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聚紙張與文字力量遇見生命的朗讀者
通過央視綜藝《朗讀者》以文字的力量回歸紙質閱讀時代!就在這幾天,央視推出文化類節目《朗讀者》。節目中嘉賓們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對文字加以解讀,用豐沛的感情將文字飽含深情娓娓道來。」,「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關鍵詞:《朗讀者》;人文綜藝;情感交流;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12-02 縱觀當前的綜藝節目市場,內容同質化、創新力不足、文化內涵缺失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幽默搞笑、親子、遊戲、真人秀為主題的節目佔據了綜藝節目的半壁江山,然而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熱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格局。
-
《朗讀者》展現溫暖情懷 董卿:文字之美難以抗拒
承繼了《中國詩詞大會》熱度的《朗讀者》在主持人董卿的帶領下,款款走來,娓娓而談,清爽宜人。在《朗讀者》節目錄製現場,董卿一身黑色西服套裝現身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輕聲軟語,細膩優雅,一如舞臺上的不凡氣度。
-
董卿《朗讀者》:讀到最心愛的文字時,那般歡暢
「當時的我是何等溫柔,我把花瓣撒在你的發間,當你離開,我的心不會變涼,想起你,就如同讀到最心愛的文字曾經讀過一次又一次的文字和真實的生活相交融,成為精神的引導力,也成為揮之不去的情結。 2016年3月,董卿開始醞釀一檔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如果說《朗讀者》和其他文化垂直類,或者讀書類節目有什麼不同,大抵在於這檔節目所飽含著的情感和熨帖人心的溫度。 「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
-
陝師大實驗小學——「實小朗讀者」用孩子們的聲音傳頌經典
追根溯源,為了進一步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課程建設有機結合,引導廣大師生和家長通過朗讀傳頌經典,增進親子、師生、家校感情交流,收穫更多自信和快樂。從2018年3月份開始,陝西師範大學實驗小學面向全體師生和家長,在學校微信公眾平臺每晚八點打造推出了一檔大型配樂朗讀音頻節目——「蒲公英課程之實小朗讀者」。
-
《朗讀者》: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平等的朗讀機會
1月18日,在北汽新能源的支持下,央視《朗讀者》啟動朗讀亭計劃。與此同時董卿作為節目的製作人和主持人出席了此次發布會。目前,國家圖書館門口已經設立了第一座「朗讀亭」,讓更多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暫停一下,走進「朗讀亭」,感受文字的力量,表達內心的情感,並且之後還會在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大城市設立「朗讀亭」。
-
公布語文差錯,規範文字表達助力文化傳承
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漢字多如恆河沙數。新版《辭海》,收入的單字就有約1.8萬個,條目約12.7萬條,而且每年都有新詞與時俱進、不斷增加。面對海量的語言文字,恐怕除了語言文字專家,都會有讀錯、寫錯、用錯的時候。再說,中國漢字獨體單音、單音四聲,一字多音、組合多變,意蘊殊異、特點獨具,即便是同樣的字詞,也因語氣不同、語境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表意。
-
東陽市上盧初中 探索文字 傳承文化 點燃「書香」
11月4日下午,東陽市江北上盧初中邀請著名傳統文化學者
-
「傳承蠶桑文化·領略蔬香風味」石沱鄉村行活動舉行
{"title":"「傳承蠶桑文化·領略蔬香風味」石沱鄉村行活動舉行", "url":"https://www.cqcb.com/county/fuling/fulingnews/2020-06-02/2471150.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溫暖首播獲贊
99歲高齡翻譯家許淵衝的特別禮物:由他本人翻譯的《詩經·秦風·無衣》片段朗讀,許淵衝朗讀完這段詩後,還特別解讀了選擇這首詩的深意:這首詩原本是秦朝打仗用的,現在的抗疫也是一場戰爭,所以就具有了現代意義。
-
從語言、文字到印章,我們的祖先為了傳承真的拼了
文明社會靠口語和文字來交流和傳承文化,原始社會僅靠口語來交流和傳承文化。文字的出現,人類不僅可以通過文字進行超時間和空間的交流,大容量地傳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通常人們會用文字的出現界定人類文明的開始時間,因為文字符號的出現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定格了人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而現實則告訴我們文明的傳承也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和肢體動作,而由於人們無法穿越到原始時期去重新認識原始時期人們的文化傳承形式究竟如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成了人們正確認識原始人的障礙所在
-
傳統文化傳承的是什麼?有何積極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大地出現了百家(儒、道、法、墨、兵、醫、農、雜、名、陰陽、縱橫家等)爭鳴的局面,如今所說的傳統文化,即是指諸子百家的學說(包括後世補充、完善的部分,如宋明理學就是對儒學的補充)。百家學說各有所表、各有所長,爭相鬥豔。
-
《朗讀者》第二季增加科學家面孔 致敬"中國驕傲"
他們用獻身祖國發展,用一生的無怨無悔,向年輕一代展示了愛國的正確打開方式。這批勝似少年的老先生「燃」哭了無數的年輕人。有網友說:「這些大師為祖國奉獻了一輩子,90歲了還在工作,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朗讀者》嘉賓楊利偉中鐵西北院凍土科學的泰鬥張魯新,改寫了外國人對青藏鐵路不可能建成的預言,他在「眼淚」為主題的採訪中講述了「三根火柴」的故事,那是中國速度一路疾馳背後的堅韌與磨礪。他的學生們朗讀塞繆爾烏爾曼的《青春》獻給老師,繼續傳承偉大的「風火山精神」。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視頻截圖) 長江網訊(記者萬建輝 張珺)16日上午,《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三天裡,在北京、武漢、廈門,朗讀者將陸續走進朗讀亭分享故事,朗讀心聲。程琳是「人民英雄」張定宇的妻子,夫婦倆生死不離的愛情令全國人民動容。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摘要: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曾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對這類節目受眾接受心理的研究也被提上了議程。本文運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系統地考察《朗讀者》對受眾娛樂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滿足情況,探究影響受眾接受心理的背景因素,並分析《朗讀者》存在的不足。
-
遊山西 讀歷史|從文字創意到三晉文化符號
文字是一個國家以及民族最具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漢字帶有很強的象形文字屬性特點,是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與沉澱,是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經過藝術化設計以後,可使文字形象變得情境化、視覺化,強化了語言效果,文字能寫善畫,以形說理,以意動人。
-
金桔逸遊:這個民族沒有文字,卻將文化傳承千年!
貴州,作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有非常多的民俗文化,而侗族大歌,便是其中一種,極具民族特色。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在貴州,主要流行於黔東南地區的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區。
-
海報設計用哪些文字字體比較合適
本文由:「學設計上兔課網」原創,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僅供學習分享 海報設計用哪些文字字體比較合適?在設計的過程中離不開文字的選擇,如何選擇合適的文字?文字的樣式呈現哪種感覺?是很多人都非常困擾的問題。本篇文章圍繞文字的不同選擇,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多樣性,通過不同的體現,獲得不同的版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