他們用獻身祖國發展,用一生的無怨無悔,向年輕一代展示了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這批勝似少年的老先生「燃」哭了無數的年輕人。有網友說:「這些大師為祖國奉獻了一輩子,90歲了還在工作,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兩季以來,這樣的熱血記憶還有很多——

航天英雄楊利偉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學生朗讀《天地九重》,他說自己永遠記得第一次在太空俯瞰這顆水藍色星球的樣子,「我仔細端詳這美麗的星球,生怕錯過一處風景,我深知這是億萬中華兒女夢寐以求的美景」。

《朗讀者》嘉賓楊利偉

中鐵西北院凍土科學的泰鬥張魯新,改寫了外國人對青藏鐵路不可能建成的預言,他在「眼淚」為主題的採訪中講述了「三根火柴」的故事,那是中國速度一路疾馳背後的堅韌與磨礪。他的學生們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老師,繼續傳承偉大的「風火山精神」。

33年前,南極科考隊僅用了40天的時間,就創建了中國第一座南極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南極長城站首任站長郭琨用順口溜描述當時的情景:「一言不發,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久)臥不起,十分難受。」字句裡都是那時的艱苦,卻是雖苦尤甘的自豪與榮光。

什麼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什麼是擇一事、終一生?什麼是千磨萬擊還堅勁?無數看似豪言壯語的誓言與信念,都在節目中可以找到足以熱淚盈眶的答案。而這,也正是《朗讀者》希望通過科學家群體傳遞給廣大觀眾的力量。

《朗讀者》嘉賓曾孝濂

「科技含金量」厚重空前 文學節目展現科技魅力

航天、鐵路、南極科考、古脊椎生物、植物學,一個個往常出現在書本上的名詞,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第二季《朗讀者》用一種「執拗」的創作態度,進一步開拓了科學的細分領域,集納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嘉賓名冊:

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冰川地貌學家崔之久,「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獲得者謝又予,世界上擁有極高的聲譽的動物學家珍古道爾(英國),科學植物畫家曾孝濂,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潘建偉,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程不時,C919型號副總設計師趙克良,古脊椎動物學家、中科院院士張彌曼,古植物學家、國際古植物學會主席傅睿思(丹麥),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陳佳洱,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中科院院士吳孟超,數學家、「菲爾茲獎」獎獲得者、中科院外籍院士丘成桐……

以上這些科學家廣泛涉及了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先進位造等深遠影響著人類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重點學科。他們的到來,集體打開了觀眾緊跟時代、認識世界的腳步,更用親歷和心得,讓廣大觀眾知道科研工作並非如大家想像的那麼枯燥、高冷,而是充滿了神奇的魅力,令人著迷。

《朗讀者》嘉賓薛其坤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原本僅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詞彙,成功引起大量觀眾的注意,比如說:量子力學。如今,量子科技是世界強國都在爭分奪秒不懈攻克的焦點,「讓中國的量子科學領跑世界」更是中國科學家團隊的迫切使命。先後出現在節目中的清華大學副校長、著名物理學家薛其坤,以及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著名物理學家潘建偉,同為中國「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兩位中國量子物理的領軍人物,讓「量子力學」四個字第一次讓年輕觀眾的心裡變得可感可知、可敬可嘆。

薛其坤所帶領的學術團隊,在世界上首個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的團隊們都要早。他不是註定的「天才」,在考研路上曾得過2個39分,赴日本的求學之路更是坐過冷板凳,但是最終成了教授眼中了不起的「王牌」。後來的薛其坤也成了711教授,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他經常給團隊打氣:「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衝,沒有退路!」

《朗讀者》嘉賓潘建偉

人稱「量子之父」的潘建偉,在私下裡被同學們親切稱為「我潘」,他的心中有三個紀念日:第一個是2016年8月16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第二個是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報到的那一天,第三個是量子信息實驗室成立的那一天。潘建偉告訴主持人說,他在奧地利留學的時候,在大使館看過一個講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紀錄片,內心深受震動。當時立下志願,一定要回到中國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實驗室。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的那天,他們的團隊說, 「一千年前中國是全球的中心,如果中國想重新站到世界舞臺的中央,首先得在科技上上去。」

朗讀者給出的答案:我們的時代,就需要這樣的偶像

《朗讀者》沒有屈從於流量效應和眼球效應目,它倔強著為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和偶像們致敬,以文化節目的形態為他們列傳,讓這些科學巨匠的精神火焰紅光漫天,激發人們重新思索人生的意義、奮鬥的價值、前進的航向,更把科學的種子播撒進孩子的心田。

