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西昌四合鄉彝族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正式開班

2020-12-04 阿叫拉諾

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成員和曲比烏力、連扎妹妹合影

【彝新網記者 爾威報導】7月14日下午,由西昌市四合鄉四合村黨支部委員會、四合村村民委員會主辦,西昌市四合鄉中心校、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承辦的西昌市四合鄉瑪牧經典傳習班開班儀式在四合鄉中心校舉行。 四合鄉政府副鄉長劉阿比、西昌學院彝學院黨總支書記沙馬打各、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毛新亭分別講話。 開班儀式由四合鄉政府魯國洪主持。《祖國之子》演唱者連扎妹妹和曲比烏力,四合鄉政府、四合鄉中心校、四合村兩委會、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相關負責人及家長、學生共200餘人參加了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現場

《瑪牧特依》是流傳於大小涼山地區的重要彝語教育經典,是彝族民間口頭文學的重要代表。2014年,《瑪牧特依》被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悉,本次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上課時間為每周六下午2:30至4:30,上課地點為西昌市四合鄉中心校。下周六(7月21日)下午將開展最後一次現場報名活動,之後不再接受報名。

民歌合唱團在演出排練中

四合鄉副鄉長劉阿比指出,開設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提出的「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的時代風採」等內容的具體形式。學習、研究、推廣《瑪牧特依》倡導的精神,對提高全民道德修養和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推進和諧文明建設、精神脫貧、禁毒防艾等工作具有有益的補充作用。

現場宣傳橫幅

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沙馬打各用彝語講述了彝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列舉了《瑪牧特依》《阿莫尼惹》等彝族傳統經典文化及傳承彝族經典文化的必要性,並指出,黨和政府對雙語教育非常重視,今年省教育廳專門出臺了文件,從今年開始,在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考試中加大了對彝文的考試力度,2020年高考時彝族學生的語文試卷彝文和漢文可以各佔50%,為彝族學生入學、就業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希望大家不辜負黨和政府的期望,認真學習好彝族語言文字,爭取取得好的成績。

現場小觀眾

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毛新亭也用一段流利的彝語講述了《瑪牧特依》對於提高道德素質、淨化心靈、向上向善的重要作用,《瑪牧特依》蘊含的自立自強、與人為善、生生不息的人生哲學,教授《瑪牧特依》就是為群眾扶志扶智的形式,是精準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致力於用《瑪牧特依》讓更多的人愛上彝族傳統經典,用瑪牧精神為全州精準脫貧攻堅工作盡一份綿薄力量。

現場報名

在西昌市四合鄉瑪牧經典文化傳習班開班儀式上還進行了《瑪牧特依》誦讀和文藝表演。

現場觀眾一角

爾恩莫阿子老師誦讀了《瑪牧特依》中的兩個篇章,並邀請全體參會人員起立參與跟讀。爾恩莫阿子老師因為熱愛傳統經典文化,年輕時從家鄉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龍縣義無反顧地走進彝族文化的核心區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從事彝族服飾研究和彝族文化研究教學工作。

爾恩莫阿子老師誦讀《瑪牧特依》

彝族女歌唱家曲木阿各老師70餘歲了,因為熱愛彝族傳統民歌,一直致力於對彝族傳統經典民歌的保護和傳承。曲木阿各擔任指揮的民歌表演隊,在開班儀式上演唱了彝族經典民歌《女婿來了就招待》及《為啥給女兒穿戴》。

曲木阿各老師指揮的民歌合唱團在進行表演

四合村村民加巴友體表演了一曲縹緲悠揚的《笛子獨奏》。

加巴友體表演《笛子獨奏》

彝族家喻戶曉的小明星曲比烏力和連扎妹妹是彝族文化的受益者,他們用彝漢雙語演唱的《祖國之子》因為歌詞的厚度、旋律的流暢度以及背後的感人故事曾在朋友圈刷屏。他們曾經參加過春晚、湖南衛視、廣西衛視等大型晚會,並在西昌、成都、北京等地進行過專場晚會,擁有很豐富的舞臺演出經歷。曲比烏力和連扎妹妹的到來讓四合鄉中心校更加熱鬧起來,他們聯袂演唱的《祖國之子》和《尼木美姑》掀起一陣陣的熱浪,掌聲和歡呼聲不斷。

