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自己的文字,為何這部正史用漢字書寫?看強大繁盛的吸引力

2021-01-08 文史溯源

「古天地未剖,陰陽不分……及其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淹滯而為地,精妙之合摶易,重濁之凝竭難。」

上面這段描述開天避地的語句,不論從文字,還是從內容,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出自中國的古典文籍。

其實不然,它是成書於1300年前的日本,是日本流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

這部書不僅通篇用漢字寫成,而且內容上深受我國古文典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早於它900多年成書的《準南子》。

既然是日本「最初之國史」,為何行文不用日文,而用漢文呢?

【當時日語的書寫體系尚不發達】

我國《隋書》記載倭國(即日本)「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我國古代文明非常成熟時期,日本還處於未開化的無文字時代,還在使用原始的刻木結繩記事。

漢字大概在公元5世紀初,隨著佛教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當時佛教經典教義都是古漢語文字書寫,佛教在日本風靡後,人們對學習漢字的需求日益巨增,漸漸地漢字成為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但是,漢字在日本的讀音卻有兩種,一是訓讀,就是根據漢字的意思使用日本原來的讀音,比如「山」,寫作「山」,讀作「yama」。二是音讀,便是使用漢字在中國時原有的讀音。

因為讀音不同,在日本又出現了變體漢文,也就是用漢字模擬日語讀音而形成的漢字。

這種狀態持續到11世紀,日本開始創造屬於自身的「國風文化」,藉助漢字草書體表達日語發音,形成了嶄新的文字體系,即現代日語平假名。

【漢字是當時國際通用文字】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中國處於李隆基時代的開元盛世,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國力空前強盛,經濟社會空前繁榮,國際影響力空前強大。

東亞文明以漢文化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漢字在很長時期內成為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有日本、越南、朝鮮、泰國、蒙古、琉球等國。

圈內不少國家都把漢字作為官方書面規範文字,還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日本用漢字寫就正史,好似現代社會用英語編寫本國歷史一樣,希望用一種比較權威的文字來展現推送內容的客觀性、權威性。

【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

成熟的政治體制、繁榮的經濟社會,讓隋唐成為日本仰慕學習的對象。

大唐時期,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遠渡重洋,到大唐學習漢文化,回國後受到重用。

這樣學習和效仿促進了日本的政治體制改革,7世紀中下葉,日本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社會變革,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以中國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廢除了貴族權力,開始構建國家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日本終於擺脫了奴隸社會的影子,擠身封建社會的隊伍。

統治者力圖通過修史來鞏固「天皇」這個新名詞在日本貴族和民眾以目中的正統地位,於是《古事記》和《日本紀事》應運而生。

短小精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古事記》,使用變體漢文書寫,以記錄天皇家的歷史為主,體現天皇的正統性,是日本朝廷對內的權威宣示。

用漢字書寫的《日本紀事》,完全按照中國式樣編寫,又大量引用中國的古典文籍,主要是對外宣稱國家主權,體現日本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威地位。同時,在國內也用於漢語教學,培養唐式官僚,構建唐式中內集權政府。

