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2021-01-08 李師弟MTY

滄海桑田天下事,閒談華夏五千年。李師弟和您聊歷史,由我大膽猜想,由您小心求證。

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河南省的著名城市眾多,你以為安陽這個城市似乎沒有洛陽、開封、許昌的名氣大,那你就錯了。千萬不要小看安陽,三國時期它叫鄴城是曹魏的王都所在。再向前推到公元前1300年它叫做殷,沒錯,它就是當初商王朝的國都;正因為如此商朝又被我們稱作殷商,所以說起來安陽作為古都的歷史遠比別的城市更早。

1899年清末時期,安陽小屯村的農民在刨地的時候,挖出了一些奇怪的碎片。他們以為這些可能是中藥龍骨,也就是一些古代哺乳動物,像是牛啊、鹿啊之類的骨骼化石。於是就將這些碎片賣到了中藥鋪,剛好有一天一個叫王懿榮的人買到了這些碎片。

這個人是北京的國子監祭酒,對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他發現這些碎片上有像是文字一樣的圖形;直覺告訴他這可不是一般的東西,很可能是一種比漢代的文字還要古老的文字;於是就開始特別去收集這些碎片,因為這些文字都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所以這些碎片上的文字就被定名為甲骨文。

王懿榮的發現也拉開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到了1917年的時候,對於甲骨文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突破。甚至發現了很多商王朝國王的名字,而且和《史記》中記載的商朝國王順序一致;出土的地點又剛好就是曾經的殷商國都,於是基本可以證明甲骨文是屬於殷商時期的文字了。經過了百餘年的挖掘和研究,如今已經出土了15餘萬塊甲骨文碎片,甲骨文也被認定為現今發現的最早的中國古代文字。

文字本身就是一種記錄符號,是人類用來傳遞信息的工具,甲骨文也是如此。它的內容主要是佔卜記事之類,但從甲骨文開始已經奠定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方向,對最終形成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經過漫長的時間洗禮。經歷了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變化,才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簡體漢字。漢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被廣泛使用的意音文字,所謂意音文字又叫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是一種圖形符號既可以代表語素,又可以代表音節的文字系統。每一個字都有著自身代表的意思和讀音,而除去漢字世界上其他還被廣泛使用的文字基本都屬於表音文字,也就是使用少量的字母來記錄語音,從而再記錄語言的文字系統。表音文字的字母只代表音節,不代表語素,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總是說漢語是最難學的。因為單單是形態各異的漢字就足夠把他們搞迷糊了,更何況每個字還都有著不同的多重的意思呢!

雖然甲骨文是現今發現最早的古代漢字,距今已經三千多年,但說起漢字的起源卻可以推斷到六千年前。漢字起源的說法也有很多種,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倉頡造字。也有結繩說和八卦說,認為漢字起源於古人的結繩記事或是由八卦演變而成。另外還有刻劃說和圖畫說等等,總之說法各異但卻並沒有一個完全肯定的真相。

當然這並不影響如今的漢字的地位和作用,漢字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還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的重大影響;形成了一系列的衍生文字,甚至像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都曾經以漢字作為主體文字使用,時至今日日文和韓文中仍保留了部分漢字。對於我們華夏子孫而言,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尤其是那些身處異國的華人,偶然間看到的一個漢字會讓人深深吸引,感受到無以言表的親切。簡單的橫豎撇捺飽含著太多中國人的情思和鄉愁,每一個中國人都是那一撇一捺,都是漢字的魂魄。

有些國外的學者認為漢字有著明顯的缺點,甚至可能會導致中華文化在未來的傳播中消失。

第一是認為漢字過於繁雜書寫和學習時比較困難,會導致未來學習漢字的人不斷減少,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導致漢字被歷史拋棄。

第二是認為漢字的排序非常困難,使得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對漢字的機器書寫列印造成困難,甚至可能需要為了漢字而研製專門的機器;這就會導致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受到一定影響,最後會讓中國難以融入世界性的新型文明理念。

第三是認為漢字無法準確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會使得中國人與外國人出現溝通障礙;在進行交流時產生不利影響難以和世界接軌。

對於這樣的觀點,我只能說純粹是杞人憂天了。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中也是緊跟著時代發展和進步的,最早的漢字和現在的漢字很多從結構到意義都有了變化;絕沒有停滯不前,建國後的漢字簡體化,其實就是對漢字的改革。的確有些繁體字被簡體化後,會失去一些原本的意蘊和味道;但從另一個角度說簡體字,也確實對漢字的普及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的智慧是無窮的,雖然很多古老的東西會跟不上歷史潮流;但漢字是肯定不會被淘汰的,也是不可能被中華民族放棄的,因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就拿現在的漢字輸入方式為例:我們發明了拼音輸入、五筆輸入、筆畫輸入、手寫輸入等多種不同方式,可以滿足各種不同人群的打字習慣;恐怕其他任何一種文字,也沒有漢字輸入法這樣擁有如此多的方法選擇吧。至於第三點,如果說漢字無法準確表達外來詞彙的意思,那麼其他文字不是同樣難以表達漢字的精髓嗎?