曲比烏力、連扎妹妹演唱《祖國之子》和《尼木美姑》

還有四合鄉四合村黨支部書記阿蘇拉則,四合鄉中心校副校長馬雍,涼山瑪牧文化協會秘書長達久伍呷等人參加了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主持人魯國洪

四合鄉副鄉長劉阿比

西昌學院彝學院黨總支書記沙馬打各教授

涼山州瑪牧文化協會黨支部書記毛新亭

彝族著名歌唱家曲木阿各老師

四合鄉四合村黨支部書記阿蘇拉則

四合鄉中心校副校長馬雍

現場觀眾和沙馬打各教授合影

以下圖片為觀眾和連扎妹妹、曲比烏力的部分合影

相關焦點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五彩涼山 | 彝族文化的瑰寶——涼山彝族漆器
    製作上,須經過選木、細坯、磨花等完整的四十三個流程才能製作出一件精美的彝族漆器。喜德彝族漆器與散落於大小涼山其它彝區的彝族漆器相比,以裝飾風格精製細膩、大方而頗負盛名,具有身經千百年而不腐爛、不脫漆的神奇生命力。如今,吉伍巫且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漆器髹飾技藝」製作的彝族漆器不但遠銷國內外,而且還成為了人們爭相收藏的珍品。
  • 7月17日晚西昌火把節狂歡 看滿天星鬥落人間
    17日晚8點,西昌洛古坡鄉、大箐鄉、四合鄉將同時舉行火把狂歡活動。今年西昌火把節,主題將體現原生態,遊客除了能感受到獨特的民族文化,舉著火把遊行,還可觀賞到「滿天星鬥落人間」的壯觀場面。「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鬥落人間。」這是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在一次夜宿西昌瀘山時所作的一首詩,描繪了火把節時,站在山上,看著遠處火把化為滿天星鬥的壯觀景象。
  • 盤點活躍在各選秀舞臺上的彝族新銳歌手
    jije吉傑,彝族,彝名:捷巴阿火,英文名:JeffreyG;涼山昭覺縣人,1999年7月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語言學專業,2007年4月報名參賽「2007快樂中國仁和閃亮快樂男聲」奪得南京賽區冠軍,全國總決賽榮膺第5名。
  • 涼山冬陽
    到西昌下站,已黃昏,當停車邛海邊時,天黑了下來,氣溫突下0℃,趕緊進房,欲用熱水衝一下凍體,偏偏水溫不高,被子不厚,全憑所帶衣物多,才勉強渡過了涼山第一夜。想到堯富所言「西昌氣候好」,不過是一句應景的話罷了。邛海古稱邛池,《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言:「地陷為淤澤,因名邛池」。
  • 廣德市四合鄉:文化惠民成為新常態
    近年來,廣德市四合鄉紮實推進文化類民生工程建設,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公共文化服務,農村文化生活越發活躍,群眾讚譽聲不絕於耳,幸福指數更是不斷提高,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文化設施不斷健全。建成1個鄉級及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 五地聯歡 四海同春 四川涼山 火舞迎新
    通過對經典節目的時尚化表達,利用國際先進特效技術,充分反映出涼山地區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出彝族等各少數民族的人文風情,反映出四川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迎接新春佳節的歡樂喜悅。&nbsp&nbsp&nbsp&nbsp打起火把!點燃焰火!紅紅火火!除夕夜,春晚四川涼山分會場「火」起來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西昌有山文昌靠海攜手共念「山海經」
    這兩條消息,令海南人歡欣鼓舞、滿心期待,而對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州長羅涼清———一個看似和海南少有關聯的領導幹部來說,他也百感交集。  海南的文昌和四川涼山的西昌,聯繫的紐帶就在於航天事業,它們都是航天城。        「西昌和文昌,名字裡都有個昌字,就像一對兄弟,現在因為衛星發射事業,緊密地聯繫到了一起。
  • 部分專家稱彝族文化是解讀三星堆文明的密碼
    新華網成都11月24日電(記者孫陽)三星堆遺址位於我國西南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1929年三星堆出土的第一塊玉器被當地農民發現,1980年我國正式開始發掘三星堆。1986年伴隨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金器、青銅器、玉器、陶器、象牙等文物橫空出世,三星堆因此轟動全球並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 在西昌追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升空,時隔三年,嫦娥二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西昌成了國人最令人嚮往的地方之一。野生花卉以杜鵑(彝語稱「索瑪花」,是涼山彝族的迎賓之花。)為最,計有30餘種,每年3至7月,繁花似錦,鋪天蓋地。並且,不少杜鵑由於生長上千年而未受到砍伐,已長成須一至二人才能圍住的大樹,奇特無比。再加上有的杜鵑開花時能同時開出多種不同顏色的花朵,更是引人入勝,爭芳鬥豔,這是樹枝上長滿乳白色根須,構成奇特景觀。