《日本紀事》採用純正的漢字書寫而就,其原因不少,但溯源君發現,每種原因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強大的大唐王朝和繁榮的漢文化影響。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字為何和中國漢字非常像
    公元前108年,漢武大帝平定朝鮮半島,漢字可能已經傳入了朝鮮。在公元3世紀的晉朝時期,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國的漢宗室之後-博士王仁將《論語》和《三字經》漢字傳入日本。靈巖郡百濟國遺址在漢字傳入之前,日本沒有文字,處於「口口相傳」蒙昧階段,使日本在彌生時代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跨越。唐朝時期,中國國力空前強盛,漢字的進一步傳播推廣到東南亞地區,漢字在日本進一步普及。
  • 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
    本文為歷史研究基地原創,請勿轉載為何日文保留了一部分漢字而韓文卻沒有呢?日本人在這方面很聰明縱觀如今的日本文字,我們就可以發現大多數的字體中還是可以看到漢語的存在。因此在許多日本產品的包裝上,我們通常都會倍感親切。的確日本在後來借用我國文字,作為他們國家的一個支柱,在此基礎上加入片假這種讀音,共同構成了如今的日本文字書寫方式。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加上了自己的特有讀音寫法之後,一切都變了,與我國有了一些不同,也更加容易區分。同時上彰顯了他們自己國家的獨特魅力。
  • 韓國為何沒有知名作家?廢除漢字的後遺症,如今仍被日本嘲笑
    我們都知道,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華夏五千年多年流傳下來的漢文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它變化多端、奧妙無窮,也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延續,但其影響卻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本身。對周邊其他國家來說,漢字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古代的朝鮮。
  • 韓國人為什麼要「復活漢字」?8分鐘看完朝鮮半島的文字歷史
    即使在近代中華沉淪後,漢字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力,比如日文中仍有大量的漢字,然而在朝鮮半島,情況似乎有些不對,朝鮮半島現在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都是用著自己的民族文字——諺文,這裡面是不含漢字的。但是,要說韓國人完全不懂漢字,好像也不是…那麼,朝鮮半島的漢字歷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全球很多文字都用字母,為何我國能成功保住獨創的漢字?
    全球很多文字都用字母,為何我國能成功保住獨創的漢字?文/凝結論史大家通過電視媒體可以發現,各個國家的文字語言有自己的特點。在很多街頭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外國人覺得漢語和漢字是特別難的東西,我們或許見過能說很流利漢語的外國人,但是很難見到漢字寫得方方正正的外國人,這就說明,漢字是一門學問。大家能發現,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文字基本已經被字母化,我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會覺得單詞很難背,其實據統計,漢字才是讓很多外國人頭疼的噩夢。全球很多文字都用字母,為何我國能成功保住獨創的漢字?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從推古朝(公元6世紀到7世紀)開始,日本正式從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接受儒釋道等思想,漢字正是其媒介。中國文字傳入日本之前的許多年,當地人已經生活了很久並有自己的語言,只是沒有文字。中文傳去以後,他們用漢字的發音來標他們說的話,他們對於漢字的理解也是按照他們自己的習慣來的。
  • 世界上有哪些國家用中國漢字?新加坡和日本至今還在用?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漢字,是世界上表達能力最強的文字之一,漢字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數千年來對我國的文明傳承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於在不同的時期,國土的變化和人員的遷移,要把我國的漢字帶到了海外的很多國家。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國外有哪些國家曾經使用,或者是現在還在使用漢字的。
  • 日本人為什麼用漢字來翻譯西方概念
    [摘要]明清兩代,漢語文言是東亞世界通用的書寫語言,漢字是東亞世界的通用文字。不僅中國使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等國的知識分子都以漢字作為主要書寫手段。他一個高鼻深目的白人,廣州城自然是明令禁止涉足的,好在廣州城外的十三行有外國商人的貨棧和居住區,他在這裡找到了新的住處,也終於找到一位中國的天主教徒袁光明來教自己這個基督教傳教士漢語。因當時中國禁教,為了偷偷傳教,馬禮遜迫切希望融入中國百姓生活,他像幾百年前的利瑪竇那樣,穿著長衫布鞋招搖過市,學著用筷子吃粵菜,甚至開始留起了長指甲和小辮子,非常賣力地模仿著他心目中的中國人形象。
  • 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
