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的曲木小洛從父親曲木阿且手中接過家裡的銀飾活計,他將成為這個瓦曲銀匠大戶的下一代傳人。
曲木一家生活在四川大涼山深處,坐著成昆線上的綠皮火車在涼山州越西縣普雄站下車,搭車5公裡便來到了樂青地鄉瓦曲村。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曲木小洛在調試打鏈機(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力可 攝
村子藏在山窩窩裡,卻是大涼山「銀飾第一村」。「有彝族人的地方,就有瓦曲銀飾」的俗語,證明這個村子高超的銀飾加工水平。
曲木家院中有兩座樓,一座飛簷鬥拱的彝鄉瓦房,一座有著高大羅馬柱的小洋樓,東西方建築風格形成強烈反差。從早上8時到下午5時,除了午飯時間,曲木一家和六七名村裡的貧困戶都坐在小院中製作銀飾。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當地女子頭戴銀飾帽子(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咔嚓、咔嚓、咔嚓」,頭頂黑色頭飾上彩色的英雄髻隨著腳踏板的節奏擺動,身穿黑色鑲花開襟彝裝的曲木小洛坐在一臺打鏈機前,熟練地將銀線導入機器,另一頭,一根工整精緻的銀鏈被機器快速加工出來。談起工藝繁複的銀飾,他眉飛色舞,掐下一段銀線,擺弄起來。
「這道工序叫折絲,過去銀匠要手工把銀線打成圈、焊起來,一個個打出銀鏈,用於下一步手工加工,費時費力,有機器後效率高多了。」雖然引入了現代工藝,但彝族銀匠的心依然平靜。製作傳統彝族銀飾要用到各類工具100餘種,折絲、美工、串連,為了讓銀飾和先輩做出的一樣,大部分工序依然需要銀匠手工完成。
抓住銀飾加工的機會,曲木一家和村裡的銀匠大戶們早早便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村裡的一名銀匠在給銀器打孔(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力可 攝
銀匠家中傳來的「銀鈴聲」,同樣也啟發了駐村第一書記唐開清。
「村裡種過半夏、百合,養過雞鴨,效益都不好。如果貧困戶加入銀飾加工業,肯定能增收。」唐開清想到,但銀飾的製作手藝過去都掌握在有實力的銀匠大戶手中。
唐開清發現,村裡20名黨員中有15名是做銀飾加工的,而曲木阿且就是一名老黨員。「讓貧困戶到黨員家中當學徒,學手藝、掙工錢,一樣能脫貧。」唐開清到曲木阿且家中拜訪,曲木阿且立刻表示願意幫扶村裡的貧困戶和其他村民,並吸納幾十名村民加入加工作坊。
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當地村民在加工銀飾(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走進工坊,55歲的貧困戶曲木古日正專注地工作,她用嘴咬住銀線,雙手上下翻飛,很快便做好一個頭飾。「像這樣的頭飾,我每天能做十五六對,收入100多元,家裡買米、買飼料的錢都是做工賺來的。」
有了眾多貧困戶學徒,曲木一家的銀飾產量越來越大。「購置了機器,才滿足了作坊對銀鏈的需求。」曲木阿且說,這幾年他家生意經營得不錯,今年克服疫情影響,銷量逐漸回升。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曲村村展覽室中展出的銀飾(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力可 攝
「今年6月,我們成立了傳統銀飾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85人。合作社專門拿出資金,對社員進行銀飾加工培訓,減輕銀飾加工大戶培養學徒的成本。」唐開清說,2016年年底,瓦曲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如今,瓦曲村年加工銀條超過3萬公斤,從事銀飾加工的家庭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記者李力可、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