  • 走近彝族 認識彝俗
    從此「彝族」就被正式定為彝族各支系的統一族稱。2、 白彝黑彝從何而來彝族被外界稱之為「黑彝」、「白彝」、「紅彝」,而雲南、貴州和廣西地方的彝族也被稱作「花彝」、「青彝」、「幹彝」的。「黑彝」、「白彝」多居住在四川涼山,「紅彝」多居金沙江河谷流域一帶。
  • 助力涼山經濟發展 川航12月新開3條西昌航線
    ,標誌著川航成都=西昌=珠海新開航線順利首航。去程航班號為3U8721,09:00從成都起飛,10:20到達西昌;11:05從西昌出發,13:55到達珠海。回程航班號為3U8722,15:00從珠海起飛,18:00到達西昌;19:00從西昌出發,20:15到達成都(具體以川航官方渠道查詢為準)。  在此兩天前,川航已經順利首航西昌=鄭州新開航線。該航線由空客A320執飛,每周二、四、六各1班。
  • 「三星堆」與彝族文化
    朱文旭本文載《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朱文旭,中央民族大學大學教授、碩士導師,研究方向:彝族語言文化與教學。) [摘要]「三星堆」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經過專家學者研究以後感到奇怪的是這些造型奇特的三星堆文化與中原文化格格不入,而與同屬一域的彝族文化牽強可言。目前「三星堆」族屬仍是一個謎,就近年有關專家學者對三星堆文明與彝族古文化探討基礎上說說淺識。
  • 涼山會理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竣工投運
    「萬丈船城」平地起  ——國網涼山供電公司涼山會理北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正式竣工投運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陳琳葉 袁雨湉 陳敏 報導  4月30日下午16時28分, 110千伏船城變電站2號、3號主變第五次衝擊成功
  • 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涼山不涼 一片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 袁玥 攝影向宇)「中國光彩事業涼山行」大會進行到第二項議程,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致辭
  • 音悅涼山|麻雀雖小 也有大夢想
    歌手簡介拖木拉幹,大涼山彝族人。入行多年,徘徊迷茫,寫歌無數,聽眾無幾。組過樂隊、唱過街頭、駐過場、教過吉他… 學習編曲後,開始做自己的原創音樂,希望一首比一首做得好,但願每月都能做出一首自己滿意的歌。
  • 涼山下雪了,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的心卻很熱
    連日來,四川涼山出現持續降溫天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更是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降雪。涼山下雪了但是西昌航天人投身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的心卻很熱。繼10月12日中心成功發射高分十三號衛星以來,全體科技工作者積極備戰後續發射任務。他們承壓作戰、連續作戰、堅守作戰,不畏寒冷天氣,決心用任務成功報效祖國。在這個銀裝素裹的雪天,讓我們走進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看奮戰一線的航天人怎麼說。
  • 責任 鞍鋼|雲端彝寨入畫來——西昌鋼釩在大涼山實施精準扶貧
    西昌鋼釩黨委書記鄧強說,鞍鋼集團西昌鋼釩基地身處涼山這片土地,有責任也有義務在書寫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進程中,履行央企責任,展現央企作為,為涼山州的發展作出貢獻。 按照涼山州易地搬遷要求,投入78萬元幫助39戶貧困戶建新房;投入15萬餘元,為9戶貧困戶添置家具…… 喜德縣樂武鄉達洛村和裡柯惹村全部為彝族人口,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海拔高,環境惡劣,交通極其不便。
  • 創世紀的史詩——彝族「六祖分支」
    以上這段文字,是根據《西南彝志》、《六祖魂光輝》、《夷僰榷濮》、《篤慕源流》、《六祖史詩)等彝文經典所記載的關於彝族六祖分支的共同情節得出的。一、一個東方的創世神話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彝文的典籍記載了它的創世神話在彝族的創世神話裡,天地還在混沌之中時,產生了清氣和濁氣,然後形成了影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