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家支譜系:涼山彝族的家族制度
古侯與曲涅是傳說中涼山彝族的祖先。在博物館進門拐角的地方,可以見到「曲涅譜系」和「古侯譜系」兩塊白板上,上面用彝文註明著彝族家支歷史,也就是家譜。如古侯譜系是一串名字,從古代連接到現在——古侯以孜—以孜以才—以才阿火—阿火謝木—謝木阿古—阿古阿支—阿支阿勒—阿勒折窩......。這就是父子連名制,在雲貴川一帶的彝族名字普遍是四個音節,因而就這樣代代連下來,家支內部輕易就能找到祖先是誰,這種譜系形成了對家支的集體認同。
這種家支譜系在整個彝族文化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譜系能區分你是茲、莫、畢、革、卓中的哪個等級。這五個字代表了古代彝族森嚴的等級。以是「茲」,最高的君主;二是「莫」,君主下面的謀臣和司法官;三是「畢」,由君主兼任,或君主的兄弟擔任,分管文書、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的人;四是「革」,即金、銀、銅、鐵、木、石、漆、皮等工匠;五是「卓」,即從事農、牧、生產和家庭勞動的奴隸。通過家支譜系,能夠清楚地知道親疏關係。由於彝族一直是一夫一妻制,黑彝只與黑彝通婚,有了譜系才可以判別是不是近親,一般認為六代之外才是旁支遠親。
所以在彝族民間有這樣地說法:「不會背誦父親的譜系,家支就不會認你;不會背誦舅舅的譜系,親戚就不會認你。」可以看出譜系在整個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譜系對地位、權力及財產的繼承等於是無形的條約,對於婚姻是一種優生優育的「法制」作用,家支內禁止通婚,嚴格實行家支外通婚
在涼山各地行走,你都會聽到「家支」一詞。家支是解放前涼山奴隸社會的權力,整個的涼山彝族地區,家支是實際統治集團,這些統治者用習慣法治理著涼山的奴隸社會。涼山地區的黑彝家支有100多個,每個家支有一個父系氏族名字,如果基、巴且、倮伍、羅洪家支等,總人口在7萬左右,分據著涼山各地。紅軍長徵時,和平通過涼山地區便是因為得到彝族大家支的幫助。在奴隸博物館中懸掛著一面紅軍軍旗,有紅軍的軍徽和「彝族沽雞支隊」字樣。這面旗是授給當時冕寧一個大家支——小葉丹家族的。1935年,紅軍長徵在繞過會理和西昌兩座防禦工事堅固的古城之後,來到了冕寧縣,劉伯承憑著智勇,與小葉丹在彝海歃血為盟,紅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小葉丹便是果基家支地頭人。
彝文:從右至左書寫的古老文字
走進奴隸博物館就會看到一隻鵝毛筆,讓人詫異的是,這種筆原來認為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沒曾想在祖國西南大山中,彝族人的祖先也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這種書寫工具。走進玻璃櫃細細打量,鵝毛筆的旁邊有墨汁,還有一串用繩子拴在一起的羊肋骨,上面刻有彝族文字,不仔細看還會誤以為是甲骨文。
鵝毛筆與羊肋骨,這兩樣是較少見的文物。鵝毛筆是彝族文學作品的書寫工具,在彝族文化中,畢摩抄寫經書都用竹籤筆,鵝毛筆只用於文學類書籍的創作和書寫。彝族的四大名著《勒俄特依》、《阿嫫尼惹》、《瑪牧特依》和《諾蘇爾比》就是由鵝毛筆書寫的,鵝毛不是普通的鵝毛,而是天鵝的翅膀羽毛。
彝族是一個有著文字系統的古老民族,他們用這些文字寫成了卷帙浩繁的經書和文學典籍。館內藏有很多的彝族經書,都是用彝文寫的。彝文屬藏緬語彝族支,字形是方塊字,在古代,這些經書和文學著作有的刻畫在羊肋骨或者牛肋骨上,也有的寫在壓制好的樹皮、布或紙上。
能書寫和認識彝文的在以前多為上層貴族和畢摩,普通人既不認識這些彝族文字也不會書寫。畢摩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他們世代相傳,用手寫相關的經書與歷史,有的寫在羊皮上,有的寫在竹簡上,有的寫在絹帛上,這些經書是彝族文化的傳承。
彝文大概使用了一千多年。彝族文字起源於畢摩在竹木或動物骨骼上刻畫的符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需要表達的思想越來越多,從最初的溝通人神的符號,到生產生活的祈願,最後由無數的畢摩豐富和完善了彝族的文字系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彝族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不同的家支之間沒有任何隸屬關係,不同的家支有各自認可的畢摩,在彝族文字與文化上有一體的傳承,也有不少的差異。比如,不同家支的經文記錄了出現同音異體或同體異義的現象,同時筆畫繁複,字體也沒有定型,難以普及,在教學、交流、歷史記載上都有諸多不便。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了文化研究,涼山州率先在這一問題上進行探索,從1974年便開始制定規範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198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彝文規範方案》使用,以涼山彝族北部方言的聖乍話作為基礎方言,以涼山州喜德話為標準音。這次規範解決了彝文在不同家支、不同方言區的很多問題,如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等,確定了819個字,規定一字一音,一音一字。規範後的新彝文字體定型、筆畫更少、結構簡易,字數不多但是夠用,相較於原來的古彝文更易於普及。現在,諸多的彝族文獻典籍得到有序的整理與傳播,不少的高等院校有了培養彝族文化工作者的專業,這些古老的方塊文字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 作者:劉乾坤
購買彝族服裝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彝族人網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