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龍:中文為什麼使用表意文字?

2021-01-15 文化語言學新視野

我感覺您在講漢字的特點時一直是將漢字與歐洲語言進行比較,其中有很多的不同點,是與漢字表意而歐洲語言表音密不可分的,但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除漢字外許多文字都出現了從表意到表音的轉變,請問這與文字表意表音的不同特點有關係嗎?

使用什麼樣的文字形式,這和社會發展環境有關。我們先談談中文為什麼使用表意字。地理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種文化基本的思維方式,成為文化的根基。這個根基不會因諸如「西方文化」這樣的異文化的影響而改變。中國的今天,就是在證明這個根基依然穩固。當然文化都在發展,發展中會有「海納百川」,也會有「斷裂」,但深層的根基不會變。當我們在說地理決定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作為一種文化根基的思維方式。它的直接表現就是語言文字。

漢民族內陸生活環境、農耕生產方式、田園方塊結構、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形成綜合性思維方式,造成以神統形、整體思維的句法,造成模仿自然的圖形方塊漢字。求穩求實的生活觀造成中文的目擊道存、意象思維、耦合建構。無論是句法的駢散二重性,還是方塊漢字的結構平衡,都是如此。

中國遠古用刻符和圖畫表達意思。後來發現用符號寫口語詞是最便捷的書面表意方法,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是用表意符號來記錄語詞。


在表意符號不夠用時,中文用已有的表意符號諧音。這是不得已的,只是對表意字的一種工具性的使用。因為諧音會引起表意的混亂,從根本上動搖漢字的文化理據——自源文明的文化傳承。為了防止諧音帶來的文字體制的異化,漢字迅速地在諧音字上加裝了表意符號,創造了形聲字。形聲字從「文字記錄語言」、「漢語的表音傾向」看是一種「音化」趨勢,但從漢字的自源文明本質來看,漢字不可能有「音化」的趨勢。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罕見的實行戶籍制的國家。在這種制度性安排背後所映照出的,卻是我們這個文明亙古不變的生存模式:定居性。定居或土著性是黃土文明的最顯著特徵。在定居文化中,人口的繁衍有利於競爭,因此,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原聚落人口就出現了世界上少有的高密度。而人口的無限膨脹與定居導致的土地有限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矛盾。中國科學院《199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說,中國的人類活動強度具有明顯的破壞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3.5倍;平均每人每年搬動土石方數量是世界平均值1.4倍。

當局部生態被破壞,不足以承受高密度的人群時,解決的辦法就只能是移民。而移民總是一種文化斷裂和離心的力量,它會造成「言語異聲」的離心化、多元化傾向。這顯然與定居文明對土地、對故土的永恆眷戀和依賴相矛盾。解決之道是採用「親緣衍生」式的定居式移民。定居式移民與遠程移民的區別在於,後者意味著一種離心的力量,甚至是文化的中斷;而前者則傾向於一種向心性的社會組織形態:整個社會組織以土地為中心、以祖先崇拜和血緣關係為紐帶,由文化發祥地不斷向邊緣擴散,構成了一種中心同化邊緣、邊緣模仿中心的大一統文化模式,表達對土地,對定居,對回歸故土、回歸本源、母體文化延續的永恆渴求。由此,以「土地模仿」(定居)為基本取向的向心與離心二元結構模式成為中華民族基本的存在方式。

定居性移民不斷擴大,人與人的交流單靠口語已經不夠了。一方面口語的聲音傳不遠,另一方面離得遠的地方口語語音會發生變異,造成言語異聲的交流障礙,形成與「異聲」相應的「異質」性的邊緣文化。口語的無能和變異對源文化的認同構成了挑戰。

此時,為了維護母語文化的同質性,需要一種在言語異聲情況下依然能夠通行的書面交流工具,即文字。這種文字不能是記音的,只能是表意的。因為記音文字在言語異聲的地域無法通行,表意的漢字才能超越不同的方言,起到對母語文化的集體回憶和認同的作用

