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演變02
10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
漢語是落後的語言?
表音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如英語、法語、俄語、拉丁語等等。
表意文字是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如漢字。
人們常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實這是大致而言的。漢字在甲骨文階段已出現大量的假借字和形聲字,已不是一種純粹的表意文字。今天漢字更是以兼表意與表音的形聲字為主,所以請不要以為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是絕對對立的。
古文明起源的文字,如古埃及文字和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一般都主要是表意文字。只是要麼斷絕了傳承,要麼徹底轉變成為表音的字母文字。像漢字這樣傳承數千年而不絕的,僅此一家。所以一直有研究者認為:表音文字是文字的「進化」方向,表意文字是落後的。

尤其在近代中國,國家的落後、腐敗,不斷地被侵略、欺侮,使很多文化精英反思其中因由時,將之歸綹於落後的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認為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譚嗣同、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當時很多文化名人都主張廢漢字,改用字母文字。魯迅先生更是提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幸運之道。」,「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只是幾十年間,國家陷於戰火,無論是漢字的簡化還是徹底廢除,都難以實行。1935年時民國政府教育部還曾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意欲推動漢字簡化,卻也無疾而終。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1964年5月,中國文改會發表了《簡化字總表》。收字2274個,向全國推廣。與之伴隨著的就是漢語拼音方案。

當時本是將這些工作做為漢字拼音化的前奏來推行的,但在接下來幾十年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中國不適合用拼音文字,因為在漢語中有海量的同音字和同音詞,例如:「去世」和「 趣事」、「攻擊」 和 「公雞」、「最後」和「醉後」等等等等。這些同音字詞能用漢字來區分,而表音的拼音文字對於這兩個詞都只有一種拼音組合,這反而會增加辨識的難度 。所以最終拉丁字母只能當漢字的輔助音標(漢語拼音),不能取代漢字的書寫。目前中國已放棄拉丁化改革。
今天簡化後的漢字表意性減弱,表音性質增強,成為兼具表意與表音屬性的文字系統。雖然依然有人認為,人類語言的書面符號都應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這個標準的文字都是落後文字,終將被淘汰,卻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深入人心了——隨著中國的發展,漢字不但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上影響力越來越大了。

回顧這段歷史,不得不深思:判斷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乃至民族文化先進還是落後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想想當年的文化精英們為什麼會對自己國家的文字失去信心,也許會有所悟吧。
理性認知:形聲字的優缺點
漢字是有理性文字,它除了表示字的讀音,還是代表事物類別屬性的標誌。如「木」字,是從象形樹木的形狀勾畫出來的。它有表形和表意兩個作用。形聲字中,將「木」作形旁(意符)表示類屬,再用其它字,如「兆」、「支」、「主」、「加」、「利」等等,作聲旁,表示讀音(聲符),就組成了表示與「木」相關事物的「桃」、「枝」、「柱」、「架」、「梨」等字,這樣的形聲字,是漢字的主體,這種形聲兼顧的特點,使漢字兼具表音和表意的屬性,便於識別和記憶。

不過,形聲字也有兩大缺點:一是形旁(意符)只能表示字的大致類屬、屬性,並不能準確表現整字的意義。二是形聲字的聲符並不能區分聲調的差異,同一個聲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聲調;還會因為語言的變易,而減弱甚至喪失表音功能。如「尚」讀「shàng」,但以"尚"為聲符的「倘」、「躺」讀「tǎng」,「黨」讀「dǎng」,「徜」、「常」讀「cháng」,「敞」讀「chǎng」。

理性認知:漢字發展簡史
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劉又辛教授負責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發展史綱要」,其最終成果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漢字發展史綱要》(2010年版),其中談到漢字發展史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應該屬於這個階段。
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於這個階段。
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階段,從秦漢到現代漢字都屬於這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