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您在講漢字的特點時一直是將漢字與歐洲語言進行比較,其中有很多的不同點,是與漢字表意而歐洲語言表音密不可分的,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除漢字外許多文字都出現了從表意到表音的轉變,請問這與文字表意表音的不同特點有關係嗎?
使用什麼樣的文字形式,這和社會發展環境有關。我們先談談中文為什麼使用表意字。地理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種文化基本的思維方式,成為文化的根基。這個根基不會因諸如「西方文化」這樣的異文化的影響而改變。中國的今天,就是在證明這個根基依然穩固。當然文化都在發展,發展中會有「海納百川」,也會有「斷裂」,但深層的根基不會變。當我們在說地理決定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作為一種文化根基的思維方式。它的直接表現就是語言文字。
漢民族內陸生活環境、農耕生產方式、田園方塊結構、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形成綜合性思維方式,造成以神統形、整體思維的句法,造成模仿自然的圖形方塊漢字。求穩求實的生活觀造成中文的目擊道存、意象思維、耦合建構。無論是句法的駢散二重性,還是方塊漢字的結構平衡,都是如此。
中國遠古用刻符和圖畫表達意思。後來發現用符號寫口語詞是最便捷的書面表意方法,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用表意符號來記錄語詞。
在表意符號不夠用時,中文用已有的表意符號諧音。這是不得已的,只是對表意字的一種工具性的使用。因為諧音會引起表意的混亂,從根本上動搖漢字的文化理據——自源文明的文化傳承。為了防止諧音帶來的文字體制的異化,漢字迅速地在諧音字上加裝了表意符號,創造了形聲字。
形聲字從「文字記錄語言」、「漢語的表音傾向」看是一種「音化」趨勢,但從漢字的自源文明本質來看,漢字不可能有「音化」的趨勢。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實行戶籍制的國家。在這種制度性安排背後所映照出的,卻是我們這個文明亙古不變的生存模式:定居性。定居或土著性是黃土文明的最顯著特徵。在定居文化中,人口的繁衍有利於競爭,因此,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原聚落人口就出現了世界上少有的高密度。而人口的無限膨脹與定居導致的土地有限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矛盾。中國科學院《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說,中國的人類活動強度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3.5倍;平均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1.4倍。
當局部生態被破壞,不足以承受高密度的人群時,解決的辦法就只能是移民。而移民總是一種文化斷裂和離心的力量,它會造成「言語異聲」的離心化、多元化傾向。這顯然與定居文明對土地、對故土的永恆眷戀和依賴相矛盾。解決之道是採用「親緣衍生」式的定居式移民。定居式移民與遠程移民的區別在於,後者意味著一種離心的力量,甚至是文化的中斷;而前者則傾向於一種向心性的社會組織形態:整個社會組織以土地為中心、以祖先崇拜和血緣關係為紐帶,由文化發祥地不斷向邊緣擴散,構成了一種中心同化邊緣、邊緣模仿中心的大一統文化模式,表達對土地,對定居,對回歸故土、回歸本源、母體文化延續的永恆渴求。由此,以「土地模仿」(定居)為基本取向的向心與離心二元結構模式成為中華民族基本的存在方式。
定居性移民不斷擴大,人與人的交流單靠口語已經不夠了。一方面口語的聲音傳不遠,另一方面離得遠的地方口語語音會發生變異,造成言語異聲的交流障礙,形成與「異聲」相應的「異質」性的邊緣文化。口語的無能和變異對源文化的認同構成了挑戰。
此時,為了維護母語文化的同質性,需要一種在言語異聲情況下依然能夠通行的書面交流工具,即文字。這種文字不能是記音的,只能是表意的。因為記音文字在言語異聲的地域無法通行,表意的漢字才能超越不同的方言,起到對母語文化的集體回憶和認同的作用。
我們知道口語是社會形成的基本條件,但一個社會形成共同的文明是在文字出現以後。文字超時空的力量使它成為一個文明共同體內部成員彼此達到歷史和現實認同的最重要的文化力量。語言能創造人類社會,而
只有文字才能在離心文化基礎上建立共同的文明。所以在人類早期發達的共同文明中,如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華夏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無一不是有文字的文明。
一類是拼音文字。它是記言性文字,建立在它所記錄的語言的同質化基礎上。因此,言語異聲必然文字異形。柏楊《中國人史綱》說:「羅馬帝國拉丁文是一種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絕,言語相異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各自的言語,不同的各種文字,遂紛紛出現。……我們可以說,自從紀元前腓尼基人發明拼音字母,歐洲就註定了不能統一。」
一類是表意文字。它是代言性文字,用統一的文字代替各種方言來交流說話。代言性文字是無聲的,發出的是掌握文字的人的聲音,是統一的國家標準語而非自然語言的聲音。中國土地模仿的定居性農耕文化認可「言異聲」(離心),但要求「書同文」(向心)。通過懸置口語的語音,否定離心和多元的傾向,用無聲性的代言文字成就文明共同體。中文為什麼採用表意文字,其背後是地理、文化、人口、經濟等多方面綜合的深層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我主編的教材《語言學綱要》中《文字學》(孟華教授撰寫)一章關於自源文明與象形字的論述,還有孟華教授《文字論》一書中關於字本位文化與本源模仿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