董卿說,「我們不是只靠吃米活著。如果所有媒體人的工作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所有的堅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義的。」這體現了製作方一種特有的堅守。當有人問製作方,年輕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朗讀者》。他們的回答是: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更加富裕、更加開放、更加文明的社會,能夠接收到更多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這兩條就決定了他們會擁有自己的判斷力。那一張張代表時代的面孔背後的故事,必然會吸引他們。

相關焦點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視頻截圖)  長江網訊(記者萬建輝 張珺)16日上午,《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三天裡,在北京、武漢、廈門,朗讀者將陸續走進朗讀亭分享故事,朗讀心聲。程琳是「人民英雄」張定宇的妻子,夫婦倆生死不離的愛情令全國人民動容。
  • 《生活大爆炸》第二季迎來全劇終,《小謝爾頓》第二季最後致敬!
    生活大爆炸第二季迎來全劇終,《小謝爾頓》第二季最後致敬,電梯也終於修好啦!近日,美國電視連續劇《生活大爆炸》終於迎來了全劇終,而《小謝爾頓》作為該劇的衍生劇,在第二季的最後一集也向《生活大爆炸》致敬。
  • 《權力的遊戲》第二季開播 16張新面孔解讀
    高清組圖:《權力的遊戲》第二季最新角色海報搜狐娛樂訊 (鶯歌/文)改編自美國著名奇幻小說家喬治·R.R.馬丁(George R.R.該劇第二季於今日正式開播。為了安慰粉絲們焦急的心,也為了讓剛接觸這部電視劇的觀眾對這一作品有所了解,搜狐娛樂對該劇第二季中的新舊角色進行盤點,而且要帶領觀眾們回顧一下第一季中最令人震驚的十大瞬間。一、《權力的遊戲》第二季十六張新面孔解讀1.史坦尼斯·拜拉席恩(Stannis Baratheon)
  • 《朗讀者》第九期定位"感謝" 數學家丘成桐展文人"學問觀"
    圖:《朗讀者》嘉賓馬伊琍圖:《朗讀者》嘉賓丘成桐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李巖)前晚,央視綜藝《朗讀者》第二季播出了以「謝謝」為主題的第九期節目。節目中,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華人數學家丘成桐、亞洲足球先生鄭智、話劇藝術家賴聲川、演員馬伊琍分享了各自有關「謝謝」的故事。其中,「數學皇帝」丘成桐和演員馬伊琍都提到了家人給予他們的力量和幫助,兩人對家庭的感謝之情也令網友們深受感動。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特別節目「一平方米」第二期將於12月18日晚在央視綜藝頻道20:30檔繼續播出。「一平方米」精編版也將於12月20日晚22:30登錄央視一套。
  • 《朗讀者》的「一平方米」,小空間裡展現天地人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近日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當然,走進朗讀亭、走上「一平方米」是核心部分,從朗讀者講述自己的故事,到朗讀經典讀本,再到與主持人的互動、溝通,都呈現得很好。但「走出」朗讀亭這一瞬間,在經歷了朗讀和溝通之後,朗讀者「走出」一平方米,他們的狀態會發生什麼變化,又如何帶著這樣的心靈淨化走向生活和未來,也是值得關注的。
  • 「疫」線面孔讀後感|杭州觀成實驗學校小學部谷銘韜:致敬口罩後的...
    掃一掃,直入專題杭州觀成實驗學校小學部404班谷銘韜讀後感致敬口罩後的面孔今年是個不尋常的新年,因為我國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嚴重疫情,導致全國數萬人不幸感染,重至死亡。我為她的勇敢點讚,為她的行動感到驕傲和敬佩!在她當天出發去火車站的夜晚,我拍攝了一段小視頻為她加油,並提醒她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平安歸來。「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蘇姐姐不顧自身安危為國貢獻,是我心目中的巾幗英雄。蘇姐姐到達武漢後還發了幾張工作照片給我,她戴著N95口罩,穿著悶熱的防護服,正在努力地工作著。疫情那麼嚴重,我們一定要減少出行,勤洗手,多通風,出門一定要佩戴好口罩。
  • 《黑袍糾察隊》第二季第七集劇情彩蛋、分析及致敬整理
    《黑袍糾察隊》第二季即將結束,這篇文章為大家解析第七集,也就是倒數第二集的彩蛋、致敬和流行文化的引用分析。 而這集標題叫做Butcher, Baker, Candlestickmaker,是致敬前傳漫畫故事的名稱,主要是補完布奇的過去,上篇文章提到布奇的弟弟時有介紹過。 *以下包含《黑袍糾察隊》劇透內容
  • 美劇《美國眾神》第二季開拍 終於帶入中國神靈的角色
    2018年5月1日,美劇《美國眾神》第二季開拍 。《美國眾神》改編自尼爾·蓋曼2001年的同名小說,當年就橫掃各大科幻重磅獎項,作為科幻小說拿下雨果獎,作為恐怖小說拿下星雲獎,作為奇幻小說拿下布萊姆·斯託克獎。
