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地未剖,陰陽不分……及其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淹滯而為地,精妙之合摶易,重濁之凝竭難。」
上面這段描述開天避地的語句,不論從文字,還是從內容,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出自中國的古典文籍。
其實不然,它是成書於1300年前的日本,是日本流傳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書紀》。
這部書不僅通篇用漢字寫成,而且內容上深受我國古文典籍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早於它900多年成書的《準南子》。
既然是日本「最初之國史」,為何行文不用日文,而用漢文呢?
【當時日語的書寫體系尚不發達】
我國《隋書》記載倭國(即日本)「無文字,唯刻木結繩。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
我國古代文明非常成熟時期,日本還處於未開化的無文字時代,還在使用原始的刻木結繩記事。
漢字大概在公元5世紀初,隨著佛教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當時佛教經典教義都是古漢語文字書寫,佛教在日本風靡後,人們對學習漢字的需求日益巨增,漸漸地漢字成為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但是,漢字在日本的讀音卻有兩種,一是訓讀,就是根據漢字的意思使用日本原來的讀音,比如「山」,寫作「山」,讀作「yama」。二是音讀,便是使用漢字在中國時原有的讀音。
因為讀音不同,在日本又出現了變體漢文,也就是用漢字模擬日語讀音而形成的漢字。
這種狀態持續到11世紀,日本開始創造屬於自身的「國風文化」,藉助漢字草書體表達日語發音,形成了嶄新的文字體系,即現代日語平假名。
【漢字是當時國際通用文字】
《日本書紀》成書於公元720年,當時中國處於李隆基時代的開元盛世,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國力空前強盛,經濟社會空前繁榮,國際影響力空前強大。
東亞文明以漢文化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漢字在很長時期內成為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有日本、越南、朝鮮、泰國、蒙古、琉球等國。
圈內不少國家都把漢字作為官方書面規範文字,還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日本用漢字寫就正史,好似現代社會用英語編寫本國歷史一樣,希望用一種比較權威的文字來展現推送內容的客觀性、權威性。
【鞏固政權的一種手段】
成熟的政治體制、繁榮的經濟社會,讓隋唐成為日本仰慕學習的對象。
大唐時期,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遠渡重洋,到大唐學習漢文化,回國後受到重用。
這樣學習和效仿促進了日本的政治體制改革,7世紀中下葉,日本進行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社會變革,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以中國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廢除了貴族權力,開始構建國家統一的中央集權政府,日本終於擺脫了奴隸社會的影子,擠身封建社會的隊伍。
統治者力圖通過修史來鞏固「天皇」這個新名詞在日本貴族和民眾以目中的正統地位,於是《古事記》和《日本紀事》應運而生。
短小精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古事記》,使用變體漢文書寫,以記錄天皇家的歷史為主,體現天皇的正統性,是日本朝廷對內的權威宣示。
用漢字書寫的《日本紀事》,完全按照中國式樣編寫,又大量引用中國的古典文籍,主要是對外宣稱國家主權,體現日本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權威地位。同時,在國內也用於漢語教學,培養唐式官僚,構建唐式中內集權政府。
《日本紀事》採用純正的漢字書寫而就,其原因不少,但溯源君發現,每種原因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強大的大唐王朝和繁榮的漢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