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字系統可以分為表音和表意兩種。
簡單點說,表音文字是記錄音的,表意文字是記錄意義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學過英語,比如「山」這個意思,英語用「mountain」來表示,這個單詞是記錄發音的。而我們的漢字「山」,一看就能猜出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形是表示意義的,和shan這個讀音沒有必然的關聯。
這樣一來,你也許會發現,只要你會說英語,簡單地學了基本的字母,幾乎就能讀書了。而你會說漢語,你想讀懂中文書,那還差得遠,你得再學一套複雜的文字符號。所以漢語是出了名的——難學。
大概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起,一直到建國後,學術界不斷有人主張放棄方塊字,想要推行漢字拼音化。當然,這個最終沒有實行。
自然不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語言的演變中,變化最快最大的就是語音。而在地域分布上,不同的地方差別最大的往往也是語音。所以,如果你去看看中古的英語,和現在的英語已經非常不同。因為理論上,對表音文字來說,語音改變了,文字就要隨著變化。假如英語中表示「山」這個意義的發音已經變成[ˈwɔtɚ],那麼單詞恐怕也要變成water。
而漢語呢?那怕有一天「山」的意思我們用shui來發音了,寫下來的字,還是「山」。所以我們今天哪怕已經不知道古人怎麼讀漢字了,但是古人寫的東西,意思還是大致能看懂。
另外,中國各地方言差異極大。可以想像,假如漢字是表音文字,那麼北京人寫下的是記錄北京人發音的,上海人寫下的是記錄上海人發音的,廣東人寫下的是記錄廣東人發音的,互相之間能看得懂嗎?如果用表音文字,我們漢語早就分裂了。正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這才使得不管各地方言讀得多麼不一樣,寫出來大家都能夠明白。
甚至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文字裡面的漢字也是這樣。日語中拼「山」為yama,這個也許中國人聽不懂,但是一旦寫出「山」字,我們馬上就能知道意思。所以說,漢字雖然難學,但在文化的保存以及文化的交流方面是非常有優勢的。
用術語來說,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
(文章系作者原創,歡迎朋友圈分享,轉載請按菜單「轉載要求」標註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