    導語:全球大多文字已被字母化,為何只有中國漢字能一枝獨秀?看完秒懂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讓世界都認識,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跪舉火把虔誠像道光,四方田地落谷成倉,古人象形聲意辨惡良……這是一首叫《生僻字》的歌曲歌詞,彰顯了漢字獨一無二的歷史和藝術。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簡單點說,表音文字是記錄音的,表意文字是記錄意義的。我們大多數人都學過英語,比如「山」這個意思,英語用「mountain」來表示,這個單詞是記錄發音的。而我們的漢字「山」,一看就能猜出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形是表示意義的,和shan這個讀音沒有必然的關聯。
  • 日語有片假名和平假名為什麼還要漢字?
    公元五世紀左右漢字從中國傳到日本,後來日本人依據漢字創造出平假名和片假名,但是字形上有所改變以適於日語的書寫。日語中的平假名本身就是一些中文字的草體書寫而平假名毫無疑問都是我們使用的一些偏旁部首一直對這個問題也帶有極大好奇的我問了下我的日本籍日語老師,他的正統回答也是網上能夠隨意找到的關於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敘述,但是我相信很多沒有學習過日語的普通讀者都不想,也看不太懂那些過於複雜的表達。
  • 日語中為什麼有很多漢字?含義和中文一樣嗎?
    日本早期只有發聲系統是健全的,並沒有文字書寫方法,為什麼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呢?因為日語文字是藉助中國漢字改造而成的,日本接觸中國漢字的途徑很多,最早是中國僧侶帶著經書去到日本,把中國文字留在日本的,這些文字的引進,不僅組成了日本文字的主要骨架,也完善了日語的發音,很多日本字的發音都是根據中國僧人的發音而造的。唐宋時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巔峰,大批量遣唐使造訪,所以現在日語的很多發音還帶有唐音和宋音。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自然經過人化,變成人化的自然,包括作為藝術對象的自然,人類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觀照自己。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在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書寫漢字用於記錄和交往,是十分普遍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書法簡單地說就是書寫漢字。
  • 樸正熙在70年廢除漢字,後來韓國為何又要恢復漢字?根本離不開!
    在歷史上,漢字曾一度是儒家文明圈內的通用語言,由此又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這個圈子中的成員有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國。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個圈子卻越來越小了,很多漢字文化圈的成員,比如韓國和越南,都一直在努力地去漢字化。
  •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還在用,被一句話反駁,國民身份證更打臉
    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大國,所以很多周邊的小國都會效仿,像漢字他們也會借用書寫,其實如果大家有點了解的話,就不難發現,在東亞地區的很多國家,他們的文字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漢字的影子,在漢字的基礎上,他們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文字。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歷史上使用漢字的地區有不少,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後來又衍生出了像諺文、假名等等。
  •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徐義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徐義華通過對表意文字系統與記音文字系統比較,闡釋了漢字作為唯一還在使用的官方表意文字系統,具有獨立性,以及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而這種優勢是記音文字所難以具備的。徐義華介紹,表意文字是對事物本身的把握,根據事物形象創造出基本文字。
  • 日語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漢字?
    考古學家在當時的墓葬中發掘出西漢時製造的直徑為7.4釐米的連弧文鏡,上有銘文「久不相見,長毋相忘」;同是還發現了王莽新政時傳入的「貨泉」、「貨布」等刻有漢字的貨幣。  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隋書》中記載倭國「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確認了這一觀點。漢字是隨佛教經朝鮮半島正式傳入日本的。
  • 該國廢除漢字近50年,推行表音文字,如今看到這一幕,國人笑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響力。尤其是在古代,那時候中國的周邊國家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比如越南、日本、朝鮮等。如今隨著中國的日益強盛,中華文化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喜愛中華文化,甚至很多外國人直接到我們國家來學習漢語和漢文化。
  • 疫情術語用片假名:日本政府的「文字遊戲」?
    對於這些官方的「爆款」詞彙,大多數的日本民眾似乎並不買帳。事實上,就連現任的防衛大臣河野太郎也在自己的推特表示上述三個詞分別可以用日語漢字的「集団感染」、「感染爆発」和「都市封鎖」來表達,為什麼一定要用片假名?他這條三月底的推文到現在已經被超過30萬的用戶轉發或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