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駿馬獎」長篇小說獎獲獎作家合影(右二為馮良女士)
9月25日晚,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其中,來自長江文藝出版社的《西南邊》《大河》《桑多鎮》3部少數民族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獲獎名單。
點擊連結 查看獲獎名單完整版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國家級文學獎,每四年評選一次。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和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並稱中國文學「四大獎」,自1981年創辦以來,推出了一大批優秀作品,促進了大批少數民族作家的成長。
以往十一屆評選,共計748人次、709篇(部)作品獲獎,對於繁榮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發展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此次駿馬獎自3月1日啟動以來,共有376件作品和19名譯者參評,經過專家投票,長江文藝出版社3部作品從眾多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長篇小說《西南邊》榮獲第十二屆(2016—2019)
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長篇小說獎
首刊於《收穫》長篇小說2016年(秋冬卷)
馮良
馮良:女,彝族。1963年生,四川涼山人。中國藏學出版社原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西藏物語》《秦娥》、散文集《彝娘漢老子》等。
馮良(彝族),《西南邊》作者
獲獎感言
很高興《西南邊》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謝謝評委!
「西南邊」特指我的老家涼山,它掩藏在山重水複之處,歷來少人至,其風物人情也少人知。
明清以降,至1949年,涼山彝區各方以土司、頭人為號令,自我封閉,更與外界相隔離。人類學家、藏學家任乃強先生1932年曾借用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銅豌豆」,形容涼山彝人為「中華民族之鐵豆」,其實也是在遺憾自己不能像進出藏族地區那樣,自由進出涼山彝區做社會調查。與任先生同時期的馬長壽、林耀華先生歷經艱險,全靠在涼山彝區一站一站的保頭接應,才完成了自己有關涼山彝族社會歷史的田野考查。而一般商旅進涼山之難,用「難於上青天」作比方,一點也不為過。
涼山解放,民主改革,藩籬盡拆,涼山與內地、彝族與漢族等民族密切接觸、互動,涼山彝族社會更加密切地融入國家政治生活,推演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數百萬不同背景的邊地居民在心理上和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個人的命運、民族的前途因此更加生機勃勃。這也是成長於這光榮年代,包括我在內的邊地人的幸運!
17歲,我離開涼山老家,北上讀大學、生活、工作,凡40年。其間,行跡遠至西藏十餘載。同期,也創作、出版有西藏題材的長篇、短篇小說。
但縱然時空相隔,涼山都不曾離開我哪怕須臾,她是我生命的緣起、情感的依託。歲月流不走的記憶、前行的腳步,那些深懷冷傲、倔強,卻掩不住奔放、幽默的族人,無論彝族、漢族,還有他們的人生,帶著大時代巨變的深遠迴響,那激蕩的、傳奇的、英勇的、赫赫聲名的、深情的,還有機智的,甚或狡黠的,何其珍貴,猶如珍珠。從1980年代後期至今,他們串聯起我對老家的文學表達。
反過來也可以說,是家鄉在激勵我,在對她的回望、懷想中,文學的翅膀由此展開。最後,我還要對《收穫》雜誌社、長江文藝出版社說聲感謝。
作家馮良在頒獎典禮上
評委黃平:
「馮良的《西南邊》以1950年代涼山彝區平叛為背景,在外部世界與彝族社會的互動中,鋪陳開一幅彝族社會變遷的歷史畫卷,是西南邊地小說傳統的最新收穫,也是一部帶有現代史品格的史詩性長篇小說。」
《西南邊》
作者:馮良(彝族)
出版時間:2017.10
《西南邊》,作者馮良(彝族),是寫西南少數民族彝族近幾十年歷史變遷的長篇小說,於2017年10月出版。這部長篇開合度大、龐大的敘事結構,全方位地展現了涼山彝族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變遷。書中所涉獵的從親族鄉情的細節,到民族的今生前世,蘊含了豐富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內涵。彝族人性格中的英勇、尊嚴、倔強,包括與生俱來的天真狡黠,書中都有淋漓盡致的描繪。
END
原標題:《「駿馬獎」獲獎感言|馮良:《西南邊》,大時代在邊地涼山的深刻迴響》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