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2020-12-05 阿細先基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中國四川省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北段,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北起大渡河,南鄰金沙江。這裡是中國彝族最大的聚居區。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家支譜系:涼山彝族的家族制度

古侯與曲涅是傳說中涼山彝族的祖先。在博物館進門拐角的地方,可以見到「曲涅譜系」和「古侯譜系」兩塊白板上,上面用彝文註明著彝族家支歷史,也就是家譜。如古侯譜系是一串名字,從古代連接到現在——古侯以孜—以孜以才—以才阿火—阿火謝木—謝木阿古—阿古阿支—阿支阿勒—阿勒折窩......。這就是父子連名制,在雲貴川一帶的彝族名字普遍是四個音節,因而就這樣代代連下來,家支內部輕易就能找到祖先是誰,這種譜系形成了對家支的集體認同。

這種家支譜系在整個彝族文化歷史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譜系能區分你是茲、莫、畢、革、卓中的哪個等級。這五個字代表了古代彝族森嚴的等級。以是「茲」,最高的君主;二是「莫」,君主下面的謀臣和司法官;三是「畢」,由君主兼任,或君主的兄弟擔任,分管文書、祭祀、以及文化教育的人;四是「革」,即金、銀、銅、鐵、木、石、漆、皮等工匠;五是「卓」,即從事農、牧、生產和家庭勞動的奴隸。通過家支譜系,能夠清楚地知道親疏關係。由於彝族一直是一夫一妻制,黑彝只與黑彝通婚,有了譜系才可以判別是不是近親,一般認為六代之外才是旁支遠親。

所以在彝族民間有這樣地說法:「不會背誦父親的譜系,家支就不會認你;不會背誦舅舅的譜系,親戚就不會認你。」可以看出譜系在整個社會活動的重要意義。譜系對地位、權力及財產的繼承等於是無形的條約,對於婚姻是一種優生優育的「法制」作用,家支內禁止通婚,嚴格實行家支外通婚

在涼山各地行走,你都會聽到「家支」一詞。家支是解放前涼山奴隸社會的權力,整個的涼山彝族地區,家支是實際統治集團,這些統治者用習慣法治理著涼山的奴隸社會。涼山地區的黑彝家支有100多個,每個家支有一個父系氏族名字,如果基、巴且、倮伍、羅洪家支等,總人口在7萬左右,分據著涼山各地。紅軍長徵時,和平通過涼山地區便是因為得到彝族大家支的幫助。在奴隸博物館中懸掛著一面紅軍軍旗,有紅軍的軍徽和「彝族沽雞支隊」字樣。這面旗是授給當時冕寧一個大家支——小葉丹家族的。1935年,紅軍長徵在繞過會理和西昌兩座防禦工事堅固的古城之後,來到了冕寧縣,劉伯承憑著智勇,與小葉丹在彝海歃血為盟,紅軍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地區。小葉丹便是果基家支地頭人。

彝文:從右至左書寫的古老文字

走進奴隸博物館就會看到一隻鵝毛筆,讓人詫異的是,這種筆原來認為是西方國家的專利,沒曾想在祖國西南大山中,彝族人的祖先也在很早的時候就發明了這種書寫工具。走進玻璃櫃細細打量,鵝毛筆的旁邊有墨汁,還有一串用繩子拴在一起的羊肋骨,上面刻有彝族文字,不仔細看還會誤以為是甲骨文。

鵝毛筆與羊肋骨,這兩樣是較少見的文物。鵝毛筆是彝族文學作品的書寫工具,在彝族文化中,畢摩抄寫經書都用竹籤筆,鵝毛筆只用於文學類書籍的創作和書寫。彝族的四大名著《勒俄特依》、《阿嫫尼惹》、《瑪牧特依》和《諾蘇爾比》就是由鵝毛筆書寫的,鵝毛不是普通的鵝毛,而是天鵝的翅膀羽毛。

彝族是一個有著文字系統的古老民族,他們用這些文字寫成了卷帙浩繁的經書和文學典籍。館內藏有很多的彝族經書,都是用彝文寫的。彝文屬藏緬語彝族支,字形是方塊字,在古代,這些經書和文學著作有的刻畫在羊肋骨或者牛肋骨上,也有的寫在壓制好的樹皮、布或紙上。

能書寫和認識彝文的在以前多為上層貴族和畢摩,普通人既不認識這些彝族文字也不會書寫。畢摩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者,他們世代相傳,用手寫相關的經書與歷史,有的寫在羊皮上,有的寫在竹簡上,有的寫在絹帛上,這些經書是彝族文化的傳承。