眾所周知,漢字是最講究意蘊的。漢字的結構和組合之美在唐詩宋詞中就可見一斑,使得漢字不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藝術品;又有誰敢說哪一種文字能夠像漢字一樣,既準確表達出意思,讀著看著還如此有意境呢?強行要求漢字去為了其他語言服務,本身就是一件不平等的事情!

漢字不但沒有落後過時,反而卻體現著極大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無論是誰,只要熟悉掌握了三千個常用字,不管時代如何發展,新興事物如何出現,這些文字都可以將其表述出來。

例如火字和車字都是幾千年前就有的字。當近代有了火車之後,我們只需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成了它的名字。只需要根據漢字的本意就能迅速理解詞彙的意思,完全不需要再去創造學習掌握新的漢字。漢字所具有的這種靈活性,才是先進文字應該具備的因素。

再以英文舉例雖然只有26個字母,但是每當出現新事物表達新意思就只能再去創造新的單詞。對比一下漢字中的幾個詞牛、公牛、母牛、牛奶、牛角、牛犢是不是既有關聯性又簡明易懂;那麼用英文分別怎麼表示呢,cattle、bull、cow、milk、horn、calf,仿佛誰和誰都沒關聯,完全沒有規律和邏輯可循。這就導致很多單詞只能依靠死記硬背詞彙量越來越多,單詞的字母數目越來越多。就算是莎士比亞活過來看看現在的英文書只怕也看不懂了吧……究竟哪種文字更先進也就無需多說了!

所以我認為漢字才是最具智慧的文字,甚至可以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不僅僅在古代舉足輕重,在當今和未來的中國與世界中,漢字也會發揮其獨有的魅力和威力將中華文化延續下去。

古代中華文明中最為獨特和神秘的一環,不得不說那就是陰陽五行和周易八卦。有的人認為這些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些屬於尖端科學;陰陽五行究竟是科學還是迷信?《周易》和《易經》又是不是一回事呢?

