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彝族人與綿羊難以割捨的情緣

2014年07月22日 15:11 來源:《中國民族報》2014年7月18日11版 作者:賈巴爾且

字號

內容摘要:彝族人認為,人和有肉有皮的動物都是一樣有生命的,特別是綿羊,性情溫和,深受彝族人喜愛,與彝族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彝族禮儀中,紅白喜事只宰殺綿羊,招待客人除宰殺牛外,也以宰殺綿羊作為最高禮節。禮數上,4隻綿羊和一頭牛的級別是一樣大小。羊毛可以製作成披氈、羊毛毯等各式毛紡織品,穿在身上保暖又美觀,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毛紡織及擀制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彝族人給綿羊剪毛前要先給它們「洗澡」

  彝族人認為,人和有肉有皮的動物都是一樣有生命的,特別是綿羊,性情溫和,深受彝族人喜愛,與彝族人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緣。彝族禮儀中,紅白喜事只宰殺綿羊,招待客人除宰殺牛外,也以宰殺綿羊作為最高禮節。禮數上,4隻綿羊和一頭牛的級別是一樣大小。羊毛可以製作成披氈、羊毛毯等各式毛紡織品,穿在身上保暖又美觀,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毛紡織及擀制技藝」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者曾在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依達鄉嘎格達村看見一群綿羊被圍在小河旁,兩個中年男子在給綿羊「洗澡」,原來是要準備剪羊毛了。 

  剪羊毛一年三次,分別在4月、8月和11月。剪羊毛時,等畢摩(彝語音譯,即祭師)選擇了吉祥如意的日子,牧民就會提前兩三天把羊群趕到大水庫和有大水的地方,給綿羊「洗澡」,並準備好大剪刀、細繩、手套、籮筐、口袋等器具。然後,再把羊群趕到山坡上去,一邊放牧,一邊剪收羊毛。一般公羊和大騸羊(騸了睪丸的羊)的毛是不能全部剪完的,頸子和臀部的毛都要留著,而母羊和小羊就從頸子到臀部全部剪完。彝族諺語說:「姑娘不美,戴上首飾就美麗;騸羊不美,臀部留著羊毛就美麗。」

  涼山彝族服飾古樸、美觀、大方、種類繁多,絢麗多彩。該州布拖縣、普格縣的彝族婦女最喜愛的服裝莫過於五顏六色的百褶裙(彝語叫「丹紅扎尼」)。它選用最好的綿羊毛製成,前後經過洗羊、剪毛、彈毛、捻線、織布、縫製、染色等十多道技藝流程。耗時至少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因此「丹紅扎尼」,一條價格高達幾千甚至上萬元。

  彝族人養綿羊一般都在半山上。夏天,為了抵禦酷熱,村民們採取託養的辦法,把羊群趕到高山地區放養。白天把羊群放在山上,晚上把羊群用竹子編制的籬笆牆圍在自己的土地上積肥,在這些土地上種植的農作物可以獲得豐收,一舉多得。等秋天天氣涼爽了,選好日子才把綿羊接回家。當天晚上,富裕的家庭就宰殺小豬,貧困點的人家也會宰殺一隻雞來慶祝。

  俗話說「冬吃羊肉賽人參,春夏秋食亦強身。「羊肉自古就深受人們歡迎。而綿羊肉比山羊肉脂肪含量更高,因此吃起來口感更加細膩、鮮香。彝族人吃羊時,習慣把羊肉整成砣砣肉和羊鍋湯肉,特別是冬天,吃上一頓綿羊肉和苦蕎粑,想想就讓人垂涎三尺。

  彝族宰殺綿羊也頗為有趣,只能用扭轉頸椎讓其窒息死亡的方法,然後才用尖刀剝掉羊皮,按照一定的規律把羊肉砍成2至3兩左右的砣砣肉和更小的肉。如果不按規定動作宰殺,據說羊群就會逐步死亡或不能發展壯大。

  待客宰羊時,羊板子(羊前腳骨或扇骨上的整塊肉)是不能砍掉的,必須留起贈送給客人。一般客人也不會將它拿回家中,都會當場或半路上分給親戚朋友,拿回家就會不好意思,這是彝族人的禮儀。

  羊群中的領頭羊很重要。家裡來什麼貴客,主人家都寧願在其他地方找羊宰殺,也不宰殺自家的領頭羊。有人到家裡來買綿羊,要牽羊走的時候,主人家會扯掉一小撮羊毛撒在羊圈裡面。據說,這樣才會留下被牽走的羊的魂魄,才會使羊群日益壯大。

  彝族人認為用羊角繞了好幾圈的綿羊做法事,可以驅魔闢邪,使病人儘快恢復健康或保家裡平安。而婚喪嫁娶一般也都只用綿羊,而不用山羊。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潘桂英)

