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通過字的辨析上升為審美的思考,通過語言內涵的延伸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盆景的題名,是製作者言情明志的心理訴求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盆景的題名,藉助典籍、典故的內涵刻意而為地闡明作品的立意。這樣的做法如中國古典園林的「題署(包括楹聯、匾額);詩歌、戲曲、雕塑的名稱;繪畫、書法作品的落款、題、跋。
題名差異的表象實質是文化的不對等,改善的手段是通過不斷地交流,讓對方了解中國盆景文化歷史。漢字的盆景題名對於習慣拼音文字的西方同仁來說,首先要對盆景的藝術性特質有所了解,理解象形表意的漢字、成語故事和典故的內涵,唯有這樣,才是文化對等意義上的藝術交流。
美國詩人、漢學家費諾羅薩在《漢字作為詩歌媒介)中認為漢語「像大自然一樣,是活的,有創造力的」,漢語「從視見之物過渡到了未見之物。這程序就是隱喻,利用物質的意象暗示非物質的關係。」美國漢學家對漢字的介紹,說明中外盆景同仁應藉助語言的功能,對彼此文化進行相互的了解,借鑑交流。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準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以此作為盆栽與盆景同異的論據,不知是否能夠講明白兩者之間的區別與淵源背景,涉及的內容包括藝術理念、哲學思想、美與審美等諸多方面。
如何實現中外盆景文化對等的藝術交流,何時能像世界聞名的陶資藝術那樣,歷經千餘年的中西方文化、貿易交易、交流,令世界各地域的人們對陶瓷有著大致相同的認知,對陶瓷藝術有大致相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如今面對一件陶瓷器具,從胎質、造型、釉色、肌理等,中外行家都有相同的評價。