下一回我們一起去尋找答案,感謝您閱讀。如果喜歡還請您多多關注我們,咱們下一回再見。

相關焦點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尤其在近代中國,國家的落後、腐敗,不斷地被侵略、欺侮,使很多文化精英反思其中因由時,將之歸綹於落後的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認為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譚嗣同、錢玄同、陳獨秀、蔡元培……當時很多文化名人都主張廢漢字,改用字母文字。魯迅先生更是提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終將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
  • 漢字是文字發展的主流,拼音文字只是支流
    文字發展的歷史,並非單線發展,那種認為從象形到拼音,從表意到音素是文字發展規律的看法是西方中心論的表現。一、文字的類型成熟的文字,就形式而言,可以分為一維線性文字和二維面性文字,一維線性文字代表為拉丁文字,二維面性文字代表為漢字。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近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古文字專家董珊,向筆者解析了中國遠古「文字」的奧秘。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漫長曆程中,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並不是孤例,但在形態各異的符號中,被專家公認為「文字」的卻少之又少。「從符號到文字,是十分漫長複雜的發展過程。」董珊向記者簡要介紹。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 普遍文字的代表抑或未完成的理性
    萊布尼茲將歷史看作一種外在的東西,是導致語言變異、語音無家可歸的罪魁。而漢字的出現意味著一種「非歷史」的文字成為可能,它不是自然生成的,是被「發明」出來的;既然它是「非歷史」的,就一定不會遭到歷史的汙染,上帝降臨於邏各斯中的神性就能夠在漢字中得到延續,借鑑漢字的構字邏輯就可以重現上帝的榮光。在萊布尼茲看來,漢字無疑是延續語言中失落的邏各斯的最好傳承。
  • 漢字的傳奇,文字是怎麼產生的,三種說法那種靠譜
    宋·鄭樵《通志·六書略·論便從》說:「文字便從(通」縱「)不便衡(通」橫「),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為字則必從。」他認為卦象的形態導致漢字的筆勢必定成縱向,這是否是漢字源於八卦的形態遺留,無法考究。 以上可以看出,漢字起源於八卦說有一個發展過程,八卦之物極抽象。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即使在近代中華沉淪後,漢字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比如日文中仍有大量的漢字,然而在朝鮮半島,情況似乎有些不對,朝鮮半島現在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是用著自己的民族文字——諺文,這裡面是不含漢字的。但是,要說韓國人完全不懂漢字,好像也不是…那麼,朝鮮半島的漢字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文字的效率:中英韓日四國文字識別效率對比,中文遙遙領先
    「研表究明,漢字的順序並不定一能影閱響讀,比如當你看完這話句後,才發現這裡的字全是亂的。」漢字是唯一一個可以做到「一目十行」的文字,「識別速度」是漢字的獨門絕技!2、韓文版 . .韓語是拼音文字,詞彙主要來源於中文。韓語的拼音化,讓它的識別效率非常低。
  •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
    為什麼很多文字語音都是拼音組成,而象形字只有中華文明的漢字?首先我要說人類的發展是從非洲開始的。也就是擁有十幾萬年歷史的智人。世界上人沒有人種之分,只有亞種之分。黑白黃種人之間可以互相通婚,產下後代可以繼續生育。人種之間是不可能生育,即使生育了,也不會繼續繁殖。好比騾子是驢和馬的孩子,但騾子是不能再生育的。 從非洲遷徙的話,最早到達的的應該是,歐亞非交界處。
  •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徐義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徐義華通過對表意文字系統與記音文字系統比較,闡釋了漢字作為唯一還在使用的官方表意文字系統,具有獨立性,以及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而這種優勢是記音文字所難以具備的。徐義華介紹,表意文字是對事物本身的把握,根據事物形象創造出基本文字。
  •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書法的生命內核:法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漢字,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寫字,但不是所有人寫的字都可以稱之為書法的,或者說不是所有的書寫行為都可以歸入書法藝術的範疇的。那麼普通的書寫和具有藝術美感的具有法度的書法的書寫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呢?我認為能夠稱得上是書法的,一定是書寫具有法度,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藝術性的。
  • 文字史話︱點燃了希臘文明的腓尼基文字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文字,卻甚少去關注文字的起源。然而文字的誕生,就同城市的興起一樣,是人類由蠻荒時代逐漸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文字本身的演化過程也同樣頗為令人玩味。在人類社群形成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字並不存在。
  • 權威發現:人類最早文字並非中國的甲骨文,而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
    研究人類文字的發展,對研究整個人類歷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縱觀整個人類文明史,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曾經出現過很多種不同的文字,有的經過歲月的衝刷,早已廢棄不用了,有的經歷了千年演化,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中,究竟哪一種文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呢?在以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簡單點說,表音文字是記錄音的,表意文字是記錄意義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學過英語,比如「山」這個意思,英語用「mountain」來表示,這個單詞是記錄發音的。而我們的漢字「山」,一看就能猜出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形是表示意義的,和shan這個讀音沒有必然的關聯。
  • 文字背後的未來世界:世界五大文字系統,漢字排名第三!
    文字是文明最重要的標誌!認識不到文字重要性的人,不配談文明,不配談地緣政治,不配談談國際關係,更沒資格談國家的前途未來!3、漢字系統漢字系統起源於中國,相傳是黃帝時期的倉頡所創,是迄今人類碩果僅存的象形文字。漢字最大的特點是發音和文字不強對應,也就是說不同的方言系統在漢字系統中可以共存,中國有幾十種方言,但文字都是漢字。
  • 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
    看完秒懂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倉,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詞,彰顯了漢字獨一無二的歷史和藝術。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文字如是說
    文字如是說文明離不開文化,文化離不開文字。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根,又是人類文明飛速發展的推進器。人類自誕生以來,幾百萬年來都處於猿人時期,原始時期,發展及其緩慢。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文字。沒有文字,就無法記載事情,就積累不了經驗和教訓。
  • 遊山西 讀歷史|從文字創意到三晉文化符號
    文字是一個國家以及民族最具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漢字帶有很強的象形文字屬性特點,是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與沉澱,是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經過藝術化設計以後,可使文字形象變得情境化、視覺化,強化了語言效果,文字能寫善畫,以形說理,以意動人。
  • 日本有自己的文字,為何這部正史用漢字書寫?看強大繁盛的吸引力
    上面這段描述開天避地的語句,不論從文字,還是從內容,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出自中國的古典文籍。其實不然,它是成書於1300年前的日本,是日本流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這部書不僅通篇用漢字寫成,而且內容上深受我國古文典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早於它900多年成書的《準南子》。既然是日本「最初之國史」,為何行文不用日文,而用漢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