相關焦點

  • 住上了新房子,養起了黑綿羊!「佛山新村」給彝族老鄉送去幸福
    家裡領養的4頭豬和19隻黑綿羊每天都在長膘,全家脫貧致富的夢想正在一點一滴化為現實。在四川涼山州布拖縣補爾鄉竹爾苦村,許多彝族老鄉像扭麼俄扎一樣,在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駐布拖縣工作小組的幫助下,從高山之上搬遷到山腳路旁,住上了新房子,養起了黑綿羊,好生活就像村頭那座火把雕塑,熠熠生輝又觸手可及。
  • 彝族漆器、黑綿羊亮相,高原玫瑰上架快手小店
    涼山州雷波縣大杉坪村的第一書記劉友全,為封面新聞的網友們推薦的當地特色產品是彝族漆器,而來自布拖縣宜牧村的第一書記阿爾日沙,則帶來了家鄉的黑綿羊,並邀請網友們去村莊「觀光旅遊」。這一次,劉友全向網友們推薦的家鄉特產是彝族漆器。彝族漆器是在具有數千年的彝族古餐具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手工藝品,包括傳統的餐具、酒具及新開發的茶具、旅遊紀念品、現代室內裝飾器具等系列產品。
  • 墨菲定律:「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愛情也是
    01在生活中,我們有不少人對過去的人和事,難以忘卻,也很難割捨,這是因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在「墨菲定律」中有個叫「沉沒成本」:「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我們做過的事,談過的愛,已成過去覆水難收。一切都已成定局,再不能更改。就好比你家小雞被別人家大狗咬死了,如果你去打死大狗也無法挽回,且可能還要賠償大狗家主人的錢,那是得不償失。
  • 脫貧攻堅一縣一業丨布拖黑綿羊
    布拖縣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東部,平均海拔2400米,地形以山地為主,佔總面積的89%,低山河谷佔11%。有耕地31.65萬畝,林地84萬畝,草地118萬畝。布拖黑綿羊是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傳統養殖畜種,經歷過大規模的品種改良。
  • 咩~咩~咩~涼山這群黑綿羊,不只會賣萌|脫貧攻堅印記③
    一提到綿羊,大家腦海裡是不是出現通體雪白的綿羊呢?黑綿羊在生活中還是比較少見的。那麼,黑綿羊到底長什麼樣的呢?養殖黑綿羊能創造多大的價值呢?跟著記者來一探究竟。8月4日,佛山傳媒集團融合報導組來到了「中國彝族火把節之鄉」布拖縣。在彝語中,布拖的意思是「有刺蝟和松樹的地方」,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區。下午,記者抵達布拖縣補爾鄉黑綿羊養殖基地。
  • 瀋陽40多年的麵館,一碗雞湯麵4塊錢,是瀋陽人難以割捨的老味道
    面是我們日常常吃的一種食物,面的烹製方法不同,做出來的味道也不同,雖然每個人在家裡也可以自己煮麵,但是也不妨礙大街上的麵館生意興隆,飯點的時候顧客盈門!瀋陽有一家國營麵館,迄今大概有40多年,是很多老瀋陽人曾經無比眷戀的味道。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刺繡為彝族婦女所善長,常繡在頭帕、擦爾瓦、衣袖、衣大襟、褲腳、掛帶、煙荷包、腰帶等上。彝文刻石和碑文也很多,如貴州大方縣的《火齊碑》是東晉時期所刻。貴州大方縣有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鑄造的銅鐘,鐫有彝漢兩種文字。雲南省祿勸縣《鐫字巖》刻有彝漢兩種文字,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之作。其他墓誌、指路碑多得難以計數。
  • 彝族神話故事《兒依得羅娃造人》
    有日月星辰宇宙山川,有江河湖海,有了草木穀物,阿不能沒有人生活在天地間。龍王涅儂羅阿瑪的女兒賽依列,讓造人之神兒依得羅娃來造獨眼睛人。兒依得羅娃從天宮下來,用土捏出兩個人,眼睛有八隻耳朵有九隻,手有四隻腳有兩隻,他們的眼睛不會眨。用土塑造出來的人,由於眼睛不會眨,手多腳少無法生存。沒過幾天,就被風雨雷電劈死了。兒依得羅娃又用石頭來造人,石頭應該比土硬,耐得住自然的考驗。
  • 彝族北鬥星月曆法譯註
    由於彝族居住地區大多數都較為分散,受長期封閉的影響,而創造了各地的區域文化,也長期保留著各自的曆法、風俗以及記事方法。至今,在楚雄州境內祿豐、元謀、武定三縣結合部,大範圍山區相鄰的彝族居住村寨,還流傳著這部瀕臨消亡的彝族天文曆法——《彝族北鬥星星月曆法》。一、彝族北鬥星月曆法的由來。
