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語文差錯,規範文字表達助力文化傳承

2021-01-10 南方新聞網

  《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公布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戴口罩」誤為「帶口罩」,「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杏林」誤為「杏壇」,「宵禁」誤為「霄禁」,「擠兌」誤為「擠對」,「副作用」誤為「負作用」,誤用「嘆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科創板」誤為「科創版」,「螺螄粉」誤為「螺絲粉」等差錯「榜」上在列。

  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漢字多如恆河沙數。新版《辭海》,收入的單字就有約1.8萬個,條目約12.7萬條,而且每年都有新詞與時俱進、不斷增加。面對海量的語言文字,恐怕除了語言文字專家,都會有讀錯、寫錯、用錯的時候。再說,中國漢字獨體單音、單音四聲,一字多音、組合多變,意蘊殊異、特點獨具,即便是同樣的字詞,也因語氣不同、語境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表意。別說學漢語的外國人常常是一頭霧水,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時也分辨不清。每年入選的「十大差錯」,就與分辨不清直接有關。

  文字錯誤若不及時糾正,以訛傳訛,會讓老祖宗創造的燦爛文化成果蒙塵。從這點看,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每年都在歲末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錯誤,並且堅持數年,社會效益值得稱道。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為交流而產生,為溝通所運用。既如此,語言就需要具有明確指向性與形象描述性。理解錯誤或者造成詞不達意,都不能進行交流溝通,甚至會造成誤會。本來是想用「杏林天使」「杏林豪傑」讚美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生命危險,逆行出徵,在抗疫一線作出重大貢獻,但若用成「杏壇」,則讓讚美對象發生改變,成了褒獎教育界了,和初衷南轅北轍。還有,用「嘆為觀止」狀摹美國疫情失控,但這個成語表示的是所見事物好到了極點的意思,這就顯然用錯了地方。美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至今已逾35萬,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是「慘不忍睹」,而絕非「嘆為觀止」。

  記得2019年,世預賽國足1:2憾負敘利亞,讓無數中國球迷倍感鬱悶。賽後在採訪環節,主教練裡皮憤然辭職,不等翻譯說完,就起身離開,沒給記者提問機會。一場讓球迷不無遺憾的比賽,一個讓大家極為不爽的結局,沒想到賽後中國足協通過微博為中國男足的糟糕表現向球迷致歉時用了「差強人意」一詞。實際上,「差」的意思是略微,「強」的意思是振奮。「差強人意」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足協的用詞差錯被網友批為「不專業」。「差強人意」也入選了當年的十大語文差錯。

  能夠入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本身就具有典型性、新聞性、廣泛性。不典型,不頻繁出現,就不會進入公眾視野;沒有新聞性,也不會產生吸睛效應,產生那麼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廣泛性則說明差錯遍及語言文字及文史百科,見諸店招、廣告、說明,以及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這些入選標準,本身就說明差錯極可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以偽為真、以錯為對,傳之久遠、失去規範。亦因此,語言文字工作者持續不斷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充分發揮文化「清道夫」和語林「啄木鳥」作用,就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愛護,亦能規範文字表達、助力文化傳承。(南方網雷鍾哲)