我們知道口語是社會形成的基本條件,但一個社會形成共同的文明是在文字出現以後。文字超時空的力量使它成為一個文明共同體內部成員彼此達到歷史和現實認同的最重要的文化力量。語言能創造人類社會,而只有文字才能在離心文化基礎上建立共同的文明。所以在人類早期發達的共同文明中,如古埃及文明、兩河文明、華夏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無一不是有文字的文明。一類是拼音文字。它是記言性文字,建立在它所記錄的語言的同質化基礎上。因此,言語異聲必然文字異形。柏楊《中國人史綱》說:「羅馬帝國拉丁文是一種拼音文字,一旦土地隔絕,言語相異的人,各自用字母拼出各自的言語,不同的各種文字,遂紛紛出現。……我們可以說,自從紀元前腓尼基人發明拼音字母,歐洲就註定了不能統一。」一類是表意文字。它是代言性文字,用統一的文字代替各種方言來交流說話。代言性文字是無聲的,發出的是掌握文字的人的聲音,是統一的國家標準語而非自然語言的聲音。中國土地模仿的定居性農耕文化認可「言異聲」(離心),但要求「書同文」(向心)。通過懸置口語的語音,否定離心和多元的傾向,用無聲性的代言文字成就文明共同體。

中文為什麼採用表意文字,其背後是地理、文化、人口、經濟等多方面綜合的深層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我主編的教材《語言學綱要》中《文字學》(孟華教授撰寫)一章關於自源文明與象形字的論述,還有孟華教授《文字論》一書中關於字本位文化與本源模仿的論述。



 

 