  • 五彩涼山 | 彝族文化的瑰寶——涼山彝族漆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漆器彝族漆器發展至今>從日月星辰高山流水等紋飾圖案到生活中的餐具沙場上的鎧甲等匯聚了彝人的生活積累和智慧結晶歷經千百年漆器不僅是彝人生活必須品還成了人們爭相收藏的藝術品彝族漆器發展至今大約有一千七百餘年
  • 「三星堆」與彝族文化
    第二個時代為「豎眼時代」,這個時代的人「不思繁衍事,只講耕種糧;一叢糧九斤,只顧歡度日……有禮不講禮,初一不祭獻,十五不燒香,大小也不分。」第三個時代為「橫眼人時代」。彝文文獻《洪水泛濫》說古代洪水泛濫時,世人全被淹死,洪水後只剩篤慕兄妹二人倖存下來結為夫妻繁衍人類[1]。以「洪水之災」作為彝族史前時代與文明時代的歷史分界線,洪水遺民作為現今彝族的再生始祖。
  • 彝族的創世史詩––梅葛
    流傳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鹽豐等縣。梅葛,是彝族民間歌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總稱,其內容包羅萬象,幾乎反映了彝族人民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的全貌,被視為彝家的「根譜」、彝族的「百科全書」、長篇敘事史詩。
  • 中國最早飼養的是山羊還是綿羊?專家:是綿羊
    新華網北京2月16日電(記者喻菲)儘管中國人對於農曆羊年的羊是指山羊還是綿羊看法不一,考古學家肯定的是,目前在中國發現最早的家羊是綿羊,而中國人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袁靖說,距今約5600至5000年前,中國最早的家養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然後逐步由黃河上遊地區向東傳播。
  • 綿羊豬:長得一身似綿羊的毛,救了這一品種豬
    在動物世界中,豬的外形幾乎都是肥頭大耳,身上的豬毛也是很短的,但有些豬類就是那麼特別,這種豬的豬毛卻像綿羊毛,若不是它肥胖的身形,很多人都會把它當成綿羊,這就是大家稱其為綿羊豬,學名為林肯郡捲毛豬!
  • 山羊是惡魔的化身,綿羊是上帝的寵物
    不過越熟悉的東西越容易讓人產生陌生感,對於羊這種最常見的動物大家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至少下面這些冷門知識你就可能不知道!在生物分類學上羊是被劃分到牛科的,聽上去是不是有些難以讓人接受。不過好在再往下分它終於回到了羊亞科、羊屬。
  • 「六篇現言文」你是我難以割捨的緣份!
    02、《割捨》作者:非木非石小說簡評:雲初為情所傷,於是開啟不動感情模式,喝酒蹦迪,吃喝玩樂,瀟灑任性放飛自我。某次酒吧醉酒,對象竟是南港市身份地位高不可及的集團老總李修嶽。
  • 創世紀的史詩——彝族「六祖分支」
    二、洛尼山,一個民族由此獲得新生彝族傳說中的創世神話,象徵性地敘述了天、地、人及萬物的起源,帶有這個遊耕民族很大的審美性。但在彝文的經典中,阿普篤慕到洛尼山暫避洪水,進行的六祖分支,確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彝族史專家研究,彝族這一民族,起源於雲南的滇東北,後一個支系遷到蜀地,因蜀地遭受洪水,阿普篤慕又南下返回原祖先的發祥地進行六祖分支。
  • 「人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掛職馬邊彝族自治縣委副書記、副縣長...
    阿培阿黑採訪圖片2018年冬天,陳勁松和同為北大校友的省紀委監委掛職幹部劉鳳祁等人一起,第一次來到全縣十分偏遠、堪稱「貧中之貧」的村莊——民主鎮小谷溪村,在村小教室發現了上小學一年級的15歲彝族姑娘立古曲子。她和比自己小五六歲的弟弟妹妹一起,坐在同一間教室上課。陳勁松清楚記得,當立古曲子看見他們一行人的時候,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 致敬養鴿人:因為摯愛,所以無法割捨
    ,從這點來說還沒有哪個動物能夠做到,從小喜歡鴿子,鴿子是有靈性的動物,鴿子是在我的小學作文裡出現次數最多的動物,從最初的散養菜鴿,也養過幾年肉鴿,再到後來學習養信鴿,中間中斷過幾次,心裡始終放不下,後來又重新起棚,養鴿數十載,一路走來,這期間贏過也輸過,每天天不亮就開始起來打掃鴿舍,給鴿子家飛、攪拌好鴿糧餵鴿子,深夜了,大家都睡了,起來檢查鴿子狀態和糞便,數十年如一日,一路經過的酸甜苦辣,只有養鴿人才能深深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