相關焦點

  • 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公布:「新冠病毒」常被誤讀
    著名語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5日發布「2020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其中,「新冠病毒」常被誤讀,「螺螄粉」則常被寫錯。  這十大語文差錯分別是:  一、「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新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簡稱,其「冠」字是取「王冠」之義,為名詞,應讀guān而不讀guàn。
  • 「2018十大語文差錯」公布 這些易錯字詞你讀對了嗎?
    原標題:「2018十大語文差錯」公布 這些易錯字詞你讀對了嗎?26日,記者從《咬文嚼字》編輯部獲悉,「2018十大語文差錯」正式公布,包括將「青睞」誤為「親睞」、「鴻鵠」的「鵠」誤讀為hào等等。或許,這些容易讀錯、用錯的字詞,你在生活中也會碰到。
  • 2018十大語文差錯發布 北大校長讀錯"鴻鵠"入選
    (原標題:2018十大語文差錯發布,第一個萬萬沒想到…)
  • 母語傳承應「敬」字為先
    自2006年開始,《咬文嚼字》每年發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至2016年,已連續發布了11次。通過梳理不難發現,10餘年來《咬文嚼字》發布的「十大語文差錯」,可謂「豐富多彩」:有時政領域的,如「兩會」召開期間「議案」「提案」混淆(2014年);有經濟領域的,如「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有文化領域的,如「文職幹部」誤稱為「文職將軍」(2013年)等等。
  • 劉乾坤:涼山彝族的文化傳承
    涼山彝族千百年來在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傳說、迷人的自然景觀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傳承和保留著中國彝族最古樸、最濃鬱、最獨特的文化傳統,創造了具有涼山自然封閉形態的包括天文、星相、曆法在內的獨特而優秀的民族文化。故而涼山彝族作為中國彝族中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徵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國內外的著名。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語文的演變0210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出現大量的假借字和形聲字,已不是一種純粹的表意文字。今天漢字更是以兼表意與表音的形聲字為主,所以請不要以為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是絕對對立的。古文明起源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一般都主要是表意文字。只是要麼斷絕了傳承,要麼徹底轉變成為表音的字母文字。像漢字這樣傳承數千年而不絕的,僅此一家。
  • 巴蜀書社攜手大美漢字 梳理全世界最美的文字
    ,主要針對剛剛開始學習漢字的學生,緊扣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生字,結合動漫視頻,就每個漢字的字形演變進行了科學性梳理,為小學生講解每個漢字的字理及歷史演變,從而使小學生充分認識到漢字演變的規律,掌握漢字節結構相關知識,體悟漢字字形之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今天如何好好「說話」(解碼·語言規範)
    可到了要寫正式材料的時候,憋了幾個小時也寫不出來,好多說法都不知道該怎麼用書面語表達。」一名網友在網上抱怨,引發不少共鳴。  除了表達乏力,語言文字使用不規範的問題也廣泛存在。今年年初,一部熱播古裝劇收到了「能氣死語文老師」的評價,文白夾雜的臺詞被挑出多處語病,比如「款待不周」「聽過一些耳聞」等,有網友評論說:「簡直頭皮發麻,想要拿紅筆批改的手快要按不住了。」
  • 東陽市上盧初中 探索文字 傳承文化 點燃「書香」
    11月4日下午,東陽市江北上盧初中邀請著名傳統文化學者
  • 人類最早的文化傳承形式是什麼?它竟是人類文化起源的有力物證!
    通常人們會用文字的出現界定人類文明的開始時間,因為文字符號的出現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定格了人們對人類文明的認識,而現實則告訴我們文明的傳承也可以通過口耳相傳和肢體動作,而由於人們無法穿越到原始時期去重新認識原始時期人們的文化傳承形式究竟如何,所以這個問題也就成了人們正確認識原始人的障礙所在
  • 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華夏文化傳承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
    2019年12月14日上午,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華夏文化傳承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的通知》、《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等文件,為此協會成立華夏文化傳承與應用專業委員會,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在實戰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工藝。     赫然副理事長發表《國際關係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應用》的主題講話,深受參會者的普遍關注和啟發。
  • 長江網:較真「六安」讀音並非吹毛求疵,是對語言文字的尊重
    其實,對「六安」的較真體現的是對祖國文字的尊重。「啄木鳥」多些,語言文字的使用就會更加規範。 視覺中國  資料中國的語言文字豐富多彩、博大精深、非常優美,這早已成為共識。中國書法藝術在世界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就是典型例證。
  • 當前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察:在求知和樂趣中獲得語言文化的能力
    「語文」一詞,原為國語(語體文)與國文(文言文)的合稱,一般被認為是語言與文化的綜合與統稱。隨著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健全,「語文」成為基礎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也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必修學科。語言文字的基本知識、語言文學的形成規律及語言文化的綜合運用能力等,都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關於舉辦2019年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語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語委:  為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深入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依據《教育部評審評比評估和競賽清單》,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將於2019年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系列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 統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情懷
    了解漢字,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生從小就要識字寫字,但這僅僅是完成語文學習的第一步,學生還必須進一步把握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熱愛,培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本身,漢字還可以書寫在扇面、牌匾以及印章等載體上,將漢字變成表達中國文字的成果,把中國文化帶出國門,走向世界。
  • 從語言、文字到印章,我們的祖先為了傳承真的拼了
    在文字出現之前,人類的文化活動過程主要是通過傳說和史詩傳頌的,那時每一個文化群體或部落都有一些專門唱史詩和傳說的人。如果唱史詩的人都去世了,文化事物記錄也就中斷了。 文明社會靠口語和文字來交流和傳承文化,原始社會僅靠口語來交流和傳承文化。文字的出現,人類不僅可以通過文字進行超時間和空間的交流,大容量地傳承文化,而且加深了思考的深度。
  • 議論隨筆:中學語文教學面臨的功能缺失
    引言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學科「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四方面的核心素養。本文結合行文需要從以下八項內容來談:「認識語體、鍛鍊語音、培養語感、分析語法、培育美感、體會情感、增長智識(思維智慧和識記能力)、傳承文化。」
  • 回歸文化本源,斑馬AI課首家提出「元語文」概念
    靈活表達與運用詩詞名句的自信姿態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少人驚呼:「才5歲的小朋友,不僅能理解這麼多古詩的含義,還擁有這麼強的表達能力,真是太厲害了!」據了解,千潯是少兒AI課教育品牌斑馬AI課語文系統課的用戶,在《天天向上》裡展示的對詩詞名句的靈活表達與運用能力,只是千潯通過斑馬AI課語文系統課掌握的一小部分能力。
  • 獨家報導:港臺小學語文教什麼
    作為中華文化同根同源的寶島臺灣,小學課本中關於傳統文化和民族經典是如何教學和傳承的?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島內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力求客觀呈現臺灣地區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狀況。臺灣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對語文課程的性質作了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旨在增進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升文學作品的鑑賞程度,兼顧人格與情意的陶冶,加強文化素養的培養,以開闊學生的胸襟。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秀的中華語言和培養人文素養價值很重要,這一點臺灣家長非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