彝文大概使用了一千多年。彝族文字起源於畢摩在竹木或動物骨骼上刻畫的符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需要表達的思想越來越多,從最初的溝通人神的符號,到生產生活的祈願,最後由無數的畢摩豐富和完善了彝族的文字系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彝族社會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不同的家支之間沒有任何隸屬關係,不同的家支有各自認可的畢摩,在彝族文字與文化上有一體的傳承,也有不少的差異。比如,不同家支的經文記錄了出現同音異體或同體異義的現象,同時筆畫繁複,字體也沒有定型,難以普及,在教學、交流、歷史記載上都有諸多不便。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了文化研究,涼山州率先在這一問題上進行探索,從1974年便開始制定規範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試行,1980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彝文規範方案》使用,以涼山彝族北部方言的聖乍話作為基礎方言,以涼山州喜德話為標準音。這次規範解決了彝文在不同家支、不同方言區的很多問題,如一字多音、一字多形等,確定了819個字,規定一字一音,一音一字。規範後的新彝文字體定型、筆畫更少、結構簡易,字數不多但是夠用,相較於原來的古彝文更易於普及。現在,諸多的彝族文獻典籍得到有序的整理與傳播,不少的高等院校有了培養彝族文化工作者的專業,這些古老的方塊文字成為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來源於《中國國家地理網》 作者:劉乾坤

購買彝族服裝就上天懿堂商城!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彝族人網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