相關焦點

  • 【80】表意文字?形意文字
    表意文字?形意文字?
  • 復旦教授申小龍:「夕陽西下,你是不是只會說『臥槽』」
    文 | 吳習溱圖 | 網絡編輯 | 林海慧圍爐 (ID:weilu_flame)申小龍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前言進入新媒體時代以來,大量複製的流行詞彙呈指數式蔓延。他們逐漸統治了年輕人的詞庫,流行詞紛繁複雜社會動機背後有著怎樣的共同文化理據?我們應該批判還是順應?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人類的文字系統可以分為表音和表意兩種。
  • 中國表意文字與中國文學
    殷代佔卜師自然是用口語來設想表意佔卜式體系的。但該體系並非因此產生當時的口語文字。佔卜師所設的表意文字不是用來紀録他們對每一個卜佔之「述」,而是用言語對每個卜佔運作方式進行「思考」。這一思維方式在本質上與導致諸如「2+5=7」定義的數學方式是同一性質的表述(儘管在佔卜的實踐上很不同)。所録的絶非「二加五等於七」的數學定義,而是「一」「二」「等於」「三」在佔卜學上的運算各項。
  • 表意與表音文字生成殊途再解釋
    不過,近年來,又有人提出,七八千年前,中東地區存在並使用過計算工具「陶籌」,這既是數學的開始,也是比圖畫文字更早的文字雛形。這一看法令人耳目一新,似乎進一步將文字源頭向前推進了。但是,文字生成歷史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疑點,例如,為什麼在遠古圖畫文字之後,人類文字竟分道揚鑣,分別走向了表音與表意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表音文字果真是比表意文字更「先進」或更有「前途」的文字類型嗎?
  • 表意與表音文字生成殊途再解釋
    不過,近年來,又有人提出,七八千年前,中東地區存在並使用過計算工具「陶籌」,這既是數學的開始,也是比圖畫文字更早的文字雛形。這一看法令人耳目一新,似乎進一步將文字源頭向前推進了。但是,文字生成歷史中最為重要和關鍵的疑點,例如,為什麼在遠古圖畫文字之後,人類文字竟分道揚鑣,分別走向了表音與表意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表音文字果真是比表意文字更「先進」或更有「前途」的文字類型嗎?
  • No21: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世界之最及語言文字的兩標準
    「表意」「表音」日月同輝照乾坤只有理解了的東西這裡我們再回顧一下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持點表音文字的主要持點是: ①易讀,書寫容易;②羅輯思維強;③詞彙量極大;④古今相同語意詞彙的讀音岐義極大,不相關;⑤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表音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如英語、法語、俄語、拉丁語等等。表意文字是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如漢字。人們常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實這是大致而言的。
  • No19: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意文字之比較(中)
    漢字是當今唯一尚存的表意文字。是人類起源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早在三千五百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就已經是成熟的文字了。這說明漢字產生的時代遠比這個時間更早。漢字進化演變過程漢字的造字之法,謂之「六書」作為表意的漢字,最初是先有象形文字的,後來隨著文化的進步,思維的深化
  • 讓我們走近漢字—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體系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表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於表意文字,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體系。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生直接聯繫,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章節,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
  • No17: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音文字及語言文字優劣的標準(上)
    表音文字與表意文字共創完美「家園」文字的形成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當具備了寫條件:刀、山石、竹片、筆、墨、帛、紙之後才出現的,人類文明是以文字的出現為標誌的。而文字的多少又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思想的深化,語義的複雜和適應傳達的內容不斷擴大而逐漸增多的。
  • No20;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形音文字之比較(下)
    語音是語意的一件外衣在No18(上)及No19(中)兩篇文章中分別介紹了表音文字(英文)的和表意文字(漢字)的造字之法及現狀阿拉伯數字是表意的,世界通用,人人都會識別。儘管阿拉伯數字世界各國各個民族的讀音不同,但表意是相同的。阿拉伯數字字符形態各異(見本人在本發布的「數字形意學是一門新的邊緣學」中:阿拉伯數字字字符形意歌)。
  •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徐義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徐義華通過對表意文字系統與記音文字系統比較,闡釋了漢字作為唯一還在使用的官方表意文字系統,具有獨立性,以及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而這種優勢是記音文字所難以具備的。徐義華介紹,表意文字是對事物本身的把握,根據事物形象創造出基本文字。
  • 曠世秘聞——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
    為什麼可以這樣說呢?原來西方諸文字形態僅「發音形式」是其獨特稟賦,而其「表意」則是寄生於漢語。「表意」在形式上是含義與定義,在內容上是雅言或雅道;凡此,都是漢語的原生特質。原來它是以中國紙及印刷術為其先決條件,而在中文雅言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西方文字的表音外殼所包孕的,正是漢語「表意」(雅言)的內涵。 事實上,當今通行世界的各種西方字母表音文字,都在表意內涵(文化含義、定義)的上無形地源於中文雅言。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安德魯指出:在17—18世紀「西方人發現漢語結構這件事,對於世界其他語言(文字)是至關重要的。」。[〔見正刊注〕。]
  • 說說針對漢語是表意文字進行識字教學
    這種方法確實生動活潑有利於引起學生注意力,比如摘果子、抓動物等等,但只能算是死記硬背的範疇,對英語那種表音文字來說,效果可能會好些。而漢語是象徵性書寫符號的表意文字,字的結構和意義有緊密的聯繫,那麼在漢語識字教學中充分利用這點來教學,就有助於學好漢字。小學低年級學習的漢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這些字是從實物簡化而來的,用圖畫識字法是最好不過的了。
  • 國際標準組織表意文字工作組第50次會議在北京大學舉行
    2018年5月21日至25日,國際標準組織表意文字工作組(ISO/IEC JTC1/SC2/WG2/IRG)第50次會議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40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和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共同承辦。
  •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通過字的辨析上升為審美的思考,通過語言內涵的延伸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盆景的題名,是製作者言情明志的心理訴求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盆景的題名,藉助典籍、典故的內涵刻意而為地闡明作品的立意。
  • 為什麼說漢語是最複雜語言?因為它就是個「外星人」的文字系統
    1.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人類的語言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讀音,另一個是文字。人類的語言總是先有讀音,後有文字。大部分國家民族的文字,都是對讀音的表達。在現存世界和過往的歷史中,有很多的語言有讀音,卻沒有文字。但有文字的語言,基本都有對應的讀音。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 周期表新元素中文定名,「鉨」的名字意為「日本」
    、 117 號、 118 號元素中文定名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這四個元素,由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 於 2015 年 12 月確認接受加入周期表,2016 年 6 月審核及公布了推薦名,並在 5 個月的審查期後,於 11 月正式確認命名。IUPAC也是在 11 月,名詞委四個新元素的中文名。昨天,參會專家討論投票,確定了它們的中文定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