  • 數百朗讀者 用文字傳承文化
    我們就是飛天, 飛天就是我們,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這些朗讀者們,他們以團隊為單位,或師生或同學聯袂,或父子、母子、爺孫等家庭成員組成團隊,用聲音講述自己獨特的經歷、講出了朗讀者自己的故事。
  • 致敬,中國科學家!
    胸懷祖國,他們不畏艱難敢為人先,他們開拓創新團結協作,他們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們無私奉獻他們正在我們想像不到的領域開疆拓土他們是最美的科技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
  • 《朗讀者》"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原標題:一平方米:公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廣闊平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一平方米」特別節目,已於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先後播出。
  • 肯德基攜手中華航天博物館推出WOW桶中國航天季
    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同時也是長徵一號火箭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五十周年紀念日。值此特別的紀念,肯德基宅急送攜手中華航天博物館推出WOW桶中國航天季,匯聚中國航天愛好者心中熱愛,致敬中國航天事業。
  • 水準高、道具牛、選手能力最強的《最強大腦》第二季
    《最強大腦》也因此榮獲2014年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電視文藝節目作品獎。在這期節目中我們認識魔方牆鄭才千、魔方玩家賈立平、記憶達人王峰,還有「中國雨人」周瑋。《最強大腦》第一期就積累了超高的人氣和品牌美譽度。以至於隨後每年1月份都會準時播出第二季、第三季,直到2018年1月份播出了第五季。
  • 4年4次高規格大獎,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為什麼如此優秀?網友評論亮瞎
    要說網友的智慧聚集地會在哪,那當然就是每篇新聞熱點後面的評論區了~大家好,精彩神評論又和大家見面啦~一起來看看,對於下面的熱點話題【4年4次高規格大獎,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為什麼如此優秀~】,網友們又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神評論呢~如果你有更獨到的見解,趕緊在評論區留言吧~
  • 《鐵甲雄心》第二季首播 優必選科技引領中國AI機器人進擊之路
    第二季節目在賽制、戰隊、技術等多維度進行了全面升級,賽制更緊張,戰隊更多元,技術更夯實。高新科創技術在這一季的鐵甲製造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全球首臺直立行走鐵甲"火星人";哈工大學子使用BP網絡神經算法打造的"深海巨鯊";全球第一臺集正舉、反舉、夾持為一體的鐵架"貪吃蛇";紅外線感應半自動攻擊鐵甲"地心鏟"等,展示了科技進步中的中國力量和中國製造的硬實力,再度掀起鐵甲文化熱潮。
  • 【活動回顧】朗讀者線上活動第二期|閱讀,讓我們世界更豐富(附朗讀...
    2020-04-25 15:24:45 來源: 包頭市青少年發展中心 舉報   朗讀者線上活動第二期
  • 董卿轉居幕後擔任《朗讀者》製片人原因公開:想嘗試新事物
    2002年,董卿入職央視,先後主持過《魅力12》、《歡樂中國行》、《我要上春晚》等多檔節目,從2005年到2017年,她連續主持過13次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多次獲得「央視十佳主持人」稱號,堪稱央視頂梁柱。從2018年開始,董卿便沒有再主持春晚,令不少春晚忠實觀眾感覺就像年夜飯缺了一道主菜一般,少了些什麼。
  •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
    女性日曆 【今天,向偉大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轉發致敬!】五年前的今天,因其發現的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屠呦呦對青蒿素的發現,已挽救上百萬人性命,大大降低了瘧疾致死率,點讚致敬!
  • 《血族》第二季開播 「大清洗」成本季主題
    我們找到了該劇的製作人卡爾頓-庫斯(Carlton Cuse)來詢問一下關於第二季的情況。  第二季的前瞻會怎樣吸引觀眾觀看呢?  對於第一季的反響,我們很自信。我們覺得在第二季拯救紐約還是十分重要的,這個部分在第二季不可或缺。這部分簡直是接下來一年的重頭戲,這點事實上關聯更大,你們看了第一集就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