相關焦點

  • 五彩涼山 | 彝族文化的瑰寶——涼山彝族漆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漆器彝族漆器發展至今製作上,須經過選木、細坯、磨花等完整的四十三個流程才能製作出一件精美的彝族漆器。喜德彝族漆器與散落於大小涼山其它彝區的彝族漆器相比,以裝飾風格精製細膩、大方而頗負盛名,具有身經千百年而不腐爛、不脫漆的神奇生命力。如今,吉伍巫且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製作的彝族漆器不但遠銷國內外,而且還成為了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
  • 涼山西昌四合鄉彝族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正式開班
    現場宣傳橫幅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沙馬打各用彝語講述了彝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列舉了《瑪牧特依》《阿莫尼惹》等彝族傳統經典文化及傳承彝族經典文化的必要性,並指出,黨和政府對雙語教育非常重視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致力於用《瑪牧特依》讓更多的人愛上彝族傳統經典,用瑪牧精神為全州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盡一份綿薄力量。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彝族由於分支繁多,分布甚廣,所處地理環境各異。因此,喪葬習俗乃至儀禮在各地彝區,各個支系之間都不盡相同。從喪葬形式到喪禮程序都明顯地表現出地方差異和支系特色。五、傳承文明擯棄陋習助推涼山彝區精準扶貧薄養厚葬,高額彩禮等陳規陋習長期在涼山彝區屢禁不止。
  • 部分專家稱彝族文化是解讀三星堆文明的密碼
    三星堆考古文物的發現,給國內外文物考古研究人員帶來了極大的疑惑:三星堆文化源起何方?其神秘器具有何作用?繁盛王朝為何消失中斷?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無法解釋。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存在著許多神秘的文字和符號,這些文字、符號到底在述說著一個什麼故事?它們能否幫助我們解讀三星堆之謎?
  • 【方志四川•資治】孫學元 瓦西木一 ‖ 試談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
    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以畢摩文化為代表的彝族文化,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方面屬性,包含彝族的哲學思想、社會歷史、教育倫理、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深厚文化底蘊。本文就美姑縣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問題進行粗淺研究和探討。
  • 「三星堆」與彝族文化
    [摘要]「三星堆」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經過專家學者研究以後感到奇怪的是這些造型奇特的三星堆文化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與同屬一域的彝族文化牽強可言。目前「三星堆」族屬仍是一個謎,就近年有關專家學者對三星堆文明與彝族古文化探討基礎上說說淺識。
  • 五地聯歡 四海同春 四川涼山 火舞迎新
    通過對經典節目的時尚化表達,利用國際先進特效技術,充分反映出涼山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出彝族等各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反映出四川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迎接新春佳節的歡樂喜悅。&nbsp&nbsp&nbsp&nbsp打起火把!點燃焰火!紅紅火火!除夕夜,春晚四川涼山分會場「火」起來了!
  • 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招聘講解員的公告
    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招聘講解員的公告根據本單位需求,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講解員,現將相關事宜公告如下:一、招聘崗位本次計劃招聘講解員5名(包含中文講解員、英漢雙語講解員、彝漢雙語講解員)  二、招聘條件1、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無違法違紀行為
  • 涼山冬陽
    我們至老才明白,這不是一句尋常的口水話,而是古來黔人的歷史總結,是一項健康傳承。大學畢業後,二十三、四歲,我就在鄉村工作,不管天晴下雨都得下隊,看見農民都光著頭在田地裡忙活,趕忙摘下頭上的草帽,「光頭剃搭」地與鄉民們一樣日曬雨淋,漸漸地養成了習慣,太陽光直射下的一介城裡人,一層層的皮被曬脫,又換上新肌,自以為8年農村,已經「脫胎換骨」。
  • 馮良:《西南邊》,大時代在邊地涼山的深刻迴響
    馮良(彝族),《西南邊》作者獲獎感言很高興《西南邊》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謝謝評委!「西南邊」特指我的老家涼山,它掩藏在山重水複之處,歷來少人至,其風物人情也少人知。與任先生同時期的馬長壽、林耀華先生歷經艱險,全靠在涼山彝區一站一站的保頭接應,才完成了自己有關涼山彝族社會歷史的田野考查。而一般商旅進涼山之難,用「難於上青天」作比方,一點也不為過。
  • 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特別是綿羊,性情溫和,深受彝族人喜愛,與彝族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彝族禮儀中,紅白喜事只宰殺綿羊,招待客人除宰殺牛外,也以宰殺綿羊作為最高禮節。禮數上,4隻綿羊和一頭牛的級別是一樣大小。羊毛可以製作成披氈、羊毛毯等各式毛紡織品,穿在身上保暖又美觀,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毛紡織及擀制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涼山不「涼」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瓦子村,  平安「村醫們」準備開展一場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居民普遍以體力勞動為主,  收入不高,醫療衛生條件也較為落後,  截至2018年底,涼山州貧困人口高達97萬人。
  • 《涼山彝族自治州禁毒條例》8月1日起施行 遏制毒品有了「法律利器」
    記者何勤華 攝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勤華)今年5月23日,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批准《涼山彝族自治州禁毒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記者近日從涼山州人大常委會獲悉,《條例》將於8月1日起施行。
  • 盤點活躍在各選秀舞臺上的彝族新銳歌手
    jije吉傑,彝族,彝名:捷巴阿火,英文名:JeffreyG;涼山昭覺縣人,1999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專業,2007年4月報名參賽「2007快樂中國仁和閃亮快樂男聲」奪得南京賽區冠軍,全國總決賽榮膺第5名。
  • 昭覺逸夫小學:彝族神話故事被畫上牆 破舊校園煥然一新
    林琮然和林靖淵受到彝族神話中射日英雄支格阿魯故事的啟發,選取彝族具有代表性的「鷹」的形象,圍繞著昭覺縣逸夫小學教學樓,創作了一幅情節生動的牆畫長卷:一隻小鷹破蛋而出,從學習展翅直到翱翔於藍天,降伏彝族的害蟲「黑蛇」,代表著彝族孩子逐漸成長的過程。
  • 涼山:在禁毒人民戰爭路上不斷前行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在這塊土地上居住著彝、漢、藏、回、蒙等10餘個民族的群眾,總人口512萬。千百年來,這片神奇秀美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燦爛輝煌的彝族文化,秀美的自然環境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然而,曾幾何時,由於多種原因,這裡卻成了毒品重災區,毒品成為涼山脫貧的一大攔路虎。
  • 跨過山海 讓涼山不涼
    毛訢贄 攝  ■中國教育報特稿·關注教育幫扶行動  新學年剛剛開始,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來自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14家培養基地、100多所項目學校的325名一線骨幹教師跨過山海,於四川省西南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會合,奔赴一場莊重而盛大的支教行動。
  • 彝族北鬥星月曆法譯註
    在整理記載彝族先民們創造傳承下來的這部「彝族天文曆法—彝族北鬥星月曆法」時,我由衷地敬佩彝族先民們的智慧。無疑,它是先民門傳承至今「博大精深」的一部彝族文化瑰寶。「彝族北鬥星月曆法」的創造與傳承,標誌著彝族先民能充分掌握宇宙的自然運行規律,充分利用宇宙的自然運行規律服務人類。
  • 彝族文化中的「三陽開泰」
    彝族文化中的「三陽開泰」齊蘇堂彝醫館:王敏、王舒怡「三陽開泰」是中華民族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春聯的橫批。這一橫批流傳了數千年,貼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但是「三陽開泰」開在何處?源頭在哪裡?這一問題,似乎沒有人認真考慮過,成為了千古之迷。
  • 「佛涼特色」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之路 人在涼山有「遠親」
    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入駐涼山後,以推進援建安全住房建設為首要目標,在3個多月裡共完工住房1579戶。吉伍爾坡一家與其他1578戶村民,住進了寬敞整潔的新房。集中安置區的道路、綠化、路燈、排水溝等相關配套基礎設施,也即將建設完成。在佛山對口援建的越西縣達布新村,63戶334人搬進距縣城僅10公裡的南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