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編輯部日前公布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戴口罩」誤為「帶口罩」,「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杏林」誤為「杏壇」,「宵禁」誤為「霄禁」,「擠兌」誤為「擠對」,「副作用」誤為「負作用」,誤用「嘆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科創板」誤為「科創版」,「螺螄粉」誤為「螺絲粉」等差錯「榜」上在列。
中國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漢字多如恆河沙數。新版《辭海》,收入的單字就有約1.8萬個,條目約12.7萬條,而且每年都有新詞與時俱進、不斷增加。面對海量的語言文字,恐怕除了語言文字專家,都會有讀錯、寫錯、用錯的時候。再說,中國漢字獨體單音、單音四聲,一字多音、組合多變,意蘊殊異、特點獨具,即便是同樣的字詞,也因語氣不同、語境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表意。別說學漢語的外國人常常是一頭霧水,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時也分辨不清。每年入選的「十大差錯」,就與分辨不清直接有關。
文字錯誤若不及時糾正,以訛傳訛,會讓老祖宗創造的燦爛文化成果蒙塵。從這點看,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編輯部每年都在歲末公布「年度十大語文差錯」,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錯誤,並且堅持數年,社會效益值得稱道。
語言文字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為交流而產生,為溝通所運用。既如此,語言就需要具有明確指向性與形象描述性。理解錯誤或者造成詞不達意,都不能進行交流溝通,甚至會造成誤會。本來是想用「杏林天使」「杏林豪傑」讚美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生命危險,逆行出徵,在抗疫一線作出重大貢獻,但若用成「杏壇」,則讓讚美對象發生改變,成了褒獎教育界了,和初衷南轅北轍。還有,用「嘆為觀止」狀摹美國疫情失控,但這個成語表示的是所見事物好到了極點的意思,這就顯然用錯了地方。美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至今已逾35萬,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戛然而止,是「慘不忍睹」,而絕非「嘆為觀止」。
記得2019年,世預賽國足1:2憾負敘利亞,讓無數中國球迷倍感鬱悶。賽後在採訪環節,主教練裡皮憤然辭職,不等翻譯說完,就起身離開,沒給記者提問機會。一場讓球迷不無遺憾的比賽,一個讓大家極為不爽的結局,沒想到賽後中國足協通過微博為中國男足的糟糕表現向球迷致歉時用了「差強人意」一詞。實際上,「差」的意思是略微,「強」的意思是振奮。「差強人意」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足協的用詞差錯被網友批為「不專業」。「差強人意」也入選了當年的十大語文差錯。
能夠入選年度十大語文差錯,本身就具有典型性、新聞性、廣泛性。不典型,不頻繁出現,就不會進入公眾視野;沒有新聞性,也不會產生吸睛效應,產生那麼大的傳播力、影響力;廣泛性則說明差錯遍及語言文字及文史百科,見諸店招、廣告、說明,以及書、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這些入選標準,本身就說明差錯極可能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以偽為真、以錯為對,傳之久遠、失去規範。亦因此,語言文字工作者持續不斷糾正國人在當年常犯的「語文差錯」,充分發揮文化「清道夫」和語林「啄木鳥」作用,就是對中國語言文字的愛護,亦能規範文字表達、助力文化傳承。(南方網雷鍾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